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糖尿病(围手术 糖尿病 指南)
全国糖尿病地图来了!这些地区糖尿病高发,竟与当地人的吃有关!
中国糖尿病人数全球第一!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最新数据,2017年全球约4.25亿成人患糖尿病,中国占1.14亿。意味着全世界超1/4的糖友来自中国!
而这1.14亿人口,又分布在祖国各地……
首先看看你的家乡,糖友多吗?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基本上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东北、西北地区,以及经济发达地区,糖友往往相对较多!
而大数据发现,一些省份的饮食喜好或与糖尿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这几种吃法,或与糖尿病有关!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宁光在2018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第二十二次全国学术会议上,分享了自己带领团队利用大数据分析建立的“国人饮食行为图谱”,发现:
▼ 煎炸食品、烧烤食品倾向与糖尿病患病率、高血压患病率及BMI(体质指数)正相关;
▼ 甜食与糖尿病患病率正相关;
▼辣口味食品倾向于糖尿病患病率负相关。(这一条算是好事儿)
宁光院士
▍1. 东北、华北人:爱吃煎炸、烧烤食品
煎炸食品、烧烤食品倾向与糖尿病患病率、高血压患病率及BMI(体质指数)正相关。可以简单理解为爱吃煎炸、烧烤的人,患上糖尿病的风险更高。
而高纬度地区居民倾向于食用煎炸食品,尤其是冬季寒冷地区的居民喜欢煎炸食品,如东北和华北地区。
↓↓↓图中红色越深,表示越倾向于煎炸或烧烤口味。
▼ 喜欢吃煎炸口味: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以及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陕西、山东等。
▼ 喜欢吃烧烤口味:黑龙江、吉林、辽宁、天津、北京、河北、海南等。
煎炸、烧烤食品往往油脂较多,一般植物性油脂经过长时间的加热后,其中一部分不饱和脂肪会变成饱和脂肪,不仅吃多了对血管不利,而且吃多了也容易发胖。而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肥胖者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3倍,约50%的肥胖者将来会患上糖尿病,而80%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超重或肥胖。
而且很多人都喜欢半夜“撸串”,几个人围一桌吃点烧烤,喝点小酒,然而,夜宵过后直接睡眠,身体消耗热量少,就容易囤积脂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研究显示,与晚7点前吃晚餐相比,晚11点吃夜宵会让身体存储更多脂肪。
然而相反的是,美国研究者发现,坚持吃煮、炖、蒸食物,不食用烧烤、煎炸或烘烤食物,糖尿病前期人群的胰岛素抗性能得到显著改善。
▍2. 经济发达地区:爱吃甜食和烧烤
甜食与糖尿病患病率正相关。可以简单理解为贪吃甜食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更高。
而据数据统计,烧烤食品和甜食在经济发达地区更受欢迎;夏事炎热地区的居民喜欢甜食,但是不喜欢辣食品。比如上海、江浙一带菜品相对偏甜。
糖可快速提供能量,但超量也相对易形成脂肪。研究表明,肥胖、龋齿甚至糖尿病人的增多确实与糖的经常超量摄入有正相关的影响。
果脯、甜点、肉铺、红烧菜品、糖果、果酱、果冻、蜜饯、雪糕、冰淇淋、含糖饮料……都是含糖大户。就拿甜饮料来说,其与糖尿病的相关报道并不少见。
过多的甜饮料是“棺材盖儿上的另一枚钉子”,虽然摄入过多糖分不会直接导致糖尿病,不过,它会让人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给我们的胰腺系统造成很大负担,哪天胰腺一旦累了,无法分泌胰岛素,就会诱发糖尿病。而且饮料里的高糖分还不耽误长肉,超重、肥胖都找上来了。
▍3. 西南西北地区:爱吃辣
辣口味食品倾向于糖尿病患病率负相关。可以简单理解为爱吃辣的人,倾向于糖尿病患病率低。
高海拔地区居民喜欢麻辣食品,但是不喜欢烧烤食品和甜食。一般喜辣地区多分布在西南及西北地区。
↓↓↓图中红色越深,表示越倾向于辣口味。西藏、湖南、青海、陕西、重庆、四川等都是比较喜辣的地区。
宁光院士在采访中强调“我不是让大家去吃辣,但从研究中来看,麻辣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预防糖尿病的作用。”
小编猜测,也许与喜欢吃辣的地方,不太喜欢吃甜食和烧烤也有关系。
总之,一句话就是说,“适当吃辣,少油炸”!当然糖尿病不仅与吃有关,它更是一种生活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远离糖尿病!
糖尿病医生,这样预防它!▍1. 一周必须有足够的运动
达到一定强度的运动对成年人预防糖尿病会有很大的帮助。如果要达到预防糖尿病的效果,一周最好达到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最好再每周增加两次阻力运动,即举哑铃、做拉力器运动等健身器械运动。只有配合这样的运动才能增加肌肉能量,真正做到预防糖尿病。
比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吴晞医生在平时都会佩戴智能运动手环,记录一下每天走的步数。
▍2. 定期关注腰围和体重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吴晞医生认为,日常还要关注自己的腰围和体重,这能起到对糖尿病的预警作用。脂肪多分布在腰、腹等部位的肥胖者,这些人要格外当心糖尿病的造访。
可以关注一下自己的腰臀比,腰臀比是预测肥胖的一项指标,比值越小越健康。一般女性比例值在0.85以下,男性0.9以下,都属于健康范围。但当比值大于1时,罹患糖尿病的风险会明显增大。
▍3. 控制食物的总热量
预防糖尿病,控制每天的总热量是关键,还有要限制高糖食品、高油食品等垃圾食品。
中国人主食已经吃得过多了,要注重吃全谷物、豆类食品。多吃一些天然谷物,少吃一些加工食品。
北京朝阳医院西院内分泌科主任高珊说:“平时我在家里做饭时会在大米中加一些谷物,粥里加入芸豆等豆类,吃这些食物还是非常有营养的。我很在意自己的饮食,会严格控制每天的热量摄入。”
▍4.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精神因素主要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神经系统,所以,中医认为长期精神刺激可以导致气机郁结。
糖尿病是内分泌失调导致的代谢病,内分泌——免疫——神经网络系统发生了变化会导致胰腺功能损害,劳心劳神损坏了我们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也会引起代谢问题。
参考资料:
① 健康时报网《宁光院士:中国糖尿病患者增加有三大主因》
② 医学界内分泌频道《宁光院士发布国人代谢指数 可评估心血管发病概率》
③ 东方网《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糖尿病未来肯定能被完全治愈》
④ 健康时报网《国人摄糖量30年升5倍 你吃了多少“隐形糖”》
⑤ 健康时报网《内分泌医生这样防糖尿病》
围手术期糖尿病该如何管理?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药学部
赵 岚
糖尿病患者往往会合并多种疾病,很多患者还会因其他非糖尿病原因而面临着手术,进行手术时应给予特别的关注,糖尿病患者常常合并有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这将增加手术的风险。那么糖尿病患者在围手术期该如何进行管理呢?
■ 上海医药集团特别支持
本文版权属于上海药讯,配图来自网络,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
糖友围手术期,要了解这些
最近刚发布的《成人围手术期血糖监测专家共识》里提到了,随着糖尿病患病率升高,外科手术患者中糖尿病患者比例逐渐升高,占10%~20%。此外,手术、心理紧张等应激因素使得很多非糖尿病患者也会出现围手术期高血糖。因此,围手术期高血糖很常见,其发生率在普通外科患者中占20%~40%,在胃肠手术患者中约占75%,在心脏外科患者中约占80%。围手术期高血糖可导致机体代谢和器官功能紊乱,加重器官损伤,诱发多种并发症,增加术后感染甚至死亡风险。
试试调控应激反应
应激亦称“压力”、“紧张”,指个体身心感受到威胁时的一种紧张状态。应激时,会使身体处于充分动员的状态,心率、血压、体温、肌肉紧张度、代谢水平等都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增加机体活动力量,以应付紧急情况。大手术、创伤等应激原可诱发机体产生更显著的反应,如体温升高、血糖升高、分解代谢增强、等。
针对围手术期应激反应的发生机制,可通过药物对应激反应进行调控。超前镇痛是围手术期应激反应的主要药物调控方法,通过手术前给予患者阿片类和非甾体类镇痛药物,有效减轻手术后的疼痛,进而减轻围手术期的应激反应。此外,临床上还会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对围手术期应激反应进行调控,不过这两种血管活性药物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应谨慎使用,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可能会起到加剧应激反应的副作用。因此,如果糖友合并心血管疾病,应及时和医生沟通相关用药是否会造成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临床上关于围手术期应激反应的药物调控手段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副作用明显,用药剂量受到限制,因此,临床上对围手术期应激反应的调控手段仍然以非药物方法为主,非药物调控不仅具备药物调控无法超越的经济性,还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其调控方法主要包括麻醉方式的选择、针刺治疗和心理干预。
一项临床研究报道指出,围手术期应激反应的发生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如患者存在负性情绪,其血流动力学往往也会出现改变。针对这一特点,临床上可在手术前给予患者适当的心理干预,对患者存在的负性情绪进行疏导,针对不同患者进行个性化访视,制定心理干预方案,访视时告知患者手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列举治疗成功的病例,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手术后与患者进行积极的沟通,告知患者需要注意的事项,使患者有效规避风险因素,促进患者身心愉悦。
2型糖尿病成人围手术期血糖控制目标
另外,2型糖友还应了解围手术期的血糖控制目标,《成人围手术期血糖监测专家共识》将目标分为以下六点:
(1)宽松标准为HbA1c<8.5%;空腹血糖(FPG)或餐前血糖8~10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2hPG)或不能进食时任意时点血糖8~12毫摩尔/升,短时间血糖<15毫摩尔/升也可接受。
(2)一般标准为空腹血糖或餐前血糖6~8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或不能进食时任意时点血糖8~10毫摩尔/升。
(3)严格标准为空腹血糖或餐前血糖4.4~6.0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或任意时点血糖水平6~8毫摩尔/升。
(4)普通手术采用宽松标准,精细手术如整形等采用严格标准,器官移植手术、身体状况良好、无脑心血管并发症风险的非老年患者或单纯应激性高血糖采用一般标准。
(5)妊娠期糖尿病(GDM)控制目标为餐前血糖≤5.3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6.7毫摩尔/升,特殊情况下餐后1小时血糖≤7.8毫摩尔/升;HbA1c<5.5%。
(6)孕前糖尿病控制目标为空腹、餐前及夜间血糖控制在3.3~5.6毫摩尔/升,餐后峰值血糖5.6~7.1毫摩尔/升,HbA1c<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