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 糖尿病(糖尿病研究院原院长)
- 1、2021新院士贾伟平:糖尿病研究成果屡屡与“首次”相连
- 2、我国每10人中就有1名糖尿病患者,宁光院士牵头,升级版MMC落地
- 3、糖尿病患者降压权威结果来了!宁光院士团队重磅研究荣登国际盛会开场讲台
2021新院士贾伟平:糖尿病研究成果屡屡与“首次”相连
来源:健康时报网
据中国科学院网站、中国工程院网站11月18日消息,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共有149人当选,其中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贾伟平,女,1956年11月出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她的名字,屡屡与“首次”相连:首次发现12个中国人2型糖尿病新易感基因;首次发现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新型生物标志物;首次提出中国人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的切点;首次建立动态血糖监测的正常参考值……贾伟平教授的成果被写入全球医学指南、教科书等。
贾伟平设计和主持了大规模的糖尿病遗传与环境研究,确定了40个国人糖尿病易感基因位点,新发现12个位点有别于欧美人群,据此建立遗传易感基因谱,揭示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是中国人糖尿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构建遗传风险模型,检出易感人群高血糖发生率比低风险人群高34%,美国教科书评价“该模型能很好预测胰岛β细胞功能损伤导致的血糖异常”。
她创新了腹内型肥胖的诊断标准及筛查技术,牵头制定了国家新标准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成人体重判定》,相关研究成果被写入9部中国医学诊疗指南和美国教科书。柳叶刀子刊评价,“她是针对中国糖尿病特点的研究者,架起遗传和临床、医院与社区间的桥梁”。(石梦竹/整理)
本文来自【健康时报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我国每10人中就有1名糖尿病患者,宁光院士牵头,升级版MMC落地
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今天(1月24日)落户苏州工业园区。作为中国慢性代谢性疾病管理的典范新模式,MMC这次也迎来2.0版,融入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的全域管理模式将引领针对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更优管理效果。
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简称MMC。这是以“一个中心、一站服务、一个标准”为理念,构建线上线下、院内院外、多中心联动的模式。简言之,MMC打破糖尿病诊治的原有模式,患者在MMC中心里,解决包括测血糖、眼底检测、用药调整等围绕糖尿病管理的所有问题,告别以往在多科室、多楼层“折返跑”的经历。
在我国,每10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已成为严重影响国民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为应对这一挑战,2016年,中国工程院院士、瑞金医院院长宁光教授倡导下,MMC诞生并在全国范围内建设、推广。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超过1300家医疗机构建立了MMC中心,管理患者超200万。
宁光院士表示,历经8年努力,MMC正在不断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和医疗质量,这一模式在患者的健康水平上已有直观反馈。“当前,MMC纳管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由22.7%提升至53.26%,血压、血糖、血脂综合达标率由7.3%提升至19.8%,代谢指标的综合达标率已与欧美发达国家水平持平。”他表示,苏州工业园区MMC全域模式的启动将为患者带来健康新获益。
瑞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王卫庆教授介绍,此前,苏州已有43家医疗机构建立了MMC中心,苏州工业园区全域模式的启动又开先河,它将构筑起直抵基层医院的“1 4 7 X”的诊疗服务体系。
“1”指建立一个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区域总中心(落在三甲医院),“4”指四个核心重点医院,“7”代表了七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X”则涵盖了更多的合作单位和健康服务触点。这一模式将为患者提供精准化的医疗服务,也将加强医护的培训与认证,提升标准化临床诊治水平。
“依托一个中心医院,带动区域内的四个重点医院,同时结合七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础服务单元,多点延伸,形成一张诊疗网。”苏州工业园区卫健委副主任巢为农解释说。
苏州工业园区卫健委主任冯彬表示,苏州工业园区作为国内领先的科技创新区域,致力于打造高品质的医疗服务体系,此次在此启动MMC全域模式,是园区深化医疗服务改革、提升服务品质的又一重要创新举措。
作为基层中心代表,苏州工业园区星浦医院院长顾建英十分期待MMC的落地推进,该医院辐射常住居民171500人,其中,60岁以上占15%。2023年,辖区内管理糖尿病2523人次,管理规范率64.86%,管理人群血糖控制率61.37%。“2023年开始,我们医院开展糖尿病并发症筛查工作,目前内分泌医护团队5人,有动态血糖检测、眼底照相检查等糖尿病诊断和并发症筛查设备设施。但因为缺乏成熟的管理经验和专业的指导,没有相关的信息管理系统支撑,未做到全过程标准化管理。所以筛查工作零碎推进缓慢。”
宁光表示,MMC将持续深化全域模式,并推进MMC2.0版的数字化升级,以科技力量驱动医疗服务更高效、精准。
糖尿病患者降压权威结果来了!宁光院士团队重磅研究荣登国际盛会开场讲台
北京时间11月16日22时42分(美国芝加哥当地时间8时42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王卫庆、毕宇芳和徐瑜教授团队领衔的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降压治疗目标(BPROAD)研究,在美国心脏协会(AHA)百年庆典暨2024年科学会议上,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瑞金医院院长宁光代表团队作为“最新重磅研究”开场报告亮相。顶尖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同步在线发表该项创新临床研究成果。
这是中国代谢领域学者首次作为开场报告登陆AHA年度会议最新重磅研究专场。BPROAD研究结果显示,在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在谨慎监测多种降压药物使用过程中的低血压与电解质水平的前提下,降低收缩压至<120mmHg与降低收缩压至<140mmHg相比,能显著减少21%的主要心血管疾病相对风险。
BPROAD研究是聚焦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强化与常规降压治疗的临床研究,也是迄今样本量最大的评价降压目标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五年磨一剑,降压目标终于明确了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要死因,控制收缩压对于糖尿病患者至关重要,但全球现行临床指南推荐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最佳收缩压控制目标仍存争议。
2010年发表的ACCORD研究探讨了2型糖尿病患者的最佳降压治疗目标,但受限于其统计学效能及与降糖治疗的交互作用,并未发现强化和常规治疗组间心血管事件的差异。
SPRINT 研究发现强化降压治疗使心血管疾病相对风险显著降低27%,但这项研究并未纳入糖尿病患者。
BPROAD研究团队从中国25个省直辖市83个城市的145个研究中心招募了12821名50岁及以上、收缩压升高、心血管风险增加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接受强化降压治疗至收缩压水平低于120mmHg(6414人)或接受常规降压治疗至收缩压水平低于140mmHg(6407人),干预时间长达5年,主要评估并比较强化降压治疗组与常规降压治疗组患者的主要心血管疾病复合终点(包括非致死性卒中、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需治疗或住院的心力衰竭和心血管原因死亡)。
研究发现,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与收缩压降至140mmHg以下的常规治疗策略相比,将收缩压降低至120mmHg以下的强化治疗策略可在长达五年的随访期间显著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此外,研究提示,强化降压时需要谨慎监测低血压的发生,并严密监测多种降压药物使用后的电解质水平。
该研究首次为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降压治疗目标(收缩压<120mmHg)的心血管获益提供了坚实的循证医学证据。
“世界问题中国解答”的里程碑意义
AHA科学会议是全球心血管学术界公认的顶级盛会,今年是AHA 成立100周年,本届科学会议的首个“最新重磅研究”专场以“庆祝心血管科学百年:从预防到治疗,再到治愈”为主题。BPROAD研究作为最新重磅研究荣登开场报告讲台。这是全球首个支持强化收缩压治疗目标至低于120mmHg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效性与安全性的临床研究,为糖尿病患者最佳降压目标这一关键的世界问题提供了中国解答,为全球相关指南共识更新与心血管防控策略调整提供了中国证据。
芝加哥时间11月16日8时30分,全球三大心血管学会最高研究奖项获得者、美国西奈山福斯特心脏病医院院长、西班牙国家心血管调查中心主任Valentin Fuster博士首先进行AHA百年庆典专场报告。8时42分,宁光院士代表研究团队宣布BPROAD研究重要结果,开启AHA百年庆典暨2024年科学会议“最新重磅研究”(Late-Breaking Science)的首场报告。随后,2025-2026年世界心脏联合会候任主席、印度国家慢性疾病控制中心执行主任、公共卫生与流行病学教授Dorairaj Prabhakaran博士发表专题评论,高度评价该研究成果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临床血压控制目标的重要价值。
BPROAD研究为糖尿病患者强化收缩压控制以预防重大心血管事件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和数据支撑,将为改善中国和全球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健康作出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