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to(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诚君健谈 0
文章目录:

“偶尔治愈 常常帮助 总是安慰”,从来就不是医学的真相(下)

对因治疗、对症治疗与姑息治疗

其实,将“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翻译成“偶尔治愈 常常帮助 总是安慰”其实并不贴切,翻成“有时治愈 常常缓解 总是安慰”或许更好一些。

在医学上,根据目的性不同,临床治疗可以分为对因治疗(Cause treatment)、对症治疗( symptomatic treatment)与姑息治疗( palliative treatment)。

所谓对因治疗,顾名思义,就是针对导致疾病原因的治疗,目标是治愈(Cure)疾病。

比如,针对细菌感染引起的肺炎,使用青霉素杀灭细菌,就可以将肺炎完全治愈。

对症治疗则是针对疾病的症状采取的治疗,目标是缓解(Relieve)病人的不适。比如,针对肺炎病人出现的发烧、咳嗽症状,给予退烧、止咳药,就属于对症治疗。

姑息治疗则是对于没有治愈希望,或者患者主动放弃对因治疗后,仅仅采取针对症状的治疗,目的并不是治愈疾病,仅仅是缓解疾病,减轻病人的痛苦。也就是说,治疗的目的更多地在于安慰病人。比如,对于失去治愈机会的晚期肝癌病人,通过腹腔内注射抗癌化疗药物缓解腹水减轻病人的痛苦,就属于姑息治疗。与姑息治疗不同的是,给发生癌痛的晚期癌症病人使用吗啡等可成瘾的止痛药,让病人获得舒服一些,则属于临终关怀范畴,是更典型的安慰性治疗。

“没有医学的年代”,没有“治愈”

如果单纯就药物治疗来说,我们可以以1900年为界限,将人类医学发展的历史分成两个阶段。

在之前,“没有医学的年代”,人类几乎没有任何可以治愈疾病的对因治疗药物,除了奎宁。

不仅如此,甚至连可以真正有效缓解症状的药物也没有,除了吗啡和阿司匹林。

而且,尽管阿司匹林于1898年上市,但真正地进入临床使用也已经跨入20世纪。

也就是说,1900年之前,那个“没有医学的年代”,人类对于疾病,不仅没有治愈,也几乎没有有效的缓解,所谓医学有的仅仅是心理的安慰——或者说是忽悠。

“青、链霉素”之后,医学才敢于说能够治愈疾病

1997年第五十三届世界卫生大会上,WHO强调对人类健康和寿命造成最大威胁的疾病已经从感染性疾病转变成以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也就是说,在进入21世纪之前,感染性疾病,尤其是传染性疾病一直是影响人类健康和寿命的主要威胁。

在进入20世纪之前的数千年历史上,人类平均预期寿命之所以长期徘徊在35岁以下,主要是由于人类对感染性疾病几乎完全无能为力,导致大多数婴幼儿、儿童的死亡。

要知道,一个1岁婴儿的死亡,需要另外两个人分别活到35和70岁才能将平均寿命拉平到35岁。

有些人,即使闯过了婴幼儿和儿童时期传染性疾病的层层鬼门关,侥幸活到青壮年时期,也可能因为身上长一个“疖子”(毛囊炎)或者偶然的一次小的外伤而发展成皮肤脓肿,进而发生败血病而丧生——这也是古代很多人背上长一个“疮”就会一命呜呼的原因。

不要说古代,即使到了1930年代,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尽管自己身为外科医生,却也因为手指的一次偶然的外伤,没有有效抗菌药(当时青霉素还没有量产和进入临床使用,世界上唯一有效的抗菌药是磺胺)而发展成败血病而去世。

在1900年之前,全球范围内可以治愈传染或感染性疾病的唯一药物只有奎宁,也叫金鸡纳霜,也仅可以治愈疟疾。

即使是对症治疗药物,真正有效的也仅有吗啡和阿司匹林。

世界上第一个可以治愈细菌感染的有效药物要等到1930年代的百浪多息的出现,以及1940年代确定百浪多息活性成分的磺胺类抗菌药。

直到1944年,青霉素和链霉素几乎同时量产和进入临床使用,人类才真正拥有了治愈大多数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有效药物。

从此以后,人类才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可以治愈疾病。

当然,自此以后化学制药的大暴发,也产生出来越来越多的其他对因治疗药物和对症治疗药物。

也就是说,只有现代医学才有资格说治愈疾病,有效缓解疾病症状。

尽管“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这句话的出处无从考证,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产生于1900年之前“没有医学的年代”。

彼时,既然没有有效药物,何来的“治愈”?连“偶尔治愈”也没有。

当然,同样没有什么“常常缓解”。

相反,最近200年来,对于对人类健康和寿命造成最大威胁的传染性疾病,现代医学通常都可以轻松治愈;对于几乎所有疾病症状都可以有效缓解。

这么牛逼,现代医学为什么不能治愈癌症?

有人或者会挑衅说,既然现代医学这么牛逼,为什么不能治愈癌症?

如上所述,癌症与心脑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等都属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按照WHO的定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指由于遗传、生理、环境和行为因素综合作用导致持续缓慢进展的疾病,这些疾病本身就是不可治愈的。

也就是说,从理论上讲,所有慢性病都不能被彻底治愈。

但是,不能被彻底治愈,不等于无所作为。

对于这些疾病一无所知,完全无所作为的是现代医学出现之前的“传统医学”。

以心血管疾病为例,现代医学已经认识到其主要原因是,在一定遗传基础上,由高血脂、高血压、慢性炎症等多种因素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血管堵塞的结果。

尽管不能治愈,但是,可以针对危险因素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和预防性药物来预防其发生,延缓其进展,避免心肌梗死和脑中风的发作,以及针对心脑血管发作性事件进行有效治疗,比如,通过冠状动脉搭桥或放置冠状动脉支架来“治愈”急性心肌梗死。

同样的,很大部分癌症也可以进行针对性预防,以及通过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达到“临床治愈”;即使对失去治愈时机的晚期癌症也可以通过姑息治疗和临终关怀缓解患者的痛苦。

反观1900年之前,彼时的“医学”又能做什么呢?

以心血管疾病第一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来说,直到1940年代,人们也不认为高血压是一种病理状态,反而认为是一种有益的代偿,根本不需要治疗。

比如,二战时期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就因为长期严重的高血压造成心力衰竭,并最终死于恶性高血压带来的并发症脑出血。

脑出血发作时,罗斯福正在接受记者采访,收缩压达到了血压计可以测量的最大值300mmHg。

罗斯福早已有多年高血压病史,却不被认为是一种异常,严重高血压造成的头痛当成鼻窦炎引发,其御用医生聘请的不是为数不多的心血管病专家,而是一位耳鼻喉医生。

即使到了后期,罗斯福发生了严重心力衰竭,医生才意识到高血压的危害,却几乎根本没有降血压药物可用。

彼时,全球范围内的降压药仅有不那么有效的利尿药。

由此可见,“偶尔治愈 常常帮助 总是安慰”,从来就不是医学的真相。

医学的真相是,“没有医学的年代”,既没有治愈,也没有缓解,仅有心理忽悠;

相反,现代医学年代,医学可以实现对多数疾病的轻松治愈、很好的缓解,以及优质的安慰。

新研究——重复 BCG (卡介苗)疫苗接种治疗 1 型糖尿病

2022年3月1日,News-medical(生命科学之家)显示,美国马萨诸塞州总医院 (MGH) 的研究人员与纽约大学朗格尼健康中心合作,启动了一项多中心临床试验,以研究一种针对儿童 1 型糖尿病的新疗法

  • 这项名为“重复 BCG 疫苗接种治疗儿科 1 型糖尿病”的新研究将招募 150 名 12 至 17 岁的患者参加一项安慰剂对照研究,该研究每隔 4 周注射两次 BCG。

他们提出建议,需要探索具有已知临床益处的实用、安全和非常负担得起的疫苗可以通过降低 HbA1c(一种葡萄糖测量值)并可能降低胰岛素来潜在逆转 1 型糖尿病的概念

而这种疫苗就是BCG——卡介苗疫苗。

卡介苗是一种用来预防结核病的疫苗。

BCG 被认为非常安全,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的基本药物清单,全球每年约有 1 亿儿童使用 BCG。

BCG 在已确诊 1 型糖尿病成人中的 I 期临床试验显示,在改变已确诊 1 型糖尿病的主要生物标志物方面(hba1c糖化血红蛋白)具有显著功效,包括改变潜在免疫功能障碍的潜在疾病调节能力。

这项名为“重复 BCG 疫苗接种治疗儿科 1 型糖尿病”的新研究将招募 150 名 12 至 17 岁的患者参加一项安慰剂对照研究,该研究每隔 4 周注射两次 BCG。

在本次的研究实验之前,已经在成人与小鼠身上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1 型糖尿病小鼠模型已证明重复接种卡介苗对糖尿病具有有益作用。已证明在小鼠中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发展,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逆转晚期糖尿病。因此,波士顿(麻省总医院和美国哈佛)的研究人员调查了卡介苗(2 剂)疫苗接种对成人 1 型糖尿病的潜在长期益处。

人体研究参与者的研究 282 名,211 名患有 1 型糖尿病,71 名是非糖尿病对照对象。(在这段随访中,他们使用胰岛素治疗。)

随后的 8 年结果显示,BCG 治疗的 T1D 显示 HbA1c 水平在 第3 年后降低了 10% 以上,在 第4 年降低了 18%,并且 HbA1c 在接下来的 5 年保持在低水平,并且没有发生低血糖现象。

BCG 治疗后自发性免疫糖尿病小鼠胰腺再生,但在人类受试者中并没有发现C肽水平的增加。

BCG 似乎将 T1D 的免疫系统从高氧化磷酸化转变为增强的早期有氧糖酵解,这是一种逐渐发生的系统性代谢转变,允许细胞以受调节的方式消耗大量葡萄糖,从而将高血糖安全地降低到接近正常水平

卡介苗疫苗接种后 T1D 患者的血糖系统性降低以及葡萄糖摄取和嘌呤合成增加,这与卡介苗将细胞代谢转变为早期有氧糖酵解相一致。这一假设认为,卡介苗加速有氧糖酵解,增加葡萄糖摄取,并将葡萄糖分流到磷酸戊糖分流器以增强嘌呤生物合成。

卡介苗可以显著降低血糖而不会产生潜在的自身免疫性,并且卡介苗不会通过降低低于正常水平的血糖而产生有害作用。BCG 治疗不会像强效胰岛素治疗那样存在低血糖风险。

使用 BCG 和皮内给药的显著临床效果需要三年时间才能发生,但随后在没有进一步干预的情况下保持稳定至少五年。

在连续接种卡介苗疫苗后,T1D成人的HbA1c保持下降状态,并且不会出现低血糖状态,在5年后,HbA1c接近到正常水平。这对于T1D的治疗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尽管它不能让人类胰腺产生新的胰岛素,但有效预防了低血糖和降低了HbA1c。

但一项小型研究表示:调节性 T 细胞(通常称为 Treg)应该调节免疫系统,通常会减少自身免疫攻击的影响。BG疫苗会导致自身反应性T细胞死亡,导致有益 Treg 的扩增。

对于儿童来说,长期低血糖会损害大脑,接种卡介苗疫苗可能是一项新的突破。也许在本次的实验中会发现新的机制,以证明卡介苗疫苗在儿童与成人中的不同表现。

如果有可能,长期接受卡介苗疫苗的接种,或许可以称为另一种意义上的“糖尿病疫苗”

1.https://www.news-medical.net/news/20220301/Researchers-launch-a-multi-center-trial-to-investigate-new-treatment-for-pediatric-type-1-diabetes.aspx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41-018-0062-8

重大研究发现,1型糖尿病或有康复新希望

说起糖尿病很多人都觉得

那是老年人才会得的病

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诊断出糖尿病

甚至几岁的孩子都会患上这个病

而青少年患上的通常是最难治的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为何难治?

在糖尿病患者中,1型糖尿病约占5%。别看比例不高,根据2017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的最新糖尿病地图,中国糖尿病人群已达1.14亿。

1.14亿的5%,就是近6百万人患有1型糖尿病,人口规模可以比肩中型省会城市了。

他们面临的,是终身胰岛素依赖和预期寿命大大缩短,命运令人唏嘘。

1型糖尿病的根源,是胰腺β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的不断下降,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失控,只能依靠外源性的胰岛素。

一般认为,胰腺β细胞损伤是被自身免疫系统攻击所致,目前尚无可行的治疗手段。

但是最近美国的一项研究结果,让1型糖尿病人有了摆脱胰岛素终身依赖的希望。

美国研究揭示发病根源

美国著名代谢病研究机构——贝克曼研究所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免疫系统之所以会攻击β细胞,可能是因为β细胞自己出错了!

美国贝克曼研究所的 Bart Roep 博士在实验中发现,1型糖尿病人的β细胞疑似因胰岛素基因的“错误读取”产生了异常蛋白质,从而激发免疫反应。

引自《From 'good fat' to beta cell breakthroughs: Diabetes experts present research at ADA Conference》

也就是说β细胞出现了异常,免疫系统才会去攻击它,导致这种细胞的死亡和休眠。

Bart Roep 博士表示:“这意味着仅靠免疫疗法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治疗β细胞。”

而治疗的关键,就在于使β细胞恢复正常,免受自身免疫系统攻击,并且修复受损及唤醒休眠的β细胞,最终恢复胰岛功能。

那么我们如何判断β细胞是否恢复,1型糖尿病是否康复了呢?

1型糖尿病的康复标准

1、C肽值回升

按目前临床检验标准,空腹C肽在0.8-4.2ng/ml是正常的,相当于0.3-1.3nmol/L。低于这个值,表示胰岛功能受损。

如果C肽值开始回升,则意味着胰岛素的分泌量回升,胰岛功能开始恢复。

2、外源性胰岛素减少直至停用

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功能受损,无法分泌足够的胰岛素,需要补充外源性胰岛素。如果自身胰岛功能恢复,胰岛素分泌量回升,则外源性胰岛素就可以减量直至停用。

3、相关抗体转阴

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相关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GAD)抗体、抗胰岛细胞抗体(ICA)等。如果这些相关抗体转阴,表示免疫系统不再攻击胰腺β细胞。

虽然我们发现了1型糖尿病的“秘密”,但是因为导致β细胞产生异常蛋白质的机理还不明确,所以至今尚无有效的办法来修复异常的β细胞。

然而,在最新的临床实践中发现,特定的中医药综合疗法具有稳定血糖、减少胰岛素用量、改善并发症的效果,甚至出现了相当比例的C肽值回升、相关抗体转阴、胰岛功能恢复的病例,这为1型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版权声明:本文为健康之路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