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慢病(糖尿病慢病证怎么办理流程)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等慢病患者如何科学运动?权威专家给出指导建议

在第12个全民健身日之际,中国疾控中心慢性病首席专家王临虹,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郭立新做客人民网·人民健康联合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共同推出的“2020年全民健身日系列访谈”,就慢病人群的健身要点进行解读并提出指导建议。

科学运动要遵循四项基本原则

“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非常重要,预防慢性病也要从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始。”王临虹指出,因此,在推荐健康行为方面,我们提出平衡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健康四大基石。

王临虹称,身体活动对健康的影响取决于很多方面,包括运动方式、强度、时间、频度和总量。身体活动要遵循四项基本原则,才能更好地促进健康:

一是动则有益。对于平常缺乏身体活动的人,首先要改变静态的生活方式、增加活动量,就能够使身心健康和体质得到非常好的改善;二是贵在坚持。一定要坚持,我们机体的各种功能也要遵循“用尽废退”,只有经常锻炼才能获得持久的健康效益;三是多动更好。一般来说,还是要多动。如果仅是低强度、短时间的身体活动,对健康促进作用有限。我们提倡逐渐增加身体活动量、时间、频度、强度和总的活动量,才能获得更大的健康效益;四要适度和量力。不能进行超负荷运动,特别是慢病患者。我们一方面强调多动更好,另一方面还是要根据个人体质、病情量力而行。

郭立新也表示,很多慢病比如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糖尿病、肥胖,都和不良的生活方式相关。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把饮食、运动、睡眠和情绪这些因素都干预好、管理好,可以极大地减少很多和代谢相关的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老年患者运动有哪些注意事项?

郭立新称,我们可以把老年人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健康的老年人。虽然进入老年,但他的身体机能状态和一般成年人相差不大。第二种是需要帮助的老年人。就是进入老年以后,有一定的慢性病或基础病,需要药物或者人员的帮助才使器官功能达到正常状态。第三种是衰弱的老年人、临终或者严重疾病状态的老年人。

“对于这三种老年人,我们的健康策略是不一样的。”郭立新指出,如果一个健康的老年人,他的心肺功能尚好,他可以进行各种自己喜爱的活动。我们一般推荐以有氧运动为主,结合力量训练获得的代谢获益是非常好的。根据其次日的感受判断,以不感觉到疲倦为适宜。

“对于有疾病的老年人,要了解他疾病的严重程度。比如糖尿病患者的话,我们就要了解他有没有视网膜病变,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有没有眼底出血,血压的控制程度,有没有高血压,血压波动是不是很大,有没有神经病变、合并脑血管病变,平衡能力怎么样、起走功能怎么样,根据这些进行适度训练。”郭立新同时提醒说,不主张老年人运动量很大。缺乏运动的人和运动不恰当、运动过量都应该避免。建议那些衰弱的或者卧床状态的老年人,也应该进行运动,在床上可以进行一些主动的或者被动的运动。这样有助于疾病的恢复和心肺功能状态的保持。

所有的慢病患者都适合做运动吗?

王临虹认为,任何人都是需要运动的。因为,身体活动对维持正常健康特别是机体机能、预防疾病非常重要。即便是患了慢性病,对于疾病的恢复和降低死亡率也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另外,运动对于包括骨骼肌、关节相关的骨关节疾病的预防,也能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再有,对于传染性疾病来讲,身体活动有助于加强身体机能和提高免疫功能。所以,身体活动对于很多疾病的预防和疾病的恢复,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

“对于正常健康人群和有疾病的人群,只是在运动方式、运动量、运动的频次有区别或者应该给予针对性的指导。”王临虹说。

糖尿病等慢病患者如何科学运动?

郭立新认为,首先,对于慢性病患者,如果过去一直进行规律运动,而且感觉可以获益,有利于慢病治疗,那就可以坚持原来的运动方式。如果过去从来没有过健身运动,现在想开始,我们建议患者先到医院找专科医生进行咨询和检查,看自己的疾病病程有没有并发症,心肺储备功能如何。还要了解自己的运动系统和平衡系统,也就是运动可耐受程度。根据自己的心肺储备功能来确定运动量。

比如我们最常用的一个运动量的指标是心律。用220次减去年龄,乘以50%-70%,是对于一般慢病人群推荐的心律。如果说有心律失常或者心律较慢、窦房间功能障碍的情况,心律就不能作为运动量的推荐指标。

然后,要开展有氧运动、力量运动、平衡训练几种运动的结合。比如一位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控制不好,我们一般不太主张餐前运动,建议进餐后45分钟到一个小时开始运动,运动20-30分钟,还要和用药、运动方式、饮食相平衡相配合。而且像糖尿病患者或高血压患者,运动时应该选择和同伴一起运动,以防出现低血糖或者其他危险的情况。还要要选择恰当的地点、时间,避免运动带来的伤害。运动之前要热身,检查鞋袜是否舒适。一般不主张老年患者进行持续高强度的剧烈运动,而是在运动过程应该进行停顿、分节,适当补充水和能量。而且,运动之后也要注意低血糖的发生。每次运动,初始应该进行血压的监测、血糖的监测和运动以后心肺功能变化的监测,据此来确定和调整运动量,确保健康获益最大化。

此外,我们不主张空腹运动,因为空腹运动容易加剧低血糖的发生。餐后运动也不宜进餐以后马上运动,对消化系统不利。进餐以后长时间再去运动虽有获益,但可能对于控制餐后血糖不利。因此,如果着眼于血糖的控制,我们主张餐后一个小时进行运动。

对于“996”工作方式的人群,使用电脑、工作强度非常大、又不能离开办公室,郭立新建议,如果静坐持续做超过45分钟到一个小时,就应该进行一个运动。可以有一个升降工作桌,把工作台升降15-50厘米,由坐着工作变成站立工作。在乘坐公交上下班途中,采取站的方式就比坐的方式获益多。每天只要运动一个小时,每周有效运动150分钟,就可以避免很多代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运动后也有助于睡眠和精神状态的改善。

慢病患者应该有运动“处方”

王临虹解释说,运动“处方”主要是指康复医师或者康复治疗师,体育教师或者体育指导师或者私人教练,根据患者或者运动健身人群的相关情况,比如年龄、性别、医疗检查状况、康复医学检查以及运动实验的结果,结合身体素质的检测检查结果,相关慢性疾病的状况,来提出一个综合的运动处方,实际上是量身打造的健身方案。

运动“处方”主要包括运动内容、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频率,以及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进行科学、有计划的运动康复治疗方案。特别是慢性病患者,要根据并发症的状况和身体检查的情况等来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性的健身处方。而且要随时进行评估,随时进行调整。

“运动治疗在糖尿病的治疗里面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运动处方不仅仅有防病的作用,更有治疗的作用。” 郭立新称,应该有专门的运动指导师针对慢病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包括教他们怎么运动、怎样从运动中获益、什么样的运动量是适合的等等,高度个体化的针对性的运动方案,而且应该由医生和健康指导师联合开这个处方。

“具体到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处方,我们研究发现,如果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出针对性的运动处方,对于患者是可以明确地从中获益的。包括可以使他的血糖更加平稳、体重更加优化,可以改善精神状态和其他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郭立新指出,这样的指导治疗,虽然不是提供药物,但是对健康和疾病的康复、治疗是非常有益的。其结果就是减少了医疗支出,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是延长了预期寿命。因此,在现阶段运动指导师没有大量普及的情况下,治疗慢病的医生应该承担起这样一个职责,除了重视药物治疗以外,给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包括饮食的指导和运动的指导。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 运动健身应和慢病管理有效结合

王临虹介绍说,慢性病是一个持续时间特别长、病因复杂、且服务需求量特别大、需要保持长期高频诊疗的过程。这次突发疫情,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一方面就成了就医的不便,有很多患者都中断了治疗。另一方面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多人被隔离在家,特别是身体锻炼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还有饮食过量或者其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非常多。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要特别关注慢性病管理新模式的探索。我们要更多地去运用互联网、多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来开展慢性病防控工作,来提供医疗服务,提升慢性病管理的效率和提高指导健康生活方式指导的效率。这是一种新的发展方向。”王临虹表示。

“疫情突发和紧急的传染病防控,对人们的生活和心理健康都影响非常大,”王临虹希望多部门、预防与医疗相结合,来开展更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积极地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防疫知识。同时也要特别注意慢性病患者的防控需求。比如加强营养,适宜锻炼,吃动两平衡,控制体重等。特别是针对不同种类的慢性病,做好运动的指导和相关日常锻炼,不仅有利于患者身心健康,也是提高机体免疫力、抵抗疾病和恢复健康的重要手段。

郭立新表示,我们必须认识到,罹患慢病的人相对容易被病毒感染。而且一旦有基础病的人罹患了病毒感染,也容易使疾病加重。在后疫情时代、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慢病患者保证合理膳食,保持体重的稳定非常重要。因为,一旦运动减少,体重增加,很多慢性疾病会加重,而一旦加重了,又会减弱抵抗力,使细胞免疫、体液免疫都有缺失,从而容易罹患各种感染。

还有,一定要坚持用药。如果病情不是变化很大,患者可以通过在线就诊咨询,也可以借助于很多现代化的设备监测血糖、运动量、进行健康管理,进行良好的代谢管控。如果需要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也可以在做好防护的情况下,按照相关部门的要求到医院进行随诊,进行检查和治疗方案的调整。

“疫情期间更要进行一个良好的饮食控制和运动管理,也要进行合理的睡眠,同时不要忧虑。”郭立新提示,一要重视,不放松,不懈怠。二要以平常心对待。因为紧张会使应激激素分泌增加,导致失眠,引发一系列症状的加重。所以,重视的同时监测,合理用药,保证好自己的生活方式处于正常状态,就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也可以使得疾病防控达到预期的目标,进而减少长期或者远期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可能。(记者崔元苑)

糖尿病、高血压……慢病应该怎么吃?看这篇就够了!

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

这些慢病的防治中

饮食是关键的环节

那么慢性病到底应该怎么吃?

有请专家来解答

需要我们来控制饮食的慢性病,大体上有哪些?

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痛风等疾病,需要我们在平时的饮食中加以控制。

有些糖尿病人不吃主食,只吃肉、菜、水果,这是一个误区吗?

这是误区。

GI值是指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每种食物都有GI值。GI值越高,餐后血糖就会升得越高。

大家可能都知道,主食类、谷物类、薯类、含淀粉比较高的蔬菜里面,GI值比较高。

GI值<50,就属于低GI值,糖尿病患者尽量在低GI值食物里面选择。

75≥GI值≥50,属于中等高度GI值。

GI值>75,这类食物主要就是主食类,也就是糖尿病人不愿摄入的。

为什么说这是个误区呢?

不吃主食的危害

碳水化合物是能量的基础,如果你不吃饭,也不从其他食物补充碳水化合物,体内代谢就会出现紊乱。特别是血糖控制不好的患者,严重时会出现酮症酸中毒,会出现昏迷,甚至威胁生命。

巧法控制主食GI值

主食虽然GI值高,可以通过适当办法控制GI值。

比如通过增加粗粮,增加1/3~1/2的比例,米或者小麦粉占一半,杂豆类占另一半。

当然,也不可完全用粗粮代替米面类食物。

煮饭时间也有讲究。煮饭越久,米饭越软越稠,食用后,血糖升高也会更快更高。

建议越懒的人,烹调越简单,食物加工越粗,更适合糖尿病病人。

有的人认为吃水果降糖,有的则完全不吃,这两种做法对么?

这两种都不对。

水果中,也分高GI值和低GI值。应根据患者血糖控制的情况来建议是否加水果。

血糖平稳可加水果

当患者血糖控制比较平稳的情况下,可以适量增加水果。

加水果需控量

增加的水果需控量,200g一份。先不超过一份,先加100g。如果对血糖没有影响,再加到200g。

两正餐之间加水果

一般在两个正餐之间加,避免餐后吃水果,血糖负荷增加。

不仅是水果的加餐,其他的加餐也一样。

比如说孕妇要加一些坚果类食物,也是在两餐的中间加。

对于那些血糖控制不佳,但是又特别想吃的糖尿病患者,我们是建议在两餐之间加黄瓜和番茄,来代替水果。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一餐到底应该怎么吃?

主食要吃到基本的量,保证基本代谢的需要。

保证优质蛋白质的摄入要达到需要量,如果有病人长期不吃肉,可能会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所以肉类也要适当摄入。建议吃瘦肉,不建议吃动物的脂肪。

另外,更重要的就是蔬菜,这主要是指含淀粉比较低的蔬菜,比如叶菜、瓜菜等。

这些蔬菜在烹调过程中,不建议使用过多的油。炒菜用的油,一天控制在20~25克以内,也就是两勺到两勺半。

小贴士

脂肪的GI值很低,但是能量很高。

饼干、沙琪玛等零食是高脂肪的食物,如果摄入过多,虽然说升糖指数不高,但是它的能量超标,血糖负荷同样会增加,餐后两小时的血糖也会升高。

余雪梅强调,糖尿病患者应坚持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饮食应定时定量,控糖控油。定期监测血糖,及时调整药物和饮食。

高血压病人应该如何控制饮食?

高血压的诱因

高血压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这跟不合理的饮食习惯、不良的生活作息习惯、工作压力等有很大的关系。

精神紧张,不仅会影响到血糖的控制,还会影响血压的控制。长期在紧张的情况下的话,极容易患高血压。所以现在的年轻朋友们,要学会去减压。

高血压患者的饮食问题

在饮食方面,高血压患者主要是因为口味吃得越来越重,盐吃得越来越多。

这样一来,人体内钠的含量增加,会加重心脏的负担,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的饮食注意

限盐

正常人群每日可摄入5至6克盐,高血压患者则应严格控制在3克盐以内。

酱油、味精、鸡精、豆瓣酱、香肠、腊肉、泡菜等内也含盐分,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这些“隐形盐”也需要控制。

适当增加钾的摄入

除了限制钠盐,还可以增加钾的摄入,从而有效降低血压。

小贴士

香蕉、土豆、橙子等都是含钾比较丰富的食物。

另外,低钠高钾盐、薄盐酱油等调味品也可以防治高血压。

整体能量控制

高血压的重要发病因素是肥胖,对于这类人群,第一步是控制饮食摄入的能量,特别是脂肪摄入量。

小贴士

标准体重=你的身高-105

这个标准可以上下浮动10%。

例如,对一个身高155cm的人来说,算出来她的理想体重是50公斤,向上波动10%,就是55公斤,这就是她正常体重的上限。

如果她的实际体重为55公斤以上,那么她就是超重。

如果超重20%,也就是她的实际体重为60公斤以上,那么她就是肥胖。

这个公式可以迅速判断你的体重属于哪种情况,对于肥胖人群来讲,第一步就是将自己的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优质蛋白质摄入有助于降压

高血压患者可以适当摄入优质的肉、蛋、奶等食物,特别是鱼肉,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对血脂代谢也有帮助。

不宜饮浓茶与喝咖啡

高血压患者不适合饮浓茶与喝咖啡。

这2种饮品含有咖啡碱,会升高血压。

绿茶含咖啡碱较少,可以选用。

余雪梅强调,对高血压患者来说,除了限盐,可以补充钾,镁,钙,适量优质蛋白质,有助于降血压,坚持一些心静、体松、气和的运动,如太极拳等,也有帮助。

冠心病患者的饮食原则?

鱼油对冠心病的防治有帮助

不管是肥胖,还是血脂的问题,都可能会导致冠心病,以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鱼油在血脂代谢方面有很好的帮助,因为它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可帮助脂肪代谢,降低血脂水平。

所以,我们会给心血管疾病患者推荐食用适量的鱼油,做为一种保健的方法。

冠心病患者的防治特性

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都属于慢病。它们和肥胖以及饮食习惯有非常大的关系。

这几种疾病的防治共性: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

对冠心病患者来说,主要是控制血脂。血脂主要来源于动物脂肪中的饱和脂肪酸。

这一部分脂肪是血脂的杀手。胆固醇高了,会对血管壁造成影响,形成粥样硬化,这样一来,很容易形成血栓。

因此建议将血脂控制在合理范围。如果血脂过高,则必须遵医嘱,吃降脂药物。

除此之外,喝酒、抽烟、缺乏运动等因素也会对冠心病造成影响。

余雪梅强调,冠心病患者还需要注意晨起与睡前饮水。

运动治疗的好处?

除了冠心病患者,对于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人群来说,运动也是很重要的。

对高血压病人来说,哪怕只有20分钟的运动,持之以恒,都会达到降血压的作用。

糖尿病患者餐后休息半个小时以后,进行适当的快走、慢跑、散步、健身操以及其他有氧活动,只要量达到了,都会有效地缓解餐后两小时的血糖。

直播问题大放送

Q:对痛风患者来说,当意识到要控制嘌呤类食物的摄入时,都会不自觉地去控制蛋白质的摄入,包括肉类、海鲜、内脏、豆制品。这样做对吗?

A:痛风有发作期、缓解期、恢复期,我们应根据不同时期来进行食物的选择。

海鲜、内脏的嘌呤含量特别高,对于痛风病人来说,任何时期都是禁忌。

在发作期时,只能选一些嘌呤含量低的食物,可通过鸡蛋、牛奶补充蛋白质。

痛风病人要吃肉的话,可以把肉煮了之后,去掉汤,再吃肉,可回锅,或是凉拌。

Q:我罹患痛风12年了,平均每年痛风3至4次,主要是脚跟。请问痛风要注意什么?有没有特效药?

A: 从饮食上来说,要控制脂肪摄入,量不要太高。

其次,要控制体重,保持在正常体重范围内。

第三,嘌呤高的食物要避免。

第四,不能饮酒,饮酒会加重或诱发痛风发作。

第五,多喝水,每天可以喝2000~3000毫升,推荐喝一些碱性的小苏打水,更有利于尿酸的排泄。

第七,适当摄入优质蛋白。

第八,运动不要过于激烈,因为过于激烈可能会产生乳酸,乳酸在关节中会影响尿酸的排泄,尿酸堆积会引发痛风的发作,建议进行适宜的运动锻炼。

第九,冬天,要注意关节保暖。

最后,用药方面,建议咨询临床医生。

Q:这位女性28岁,身高1.66m,2008年开始胖起来,之前120斤,现在都180斤了,排便少,从来不会拉肚子,什么都吸收,喜欢重口味菜品,怎么减重?

A: 这位朋友胃口好,肯定摄入了大量食物。口味重,则钠盐摄入含量高,建议她在还没到高血压发病年龄段的时候,提前做一些预防。因为肥胖和高血压息息相关。

1、不管是为了健康,还是身材,都建议尽快减重。

2、饮食中,注意主食的摄入量,一小碗米饭,大概一两的米,可以加一些粗粮进去,增加饱腹感。

3、控制脂肪的摄入,控制油的摄入,烹调油控制在20g以内,不吃肥肉,尽量能生吃一些黄瓜、番茄、生菜等,可凉拌或水煮。

4、不能只吃水果,不吃米饭,因为只吃水果,能量也挺高。

5、尽量自己做饭吃,这样可控制食材、调味品来源,可选优质蛋白质与低脂肪的肉类。

6、做有氧运动,频率一周5次,每次运动30分钟~50分钟。

Q:我的BMI是25,超重。体检结果,其他都正常,但总胆固醇偏低,我平时饮食应该注意什么呢?其实我吃饭不挑食的。

A:其实胆固醇偏低,如果不是低得特别厉害,不用过多担心。反倒是BMI超重应引起重视,可对体重进行适当管理。

Q:请问胆囊切除后能否吃鸡蛋?具体应该怎样饮食?

A:胆囊切除之后,往往会影响脂肪与胆固醇的代谢。

如果刚做完手术,不建议吃蛋黄,但可以吃蛋白,适当摄入一些低脂肪、含蛋白质的食物是可以的,做菜的时候油少一点。

过一段时间,根据自己身体的反应,如果没有胆囊区域的疼痛,可以适当的逐步增加蛋黄的摄入。

如果手术已经做完很久了,身体已经耐受了,是可以吃整个鸡蛋的。

怎么样?

现在知道自己该怎么吃了吧!

王璐:糖尿病等慢病的防控与营养密切相关

随着现代综合医疗体系的深化发展,营养干预正在疾病的预防、恢复乃至治疗过程中起到越来越关键的作用。近日,在“2019微藻营养医学中国行暨第二届螺旋藻营养医学论坛”中,原北京医院营养科主任王璐在接受采访时讲述了营养对于医疗的重要性。

王璐指出,在患者出院后医院会结合病情及身体状况给与专门的膳食指导处方,以及必要的营养补充剂,帮助患者加速恢复。(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