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糖尿病(糖尿病人自律后反而人生更好)
自律与糖尿病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习惯,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有一定的自律性,这虽然不是对所有人的刚性要求,但有自律和没自律所带来的生活品质却截然不同。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生活方式上的自律更是必须的。
糖尿病患者需要自律
作为糖尿病患者,同样需要自律。如果反思一下,相当数量的2型糖尿病病友之所以患糖尿病,生活方式中的种种不自律或缺乏自律难辞其咎。如吸烟、酗酒、熬夜、饮食不节或缺乏有效的运动等不健康生活方式透支了健康,昨日失去了自律,带来今天的自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所有人都面临着超出真正需要的诸多诱惑,我们不能轻易对这样或那样的诱惑下好与不好的结论,但被诱惑所累,必被诱惑所伤。人体正常的血肉之躯对超负荷的名利、营养和好处等,本能上都是排斥的,如果非要人体接纳的话,单从生理上说,出现的就是系列的病态反应,糖尿病症状就是最好的诠释。
法律上有红线,道德上有底线,输电线路上有高压线,糖尿病患者也需要有自律之限。为自己设限,不是要存心和自己过不去,而是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好。试想,如果一味地放纵自己,虽满足了一时的冲动和欲望,但接下来的后悔、病痛折磨和经济负担等负面影响,所要付出的代价是难以用时间和真金白银来补偿的。任何一位正常人都是经不起病痛反复折腾的,而是需要相对安稳的常态化的休养生息来化解,尤其是已有身心之恙的糖尿病患者,更要减少自戗的频次。毕竟,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就已存在瑕疵,再不加自律地犯规,无异于雪上加霜,说得再严重些,就是在不负责任地践踏唯有一次的生命,是自残和自杀。
糖尿病患者需要克制自己的欲望
舍得是一个很有哲学思维的名词,糖尿病患者自律的本身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有所舍后有所得,有所为有所不为,鱼和熊掌不求兼得。只有舍弃了那些超出生理之外的各种需求,不去做虽然喜欢但不应该做的事,才能拥有真正的健康。这其中需要素质和毅力,需要拿得起,更需要放得下。糖尿病患者是常人,也是某种意义上的“超人”,自律对其更为重要,而且要持之以恒,这是对自身生命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生命进程的高度负责,是生命尊严的合理诉求。
有志者事竟成,自律犹如立志。当自律和生活与生命质量挂起钩来,其分量立马重如千钧。如何将美好的宿愿变成现实,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自律已成为糖尿病患者的一种刚性需求。多一点儿克制,少一点儿放纵,也许就是最好的答案。
得了糖尿病等于被判缓期死刑?医生辟谣:做到5点,与正常人无异
有人说:“糖尿病是不可能治愈的,一旦得了寿命和生活质量也会受到影响,相当于被判了缓期死刑。”
然而,历史上很多糖尿病名人都长寿,比如宋美龄,活了106岁!类似的糖尿病长寿者非常多,并非个案!这就证明,得了糖尿病并非就是被判了缓期死刑。高血糖的确会给身体带来危害,那些生活质量大打折扣的糖尿病患者,往往是因为缺乏自律性,而一旦糖友能够自控,做到以下几点,其实寿命和生活质量,与正常人无异。
糖尿病人的寿命取决于自己,关键要自控,做到以下5点:
1.饮食控制
糖尿病说到底是吃出来的疾病,由于人们无节制饮食,过量摄入碳水化合物、脂肪和糖分,在体内会使血糖升高,在胰岛细胞功能尚好的情况下,胰岛细胞可以通过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正常。但时间长了,经常加班加点工作的胰岛细胞也会因累垮而生病,加上身体出现了抵制胰岛素的破坏分子,就会造成胰岛素分泌减少,而且由于胰岛素抵抗使其作用减弱,糖尿病就这样出来了。
所以控制糖尿病的首要措施就是从源头上减少升糖物质的摄入,做到营养均衡,既满足身体的能量需求,又不过剩使血糖大幅升高。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是三大供能营养物质,但前两者容易使血糖升高,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前两者的摄入量,可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或者多吃蔬菜,从蔬菜中补充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同时能增加饱腹感。
2.规律运动
运动能增加机体能量消耗,减轻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所以有助于控制血糖,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所以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要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可每周运动5天,每天30分钟),如慢跑、太极拳、骑车、游泳、乒乓球、羽毛球、健身操等。
3.纠正不良生活习惯
吸烟喝酒会增加胰岛素抵抗,加速血管硬化,增加并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应戒烟戒酒。另外熬夜和心情烦躁会使内分泌紊乱,体内升糖激素分泌增加,所以应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轻松愉快的心情。
4.药物治疗
使用降糖药物是控制血糖的主要措施,糖尿病患者应该坚持用药,不要随意增减或停用。
5.血糖监测
如果对自身血糖水平不清楚,那么即使做到前面几点都是徒劳,可能还会有低血糖的风险,所以糖尿病患者要同时进行血糖监测。血糖监测包括了每周2-4次空腹和餐后2小时的血糖测定,和定期的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可反映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总之,得了糖尿病并非世界末日,能够决定自己寿命的其实就是自己,自己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其实血糖控制并不算难,前面3点即使不是糖尿病患者,为了身体健康其实也需要这样去做。而笔者也见过许多糖尿病病程几十年的老病号,其生活质量和寿命也没有因糖尿病而受影响,相反其寿命比许多健康人还要高呢。
参考文献: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真相来了#—糖尿病的真相# #辟谣# @头条辟谣 @健康真相官 @头条健康
更多关于糖尿病防治的健康知识,欢迎点击下方专栏卡片,获取药师方健的科普干货:
68岁糖友用3个月时间血糖从16降到6,看看他分享的控糖方法
半年前,糖友老周突然出现大量喝水、频繁排尿的症状,就医后确诊糖尿病。朋友和亲戚听说他患病都说他是“富贵人得了富贵病”,肯定是平时吃得太好了,老周听了很不高兴,但是他也没解释什么,只是下狠心要把血糖降下来。
你的胰岛为啥会“心累”?2型糖尿病遗传因素占90%以上,老周的父母都有糖尿病,而且身材很胖,因为血糖控制得不理想,夫妻二人都出现了并发症。所以老周知道自己大概率也会患上糖尿病,早就有了心理准备。
糖友大多有一个特征,那就是肥胖,尤其是到了45岁以后,活动量明显减少,肌肉变少,脂肪增多,体脂率上升,很容易导致血糖水平上升。
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比例和饮食过多有关,摄入的营养超过身体消耗水平,再加上平时活动量少,就容易发生胰岛功能障碍,在国外也是如此,富人区糖尿病病例明显比穷人区多。
女性比男性患病的概率要高,因为女性有一个特殊时期——妊娠期,在妊娠期吃得好、活动量减少,还容易大补特补,如果再有遗传、肥胖、高龄等危险因素,就会增加患病风险。
以上四点都可能导致胰岛“心累”,不能正常代谢糖分,慢慢地血糖水平就升高了。所以,很多人总是把糖尿病和吃糖多、大鱼大肉联系到一起,有点以偏概全了,其他因素也应该考虑进去。
老周虽然68岁了,但是有不服老的精神,确诊糖尿病后他并没有灰心丧气,他听了医生说了糖尿病的危害,又找来相关书籍阅读,随后给自己制定了一套“降糖计划”。
→饮食是降糖“助力”
- 米面改吃杂粮,自己动手做
老周和大部分人一样,过去几十年一直吃米饭和面条,这些食物中含有大量淀粉,如果米饭煮得很烂,面条煮得很软,糊化程度越高,吸收就越快,饭后血糖就会急速上升,所以不建议糖友把米饭和面条煮得很烂。
老周现在很少吃纯大米饭,里面会加上三分之一的杂粮米或杂豆,面条也是用荞麦和小麦混合制成的,保留了一定口感,又不会过度影响血糖。有时不吃米饭就直接吃煮玉米、蒸土豆、蒸红薯,这些食物中虽然也有淀粉,但是属于抗性淀粉,不易被分解和吸收,可以减慢血糖升高速度。
- 蔬菜清炒或水煮,少放油盐糖
以前厨房里有很多瓶瓶罐罐,各种酱料和调味粉,每次炒菜必不可少,听了医生的话,现在他的口味清淡很淡,最爱吃的是清炒空心菜和油麦菜,韭菜、生菜、菠菜、包菜等蔬菜在水里烫一烫就吃了,配上杂粮馒头或面条,非常美味。膳食纤维同样可以延缓吸收,所以适当补充是比较好的,有助于降低血糖。
- 肉还是照常吃,但是换成了白肉
红烧肉、牛腩这些肉虽然好吃,但是脂肪比较多,还要加很多酱油、糖、盐,经常吃不利于控制血糖,但是如果一点肉不吃,将无法获得足够的蛋白质和优质脂肪,所以老周改变计划,将红肉换成了白肉,一周逛三次水产区,买些鱼虾回来吃,做法也很简单,要么蒸要么煮,放点葱姜蒜就已经很美味。
→运动为降糖“加分”
老周有关节炎,所以他在制定运动计划时还咨询了医生,医生建议他选择游泳、骑车、散步的方式锻炼身体,尽量少爬楼梯、跑步。综合对比之下,老周选择了骑车和散步两种方式相结合,具体做法是晚上7点骑车二十分钟到公园,然后再步行30-40分钟回家,考虑到自己的年纪,他将运动频率控制在一周五次,周六周日给自己休息两天,这两天他会在家里做一些简单的拉伸运动,还会帮身体按摩。
→吃药是降糖“基础”
除了以上两点,还有最重要的一件事要坚持,那就是吃药,有的人问糖尿病能不能不吃药?答案是有,那就是达到2型糖尿病缓解状态,但是它不容易做到,需要严格地减重、控制饮食、加强运动,由医生进行评估。大多数患者还是要按时服药,避免出现手脚麻木、头晕、视力下降、肾损伤等并发症。
老周自律性很强,每天按时吃药,又做到了饮食和运动上的要求,所以他的血糖才在三个月内从16降到6。他的做法值得大家学习,当然,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说不定会有更好的降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