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可有(糖尿病可有什么症状)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哪些人容易得糖尿病?如何判断血糖水平?来看解答→

市卫健委介绍,目前,全球有近5.4亿糖尿病患者,中国成人糖尿病患者约1.3亿,但其中超过半数的患者不晓得自己的血糖水平。那么问题来了,你知道自己的血糖水平吗?什么是糖尿病?哪些人群容易患上糖尿病?快跟着专家了解一下!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控制不良的糖尿病可导致包括视网膜、肾脏、周围神经及大血管病变在内的多种慢性并发症,并导致失明、肾衰竭、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截肢等严重后果。

如何判断血糖水平?

空腹血糖≥7.0 mmol/L,或随机血糖(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11.1 mmol/L,或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11.1 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6.5%,就可以确诊为糖尿病了。

哪些人群容易患上糖尿病?

01

有家族史

糖尿病有很强的家族聚集性。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其患糖尿病的风险是无家族史的3.43倍。如果直系亲属中,有人患有2型糖尿病,就需要提高警惕。

02

年龄增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也越高。

建议≥40岁的人群每年进行一次血糖检查,越早发现糖尿病、越早控制血糖水平,就能减小对靶器官的损伤,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03

超重肥胖

BMI,即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的平方,BMI介于24.0-27.9为超重,BMI≥28为肥胖。

中心型肥胖,即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与糖尿病关系更为密切。

通过饮食控制能量摄入、运动促进热量消耗来管理体重。

04

久坐少动

久坐少动,容易造成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因此长期适量运动有利于血糖控制。

建议每星期应进行至少150至30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活动,久坐的办公室人群最好每隔1个小时起来活动一下。

05

有高血压史

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45岁糖尿病患者中有40%合并患有高血压,至75岁时,该比例提升为60%。

对高血压人群而言,要积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在控制高血压的同时,也能预防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生。

06

有糖尿病前期史

我国糖尿病前期检出率约为35.7%,总人数比糖尿病患者还要多,这几亿人都是糖尿病“预备役”,若不加以控制,每年有5%-10%的糖前期患者会进展为2型糖尿病。

有糖尿病高危因素的人群,别忘了日常做好血糖监测,定期体检也很重要,帮助我们及早发现问题,及早科学诊治。

资料:上海市卫健委

来源: 上海发布

关于糖尿病,你需要知道这些事

2024年11月14日是第18个联合国糖尿病日,糖尿病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四大类慢性病之一,也是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那么糖尿病有哪些早期症状?糖尿病有什么危害?糖尿病可以治愈吗?关于糖尿病,听听专家怎么说。

记者:蔺娟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全球超5亿人患病!专家:糖尿病患者是带有“节俭基因”的人,部分甚至可痊愈!

正确认识糖尿病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国际糖尿病联合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全球共计约5.37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预计到2045年全球患有糖尿病的成年人数量将增加约46%,达到约7.83亿。

糖尿病可防、可治吗?

“糖尿病患者都是经过历史选择带有‘节俭基因’的人,把糖尿病控制好的话,寿命可能比普通人还要长。”北京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博士生及博士后导师李全民在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时表示。

李全民说,我国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占95%以上,在控制良好情况下,该类型患者寿命可以比普通人更长。并且,糖尿病也不是不可逆转,有相当一部分人可以痊愈、摘掉糖尿病“帽子”的。

糖尿病患者都是“天选之人”?

在全球20-79岁的5.37亿成年糖尿病患者中,中国患者约1.41亿人,占比超过26%。

许多人都知道,糖尿病可能带来失明、痴呆、截肢、阳痿等并发症,已然成为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但为什么说糖尿病患者可以比普通人更长寿?与之相关的“节俭基因”是什么?

据查,十九世纪60年代,美国遗传学家尼尔首次提出节俭基因学说。他认为,人类祖先曾长期生活在食物匮乏中,生产力低下与人口过度繁殖导致饥荒频发。因此,那些具有“节俭”适应性的能力、可以最大限度地将食物转化为脂肪储存在体内的人,才能更容易生存下来。而这些具有“节俭基因”的人,原本是自然进化的胜出者,却在稳定富足的现代社会,因更易囤积脂肪而患上糖尿病。

为什么易囤积脂肪,就更易患上糖尿病?这又与长寿何干?

李全民表示,糖尿病在医学上可分为4大类型,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继发性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占绝大多数的2型糖尿病目前已经确定的致病因素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抽烟、喝酒、熬夜以及不吃早餐这些广为流传的导致糖尿病的环境因素,在研究中并未被确定与导致糖尿病有直接关联性。而在环境因素中被确定与导致糖尿病有直接关系的因素是肥胖与运动减少。

李全民说,节俭基因更强大的人经过历史的选择存活下来进化为现代人。从另一个角度,既然让人存活且有机会进化的节俭基因强大,那么在抗感染等其他方面基因也有可能同样比普通人更强。所以,如果能很好地控制糖尿病,那这一部分人群可能寿命比普通人还要长。

如何防控糖尿病?

糖尿病是引起肾衰、尿毒症、成人致盲、非外伤性截肢的首位原因,并且还可能会导致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以及阳痿。这些都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也是让很多人谈之色变的重要原因。

但是,“这句话如果这样孤立地谈,是不正确的”,李全民认为,糖尿病控制不好才会有这些并发症或者后果。

控制糖尿病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按照权重对这些要件又应该如何排序。

李全民表示,四个指标是最重要的:第一是血糖、第二是体重、第三是血脂、第四是血压。之所以把体重排第二,并非体重不如血糖重要,而是说体重往往没有血糖那么好控制。

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营养科原主任张晔在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时表示,在生活中减肥第一原则就是总摄入热量低于人体热量消耗或所需,就会消耗脂肪达到减重目的。但在减肥过程中要注意通过食物的多样性以及健康的烹饪方式来保证营养均衡;要通过适度运动和健康作息来保证减肥效果和身体的健康。说起来容易,但达到基本自律和整体上能做到这一程度也并非易事。

李全民也认为,单纯肥胖以及同时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在无法做到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减肥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药物等治疗方式达到减肥目的。

控制好包括体重在内的四个重要因素,对防治糖尿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也有一些糖尿病患者认为,自己经济条件较好,注射优质的胰岛素可以良好控制血糖。并且糖尿病不就是身体自身制造胰岛素的功能减弱导致的,注射胰岛素补上不就行了?

这种观点对吗?

防治糖尿病都有哪些坑?

第一个坑:有足够的胰岛素就可以让糖尿病患者保持健康状态,想吃什么吃什么!

这是不对的。

李全民表示,胰岛素是控制血糖的药物之一,但不是治疗糖尿病的最佳药物。盲目补给胰岛素虽然能在一定时期起到控糖作用,但后果是导致机体胰岛素分泌功能更加退化,反而加重疾病甚至提早让一些并发症来袭。

血糖高只是身体分泌紊乱的表象与结果,不是根源。只有从根本上入手调整内分泌生态才是控制糖尿病、预防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第二个坑:通过“资深病友”的口口相传,通过一些私人机构或者个人掌握某种“秘方”,来控制糖尿病。

这也不靠谱。

李全民表示,糖尿病控制原理在医学界不是秘密,如果真有新发现,那是整个人类的福音。藏在角落里的这些“秘方”需要谨慎对待。

有患者反映,有些人把降血糖和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粉碎,重新装在胶囊里,让患者服用后感到有效。这显然并不可取。

万一这些操作者非专业医务人员,在计量等方面出现偏差,很有可能给糖尿病患者带来更大伤害。目前临床上已经出现了一些新药,在控制血糖同时还能防止并发症,但这些药物一定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

以目前的医疗技术,良好控制糖尿病、防止并发症,让患者达到提高生活质量并且延年益寿的效果已非常现实。

哪些人糖尿病能痊愈?

糖尿病作为“慢病”无法逆转是很多人印象里的“常识”,但事实并非如此。

李全民表示,罹患2型糖尿病不到5年的伴发肥胖患者,如果胰腺功能正常,在减重10%情况下,不仅可以为良好控制糖尿病打下坚实基础,还有30%左右的此类患者可以实现逆转,从而达到痊愈的状态。作者:赵斌

来源: 国是直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