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溥仪糖尿病(溥仪是尿毒症吗)

中国糖尿病同伴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人不要让“运动降糖”成为“应激”,反而升血糖

作者:陈刚大夫 编辑强哥

管住嘴,迈开腿,是糖尿病友心中的“降糖不二法则”。

(一大早晨就有天壤之别的步数差距)

本人习武。所练之拳为有“皇拳”之“八极拳”,曾传闻毛主席、蒋介石、末代皇帝溥仪的侍卫均有习练八极拳的高手。

我每天5点多起床,锻炼一个多小时。有半个多小时是站桩,我的师父称之为“吊架”。外形就是站在那里摆个动作不再动,行内也可以说是被吊在那里,矗立天地间,如感沐浴春风,如闻微波荡漾......

其乐融融----邪乎不?

站桩之后,做一些武术单式练习,手机和钥匙就必须放到地上。

小插曲,如有习武的朋友,一听就是,不要追究哦。

外形不动,就没有了步数。所以,每天“微信运动”的步数就少的可怜,很少超过5000步。

差距就来了。

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充足睡眠、愉悦心情,是“健康四大基石”。

我也一直建议糖友,要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上述4个方面也是最基本的内容。

关键是要养成新的生活习惯!!!

这个生活习惯的目的,不再是“降糖”,而是“健康”。

我有过一篇文章,题目是:糖尿病友,请不要做血糖的“奴隶!”

我的手机中不知道加了多少位糖友了,由于很多都是“网名”,也并不知道绝大部分网友的情况。每天打开手机,都有十几人甚至更多的人在我的“微信运动”中点赞。

我了个去!每天三四千步的数据,给我点赞是在督查我?

但是我知道,每天有很多的朋友在关注我,看我发的和转发的帖子,并点赞

.谢谢

前几天,有一位糖尿病友又来咨询我病情了。

在我的记忆中,他很年轻,并且不胖。

下午上班时,偶尔打开手机运动查看,他排名第二,已经拥有21000步的记录。

我的天哪!

一年中我也没有一天超过2万步的时候啊。

记得我们驴友外出踏青的时候,我的步数也是刚刚到15000步左右,那可是走了将近五六个小时的山路啊。

人总是有差距的,近日“新冠肺炎”肆虐,我的好友每天在家围着茶几走,居然一天也都在12000步以上。他说,已经习惯了。

真好!

糖尿病友,每天2万步,您习惯了吗?

有那么多的糖尿病友,一测血糖偏高,立马开始运动去了。那是“糖奴”!

(每顿饭后要运动,不是你们医生说的吗?)

运动降糖,但是不一定!

今天就和大家谈谈,运动后血糖可能会有的几种情况:

1、运动消耗热量,会引发运动时低血糖,这是很多糖友都可能有过的经历;

2、运动时血糖变化不大,但是运动后甚至数小时内出现低血糖。运动消耗了肌糖原,运动后,这部分用完的“储备”要继续存上,从而血糖下降,导致运动后20--60分钟内可能出现低血糖;运动使得肌肉的胰岛素抵抗得以改善,身体的基础代谢率升高,有可能也是数小时内低血糖出现的原因;

3、运动时的四肢乃至周身血液循环加剧,会导致(注射后)胰岛素吸收加剧,会缩短中长效胰岛素的作用时间,一定时间范围内作用力度增加或减少,从而出现血糖波动;

4、运动过量,或过于兴奋,身体会分泌较多的“兴奋激素”以保证能量需要,如肾上腺素等,从而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产糖增加。如果此时胰岛素不能有效作用,血糖就会明显升高。有一些胰岛功能很差的患者,有黄昏现象时,下午越想通过运动来解决问题,血糖可能越乱。是升糖激素分泌增加的缘故。

运动是把双刃剑,尤其是胰岛功能更差的糖友,运动后血糖不降反升并不少见。而这些,都是体内升糖激素与胰岛素作用的结果。所以,对于糖友而言,在运动尽量“日常化”、“习惯性”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考虑不同时段体内胰岛素作用的能力,以及运动对能量需要的度。

运动过量、过于兴奋,身体都需要能量的不断提供,此时身体就会过度分泌“产能激素”,这就是一种“应激”,如果此时恰好是胰岛素的“短板时段”,血糖就大乱了。

糖尿病友,不可不知。

好在,实时血糖监测已经普及了,在里面寻找规律,监测才是硬道理。

溥仪最后一位御医:曾入狱29年,出狱后凭秘方救人,成为一代名医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东北的伪满洲也随着灭亡了。

被扶持为伪满洲的皇帝溥仪与弟弟溥杰,一起逃到沈阳,打算乘飞机前往日本。

结果,他们没有逃跑成功,被苏联军队当场俘获。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最后一个皇帝是无能的,没能为国家做出什么贡献,家族也是比较没落的。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溥仪与弟弟溥杰,以及一些家族,在接受思想改造后。各自为新中国的事业添砖加瓦、发光发热。

在溥仪以及一些亲属特赦后,周恩来亲自接见了他们,鼓励他们为新中国做出贡献。

他们也确实不负总理与人民的期待。

溥仪特赦后,让世人最清楚的就是,他写出一本《我的前半生》。这是一部关于自己的回忆录,他把自己特殊又罕见地经历客观地写出来,其中还带有自己的反省。

这部书,不仅展示宫廷生活、王室斗争,还记录了日本与伪满洲国的外交史。

因此,它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以及教育作用。

他的弟弟溥杰,见过周总理后非常感激,还在诗中写道:“矢当珍此桑榆景,尽我余龄觅寸阴”。

他不仅这么说,也是这么去实践的。溥杰非常热心公益事业,并且还将自己工作多年的积蓄捐给亚运会。

爱新觉罗家族中,他们两个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人物。有一个我们比较陌生的人,他也在出狱后为新中国的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他在获得新生,成为一名普通公民后,开办私人诊所,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医事业里,治愈了很多疑难病症与不治之症的患者。

他就是溥仪的御医:爱新觉罗·鹦烈·鹏,也是历史上最后一位御医。

晚年鹦烈

众所周知,御医是专门服务皇室的医疗人物,能做到这个位置,可见其医术的能力。

现在的他已经105岁。

他的一生大起大落,也许从出生到爱新觉罗家族里,就注定他会有这样的人生

01

1916年,爱新觉罗·鹦烈·鹏出生于辽宁省抚顺市清源满族自治县,是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六子塔拜的后代。

他的家族世袭清朝御医,深得皇室的信任。

鹦烈

但是,父亲并不想让儿子将来进宫做事,因为他十分清楚进宫做事的危险,万一出现什么忽略,可能连命都没有了。

父亲想让儿子长大后当一名法律,做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过着简单的幸福。

可是,命运很捉弄人

小鹦烈天生就对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还天资聪慧。

家族里的人想让他学习中医,好有后人遗传。

在他八九岁的时候,就跟着叔叔熟读《十八反》、《二十八脉诀》等医术。

而他的这位叔叔,就是后来被溥仪召去做御医的爱新觉罗·书堂。

不过,那会已经不是清朝的御医,而是伪满洲国的御医,清朝已经在鹦烈出生前就灭亡了。

后来鹦烈又违背父亲的意愿,弃法从医,考上满洲哈尔滨军医。他亲口对父亲承诺:“自己将来只给百姓看病。”

路怎么走父母只是给予我们建议,最终的决定权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从医救世济人的道路本身是好的,只是被他的身世给绑定了命运。

1941年,鹦烈的叔叔去世。溥仪发出指示,要尽快找到一个精通医道的人接替书堂的御医职位,并说明要求是族内人。

溥仪之所以请族内人当御医,自然也是为了用起来放心。这时,家族世袭御医职位的鹦烈就被看上。

此时的鹦烈正在齐齐哈尔伪满的第三军里当军医,当军医也是他身不由己的。在哈尔滨医校毕业的学生,根据军官的要求,必须一律分配到军队里去。

人选物色来物色去,最终还是选定了鹦烈。

鹦烈看着这份军政部发下来的指示,脸色慌张。他立马找理由拒绝,说自己年纪尚小,又没有经验,无法进入宫廷服侍皇室。

可是,现在已经由不得他。

军政部不久后又发来紧急通告,后面还加一句:如有违令,军法问处!

鹦烈看到这句军法问处,就已经明白不去也得去。

他怀揣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赶紧收拾东西,前往宫廷。

02

来到宫廷后,鹦烈成为末代皇帝溥仪的贴身医生,获得御医的职位。

论身份,溥仪是皇帝;论辈分,溥仪是他的爷爷辈。因此,鹦烈第一次见溥仪很紧张,两腿一直在打颤。

来到溥仪面前,看着他冰冷冷的面孔,鹦烈就更加紧张。

好在溥仪的弟弟溥杰与他随行,主动调节场面,还为他说话:“这个鹦烈很像他的叔叔,医道不错,人也可靠。”

溥仪听完,看着鹦烈说:“听说你的医道好,咱们都是一个大家族的。”

自从那次请安后,鹦烈就对溥仪每周进行一次健康状况会诊。

如果遇到溥仪生病头痛之类的,就得立马接受召唤。

鹦烈每次向溥仪诊病时,他都非常小心。因为父亲曾告诉过不要从医,不然成了御医,就会过上“伴君如伴虎”的生活。

鹦烈每次开的药,溥仪都会自己看一遍,甚至会有些小的改动。

这让他有些疑惑,但看到溥仪改过的药方后,他才知道。

原来,溥仪也是一个精通医术的人。

只是有些改动确实是没有必要,不过鹦烈不敢怎么说,只能附和着,但溥仪懂医是真的。

不久后,鹦烈就在父母的安排下,与家乡的旗人徐晶结为夫妻。

鹦烈生活在宫廷的这段日子,虽然过得小心翼翼,但也收货颇丰。

宫廷里许多的药用秘方,都被他熟记于心。

只是,伪满洲的好景不长。

随着中国抗日胜利的传来,伪满洲的日子已经到头了。

这段时间,宫里许多人纷纷收拾行李逃走。但鹦烈却没有,他仍然留在宫里照顾溥仪。

溥仪找来鹦烈,认真严肃地对他说:“你也回老家吧,我把御用苍龙丸的方子给你,这是从隋朝流传至今的宫廷秘方,它能治百病。但你要切记,药方子只能用,不准拿去卖!”

鹦烈很感激,他跪谢溥仪后,便带着妻儿回到辽宁老家。

回到老家,鹦烈就过上自己原本想要的生活。

他走乡串户的为大家看病,积攒到一定的钱财后,他就在县城开一家自己的诊所。

鹦烈行医

不过,鹦烈与一些名利医生不同。

他把病人的病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只要是经济困难或孤寡单身的,他都免费帮忙看病。

这显示出他悬壶济世的医德作风

然而,这样的日子也不长久,身份的问题再次影响到他

解放后,国家对特殊身份的人进行详细调查与登记,身为末代皇帝溥仪的御医,肯定是重点的调查对象。

1950年,鹦烈因奉职伪宫廷被关进抚顺战犯监狱,进行思想改造。

在监狱里,鹦烈依旧是一名医生,他的主要任务就是给战犯们看病。

在狱中,他不仅为清朝的溥仪、溥杰等人看病,还为杜聿明、黄维等国民党高级将领看病。

看着这些国民党将领,鹦烈百感交集,心中十分感慨: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大将军,也跟自己一样成为战犯。

与溥仪合影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1979年,鹦烈终于结束了他29年的监狱生活。

从风华正茂的年纪,到两鬓斑白的老人,这一进一出,就是将近半辈子的岁月。

这一刻的心情,到底是怎么样的,也许只有他自己能体会了

03

出狱回到老家后,鹦烈的父母妻子已经相继离开人世了。

监狱几十年的生活,并没有让鹦烈产生愤怒不满之情。年过六旬的他更没有改变学医的初心,他依然在家乡继续行医救人。

从此,鹦烈就将中医在当地慢慢发扬起来。

鹦烈早年跟着叔父学习各种医学药方,后来又在当御医时得到一些宫廷秘方。因此,他掌握了近清宫300年间的多种秘方,其中还许多是祖传的。

在治病的同时,他还系统地整理了这些特效药方。

凭着自己的医学知识与宫廷秘方,鹦烈医治了糖尿病、肿瘤等各种疑难杂症。

后来,在当地部门的支持下,鹦烈在家乡开了一个个诊所,专门为老百姓医治各种病症。

鹦烈在东北的中医名声中,越来越大。

沈阳中国医大有一位教授的女儿长年患有青紫脸,且一直治愈不好。

教授在听闻鹦烈的名气后,专程赶到清源来找鹦烈。

结果,不负所望。

鹦烈开了自己秘制的中药方剂,还给她外敷特制的中草药。

一段时间后,病就清除了。

虽然他已经不再是御医,但出于情感关系。鹦烈还好几次专程赶去北京为溥杰的妻子治病,而且每次的治疗效果都很不错。

为感谢鹦烈,溥杰还专门为他题写了一个“慈航普济”的字幅。

这位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沧桑老人,不仅出狱后将中医继续发扬起来,还依旧保留着以前的医德作风

晚年鹦烈

面对生活困难的患者,他一律不收钱。他的房间里,放满了患者为感谢他送的几百面锦旗。

后来,台湾有位院长,听说当年溥仪在满洲国把“御用苍龙丸”交给鹦烈。

他专程赶到辽宁来,并出价100万元购买此秘方。

鹦烈态度坚决:“秘方是祖国的,我哪能把它卖钱?”

溥仪当初把秘方交给他时说的那句话,鹦烈用行动坚守几十年。他始终只拿药方治病,不拿去卖钱

1997年,已经步入80岁的鹦烈还是坚持给人看病。

但是,他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为了能将药方继续流传下去,鹦烈就将治疗风湿的药方“追风液”捐献给抚顺市汇融药业公司。

同年,又将“强身胶囊”捐献出去。

当时厂家要给他一笔高昂的报酬费,但是鹦烈强烈坚决不要,他说:“自己能为父老乡亲的健康做点贡献,就满足了。”

现在爱新觉罗·鹦烈·鹏已经105岁,他被当地人称为一代名医,他的生平与业绩还被记录在《中国名医列传·当代卷》中。

有些时候,我们决定不了自己的出生。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也一定程度决定我们的命运。

但是,命运的决定权最终还是把握在自己手中的

鹦烈小时候违背父亲的意愿去学医,从军校毕业后又被强制分配到军管去当军医;再被强制召去伪满洲给皇帝溥仪当御医;最终又因为这件事受到牵连,入狱29年。

可以说,鹦烈的前半生,他自己都做不了主。等到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时,他已经63岁。

但是,身世最终并没有绊倒他。

直到现在的50多年里,他又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从事自己热爱的医学,并成为享誉国内外的一代名医。

参考资料

《给溥仪当御医》——湖南文史

《鹦烈给溥仪当御医》——广西健康生活

本文作者:小海洋

责任编辑:蓝橙

光绪是被慈禧用砒霜毒死的:历史上的今天满清老佛爷暴毙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萨沙讲史堂第七百四十二期】(历史系列第304讲)

历史上的今天,1908年11月15日,至高无上的皇太后慈禧死了,死时七十四岁。有意思的是,光绪皇帝也死了,仅仅比慈禧早1天。这两人的死究竟是怎么回事?听萨沙说一说。

首先我们看看慈禧的死。

一般认为,慈禧死于慢性菌痢。这是一种细菌性疾病,在没有抗生素的古代是无法治疗的。

得了细菌性痢疾以后,多要靠人体的免疫力自愈。

如果是老人或者儿童,因体质虚弱无法自愈,最终就有可能导致死亡。古人死于痢疾并不稀奇,甚至美国南北战争中就有2.5万军人死于痢疾。

慈禧患有痢疾时已经70多岁,身体衰弱。因反复腹泻导致身体逐步衰竭,最终于死前几天急性发作,导致慈禧休克昏迷。

醒来以后,慈禧知道时日无多,开始安排后事。

11月15日,慈禧就一命呜呼了。

自然,现在医学也有其他看法,比如认为慈禧是死于糖尿病并发症。

这种说法也有一定道理。

慈禧从40岁开始,就有着多饮、多食、消瘦、长期腹泻、烦躁等症状。

在50多岁时,慈禧曾经一次重病了大半年,这可能是第一次爆发糖尿病并发症。

太后太上皇患上糖尿病,也不稀奇。在皇宫中饮食都是高脂高热,可以一天多餐,又几乎不运动,不得糖尿病都难。

慈禧死于疾病是肯定的了,她活到76岁也算够本了。

关键在于,37岁的光绪也死了,却仅仅比慈禧早死1天。

在电影《末代皇帝》中,慈禧带着阴暗的笑容对儿童溥仪说:昨天,皇上龙驭宾天了!他死了!

诚然,光绪有很多慢性病,比如肺病、肾亏之类,但均不致命。

有意思的是,早在10月溥仪就被带进皇宫,目的就是准备继位。

说明,慈禧已经预测到光绪会死。

作为慈禧,她当然希望光绪死在她的前面!

原因很简单,他们两人是政敌。

慈禧很清楚,自己死了以后全国就是光绪最大。要废除皇帝光绪,列强们怕是不答应。当年就是为了废除光绪,曾经搞出八国联军侵华这种大事,现在的慈禧更是不敢了。

那么,慈禧一死,光绪至少就是名义上中国皇帝,任何人都必须听他的。

当然,如果慈禧死后满清皇族还有很强悍的权臣,可以仿效慈禧一样将光绪架空。

可惜,满清皇族哪里还有什么人才?能文的鬼子六早死了,能武的僧格林沁也被杀了几十年。剩下的满清权贵都是一群酒囊饭袋,没有一个有用的。

这票人怕是能力还不如光绪,说不定三下五除二就被光绪搞定了。

而光绪执政以后,一定会对付已经死的慈禧,就像当年顺治对付多尔衮一样,甚至会毁墓鞭尸。

显然,光绪一定要死在慈禧前面。

只要他死了,慈禧死后也能睡得安稳。

搞笑的是,光绪却真的死了,仅仅比慈禧早1天。

有这么凑巧的事情吗?

当然不是了。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写的《我的前半生》中,明确说光绪是害死的:我还听见一个叫李长安的老太监说起光绪之死的疑案。照他说,光绪在死的前一天还是好好的,只是因为用了一剂药就坏了。

看来,溥仪判断力还是不错的。

本世纪初,国家历史考古专家,花费5年时间对光绪死因进行研究。他们对光绪的头发和衣物进行法医学检测,发现光绪生前服了大量的砒霜,远远超过致死量。常人口服砒霜60至200毫克就会中毒身亡。而仅在光绪帝部分衣物和头发上检出的砒霜总量,就已高达约201毫克。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教授等13位专家联合撰写的《清载湉死因研究工作报告》,认为光绪显然是被毒死的,绝非自然死亡。

这也符合光绪生前的惨状。

名医屈桂庭他的回忆录中说:“光绪在临死前3天,在床上不停地翻滚,并且不停地大叫,‘肚子疼得不得了。’脸色发暗,舌头又黄又黑,明显是中毒症状。”

那么,光绪是被毒死的,下手的人是谁?

袁世凯?当然不可能,他不过是个军机大臣,慈禧刚死就被发配回家,完全没有这种能力。

李莲英?区区1个太监,绝对没有胆量冒着诛九族的危险谋害皇帝。

况且,李莲英和光绪的关系其实不错。

有这个意图又有这个能力杀害光绪的,只有慈禧一人。

慈禧在死前下毒手杀死了光绪,这才出现两人死亡时间仅仅差1天的怪事。其实,慈禧还是光绪的亲姨妈呢!

慈禧用尽心思,试图死后能够在地下安睡。

搞笑的是,最终她的墓还是被孙殿英毁了。

如果慈禧能学学明治天皇主动改革,又怎么会落到这种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