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发慌(糖尿病引起发慌咋回事)
糖尿病人,出现心慌、冷汗时,要提防低血糖
华子在回答一位糖尿病人的咨询时,嘱咐他平时要注意预防低血糖。他有些不解,糖尿病不是血糖升高吗,为什么还要提防低血糖?华子告诉他,对于糖尿病人来说,偶尔的高血糖问题不大,但是如果出现低血糖,就会导致严重的问题,甚至有生命危险。
华子有一位朋友,家里的叔叔就是因为低血糖造成了脑损伤,在ICU里住了两周,最终成为了“植物人”。
人体正常血糖在3.9~6.1mmol/L之间,健康人血糖低于2.8mmol/L,或是糖尿病人血糖低于3.9mmol/L时,就是低血糖。人的大脑依赖葡萄糖提供能量,当出现低血糖时,大脑得不到足够的能量供应,就会“死机”。
初期会出现心慌、手抖、出汗等症状,随着程度加重,可能会出现躁狂、妄语、行为异常、精神错乱等脑功能障碍症状,之后会发生昏迷,如果6小时内得不到有效救治,大脑将发生不可逆转的水肿、坏死。
曾经在一个案件中,有个护士趁男友睡觉时,向其注射了胰岛素,最终导致了男友死亡,利用的就是低血糖对人体的伤害。
1、空腹饮酒:酒精可以阻止人体肝糖原分解与糖异生反应,空腹状态下饮酒容易引起低血糖,使人更容易醉酒。所以在喝酒前,要吃些主食“垫底”,不要空腹饮酒。
2、反应性低血糖:肥胖、糖尿病前期者,会存在胰岛素分泌异常,如果吃碳水类食物过多,可能会刺激胰岛素过度分泌,在餐后2~3小时造成反应性低血糖。
3、肿瘤:在胰腺内发生肿瘤,会刺激胰岛素过度分泌,导致反复出现低血糖症状。
4、糖尿病:糖尿病人需要使用降糖药物、饮食控制以及规律运动共同控制血糖,在用药过量、吃饭不及时或是运动过量时,就容易出现低血糖。
在发生低血糖时,初期表现为心慌、冷汗、手抖,此时要迅速补充含糖食物。糖尿病人最好随身携带糖果、含糖饮料,在出现低血糖症状时立即食用。
要注意的是,如果降糖药物中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时,会抑制多糖、蔗糖分解为葡萄糖,吃普通的含糖食物不能解救。在发生低血糖后,需要直接补充葡萄糖才可以。
同时服用洛尔类药物的糖尿病人要注意,因为洛尔类药物有降低心率的作用,可能会掩盖低血糖时的心慌症状,从而没有低血糖的前驱症状,就有可能直接进入脑功能障碍、昏迷。
如果糖尿病人已经发生昏迷,则不建议强行喂食或是喂水,因为此时有可能误入气管,造成窒息。此时需要迅速拨打120急救电话,让医生通过静脉输液方式进行抢救。建议糖尿病人随身携带联系卡,写明所患疾病与联系人电话,在出现意外时便于施救。
总结一下,有糖尿病的人,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还要注意低血糖的威胁。平时要对血糖进行监测,不要低于3.9mmol/L。如果出现了心慌、冷汗时,要提防出现低血糖。不要随意更改用药剂量,要按时吃饭,不要过度运动。对用药有疑惑时,要向医生或是药师咨询,我是药师华子,欢迎关注我,分享更多健康知识。
有糖尿病的人,突然心慌又头晕,却不是低血糖,可能心脏出了问题
【专业医生天天与您说健康】
对有糖尿病的人来说,突然感觉心慌、头晕、手发抖、出冷汗时,第一反应大都是认为发生了低血糖,可张先生遇到几次这样的情况立即测血糖却发现血糖并不低,甚至比平时还要高一些,这是怎么回事呢?
【医生评析】在遇到这种情况时,需要高度警惕心绞痛的发生,提示可能已经发生了糖尿病冠心病并发症。可能有人会说,只是心慌、头晕没有胸痛,怎么会有冠心病心绞痛呢?
心绞痛是冠心病发作时的一种表现,典型的心绞痛以胸痛、胸闷、头晕等表现,是心脏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引起短暂性心肌缺血的一种结果,但有些心绞痛却可以隐性发作,尤其在有糖尿病的人群中,如果发生了糖尿病神经病变,机体对疼痛的敏感性下降,就可能发生无痛性的心绞痛、隐性冠心病。
这种隐性冠心病常被忽视而不能及时发现,常在运动、劳累、饮酒、激动、饱餐、睡眠不足等情况出现心慌、气短、头晕、手抖、出冷汗等表现,严重时可能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心肌梗塞而危及生命,危害性很大,在有糖尿病的人群中较为常见。
研究证实:冠心病病发生的原因及病理基础,与糖尿病导致组织器官损害的结果基本一致,因此临床上将糖尿病与冠心病称为是一对等危症,也就是说有糖尿病的人发生冠心病的可能性非常大,尤其是有糖尿病的人存在以下几种情况时,冠心病的发生很难避免:
存在脂代谢紊乱 主要表现为血脂异常,比如甘油三脂高于2.3mmol/L,低密度脂蛋白高于2.6mmol/L,高密度脂蛋白低于1.04mmol/L,使得脂肪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内皮下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
存在胰岛素抵抗 是指组织细胞上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无法与胰岛素结合获取血糖,致使心肌获取能量不足而受损,心脏收缩功能下降而缺血缺氧。
伴有高血压 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大多会伴发高血压,而高血压对血管内皮的损伤更大,给脂肪进入沉积提供了更多机会,血管病变的发生速度与程度都将大大加快、加重。
糖化血红蛋白偏高 糖化血红蛋白不仅反映近三个月血糖的平均水平,同时也反映红细胞的携氧能力,其水平越高红细胞中血红蛋白携氧能力越差,心肌细胞缺氧程度越重,而心肌细胞对缺氧极其敏感,表现为收缩功能下降、疼痛等。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有糖尿病的人发生这些不适时,认为是低血糖发生而立即吃食物喝糖水,心慌、头晕等疾病确实得到了缓解而不进行进一步检查,要知道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时间通常也就是几分钟,最长不会超过15分钟,极易被低血糖所掩盖。
综上所述,有糖尿病的人不仅要控制好血糖,还应当同时对血压、血脂等进行严格控制,尤其是突发心慌、头晕、气短、手抖、出冷汗时,不能仅以为是低血糖所致,一定要排查是否有心绞痛发生,以及时发现冠心病。
【如果此文帮到了您,点个赞打个赏点击关注吧,一起学习交流更多健康知识】
推荐阅读一位有糖尿病的人讲述:喝了一次酒,十几年对糖尿病的控制全白搭
老年人经常头晕心慌,有人得病不自知,4个特点和9字箴言请牢记
对于一些老年朋友来说,身体上多少有些慢性疾病,出现头晕心慌的时候无法判断自己是什么病,是血压升高了呢?还是心脏出现了问题?所以采取的应对措施也不同,有人赶紧找出降压药服用,有人赶紧躺在床上休息,但是这些方法都不能真正帮助你,因为你有可能是心律失常了。
最常见的就是房颤,发生时心跳扑通乱跳,还有胸痛、头晕、心烦、冒冷汗、气促等症状,不能正常活动身体,频繁的房颤对身体影响很大,可能会诱发心力衰竭,或者是导致血流减慢形成血栓,严重的还会致死。
老年人心律失常往往具有4个特点
- 老年人心率比年轻人慢,在静止和睡眠时格外明显,这是因为器官组织逐渐纤维化,传导受阻,所以常常会眼前发黑、头发晕,有的老人会以为是贫血了、血压高了,没有及时就医检查,结果出现严重后果。
- 老年人通常有心血管疾病,如果还发生了心律失常,频繁出现异常跳动,身体控制神经的能力就会下降,容易引起神经功能快速退变,增加猝死风险。
- 发病时情况复杂,不仅只有一种心律失常,还会有其他病症,牵一发而动全身,出现左右为难的局面,既要把心血管疾病控制好,又不能给患者造成二次伤害,治疗非常有难度。
- 因为老年人的身体已经适应了某些疾病,当它再次出现的时候不易引起重视,再加上老人的反应能力较慢,不能很好地描述出来,又害怕耽误儿女工作,头晕、心慌的症状就可能被当成其他疾病治疗,错过最佳时机。
心律失常的症状不受重视,多位老人突发中风
乔叔今年56,头晕心慌症状持续了半年,每次发作时坐下来休息一会,或者躺着闭上眼睛,然后就能好转,但是最近两个月,情况似乎加重了,在坐下、躺下后都不能缓解,还眼前发黑、冒冷汗,家人担心有问题便带他来检查,显示房颤,建议做手术。乔叔害怕花钱,于是想着先吃点药,看看情况再说,没想到回家不到两个月,便因为中风入院,还好当时他儿子在家,直到做了手术症状才好转。乔叔非常后悔当时没有及时手术,这次要不是来得及时,说不定命都没了。
在乔叔住院的那一天,胡奶奶也住院了,她的情况和乔叔类似,平时就有头晕、心慌的症状,农忙时发作过几次,她就坐在大树下休息,几分钟后就缓解了,有时想起来了就吃药,断断续续拖了两三年。直到最近一次买菜爬楼梯累着了,突然感觉喘不上气,直接晕倒在楼梯上,幸亏邻居发现得及时,现在经过介入治疗已经醒来,但是留下了手麻的后遗症。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基本上都是平常就有症状,但是大家没有重视,觉得自己吃药了能缓解,或者休息了缓解就没事了,事实上有时候药物并不能很好地帮你控制房颤,大部分还是要靠手术。
医生提醒:房颤治疗要记住9个字“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其实不仅是心律失常,每一种疾病都应该用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因为对疾病不了解,症状不明显,人们就忽视了,不去做检查,或者是发作的时间很短,做一次查不出来,就以为自己身体是健康了,不去规范治疗,要知道,心律失常的危害不仅是心脏一处,它还会波及其他器官。
对于高危人群来说,这里尤其要提醒55岁以后的中老年人,一定要在发现异常时找医生评估风险,是否要吃药,是否要做手术,另外,身材较胖,患有糖尿病、肾病、高血压的人即便没有出现头晕心慌的症状,也要提高警惕,一旦出现房颤就要进行治疗。
除了检查、吃药这些医学上的手段,我们自己可以做哪些事情预防呢?
医生回答:可以做得有很多,比如说饮食清淡少肉,少食多餐,早晚适当运动,少碰烟酒等,生活习惯和疾病息息相关,能把这几样控制好了,不仅心脏要谢谢你,血压和血糖也要感谢你。另外,有患者咨询“心律失常患者应减少运动还是增加运动呢?”
我的建议是“保持中等运动量”,不能缺乏,也不能过度,两者都存在偏颇,高强度的运动往往需要强有力的心脏支持,患者不具备相应条件,应降低标准,而久坐不动也不利于健康发展,这两种都不可取。想运动的老年人,不妨做点耐力运动,比如说散步、游泳、太极等。
以上所写主要是向大家介绍了心律失常的特点、预防措施、危害性等,希望大家引起重视,如果发现身体产生不适,应随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