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糖尿病(杨天真糖尿病)
人好好的,为什么会得糖尿病?背后或有4大根源,你真的了解吗
声明:本文均是结合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
糖尿病,听到这个名字,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就是“哎呀,那不就是我爸妈年纪大了,血糖高,医生说得控制点么”。
然后又继续去享受自己那份午餐、晚餐,喝着糖分超标的饮料,心里想:“我也没事啊,没糖尿病啊!”。
但你知道吗?你身边那些看起来很健康、生活没有什么明显问题的人,也许已经悄悄被糖尿病盯上了呢。
糖尿病,真的是一场悄无声息的“突袭”,你想,身体明明好好的,生活也不算不健康,怎么就突然有一天,体检报告上那一串数字跳出来:“血糖偏高。”
其实,糖尿病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你以为自己不胖、不抽烟、不喝酒、看似健康,万事大吉?其实,在你生活的点滴里,糖尿病早已开始悄悄地爬上你的身边。
你可能每天都吃点零食,或者喜欢中午外卖,晚上熬夜,搞得身体机能慢慢透支,久而久之,血糖波动变大,胰岛素分泌不足,最后就“种下”了糖尿病的“种子”。
但问题来了,为什么明明这么多人,糖尿病却有的人得,有的人没得?是源于生活习惯,抑或是遗传问题呢?
遗传,听起来似乎离我们有点远,你可能觉得自己健康又年轻,怎么会跟“遗传”有关系呢?
然而,糖尿病的基因的因素是特别关键的,若你父母患有糖尿病,那按道理说,你得糖尿病的可能性就比那些家里没这病史的人要大些。
根据数据,糖尿病遗传的几率能有 30% 到 50% ,要是你父母或者其他直系亲属得了这病,那你染上糖尿病的风险可就比旁人高不少。
你可能觉得,这个概率好像不高,遗传这种事,也不是“定数”,可事实上,它还是“无形中”影响着你身体的代谢状况。
只要你活得不够健康,习惯不够好,糖尿病的种子就有可能在你的体内生根发芽。
所以,说到底,你的基因里可能就埋下了一个“糖尿病小火种”,而你能做的,就是避免让它燃烧起来。
大家都知道,吃太多糖是不好的,听起来简单吧?可是,实际上,糖这个“甜蜜的毒药”早就悄悄潜入我们的饮食中,几乎每一口你觉得无害的美食,都可能是糖尿病的温床。
你知道吗?根据统计,糖尿病的患病率与饮食密切相关,研究发现,摄入过多的高糖、高脂肪食物,特别是高GI食物,比如白面包、精炼糖、饮料等,能极大地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所谓的“白面包”和“糖果”并不像它们看起来那么“无害”。
它们一旦进入体内,血糖值飙升,胰岛素也跟着“加速工作”,时间一长,胰岛素的“劳损”就会出现,这就是糖尿病的早期征兆。
而且,现在人们的饮食习惯普遍是三餐不规律,快餐、外卖普遍,随便点个炸鸡、汉堡、奶茶,哪个没有高糖高脂肪的成分?
这些东西让你觉得饱足,可是你想过没有,这些看似美味的食物,其实是在帮你悄悄加速胰岛的“退休”,到了最后,胰岛素根本跟不上你的饮食需求,糖尿病也就成了必然结果。
你不运动,糖尿病就会找上门,或许你听过很多次“多运动,少坐着”这句话,但你可能忽视了,缺乏运动,真的是糖尿病的大敌。
看似健康的人,一天8小时坐在办公室,回家后躺在沙发上,和健身房、跑步机完全没关系,最后体重慢慢攀升,脂肪也在肚子上肆意蔓延,你可知道,肥胖其实是糖尿病的“第一杀手”!
研究表明,过重的体重会加重胰岛的负担,使胰岛素的功能逐渐下降,每增加一公斤体重,糖尿病的风险就会增加2%-3%。
此外,过度的体脂积累,特别是腹部脂肪,会使胰岛素的敏感性大大降低,产生“胰岛素抵抗”,这个问题一旦形成,糖尿病几乎就不再是“可避免”的事。
所以,适量的运动、保持健康的体重,真的是防糖尿病的一张“安全网”。
你可能没想到,压力也会是糖尿病的“幕后黑手”,没错,现代人压力大得不像话,工作、家庭、社交,各种事情都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你可能觉得,“哎,工作忙,压力大,谁没点压力呢?”但是,你知道吗?这种看似“正常”的心理负担,竟然会对你的血糖产生深远影响。
研究发现,长时间的心理压力,会刺激大脑释放大量的应激激素,这会直接导致胰岛素的作用受限,使得血糖升高。
更有甚者,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会促使人们养成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诸如暴饮暴食、熬夜、饮酒等,而这些不良习惯皆会加速糖尿病的来临。
所以,把压力控制好,让自己的心理健健康康的,这在预防糖尿病的时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传因素、饮食习惯、缺乏运动、压力过大,每一样看似没什么大不了,但结合在一起,糖尿病很大概率就会找上你。
现在,你是不是觉得糖尿病真是“隐形的敌人”呢?它不像流感那样直接来袭,而是悄悄地通过生活中的点滴积累,影响你的身体,最后给你一个“突然的惊喜”。
糖尿病的根源很复杂,但它并非无法避免,控制体重、改善饮食、增加运动、减轻压力,都是预防糖尿病的有效手段,所以,今天你可别再以为糖尿病离你很远,趁早开始行动吧!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人好好的,为什么会得糖尿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吴霜,2型糖尿病合并肝损伤及其运动干预研究进展,第二届陕西省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专题九),2024-06-18
您真的了解糖尿病吗?协和医生带您走出“甜蜜误区”
吃糖太多会得糖尿病?降糖就得少吃主食?糖尿病是富贵病很难预防?降糖药选贵的准没错?只要吃上了降糖药就等于进入保险箱……诸如此类的流言您中招了吗?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已高达1.1亿,患病率10.9%,成为全球糖尿病患病率最高的国家。在联合国糖尿病日来临之际,请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肖新华主任医师为您科普糖尿病的那些事儿,带您走出“甜蜜误区”。
专家介绍:肖新华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擅长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的诊治,主要研究方向是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及早期防治,特殊糖代谢异常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学专业委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常委兼副秘书长,糖尿病营养学组组长,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代谢病防治创新联盟副理事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委等。
糖尿病画像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是以血糖升高为基本特征的代谢综合征,此外,患者还往往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和肥胖等。糖尿病主要的病理生理改变表现为胰岛素分泌的缺陷、胰岛素作用不敏感或作用能力下降。长期的血糖控制不好还会引发诸多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有很多,主要可以总结为胰岛素分泌的缺乏和胰岛素敏感性的下降。截至目前,糖尿病的确切发病机制还未完全清楚,换言之,胰岛素分泌减少、胰岛素作用下降的机制还未被完全揭示,其背后可能有多种原因,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和工作压力等。
得糖尿病和吃糖有关系吗?
很多人以为得糖尿病是因为吃糖或主食太多,事实当真如此吗?非也。其实是高脂等高热卡食物吃太多,导致总热卡摄入过多所致。因此,盲目地减少乃至不吃主食,改吃蔬菜加肉类的饮食方式是不均衡、不正确的。总体来看,应适度减少高热卡、高能量食物的摄入。
糖尿病可以预防吗?
答案振奋人心:可以预防。
一级预防:中国的大庆研究是世界糖尿病一级预防的第一个随机临床试验,与芬兰的DPS研究和美国的DDP研究共同被誉为“糖尿病一级预防的里程碑”。上述研究证实,生活方式的干预可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生活方式的干预包括健康饮食和保持运动。糖尿病高危人群应管住嘴、迈开腿,尽可能延缓发病,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二级预防:对已经发病的患者,密切监测血糖,规律就诊,通过积极有效的干预和治疗,可以尽可能地防止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足等并发症。
三级预防:对已患糖尿病且病程较长以及出现了并发症的患者,合理的治疗方案可以延缓并发症进程,减轻致残致死的风险。
糖尿病症状与早发现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口干喝水多、多尿和吃得多,“一少”主要指体重下降、体力匮乏。1型糖尿病患者的症状表现更为明显,而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起病隐匿且症状不典型,所以经常在很偶然的契机下才能捕获“漏网之鱼”确诊糖尿病,例如单位体检查血糖发现异常,用眼时视物模糊才诊断为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经常皮肤瘙痒经过验血才发现血糖高,发现伤口愈合困难才联想到是不是得糖尿病等等。
原则上,专家建议40岁以上,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积极参与筛查。如果通过家庭血糖检测仪发现异常,应及时到医院进行糖耐量测试等来确诊是否患有糖尿病。
糖尿病的不良影响
糖尿病的发现不容易,发现后若不注意控制血糖,则会引发更多不良后果与并发症,从头到脚来列举:脑血管病变的几率增加、眼底病变乃至致盲风险高、心脏疾病发病率和致死率升高、肾病和尿毒症发病率提升、周围神经病变增多、糖尿病足、坏疽和截肢的风险也明显高于非糖尿病人群。
糖尿病需要综合治疗
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绝非仅靠某一种方案就能实现。综合治疗的基础是饮食(三餐定时、少食多餐、总量控制)和运动,其次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合适的药物,此外还需长期监测血糖以评估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患者良好的依从性和自律能力也必不可少。
糖尿病药物治疗的误区
误区1:经常有财大气粗的患者向大夫“点菜”:“给我来个最贵的药,贵有贵的道理嘛!”专家提示您,判断降糖药好坏的标准主要在于有效(个体化)、毒副作用低(安全性高)、质优价廉和使用方便等。
误区2:还有盲目的患者经常向大夫“建言献策”:“老张的血糖比我高多了,他吃某某药效果不错,您给我也开点吧!”专家提示,用药事关生命安危,请您务必听取医生意见,结合自身病情合理用药。即便是在用药后,医生也会进行长期观察,并根据病情波动进行用药评估并酌情调整。
误区3:有的患者自以为“久病成良医”,吃上降糖药后就以为进入保险箱,常年不复查不随诊,殊不知这其中也暗藏隐患。随着医学科技的日新月异,药物机制和作用机理也与时俱进,请您一定要定期找专科大夫随诊复查、评估病情并调整用药。
专家提示:我国著名糖尿病学专家,我院内分泌科向红丁教授曾提出用饮食、运动、药物、教育和监测这“五架马车”来防治糖尿病。在国际上,关于糖尿病的防治也始终离不开这“五架马车”的范畴。糖友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掌握方法,严格实践,做好自己身体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哦!
文字整理:刘晓坤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监制/张抒扬 主编/陈明雁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你真的了解糖尿病吗?这些人一定要小心了
吃糖太多会得糖尿病?降糖就得少吃主食?糖尿病是富贵病很难预防?降糖药选贵的准没错?只要吃上了降糖药就等于进入保险箱……诸如此类的流言您中招了吗?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已高达1.1亿,患病率10.9%,成为全球糖尿病患病率最高的国家。在联合国糖尿病日来临之际,请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肖新华主任医师为您科普糖尿病的那些事儿,带您走出“甜蜜误区”。
糖尿病画像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是以血糖升高为基本特征的代谢综合征,此外,患者还往往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和肥胖等。糖尿病主要的病理生理改变表现为胰岛素分泌的缺陷、胰岛素作用不敏感或作用能力下降。长期的血糖控制不好还会引发诸多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有很多,主要可以总结为胰岛素分泌的缺乏和胰岛素敏感性的下降。截至目前,糖尿病的确切发病机制还未完全清楚,换言之,胰岛素分泌减少、胰岛素作用下降的机制还未被完全揭示,其背后可能有多种原因,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和工作压力等。
得糖尿病和吃糖有关系吗?
很多人以为得糖尿病是因为吃糖或主食太多,事实当真如此吗?非也。
其实是高脂等高热卡食物吃太多,导致总热卡摄入过多所致。因此,盲目地减少乃至不吃主食,改吃蔬菜加肉类的饮食方式是不均衡、不正确的。总体来看,应适度减少高热卡、高能量食物的摄入。
糖尿病可以预防吗?
答案振奋人心:可以预防。
一级预防:中国的大庆研究是世界糖尿病一级预防的第一个随机临床试验,与芬兰的DPS研究和美国的DDP研究共同被誉为“糖尿病一级预防的里程碑”。上述研究证实,生活方式的干预可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生活方式的干预包括健康饮食和保持运动。糖尿病高危人群应管住嘴、迈开腿,尽可能延缓发病,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二级预防:对已经发病的患者,密切监测血糖,规律就诊,通过积极有效的干预和治疗,可以尽可能地防止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足等并发症。
三级预防:对已患糖尿病且病程较长以及出现了并发症的患者,合理的治疗方案可以延缓并发症进程,减轻致残致死的风险。
糖尿病症状与早发现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口干喝水多、多尿和吃得多,“一少”主要指体重下降、体力匮乏。1型糖尿病患者的症状表现更为明显,而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起病隐匿且症状不典型,所以经常在很偶然的契机下才能捕获“漏网之鱼”确诊糖尿病,例如单位体检查血糖发现异常,用眼时视物模糊才诊断为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经常皮肤瘙痒经过验血才发现血糖高,发现伤口愈合困难才联想到是不是得糖尿病等等。
原则上,专家建议40岁以上,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积极参与筛查。如果通过家庭血糖检测仪发现异常,应及时到医院进行糖耐量测试等来确诊是否患有糖尿病。
糖尿病的不良影响
糖尿病的发现不容易,发现后若不注意控制血糖,则会引发更多不良后果与并发症,从头到脚来列举:脑血管病变的几率增加、眼底病变乃至致盲风险高、心脏疾病发病率和致死率升高、肾病和尿毒症发病率提升、周围神经病变增多、糖尿病足、坏疽和截肢的风险也明显高于非糖尿病人群。
糖尿病需要综合治疗
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绝非仅靠某一种方案就能实现。综合治疗的基础是饮食(三餐定时、少食多餐、总量控制)和运动,其次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合适的药物,此外还需长期监测血糖以评估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患者良好的依从性和自律能力也必不可少。
糖尿病药物治疗的误区
误区1:经常有财大气粗的患者向大夫“点菜”:“给我来个最贵的药,贵有贵的道理嘛!”专家提示您,判断降糖药好坏的标准主要在于有效(个体化)、毒副作用低(安全性高)、质优价廉和使用方便等。
误区2:还有盲目的患者经常向大夫“建言献策”:“老张的血糖比我高多了,他吃某某药效果不错,您给我也开点吧!”专家提示,用药事关生命安危,请您务必听取医生意见,结合自身病情合理用药。即便是在用药后,医生也会进行长期观察,并根据病情波动进行用药评估并酌情调整。
误区3:有的患者自以为“久病成良医”,吃上降糖药后就以为进入保险箱,常年不复查不随诊,殊不知这其中也暗藏隐患。随着医学科技的日新月异,药物机制和作用机理也与时俱进,请您一定要定期找专科大夫随诊复查、评估病情并调整用药。
专家提示:我国著名糖尿病学专家,我院内分泌科向红丁教授曾提出用饮食、运动、药物、教育和监测这“五驾马车”来防治糖尿病。在国际上,关于糖尿病的防治也始终离不开这“五驾马车”的范畴。糖友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掌握方法,严格实践,做好自己身体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哦!
来源:协和医生说(ID:pumchdoctor)
作者:肖新华
监制:何莉
编辑:陈子夏、李永锡
实习:逯冰清、雷雯雯
走出“甜蜜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