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即糖尿病(糖尿病之一)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不知不觉得了糖尿病?这些早期症状你要了解

早发现,早控制!

一说起糖尿病,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可想它的危害有多大!

防治糖尿病,关键在于“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大家都知道糖尿病患者典型症状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下降。

但其实很多人在确诊时,都没有出现这些典型症状,有些反而出现了看似与糖尿病毫无关系的症状。

难道这只是特例吗?现今,糖尿病早期症状绝大多数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三多一少”了。

糖尿病有哪些早期症状

这里,主要针对2型糖尿病。

糖尿病高危期,也就是糖尿病前期,主要是糖耐量受损,一般这段时间没有任何症状,患者往往也毫不知情。

中国成年人的糖尿病发病率约为11%,而近36%的成年人正处于糖尿病前期,如果这时还不进行干预,每4个糖尿病前期得的人有1~3个在10年内进展为糖尿病。

那么糖尿病早期有哪些症状呢?

1 皮肤干燥、瘙痒

这种皮肤干燥不等同于秋冬季节的皮肤干燥,糖尿病前期即使涂抹身体乳等保湿产品,也没办法缓解干燥的皮肤问题,此时需要考虑血糖的影响。

糖尿病发痒部位多集中在手脚和小腿,女性则会经常出现外阴瘙痒。

2 视力变化

血糖升高会引起体内液体的变化,导致视力不稳定。

视力变化大多表现为视力会下降或眼前出现黑影,不过也有少部分人表现为视力突然变好甚至不需要佩戴眼镜。

很多人碰到这种情况,会误以为是“老花眼”提前到来,或诊断为老年白内障,殊不知这也可能是高血糖引起的视网膜病变。

3 伤口久不愈合

伤口不易愈合是糖尿病典型的症状之一。

糖尿病患者一般都存在外周血管病变,所以伤口周围组织的血供会受到影响;而且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差,加之高血糖有利于致病菌生长,常导致尿路感染、皮肤感染和阴道炎症等,久难痊愈。

4 睡眠障碍

很大一部分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轻度或中度的睡眠呼吸紊乱,且多表现为睡眠呼吸暂停。

白天感到疲倦嗜睡、夜晚睡觉鼾声过大的人最好进行血糖检测。

5 餐前饥饿

糖尿病初期,可能出现餐前低血糖、饥饿难忍等。

这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延迟、与血糖变化不同步,导致餐后血糖达到高峰时,胰岛素还没来得及分泌,而等到胰岛素分泌达到高峰时,又正好出现在下一餐前,从而导致出现低血糖和饥饿状态。

除了上面说的几个症状外,性欲减退、性功能障碍、肢体麻木感、针刺感等都是糖尿病早期的症状。

如果出现类似症状,可选择检测血糖来确诊是否为糖尿病。

如果血糖高于正常,但未达到诊断标准,则为糖耐量减低。

当然,除了确诊的或出现糖耐量减低的人群外,以下这些糖尿病高危人群也需多加注意和预防。

注意!糖尿病高危人群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包括:

1 直系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

当父母或同胞兄弟姐妹有一位有糖尿病患者时,其患病风险是一般人群的3倍;如果父母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时,其患病风险可达一般人群的6倍。

2 超重、肥胖或腰上赘肉很多

体重指数(BMI)≥24kg/m2属于超重,BMI≥28kg/m2属于肥胖。

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的人群都需要注意预防糖尿病。

这类肥胖者一般胰岛素受体不敏感、胰腺负担重。

另外,如果你体重并未超重,但四肢肉比较松软,看起来也比同样体重的人显得胖的话,同样也需要注意预防。

3 年龄40 岁人群

人过中年,胰岛素受体也会开始老化,容易发生胰岛素抵抗。数据显示,年龄每增加10岁,糖尿病的患病率增加68%。

4 饮食习惯不当

主食比菜吃得多,以白米饭、馒头、面包等精细面食为主,从不吃杂粮。

做菜重油重盐,偏好甜食、饮料等。

5 饭后易疲倦

大部分人可能会有“饭困”,但一般不会特别严重,但如果自己比其他人的“饭困”明显很多,可能需要当心了!

另外,容易低血糖或偶尔未及时进食就饥饿感明显的人,也建议进行血糖检测。

6 久坐不运动

不爱运动、活动量小、体能较差的人群,连上几层楼梯都觉得十分费力人群。

7 女性怀孕时有妊娠糖尿病史,或者有巨大儿(≥4kg)生产史者。

上面7点中,占有2条及2条以上,就极有可能成为糖尿病候选人。

除此之外,其他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等,都有引发糖尿病的风险,值得警惕!

但糖尿病除了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大多还是由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引起的。

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预防糖尿病和其他疾病最为有效的良药!

总 结

糖尿病早期症状

皮肤干燥、瘙痒

视力变化

餐前饥饿

睡眠障碍

伤口久不愈合

糖尿病高危人群

直系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

超重、肥胖或腰上赘肉很多

年龄40 岁人群

饮食习惯不当

饭后易疲倦

久坐不运动

女性怀孕时有妊娠糖尿病史

参考文献

[1]小周, 糖尿病早期症状勿轻视 [J]农村科学实验. 2017.1:37

本文首发丨维他狗营养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

糖尿病是怎么引起的?对人体有哪些危害?早看早预防

疫情已持续了一个多月,这件事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唤醒了不少群众对自身健康问题的重视。在防疫期间,糖尿病的问题同样不可忽视。

说起糖尿病,很多人都会冒出这样的问题:是不是糖吃多了?只有老年人会得吧?不可否认,吃了太多含糖的食物,可能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但糖尿病早已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已经慢慢出现年轻化的趋势。那么,糖尿病到底是怎么引起的呢?对人体又有哪些危害?

糖尿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全身代谢性疾病。

主要是因为胰岛素分泌或者胰岛素的作用缺陷而引起,会导致体内的葡萄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紊乱,从而引起多系统的损害。

发病原因:

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极其复杂,至今还未完全明确。总的来说,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包含年龄增长、生活方式、缺乏运动等)共同导致了糖尿病的发生。

需要经历的3个阶段:

第一阶段:糖耐量正常阶段,但是已经出现糖尿病的相关病理、生理改变;

第二阶段:糖耐量异常阶段(即糖尿病前期),介于正常血糖和糖尿病之间的代谢状态;

第三阶段:糖尿病阶段。

对人体的危害:

糖尿病的明显特征就是高血糖,而长期的高血糖可以给身体带来各种危害,如:

大血管的危害,像脑梗、心梗、下肢大动脉的闭塞等;

微血管的危害,可以导致患者的视网膜病变,引起视力下降甚至失明,还有可能增加患其他眼病的几率;

对肾脏的危害,长期的损害可以导致大量的蛋白尿,甚至引起尿毒症;

对神经系统的危害,常见的是多发性神经炎,有的患者会出现手脚麻木或者刺痛等不舒服,这也是导致糖尿病足的主要原因;

此外,糖尿病也很容易并发各种细菌、真菌的感染。

如何预防: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高热卡的饮食,如:油炸食品、红烧食品等,晚上尽量不要去撸串、吃火锅等等;

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建议每周有5次以上的运动,每次运动30分钟,最好做有氧运动,比如:快走、骑自行车等等,身体条件好的话,可以做一些无氧运动;

学会舒缓压力、避免熬夜,现代年轻人的工作压力较大,生活节奏较快,晚上还经常熬夜刷剧,这样会让人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会对内分泌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引起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知识(一):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以血清葡萄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血清葡萄糖升高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减少或胰岛素作用下降了,也就是胰岛素抵抗了,或两者都有引起的。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可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大脑神经系统的慢性损害和功能障碍,即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所致的慢性肾功能衰竭、还有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糖尿病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等。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目前的医疗水平还无法治愈,糖尿病患者的行为和自我管理能力是糖尿病控制是否成功的关键。糖尿病分为四种类型: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及其他类型糖尿病。

Ⅰ型糖尿病:多发生于儿童或青少年期,胰腺分泌胰岛素的细胞自身免疫性损伤引起胰岛素绝对分泌不足,而引起的疾病。

Ⅱ型糖尿病:多发生于成年人,Ⅱ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较差,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一种相对缺乏。

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指妊娠前糖代谢正常或有潜在糖耐量减退,妊娠期才出现糖尿病。

其他类型糖尿病:也称继发性糖尿病,除了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以外的各种糖尿病,大多数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常见的原发病有内分泌疾病、特殊遗传性疾病、胰腺疾病、胰岛细胞基因缺陷、以及药物导致的糖尿病等等。在我国患病人群中,以2型糖尿病为主(占90%以上)。

Ⅱ型糖尿病糖尿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缺乏或者胰岛素抵抗所致。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分泌量不低但是作用减弱。

(1)遗传:Ⅱ型糖尿病糖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2)年龄:糖尿病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

(3)肥胖:肥胖是诱发2型糖尿病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中度肥胖者糖尿病发病率比正常体重者高4倍,极度肥胖者高30倍,腹部肥胖较臀部肥胖者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更大。

(4)饮食: 淀粉类食物过多,高糖、高脂肪饮食导致肥胖可诱发糖尿病。

(5)运动: 运动不足一方面可引起肥胖,另一方面也可导致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的数目下降并使其作用减弱。

(6)应激、药物因素: 长期处于紧张、焦虑、压力大的状态,以及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可引起血糖升高。

(7)性别:男性较女性更易患有糖尿病

(8)经济、教育水平:经济及教育水平低的人群更容易患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