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辐射糖尿病

环球网 0
文章目录:

“科学”流言榜:隔空充电有辐射伤身体?长期熬夜会导致肝癌?左侧卧睡觉会压到心脏?

来源:北京青年报

隔空无线手机充电“神器”自问世以来,网络上对其“辐射伤身”的说法一直没有断过,隔空充电黑科技真的会危害身体健康吗?网传音乐人赵英俊肝癌去世是常年熬夜所致,熬夜真的能导致肝癌吗?此外,左侧卧睡觉会压迫心脏吗?最新发布的每月“科学”流言榜,对上述传言进行了辟谣。同时,关于“复原乳”是假牛奶,高层失火往楼顶跑等不实说法的官方正解,今天也一并打包送给大家。

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委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

流言:

常年熬夜影响排毒,会引发肝癌

真相:“人体脏器会在晚上排毒,如果熬夜,毒素就排不出去”的说法没有依据。目前尚未完全清楚肝癌的全部病因,不过生活中的一些因素确实会增加肝癌的发生风险。

肝癌的风险因素包括肝炎病毒感染、酗酒、肝硬化、黄曲霉毒素、基因突变、遗传性代谢病、吸烟、肥胖、Ⅱ型糖尿病、氯乙烯和二氧化钍等。但要注意的是,具有一个或多个风险因素,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得癌症。接种乙肝疫苗、定期体检、治疗基础疾病、戒烟戒酒、保持健康体重、远离致癌毒物等都是已知的降低肝癌风险的方法。

熬夜虽然不是已知的直接导致肝癌的原因,但熬夜会使人体抵抗力下降,是众多基础疾病的诱因之一。因此,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非常重要,尽量避免熬夜、吸烟、酗酒等高致病风险的习惯。

流言:

“隔空充电”辐射极强,对身体有害

真相:无线充电技术按照技术原理,可以分为三大类,即电磁感应式、电磁共振式和无线电波式。无论哪种方法的隔空充电(无线充电),其技术基础都离不开电磁波,而电磁波会产生辐射,频率越高、能量越大,相对应的辐射也就越强。不过,讨论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必须考虑辐射量,如果电子产品的充电功率不高,对人体的影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辐射标准与空间面积也有关系。根据国际非电离性辐射委员会制定的安全上限,人体承受的安全辐射范围为10瓦/平方米。按照家庭住房面积90平方米计算,居民家中可以承受的辐射功率最大为900瓦左右。隔空充电的充电桩,根据推算最高发射功率只有25瓦,所以是能够保证人体安全的。

无线电波式隔空充电技术是以“毫米波”极窄波束的形式传递给手机的,目前没有实验数据表明,毫米波会带来辐射,也就是说毫米波的“辐射”不会给人体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流言:

左侧卧睡觉会压到心脏,不利于健康

真相: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人类的心脏被肋骨组成的胸廓完美地保护起来,不会轻易受到任何方向的压迫。即使偶尔受到外界击打,只要强度不是太高,一般不会造成心脏的实质性损害。而且,当我们朝左躺着的时候,在心脏上面是右肺,块头大但重量小,不足为惧。

不过,对于大部分心脏病患者而言,右侧卧位确实优于左侧卧位。左侧卧位时,由于心脏位于身体中线(重心)下方,有更多的血液因为重力作用回到心脏,心脏的负担就比右侧卧位更大。所以心脏病患者为了减轻心脏负担,建议采用右侧卧位。

流言:

复原乳没营养是“假牛奶”,是奶中“地沟油”

真相:这一说法没有任何科学依据。鲜牛奶是指牛奶脱离牛体24小时之内的牛奶;复原乳又被称为“还原乳”或“还原奶”,是将干燥或者浓缩后的乳制品与水按比例混合均匀后获得的乳液。相比鲜牛奶,复原乳的生产工艺增加了高温杀菌的步骤,但对于主要营养成分(如蛋白质和钙),几乎没有影响。

人们饮用或食用奶制品,主要是用来补充蛋白质和钙。奶制品中的蛋白质进入人体后,主要被分解成肽、氨基酸等供人体吸收。

尽管复原乳的加工过程中存在高温灭菌环节,会使得乳中蛋白质结构发生改变,但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却不会发生变化,所以高温灭菌对于复原乳中的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和消化性并没有多大影响。此外,复原乳中的钙经过加热,仅可能影响其溶解状态,并不会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率。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发酵乳》(GB 19302-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灭菌乳》(GB 25190-2010)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调制乳》(GB 25191-2010)等标准中,均以不同形式明确了复原乳可以用于乳制品生产,它是国家允许生产的正规产品。复原乳是可以为人体提供蛋白质和钙等营养素的奶制品。目前市面上用复原乳制成的制品,一般都含有糖、香精等,建议消费者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相对适合的奶制品。

流言:

高楼遇火灾,坐电梯下楼或往楼顶跑

真相: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通过官方发布平台明确指出,发生火灾后禁止乘坐电梯,高楼撤离时应走安全通道。高层楼发生火灾,人们绝对不能乘坐电梯逃生。因为火灾发生后,电梯电源很可能在第一时间被切断,导致电梯轿厢内的人员被困。火灾现场,电梯井相当于一个大烟囱,大量烟气涌入电梯井内,极易造成“烟囱效应”,人在里面会被浓烟毒气熏呛而窒息死亡。

往高处跑也是不明智的选择。火灾发生后,烟是往上走的,速度极快,人基本跑不过烟的速度,还有可能会吸入大量的烟气。

正确的方法是:如果在大楼的中低楼层,那就想办法走消防通道尽快往底层跑,离开大楼。逃生的时候要尽量放低身体,在可能的情况下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如果处在写字楼的中高层,那就尽快寻找避难层。国家消防建筑规范要求,10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需设置避难层,通常情况下,两个避难层之间的楼层间隔不会超过15层。一旦发生火灾,人们可尽快进入避难层,等待疏散和救援。

如果在二层这样的低楼层,也可以通过绳索固定屋内的固定构件,然后绑住身体下滑。但一定要牢记,三层楼以上不能用此方法逃生。

文/本报记者 李洁

2020揭穿“养生神话,”磁疗保健:盲目使用可能伤身

磁疗、白藜芦醇、羊胎素、酸碱体质、酵素……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这些漂洋过海而来的养生新概念,不知掏空了多少女性的腰包。尽管不少“伪养生”陷阱已被揭穿,但很多人还是将信将疑,更有商家仍在以此为卖点继续忽悠。专家提醒,舶来的养生理念并非都是精华,大家不要被某些“洋养生”蒙蔽了双眼。

白藜芦醇:抗衰老作用不明,吃多还伤肾

白藜芦醇是日本人从一种名为白藜芦的植物根部发现的,后来美国学者也从葡萄酒中发现了白藜芦醇,因此将白藜芦醇推上了健康“神坛”。很多进口保健品都标注富含白藜芦醇,并宣称其可治疗31种疾病,对癌症、糖尿病、冠心病、肝硬化甚至不孕不育均有“奇效”。

2008年,一位有相当影响力的美国教授被证实学术造假,而白藜芦醇正是他的重点研究领域。目前,对于白藜芦醇的研究都仅停留在动物及细胞层面上,并未进入人体临床试验阶段,同时还有很多研究对其作用提出异议。也有很多荟萃分析证明,白藜芦醇在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癌症、抗衰老、皮肤保护等方面并没有明显的积极作用。更可怕的是,研究还显示,过量服用白藜芦醇可能会造成机体肾脏损伤和消化道疾病。在2010年,因为在相关实验过程中出现多个肾衰竭现象,全球最大的药企葛兰素史克宣布终止本公司的白藜芦醇研究项目。

羊胎素:含激素易过敏,长期使用有碍健康

因宣传具有“美容、抗衰老、葆青春”的功效,兴起于瑞士的羊胎素“活细胞疗法”近年来在国内颇有市场。但早在2000年,瑞士就开始禁止使用羊胎素,因为这一疗法可能导致过敏、注射处脓肿、血液感染甚至动物病原体传染。

尽管如此,我国还有不少爱美女士仍在追求羊胎素注射。专家指出,羊胎素虽能促使人在短时间内精力充沛,是由于其中含有激素,可造成身体的应激反应。因为这种刺激不是正常的生理调整,长期使用对人体健康有害。

酸碱体质:该理论是骗局

“酸碱体质”是近几年从美国传入的所谓养生概念,于是许多碱性水、碱性保健品、碱性饮食便随之铺天盖地而来。尽管“酸碱体质理论”的发明人Robert O.Young和其骗局早已被拆穿,Young本人也因非法行医被监禁,并被法院判决要赔偿1.05亿美元。但“酸性体质易得癌”“碱性食品有益健康”的观念已在不少人心底扎下了根。

受“酸碱体质理论”的误导,许多人认为“要少吃肉类和五谷,多吃蔬菜水果。偏弱碱性的身体更健康,不容易生病”。然而专家指出,这是一种偷换概念,人体本身的pH值恒定在7.35~7.45之间,本身就呈弱碱性,并不存在酸性体质的问题,而人体内的pH值也并不会因为任何饮食而受到影响。

磁疗保健:无证据证明磁疗可治病,盲目使用可能伤身

磁疗产品的主要发源地在美国,然而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却没有批准过任何一款民用磁疗产品,原因是目前没有任何确凿证据能够证明磁疗有治病的功效。

日本也曾掀起过一阵儿“磁疗热”,“养生诈骗”的开山鼻祖——日本生命公司开发了医治仪、床垫、枕头等100多种所谓“高科技”保健产品,还曾在深圳建立了合伙公司“日宝来福”,在中国售卖其“磁性维护床垫”,欺骗了大量消费者。

在2017年山东省烟台市检验检疫局截获的一批磁疗保健床垫中检测到高辐射量,如果人长期与该床垫密切接触,一年辐射剂量可高达200mSv,相当于拍了2000张胸片。

酵素:虽有益肠道但不能包治百病

酵素最早是从日本传过来的,近几年被一些人吹嘘得神乎其神,说它几乎能包治百病。专家解释,酵素其实就是酶,是属于蛋白质的一种。酶是人体中本来就存在的,人体自身就有控制酶产生、分解的完整机制,因此健康人不需要再额外补充酶。

其实,酵素本身算是一种健康食品,其中的微生物有些是益生菌,可以帮助促进消化、预防和缓解便秘、改善肠道菌群、促进肠道益生菌增殖等多种效果。但是酵素的保健作用显然已被一些商家盲目夸大了。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防蓝光眼镜到底靠不靠谱?

来源:北京晚报

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在打开电子产品浏览时,先在鼻子上架上一副防蓝光眼镜。“蓝光危害无处不在,视疲劳、视网膜损伤甚至失明都可能和蓝光有关。”“儿童防蓝光眼镜,看动画片、IPAD、手机必备。”面对商家的宣传攻势,不少人自然而然将防蓝光与防近视挂钩,家长们更是谈蓝光色变,想看电视、看IPAD、看手机,先戴上防蓝光眼镜再说。防蓝光眼镜俨然成了眼睛的保护伞,仿佛戴上它,就阻隔了电子产品对眼睛的损害。

然而,防蓝光眼镜真的那么神吗?

市场

“防蓝光”眼镜卖得火

在位于潘家园的北京眼镜城,一进大门,记者就在眼镜城的围墙上看到了大幅防蓝光眼镜广告。眼镜城内,几乎每家店铺都有防蓝光眼镜或是防蓝光镜片销售,无论是近视镜、平光镜、成人驾驶镜,还是儿童眼镜,都能通过加防蓝光膜,变身“防蓝光眼镜”。

在一家名为“美尔雅”的眼镜店铺内,销售人员告诉记者,网上销售的那种现成的防蓝光眼镜的防蓝光效果并不好,只能防“一点点”,“你不如挑个眼镜架,在我们这儿现配防蓝光镜片”。防蓝光镜片能起到防辐射、防蓝光、防紫外线的作用,“镜片越大越好,能遮挡的面积更大。”销售人员表示,防蓝光眼镜近些年“火得不行”,每天都有人来店里买。

而在另一家名为“丽镜汇”的眼镜商行内,销售人员告诉记者,防蓝光眼镜其实就是树脂镜片中再加一层防蓝光膜,防蓝光镜片的价格从一百多元到五六百元不等,“防蓝光效果其实差不多,只不过品牌不同。”说着,销售人员还拿出一支验钞笔、一副普通平光眼镜和一副防蓝光眼镜,现场给记者做起了实验。销售人员按亮验钞笔,用笔端发出的紫色光线分别照射不同眼镜的镜片。紫色光线直接穿透平光眼镜的镜片,直射在柜台的白纸上;而防蓝光眼镜则几乎没有被紫色光线穿透,似乎将紫色光线阻隔了。“现在配防蓝光眼镜的人特别多,蓝光其实就是电脑、手机屏幕发出的一种辐射,属于有害光,年龄大了还会让人出现眼底黄斑病变。戴上防蓝光眼镜,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在网络销售平台上,“防蓝光眼镜”的效用更是被宣扬得神乎其神。在淘宝网键入“防蓝光眼镜”字样后,立刻可以检索出数千条信息,销量大的店铺甚至每月能售出1万多副防蓝光眼镜。其中,售价便宜的防蓝光眼镜仅仅10多元,而售价较贵的则达数万元。

记者随机选择了一款售价69.9元的防蓝光眼镜,该商品特意标注出,这款眼镜可以在看手机、玩游戏时起到护眼、防近视的作用。淘宝商家告诉记者,防蓝光眼镜具有防辐射、防蓝光、防紫外线、抗疲劳的功效,还可以预防近视。在买家评论中,有不少人说“眼镜很好看!可以防近视!”“戴着看电视,预防以后的近视。”但也有顾客提出疑惑:“不确定预防近视的效果”,“蓝光手电照上去一穿而过,根本不防蓝光”,甚至还有顾客评价“戴上眼镜反而感觉看不清楚了”。

检测

产品良莠不齐

防蓝光眼镜到底能不能防蓝光?此前发布的《2018-2022年中国防蓝光眼镜行业市场专题研究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近几年中国防蓝光眼镜市场规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市场增长率也节节攀升。2017年,中国防蓝光眼镜市场规模已达到16.83亿元,增长率高达22.4%。防蓝光眼镜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逐渐出现了假冒伪劣产品良莠不齐、市场混乱、缺乏行业标准、缺乏检测监督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武汉市质监局曾经发布过一项检测结果显示,在标识为“防蓝光眼镜”的30批次样品中,竟然有一半没有防蓝光效果。

蔡建奇也表示,市面上销售的很多防蓝光眼镜,甚至一些大品牌的产品,都存在“该防护的不防、该放开的却错误防护”这一问题。比如,一些品牌的防蓝光眼镜,别看价格比普通眼镜高出一倍,但是防蓝光效果却跟普通眼镜没什么区别,起不到防蓝光的作用。“我们曾经发现,有的防蓝光眼镜透射比超过了90%,普通眼镜的透射比其实也差不多是这个水平,说明这款眼镜根本不能防蓝光。”

而市面上有的防蓝光眼镜,对蓝光的阻断率基本达到了80%至90%,差不多把所有的蓝光全去掉了。蔡建奇表示,这种防蓝光眼镜也有问题,会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物钟调配。有的防蓝光眼镜看上去颜色很黄,大量的视觉生理实验表明,颜色偏黄的高阻断率镜片不但不会保护眼睛,还会造成色偏,加剧视疲劳,甚至还可能增加近视诱发的风险。“市面上的防蓝光眼镜目前存在着诸多问题,对于青少年来说,不戴可能还没什么危害,戴了反而有可能增加眼睛的负担,还不如不戴。”

中消协近期也发出消费提醒,目前相关的眼镜标准并没有对防蓝光镜片的防蓝光效果做出规定。因此,建议普通消费者谨慎选择防蓝光镜片。特殊眼病患者如黄斑疾患的人群,比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形、黄斑裂孔、糖尿病性眼底病变患者,应根据眼科医生建议选择防蓝光眼镜。

求证

不是所有蓝光都有害

蓝光是不是都有害?必须要设防?

想要弄清这个问题,就要知道什么是蓝光。蓝光指的是波长在400至500纳米之间的光线,普遍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各种节能灯、LED灯和白炽灯中,还有每天都要接触的日光、浴霸、平板显示器、荧光灯、液晶显示器、手机屏幕等新型人造光源发出的可见光中都含有蓝光。

近年来,社会上广泛流传着蓝光会对视网膜造成光化学损伤、导致视网膜黄斑变性,甚至失明的说法。对此,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视觉健康与安全防护实验室主任蔡建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蓝光也要区别对待,不能“一刀切”。

“根据我们的实验,445纳米以下的蓝光,人眼视网膜的耐受是很低的。也就是说,需要进行有效的防护。”蔡建奇表示,对于445纳米以下的蓝光,一般情况下,需要防蓝光产品帮忙屏蔽掉20%的能量。也就是说,消费者可以选择透射比低于80%的防蓝光眼镜。

而对于445纳米以上的蓝光,人眼的耐受呈现几何级的上升,也就是说人眼的耐受极高。蔡建奇表示,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所使用的LED照明产品,还是LED显示屏,蓝光辐射能量基本都在450纳米到470纳米之间,避开了人眼的最易损伤区。在正常使用的状况下,电子产品发出的蓝光基本不会对人眼造成蓝光危害。

还有一部分蓝光,则无需屏蔽,属于对人体必不可少的有用光。蔡建奇进一步解释称,450到480纳米的蓝光,能够对人体的生物钟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也就是调节人的生理节律。如果将这一部分蓝光也一股脑儿屏蔽掉,对于人体不但没有好处,反而还有坏处。

标准

防蓝光眼镜须屏蔽至少20%蓝光

记者查询发现,早在2017年底,广东省曾经发布过地方标准《防蓝光眼镜片及相关眼镜产品蓝光透射比要求和试验方法》,成为国内首个防蓝光眼镜片的地方标准。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今年年初,也发布了贯彻落实《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行动方案。其中明确提出,将就电子产品包括手机、IPAD、电脑等产品的蓝光和其他电磁辐射对青少年视力的影响,开展比较试验,包括对宣称防蓝光的手机贴膜产品进行测试,对贴膜前后蓝光数据进行对比,为消费选择提供参考。

“防蓝光眼镜的国家标准已经报批,今年年底前有望对外发布,可能会在明年正式实施。”作为这一国家标准的主要起草人之一,蔡建奇告诉记者,在这份名为《蓝光防护膜的光健康与光安全应用技术要求》的标准中明确提出,对于445纳米以下的蓝光,防蓝光眼镜的光透射比要低于80%,也就是说,防蓝光眼镜需要帮佩戴者屏蔽掉20%的蓝光能量。而对于445纳米以上的蓝光,防蓝光眼镜的光透射比要高于80%。

这也意味着,如果眼镜片的光透射比达不到标准要求,就不能自称是“防蓝光眼镜”忽悠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