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病损(糖尿病坏)

糖尿病天地杂志社 0
文章目录:

糖友易患的口腔疾病

案例:王大爷虽然已经七十多岁了,但身体一直很硬朗,牙口也还不错。虽然近期被诊断为糖尿病,但病情控制的还算稳定。近期,王大爷发现,自己在喝热水或吃酸性食物的时候,牙齿会有疼痛感。对着镜子查看发现,自己的牙齿上还出现了一些小洞。于是王大爷来到医院进行检查,检查后发现,王大爷得了龋齿。医生询问后发现,王大爷每天只是早晨起床后刷一次牙,饭后也不会漱口。医生告诉王大爷,要做到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尤其是睡前要刷牙。

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所谓“全身性”,就是说各个器官都可能受牵连,口腔也不例外。当血糖升高时,人唾液中的糖分也增加,因此有利于口腔内细菌的滋生。糖尿病患者口腔疾病的发病率高,最常见的口腔疾病包括龋齿、口腔溃疡和牙周炎等。

龋齿

龋齿俗称虫牙、蛀牙,是一种由口腔中多种因素复合作用所导致的牙齿硬组织进行性病损,表现为无机质脱矿和有机质的分解,随病程发展而发生从色泽改变到形成实质性病损的演变过程。

诱发糖尿病龋齿的因素

糖尿病患者是龋齿的易感人群,龋齿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人。黏的、甜的、容易发酵变酸的食物会对牙齿硬组织产生腐蚀;致龋菌中的变形链球菌、黏放菌等是口腔内的常有菌种,平时受到其他细菌的共存抑制,达到一定的平衡,一旦细菌生长的环境发生变化,这种“和平”局面就会遭到破坏,致龋菌就会腐蚀牙齿;口腔清洁工作做不好,也会发生龋病。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状态使唾液中的含糖量增高,使口腔酸性增加;由于唾液量减少,对牙齿的冲洗自洁作用便会下降,对致龋菌的抑制能力减弱,打破了菌群平衡;同时,唾液中免疫球蛋白、无机盐和微量元素减少,牙齿的免疫功能和再矿化水平下降,因此患龋齿的危险性大大增加。

龋齿的预防

糖友要注意口腔卫生,除了早晚刷牙,还应坚持每日饭后刷牙,并使用正确的刷牙方法。注意饮食卫生,少食对牙有腐蚀作用的食物。在饮食中适当地选择一些粗糙、富纤维的食物,使牙面能得到较好的磨擦,促进牙面清洁,从而构成抗龋的良好条件。需要强调的是,睡前刷牙更为重要,可以减少食物残渣的存积和发酵。氟素可预防龋齿,在饮食上,可以选择一些含氟的食品,例如茶叶、莴苣、白菜、青葱等。

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俗称“口疮”,是一种常见的发生于口腔黏膜的溃疡性损伤病症,多见于唇内侧、舌头、舌腹、颊黏膜、前庭沟、软腭等部位。口腔溃疡发作时疼痛剧烈,局部灼痛明显,严重者还会影响饮食、说话,对日常生活造成极大不便。

糖友易发口腔溃疡的病因

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口腔溃疡的常见原因如下,一是由于糖尿病患者对于饮食有意识的控制,造成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摄入较少;二是糖尿病易引起腹胀、腹泻和便秘等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消化吸收功能降低,营养缺乏、免疫力降低,从而产生口腔溃疡;三是精神因素,糖尿病患者因病情影响,容易情绪波动、精神紧张、睡眠不佳,从而产生口腔溃疡;四是由于内分泌变化,糖尿病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内分泌系统疾病,特别是女性容易发生口腔溃疡,这与女性体内降低的雌激素有一定的关系。糖尿病患者容易发口疮,而且一发再发,很难治愈。这是因为,不论是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口腔症状多发生于糖尿病未控制时。口腔烦热,粘膜普遍干燥,唾液粘稠,且伴有牙周病,粘膜对外界刺激的防御能力下降,即使很轻微的创伤也可产生溃疡;血糖控制不佳时,粘膜上皮修复能力差,溃疡可长期不愈;口腔内还可能发生菌群失调,引起白色念球菌感染。

糖友口腔溃疡的注意事项

糖友患口腔溃疡时要少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少食猪排、炸鸡等油腻的食物,少食粗糙食物以减少对溃疡的摩擦。要注意营养膳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进食后,糖友可选择用生理盐水或药物漱口水漱口,避免食物残渣引起或加重继发感染。对易引起口腔溃疡的“发物”要忌口,如柿子、蟹、腌制品等。各人因体质不同,对“发物”的敏感性也不同,糖友要根据自己的体质寻找“发物”并忌口。

牙周病

牙周病是指发生在牙支持组织(牙周组织)的疾病,包括仅累及牙龈组织的牙龈病和波及深层牙周组织(牙周膜、牙槽骨、牙骨质)的牙周炎两大类。牙周疾病是常见的口腔疾病,是引起成年人牙齿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危害人类牙齿和全身健康的主要口腔疾病。

糖尿病和牙周病的关系

糖尿病与牙周病关系密切,两者均是多基因、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疾病,有研究表明糖尿病与牙周病有相互促进的关系,糖尿病患者中牙周病的发病率高,其中重度牙周病发病率为非糖尿病患者的2~3倍,病损严重且进展迅速,牙周病被认为是糖尿病的第六大慢性并发症。同时,牙周病也会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控制,完善的牙周治疗能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控制,糖尿病和牙周病呈现一种双向关系。

近年来,到口腔科就诊的糖尿病患者人数日益增多,很多患者因牙齿明显松动而就诊,此时由于牙周组织破坏严重而导致牙齿不得不被拔除。因此,糖尿病患者牙周炎的早期防治对于血糖控制与生活质量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糖尿病患者牙周炎的预防和注意事项

糖友要进行正确的自我口腔保健。漱口能清除食物残渣和部分软垢,建议饭后进行。正确的漱口方法是将少量漱口液含入口中,紧闭双唇,上下牙稍微张开,鼓动颊和唇部,使漱口水在口腔内充分接触牙面、牙龈和粘膜表面,前后左右反复冲洗,之后将漱口水吐出。牙周病控制良好的患者可用自备的清洁水或盐水;对于牙周病控制不良的患者,可根据需要按医嘱使用药物漱口水。糖尿病牙周炎患者要均衡饮食,保持血糖平稳,可多吃一些蔬菜和粗米面制品,用餐后及时清除食物残渣,保持口腔清洁。只有定期检查牙齿,才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17岁确诊糖尿病致视力骤降,竟是爱吃惹的祸

三年前,年仅17岁的小杰(化名)确诊了糖尿病。身高180,体重200斤,指甲盖大小的伤口老不好。小杰说,从小到大他都是个平平无奇的干饭人,没啥特别的爱好,就是特爱吃。至于有多能吃?他的一顿,能顶别人三餐,零食夜宵油炸食品肥宅快乐水……通通来者不拒,即使是普普通通的大米饭,他也能一顿吃个两三碗。

就是因为爱吃,小杰确诊为二型糖尿病,最后没有控制好血糖,导致视力骤降,视网膜脱落,需终身治疗。

深圳市眼科医院医生提醒,“糖网”越来越呈年轻化趋势,年轻人患病常与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关,想要预防最重要的是定期体检,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少熬夜,避免长时间高油、高糖、高脂的饮食。

体重严重超标,确诊为二型糖尿病

17岁那年,因为能吃,小杰很快长到了1米8的身高,与此同时,他的体重也一直飙升,涨到了224斤!按照标准体重,1米8的身高,体重在135~165斤属于正常范围,超出标准体重20%就属于肥胖。此时小杰的体重,已经超出标准体重49%!

当时家人却觉得,小杰正是在长身体的时候,没有对他进行控制。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小杰发现自己受伤后,伤口越来越难好了。直到有次,他被划出指甲盖大小的伤口,因久久不能愈合,只好在家人的陪同下前去医院治疗。

却没想到,等待他的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坏消息。

检查结果显示,他确诊为二型糖尿病。

17岁患病非常少见,需要终身治疗

我国的糖尿病患者,90%都是二型糖尿病,因为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二型糖尿病原名又叫做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像小杰17岁就确诊的患者,非常少见。

经医生询问,原来小杰的妈妈和外婆,都是二型糖尿病患者。就现在的医学水平,还没有治愈糖尿病的手段,一旦得病,只能终身治疗。

不良的饮食习惯,加上糖尿病的家族史,让小杰17岁就开始了抗“糖”之路。

确诊糖尿病之后,小杰就开始进行饮食+口服降糖药的方式治疗,治疗三年,血糖基本稳定。

但上大学后,由于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小杰还是会偶尔忍不住偷吃些零食,同时不爱运动的他,只在体育课上才会活动活动,晚上一两点钟睡觉也是家常便饭。渐渐地,小杰发现自己看东西时,眼前总有黑影漂浮,但由于没有影响视力,小杰以为自己只是用眼过度,过段时间也就习惯了。

可没想到,一个月前的一天,小杰突然感觉右眼一片血光,像被一块红布挡住一样,随后视力迅速下降。

家人连忙带他到附近的医院就诊,在服药进行了一个月的保守治疗后,小杰的情况仍不见好转,最终来到深圳市眼科医院。

高血糖致视力骤降,视网膜脱离

经医生检查,小杰右眼只剩下眼前手动视力(视力<0.02,仅能感觉到手在眼前晃动),确诊为二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玻璃体积血。

蔡嘉纯介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一种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表现为眼底视网膜血管和视神经的病变。在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者中,“糖网”患病率为24.7%-35.4%,已成为成年人常见致盲眼病之一。

因为,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会导致视网膜血管闭塞,引起视网膜新生血管生长和视网膜增殖,新生血管、血管壁较薄且脆弱,容易出现破裂出血,导致眼底出血,严重的视网膜增殖膜会引起视网膜脱离,导致失明。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常没有任何临床症状。随着病情逐渐进展,新生血管破裂出血时,会出现视力下降,看东西有黑影遮挡等症状。

若出血进一步加重,并发牵拉性视网膜脱离,还可能会出现眼前一红,视力骤降的情况。此外,“糖网”还会表现为眼底黄斑水肿,引起中心视力下降甚至视物变形。

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展到增殖期,就必须进行药物、激光、手术等医学手段来控制病情发展。一旦病变发展到严重增殖期,并发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再拖延治疗,很可能会失明。

医生紧急手术,连施三招挽回视力

检查发现,小杰的病变已经发展到了严重增殖期,必须马上进行手术。手术中,医生清除小杰玻璃体里的积血后,同时发现,他并发了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最终,医生对小杰进行了玻璃体切除术+视网膜前膜剥离术+视网膜病损激光进行治疗。

所幸的是,手术很成功,医生清除了眼底出血,剥除了小杰视网膜新生血管增殖膜,脱离的视网膜也成功复位。当天下午,小杰就带药出院了。目前,他的视力正在逐渐恢复中。

蔡嘉纯建议,目前,“糖网”越来越呈年轻化趋势,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患病年龄越早,视网膜出现病变后的进展越快。

年轻人得糖尿病和“糖网”,常与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关,想要预防最重要的是定期体检,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少熬夜,避免长时间高油、高糖、高脂的饮食。此外,多进行体育锻炼,每周至少坚持3~4次中低强度的运动,每次运动持续的时间约为30~60分钟。

和糖尿病一样,“糖网”一旦发病,需要终身治疗,手术只能一时控制病情的进展,患者还需持续随诊,确保及时发现并控制好眼底的病变。

“糖网”的进展和患者全身情况息息相关,当患者确诊糖尿病时,应立即检查眼底,之后在控制好血糖的前提下,应每半年到一年到专科进行一次详细的眼底检查。

记者:严珊珊

通讯员:陈晓辉 陈萌萌

发生率超过50%,“糖友”,小心神经病变!

众所周知,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加。

目前我国20岁以上成年人的糖尿病患病率约为10%,糖尿病前期为15%以上。

平均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人是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群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

提到糖尿病,大部分人都与多饮、多食、多尿、血糖高联系起来,但是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病变却往往被大家所忽视。

其实,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神经系统任何部位(周围神经、脊髓和脑)均可累及,可单一或联合出现,这其中以周围神经病变最多见,是糖尿病病人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严重威胁着糖尿病患者的健康。

那什么是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呢?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是指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出现与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临床上以对称性疼痛和感觉异常最为常见,而下肢症状较上肢多见。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是糖尿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生率超过50%,感觉异常常表现为麻木、蚁走、虫爬、发热、触电样感觉,往往从远端脚趾上行可达膝上,患者有穿袜子与戴手套样感觉。

感觉障碍严重的病例可出现下肢关节病及溃疡。疼痛则主要表现为刺痛、灼痛、钻凿痛,有时剧疼如截肢痛。如累及运动神经时,肌力常有不同程度的减退,晚期可出现营养不良性肌萎缩。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可双侧,可单侧,可对称,可不对称,但以双侧对称性者多见。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最常见的表现是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首先表现为下肢,然后是“袜套”形态的上肢。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症状和体征一般始于脚趾,脚趾向小腿近端发展,同时,手指的神经也开始损伤,并向上移动到手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是缓慢进展、不可逆的,防治困难。内科治疗缺乏特异性有效的治疗方法,且对肢体感觉缺失无有效治疗方法。

根据医学研究表明,在腕、肘、膝外侧、内踝、足背等人体生理狭窄处,由于糖尿病代谢及血管异常因素而发生病损肿胀的周围神经受到周围弹性下降的结缔组织卡压导致神经病变加重形成恶性循环是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重要致病因素。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Dellon教授从1992年起应用周围神经显微减压术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到目前全球已有大量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患者接受了这种手术治疗。

该手术具有时间短、出血少、并发症少、痛苦小、见效快等优点。术后绝大部分的患者症状能得到缓解,行周围神经显微减压术可改变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患者的自然病程,下肢感觉的恢复同时可有效预防溃疡和截肢的发生。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下肢神经减压手术示意图

周围神经显微减压术最合适的对象是刚开始感觉到手足麻木和刺痛、行走不能保持平衡或不能控制手足某些肌肉运动的糖尿病患者。手术越早,症状改善越明显,成功率也越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外科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疾病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对于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疾病的患者,建议尽早至医院诊断和治疗。

科室名片

门诊预约请点击链接

☞:神经外科门诊

作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