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糖尿病(姥姥糖尿病外孙子遗传吗)
每天喝两瓶碳酸饮料每餐都吃肉 还不运动 两个初三学生突患糖尿病
近日,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甘宇的门诊来了两个初三学生。
一个是男孩,一个多月前居家上网课时体重180斤,近一周以来食量突然下降,大量饮水,口渴,体重突然降至160斤。就医后,被诊断为糖尿病。
另一个是女孩,因为身上起湿疹来医院看病,在检查时发现血糖高后转入内分泌科经检查确诊为糖尿病。
原来在上网课期间,男孩和女孩都有共同的生活习惯,每天至少喝两瓶碳酸饮料、每餐都吃肉,每天基本不运动。甘宇表示:“近些年儿童、青少年糖尿病的发病率在不断升高,主要原因是能量过剩,而过量喝甜饮料、吃肉、缺乏运动,是导致能量过剩的主要原因。”
病例 两个初三学生患糖尿病
初三男生小刚在一周前身体出现状况,食量突然下降,大量饮水,口渴严重,体重由一个月前的180斤突然降至160斤。
小刚的父亲告诉记者,看到孩子身体出现状况马上带孩子就诊。通过检测,发现小刚血糖太高,同时尿酮体有4个加号,诊断为糖尿病酮症。糖尿病酮症是糖尿病的一个急症,有危险,必须住院治疗。
初三女孩小美是因为湿疹到医院看病的,在检查时发现血糖高后转入内分泌科诊治。甘宇告诉记者,女孩来的时候,看到她身体很胖有170多斤,就怀疑她血糖高,经过检测果然血糖太高了,确诊是糖尿病,需要长期规范治疗。
病因 每天两瓶饮料、每餐都吃肉,基本不运动
记者了解到,小刚和小美都有一个共同的习惯,每天至少喝两瓶饮料、每餐都吃肉,基本不运动。疫情期间,父母看到小刚学习很辛苦,给他准备了大量的水果、饮料,饮食上也是天天大鱼大肉;小美和姥姥、姥爷一起生活,两位老人给孩子顿顿都是高营养,孩子不喝白开水,每天都喝饮料。
因为网课内容比较多,上完网课就写作业,再加上马上要中考了,两个孩子每天几乎不运动,连下楼的次数都很少。
数据 青少年糖尿病患病率在逐年增长
甘宇说,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18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的患病率是12.8%,青少年的糖尿病患病率在逐年增长。以前青少年的糖尿病是一型糖尿病为主,必须用胰岛素治疗的,被称为胰岛素依赖性的糖尿病。现在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人的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肥胖的人越来越多,二型糖尿病在青少年、儿童中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升高。
提醒 糖尿病早期基本没有什么表现
甘宇说,为什么说糖尿病可怕?因为糖尿病在早期没有任何明确的症状。只有在血糖特别高的时候,才能表现出糖尿病的症状。
有的人可能轻微有些乏力,有一些口渴,这也是在血糖很高时可能会出现的症状。
专家 热量产生的多能量就过剩,人就要发胖
甘宇说,饮料不仅含糖量高热量也高,热量产生的多就代表着能量过剩,人就要发胖,比如说一瓶500毫升的饮料含有的热量大约是200多千卡。
这么多热量意味着什么?相当于正常的走步210分钟、快跑22分钟、爬楼梯31分钟、跳绳31分钟、骑车31分钟,这样才能把热量消耗掉。
甘宇说,人的增重和肥胖是由于能量过剩带来的,比如说孩子身高165厘米,体重60公斤,需要的热量是每天1800千卡。一个青少年一天吃三顿米饭,按照八两算,热量就是1600千卡,还不算水果肉蛋奶。如果每天再喝两瓶饮料热量就400多千卡,超过身体需要的能量就变成脂肪蓄积起来。这样人的胰岛素抵抗就明显了,胰岛素抵抗是引起糖尿病的重要原因。此外,疫情期间运动少,能量消耗不出去,这也是青少年糖尿病发病率越来越高的一个主要原因。
建议 运动是糖尿病综合治疗措施中的重要一环
甘宇说,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一定要合理饮食,减少含糖食品和高脂肪食品的摄入,同时运动是糖尿病综合治疗措施中的重要一环,可以控制体重、平衡热量。每天最好有半小时到一小时的运动时间,长期规则运动对减少糖尿病引起的慢性并发症,特别是心血管并发症帮助很大。
对于患糖尿病的孩子和家长来说,和医生配合,每天坚持测血糖,每2~3个月测量糖化血红蛋白,每年检查血脂、尿微量白蛋白、甲状腺功能、眼底等,这些措施都有助于预防和减少并发症,早期发现和治疗并发症。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吴强
来源: 沈阳晚报
20岁患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反复住院,才发现是这种“罕见病”
记者 王小蒙 通讯员 陈丽艳 王燕 济南报道
今年40岁的“糖友”肖肖(化名),她在20出头的时候就得了糖尿病。她体型偏瘦,一直感觉身体乏力,听力也有所下降,明明有吃降糖药物控制血糖,血糖却越来越不理想,多次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而住院。直到最近在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的一次就诊,她才知晓自己患的是线粒体糖尿病,这种疾病非常罕见,在糖尿病人群中发病率仅为0.5-1.5%左右。
“患者体型偏瘦,患病时间很早,有20余年糖尿病病史,她的母亲和姥姥也都患有糖尿病,而且该患者还有听力不佳,符合线粒体糖尿病的特征。”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李振作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综合分析后,积极联系国家基因检测实验室进行基因检测,最终确诊患者为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基因变异。
据介绍,糖尿病除了熟悉的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还有很多种特殊类型糖尿病,肖肖就是一位比较少见的母系遗传的线粒体糖尿病。而此前,她一直以为自己患得是常见的1型或者2型糖尿病,难怪一直规范用药还是血糖控制不佳。
“线粒体糖尿病发病率占所有糖尿病的0.5-1.5%左右,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母系遗传,一是容易造成耳聋,此外心脏、视网膜也容易受累。”李振作表示,临床上易被误诊为1型或2型糖尿病,但因为各自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不同,如果误诊往往治疗效果不佳。
通常来说,线粒体糖尿病发病年龄偏小,多在45岁前发病,家族性多见;基本上都是通过女性的基因向下传递,就像姥姥传给妈妈,妈妈再传给女儿,如果传给儿子就不再往下传递,也并不是所有孩子都会遗传。另外,线粒体糖尿病患者体重偏轻或正常,B细胞功能不同程度减退,多数在发病早期就需要胰岛素的治疗,比较像1型,也常常会合并1型糖尿病;可以伴有轻至中度神经性耳聋,不一定和糖尿病同时发病,自己也可能并不认为自己耳聋,有的会出现乳酸水平升高,视网膜病变等。
值得注意的是,线粒体糖尿病常合并有因线粒体功能障碍所致的其他器官功能障碍,如线粒体性脑肌病等,病者除有肌无力外,伴发肌阵挛癫痫、共济失调、视神经萎缩、周围神经病以及神经性耳聋和智能低下等症,癫痫发作和发作性呕吐为此型病者最常见症状。
“虽然都是糖尿病,但线粒体糖尿病有以上这些独特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尽早对所有疑似的患者进行精准分型诊断很重要。”李振作提醒,线粒体糖尿病治疗原则与1型及2型糖尿病不同,应根据病情选用磺脲类药物或胰岛素治疗,因为有乳酸增多倾向,应尽可能避免使用二甲双胍,辅酶Q10有比较肯定的治疗效果。
文章开头提到的肖肖在确诊后,遵医嘱停用了以前的二甲双胍,换成胰岛素降糖,调整了胰岛素用量后,血糖终于得到了良好控制。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甜粥入口 11岁少年险些丧命 医生:他有糖尿病
来源 | 都市现场综合盐城新闻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最近,黑龙江哈尔滨有一名少年突然昏迷,而且命悬一线,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竟然是一碗热乎乎的甜粥。
11岁男孩小明被送到医院时已经昏迷不醒,病情十分严重。
医生:正常人的PH值(酸碱度)是7.35到7.45之间,这个小朋友只有6.8,酸中毒非常明确,而且血糖也很高,孩子脑卒中也很重,并处于昏迷状态,这样的情况是可以直接致死的。
小明昏迷的第二天,还伴有间断性呕吐,呕吐物都是深褐色的,病症看起来是食物中毒。可小明的母亲回忆,小明在发病前,只吃了一碗热乎乎的白米粥,要说有什么特别之处,就是米粥中放了一点糖。医生推测,很可能就是这点儿糖,差点儿要了小明的命。
医生:他母亲还有姥姥都有糖尿病,这个孩子也有糖尿病,而且直接造成了酮症酸中毒。
小明患有先天性糖尿病,因为之前没有发过病,所以家里人一直没发现。而且平时,小明总是巧克力、糖块、冰激凌等甜食不离嘴。入院前喝的那碗加了白糖的小米粥,让小明的血糖猛增从而病发。
经过治疗,小明的病情逐渐缓解。不良的饮食习惯,是糖尿病反复发病的重大诱因。医生发现,很多家长对儿童糖尿病认识不足。
医生:最近这一周,我们接了三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这三个孩子,有的是因为胰岛素使用不规范,或者是饮食控制不合理,出现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还有一个孩子,他家长都不知道他有糖尿病。
医生介绍,儿童糖尿病的患儿多表现为口渴、多尿、夜间尿频,同时会出现皮肤瘙痒、腹痛呕吐。这些症状出现时,家长要特别注意。
医生建议,小孩患有糖尿病,大多是先天性的,如果家里边亲属有糖尿病史,建议家长带孩子做一次全面的体检,包括血糖以及胰岛功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