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提案(糖尿病指导建议怎么写)
- 1、提案议案点击 | 省政协委员孙子林:将糖尿病筛查和预防纳入政府为老百姓做实事工程
- 2、预防效果90%以上!为守护糖尿病患者的光明,他提出了这个议案
- 3、患病人数达1亿!王辰院士提案:这项疾病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提案议案点击 | 省政协委员孙子林:将糖尿病筛查和预防纳入政府为老百姓做实事工程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统计数据显示,江苏糖尿病前期人群越来越多,糖尿病患者的药品经济负担较重。在今年的省两会上,江苏省政协委员、东南大学糖尿病研究所所长、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孙子林据此提案,将糖尿病筛查和预防纳入政府为老百姓做实事工程。
孙子林认为,一筛糖尿病前期人群,一防糖尿病前期人群转糖尿病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有经济效益的。
“糖尿病病程长,需要用药物与生活方式,共同控制血糖,同时糖尿病前期人群的基数大,如果不及时进行干预,转化为糖尿病的概率大增。而对糖尿病前期及中心型肥胖人群接受适当生活方式干预可延迟或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生活方式干预6年,可使以后14年的2型糖尿病累计发生风险下降43% 。”孙子林说。
为此,他建议由政府牵头将筛查和预防作为一项各地方政府为百姓做实事一项工程,提供政策、资金支持,加快、加大基层糖尿病并发症筛查工作站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积极性,关注糖尿病筛防防治力度,在基层人群广泛开展疾病筛查、健康干预等管理指导的规范的慢病管理模式,在全省实现在基层机构的筛查和预防。
“提升基层医护技能的同时,可利用人工智能健康筛查在大型医院体检中心、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增设糖尿病前期自我筛查项目。也要在满足成年人中具有任何一个及以上糖尿病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及儿童和青少年中肥胖或超重且合并糖尿病一个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中进行空腹及餐后血糖筛查,达到糖尿病一级精准筛查和一级预防。另外,还要建立多学科融合科学、精准、智能化筛防。”孙子林在提案中建议。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红
编辑: 陆威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预防效果90%以上!为守护糖尿病患者的光明,他提出了这个议案
近年来,我省各级人大代表牢记为民初心,结合当地实际,围绕企业、基层和群众关心关切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开展活动。在福建省两会期间,《帮帮团》推出了《人大代表在基层》系列节目,展现各级人大代表履职故事。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守护居民健康
福州市人大代表黄晓云所在的鼓楼区华大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所辖的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着周边8.7万常住居民。作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任,黄晓云每天既要接诊,还要负责中心的统筹管理。为了做好健康守门人,黄晓云将日常工作分成了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疫情防控四部分。
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疫情防控的总指挥,在疫情防控期间,黄晓云带领中心60多名医护人员全员出动,承担华大街道隔离观察以及流调、涉疫转运、追阳等工作。随着疫情防控工作调整,近期,黄晓云还组织设立了发热诊室、阳康门诊以及氧疗区,为居民提供更精准、更专业、更全面的诊疗服务。
在确保疫情防控的同时,黄晓云带领中心家庭医生团队在2022年已累计为上千位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开展了身体检查服务。黄晓云表示,其中最繁重的工作就是针对80岁以上没有全程接种新冠疫苗的人群,以及80岁以上基础疾病不稳定人群的健康管理。
鼓楼区华大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 黄晓云
重点人群一周三次的随访,次重点人群一周两次随访,通过这些随访来减轻或者说及早发现一些重症的倾向,我们及早进行健康管理,还有一些指导咨询服务,来减轻一些重症患者的病情。
关注糖尿病患者的眼健康
多年扎根基层,黄晓云在对重点人群进行健康管理时也发现了一些现象,于是结合本职工作和以往的调研活动,撰写并提交了《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的建议。
鼓楼区华大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 黄晓云
糖尿病患者一般在病程五到十年的时候,开始出现了一些视力方面的问题,最后失明,导致他整个的生活质量以及寿命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如果这个能早期介入的话,其实可以非常好预防这种现象的发生,预防效果能达到90%以上,所以我在综合之后提出了这个议案。
黄晓云建议:把眼底筛查契合进基层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糖尿病管理服务中,在不增加基层工作量的前提下提高糖网病筛查率,从而大大降低该病导致的失明,保护群众的光明。
作为人大代表,首先要有责任心,一个我们是要多学习,第二个就是要多去走访、多调研,要收集基层医疗机构存在的问题,来提升我们服务居民的水平。
患病人数达1亿!王辰院士提案:这项疾病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的提案之一是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这是王辰院士第一次在全国政协会上正式提交关于慢阻肺疾病防控的提案。为此,《呼吸界》记者特邀中日医院杨汀、黄可对相关内容进行介绍和解读。
2018年,《柳叶刀》发表我国一项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揭示了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令人惊讶的流行状况,患者人数已与糖尿病、高血压等量齐观。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数字也显示,慢阻肺已高居我国居民死因的第3位。究其原因,国民对慢阻肺的认知程度低,正确诊断、规范治疗、随访管理方面的严重不足,导致众多患者病情迁延加重。目前防控工作主要存在的三大问题:
一、患病人数达1亿,疾病负担异常沉重
2018年发布的"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显示,我国20岁及以上成人的慢阻肺患病率为8.6%、40岁及以上人群达13.7%,患病人数约1亿人;农村人口患病率(9.6%)显著高于城市人口(7.4%)。全球疾病负担研究2017数据显示,我国慢阻肺死亡人数居全球首位,年死亡近100万人,仅次于心脑血管病和癌症,给社会和患者带来了沉重负担。
二、社会认知过于"陌生"和"冷漠"
同样来自"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的数据,仅有不足3%的慢阻肺患者知道自己患有慢阻肺,而慢阻肺疾病的公众知晓率不足10%。作为与糖尿病、高血压一样常见的重大慢病,这两个数字足以说明社会认知对慢阻肺的忽视。
三、诊断治疗不足、不规范,错失早期干预时机
流调数据显示,超过90%的慢阻肺患者为轻症,但肺功能已出现受损,是药物干预治疗的最佳时期。但很遗憾,我国仅有10%左右的患者被正确诊断,而且大部分患者在初诊时已属于重度甚至极重度慢阻肺,疾病危害、诊疗难度、经济负担都大大增加。此外,诊断后药物治疗率不足50%,农村地区药物治疗率普遍低于城镇,提示患者管理亟待加强。
慢阻肺可干预性很强,在疾病早期及稳定期,药物治疗能够有效延缓疾病进展、降低疾病负担、提升居民生存质量、节约社会成本。但目前的疾病整体状况,实在令人遗憾。
国家基本公卫项目是面向全民免费提供的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简称基本公卫项目)是我国政府针对当前城乡居民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以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为重点人群,面向全体居民免费提供的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公卫项目于2009年启动,经费由国家财政支付,人均基本公卫服务经费补贴由2009年的25元增加至2019年的69元,由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采取签约服务的方式,为辖区居民提供的免费、自愿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根据2017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国家基本公卫服务项目包括12项内容: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包括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卫生计生监督协管。2018年国务院将原重大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项目中的19项工作划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其中地方病防治、职业病防治和重大疾病及危险因素监测等3项工作为每年确保完成的工作,另16项工作由各省结合本地实际实施。
目前针对慢性疾病的基本公卫项目包括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项目,经过多年的实施,我国居民对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公众知晓率、患者管理率大大提升,管理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而慢阻肺作为我国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疾病,尚未纳入基本公卫项目。
将慢阻肺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一项基础性的、统领性的、事半功倍的举措慢阻肺作为与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的重大慢性疾病,将其纳入基本公卫项目进行管理,有望从基层彻底扭转我国慢阻肺的诊治现状,从而真正实现慢阻肺防诊治水平的提升,惠及广大慢阻肺患者。
1、提高基层慢阻肺诊疗能力,做到早诊早治
由于缺乏肺功能仪和治疗药物,基层医务人员对慢阻肺的认知长期停留在"老慢支"、" 肺气肿"的水平,针对慢阻肺的治疗也停留在给予化痰药和消炎药的水平。通过基本公卫项目在全国基层实施推广慢阻肺的健康管理,配备设备、药物,开展培训,能够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对慢阻肺的诊断、治疗和管理水平,动态监测高危人群,早期诊断和治疗慢阻肺患者,能有效持续改善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急性加重,延缓肺功能下降速率,显著改善预后。
2、为基层医生防治慢阻肺配备"武器"
肺功能仪作为诊治慢阻肺的必需设备,在我国基层医疗机构配备率普遍低下,肺功能检查的开展也远不如测血压、测血糖广泛。"要像测血压一样检测肺功能"一直是呼吸界推广肺功能检查的宣传口号,然而在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并不理想。健康中国行动的慢性呼吸疾病行动计划里强调"将肺功能检查纳入40岁及以上人群常规体检内容,推动各地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配备肺功能检查仪。"国家基本公卫项目的政策和经费支持,能够督促基层医疗机构配备便携式肺功能仪,迅速普及肺功能检查,开展慢阻肺社区高危人群筛查,为基层医生筛查、诊断和管理慢阻肺患者提供必备的"武器",提升基层防治慢阻肺的水平。
3、基层医生管理慢阻肺患者有了激励机制
2018年,国家卫健委颁布了第二批分级诊疗试点疾病,慢阻肺作为唯一的呼吸系统疾病入选。分级诊疗是国家医改的重要政策,其核心是"基层首诊,急慢分治,双向转诊,上下协同"。慢阻肺作为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非常适合分级诊疗的疾病。基层在高危人群筛查、肺功能检查、戒烟干预、长期随访管理、康复治疗等方面都能发挥巨大作用。然而,由于慢阻肺没有进入基本公卫项目,基层医生管理慢阻肺患者不是国家的"规定动作",也没有相应的绩效激励,导致基层医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足。如果慢阻肺进入基本公卫项目,则国家对慢阻肺的建档、管理、随访都有一系列的要求和考核机制,基层医生只有完成这些工作才能获得相应的绩效补偿,这也是基层能够真正把慢阻肺管理起来的制度保障。
4、提高医务人员和全社会的认知
我国广大居民和相当比例的基层医务人员对于慢阻肺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健康危害认知不足,更加缺乏早期干预的意识。
由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导,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全国呼吸联合体在2017年启动了"幸福呼吸"中国慢阻肺分级诊疗推广项目,三年来对我国十八个地市超过50万居民开展现场调查,结果发现近2/3的公众完全不知道慢阻肺,超过一半的患者(53.19%)知晓慢阻肺需长期用药,80%的患者缺乏对呼吸康复的了解。另外,我国基层医生对慢阻肺相关知识掌握不足,仅10%左右的慢阻肺患者接受标准的规范化诊治,并且药物治疗的不足率高达50%。
当前,我国社会对慢阻肺的认知水平,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和基层医疗机构规范化诊治能力均亟待提高。因此,通过将慢阻肺纳入国家基本公卫项目,能够显著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慢阻肺的规范管理水平,降低慢阻肺的死亡率和疾病负担。
作者介绍杨汀, 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临床诊察部主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三部副主任。CACP慢阻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阻肺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慢阻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慢阻肺联盟副主席,中国基层呼吸疾病防治联盟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呼吸病预防与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国康复学会呼吸康复专委会副主委兼慢性气道性疾病学组组长,中国毒理学会呼吸毒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黄可,医学博士,201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现于中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工作,PCCM Fellow。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头条号:北京协和医学院招办
注:文章部分素材来自呼吸界、新华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