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心身(糖尿病人心)

澎湃新闻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冠心病、慢性疼痛都属心身疾病,需精神科医生会诊

在刚刚开幕的“仁心济理”第一届综合医院心理健康管理高峰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骆艳丽提出,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进一步关注,综合医院临床各科许多常见疾病都可视为心身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慢性疼痛等,心理因素在其疾病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如果能够在治疗过程中关注到患者的心理健康,会诊联络精神医学,早期识别心理问题、及时给予干预措施,将对躯体疾病的总体康复起到重要作用。

心身疾病是什么

据骆艳丽介绍,曾经有位56岁、明确诊断患有甲亢的女患者,其母亲是老年痴呆患者。这位病人的甲亢临床表现,如多食、消瘦、乏力、怕热、易怒等,随着其母亲住到她家里症状明显加重。而当其母亲住到养老院后,病人甲亢症状及甲状腺功能就会变得相对正常。当时恰逢心理科和内分泌科开展会诊联络,所以在她的治疗开始时,心理科就介入到治疗方案的制定中。

心理科医生对该甲亢患者做了详细的临床访谈,了解到在她的发病过程中,成长经历、性格特征以及现实层面的压力都起了重要作用。在她的成长经历中,妈妈从小到大对她的要求非常高,“凡事自我要求高,追求完美,亲力亲为,对他人也要求高”成为其自身性格特征。在现实层面上,由于她在单位是部门领导,一方面希望能够把工作完美做好,一方面又希望能够照顾好妈妈,以免留有遗憾,因此每当母亲住到她家里时,她就倍感压力,精疲力竭。

根据她的这些特点,心理科和内分泌科平行治疗,及时制定个体化方案,使用药物改善焦虑情绪和睡眠,用心理治疗帮助她认识到自己的性格特征、成长经历以及工作生活压力对甲亢的影响,到目前为止该患者的治疗非常顺利。

骆艳丽说,在某些因素诱导下,患有原发性高血压、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支气管哮喘、甲状腺机能亢进等疾病的患者容易加重原有躯体疾病。

所谓心身疾病,是指在具有躯体疾病的基础上,心理社会因素也在该疾病的发生、发展、加重和缓解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最早的经典心身疾病主要有精神分析家Franz Alexander提出的原发性高血压、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支气管哮喘、甲状腺机能亢进等。

骆艳丽强调,作为综合医院的心理医学科医生,不仅要关注“病”,更要关注“人”,即加强会诊-联络精神医学迫在眉睫。目前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会诊联络精神医学在综合医院的疾病治疗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缩短平均住院天数,降低医疗费用,并且有利于预防疾病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望闻问切”读懂人心

在很多人眼里,精神科医生似乎有“读心术”,通过聊天就能找到患者心理问题的症结。其实,心理科就诊看似是医生与患者的一次简单的交流,然而专业的心理科医师会通过“望—闻—问—切”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心理科医生究竟怎么读懂人心?骆艳丽说,望——五官动作。心理疾病常常情绪外显于表情。焦虑症患者长期紧张担心害怕各种事情,故常见眉头紧皱,严重者眉间呈Ω形。社交焦虑者拒绝直视他人,眼神闪躲。抑郁者因思维缺乏、情绪低落,故常见双眼无神、缺乏眼神交流、不苟言笑。不同疾病者动作行为亦不尽相同。坐立不安者常见于焦虑,眼光易被外界事物吸引者常见于躁狂,动作少而迟缓者常见于抑郁,动作怪异者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闻——语速语量。问诊固然是了解病情最重要方式,关注其言语方式亦是协助诊断之法。焦虑症患者担心之事甚多,故常多次反复表达心中忧虑之事或躯体不适之处,且事无巨细,语量多语速快。抑郁症患者思维贫乏,语量少,语速慢,常发叹息声,言语交流回答前常有停顿。躁狂患者因存在思维奔逸,即大量想法涌入大脑,来不及表达,其语速之快远超焦虑者。另有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表现为语句无连贯性等。

问——旧病旧时。心理科医生与患者交流时不仅需要了解患者发病过程,同时要进行精神系统检查,包括一般情况、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智力、自知力等。其中情感为轻重症心理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比如大家所熟知的,情绪低落见于抑郁者,紧张担心见于焦虑者,情绪高涨异于常人见于躁狂者。

问诊需强调旧病及旧时,旧病指患者是否合并躯体疾病,临床上考虑用药,药物相互作用是其依据之一,抗抑郁药物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导致药物的血药浓度发生改变,如有些药物可引起血凝度升高,服用抗凝药物者不可服用。旧时,是指患者过去的生活及情感经历。与内外科不同,心理科更关注患者的过往经历,也许是童年的受虐经历,也许是家庭的极端教育方式,也许是生活工作中的受挫,都有可能导致不良情绪的爆发。了解患者发病的根源有助于决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切——心理评估。非器质性病因的心理疾病常常无法通过血液、影像学等检查发现“端倪”,心理科的切诊需借助工具——心理评估量表,了解其情绪特点、性格特征、过往经历等。网络上常有各式各样的“心理测验”,然而大部分并没有科学依据。心理评估量表的测试方式均有规定的使用方法,需要专业人员指导进行测试,因此切勿盲目相信网络上的人格测试、焦虑抑郁测试等,若怀疑自己患有心理方面的疾病,应及时就诊,通过专业的判断诊断,尽早治疗,大部分心理问题均可得到缓解。

糖尿病是“心身疾病” | 糖友控制血糖的同时,千万不要忽略心理问题

前不久歌手李玟去世的消息震惊了无数人,“抑郁症”“焦虑症”顷刻之间也变成了高频词汇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许多糖友甚至来就诊时会前来咨询:“大夫,我最近时常感到睡觉睡不好,总是没精神,我是不是也得了抑郁症?”“大夫,我最近做好多事情的时候总是感到乏力,我是不是也需要看看心理医生呢?”“工作压力好大,每天都处在崩溃边缘,血糖甚至都受到了影响。医生,我该怎么办?”诸如此类的问题层出不穷。在这里我要告诫糖友,控制血糖的同时,千万不要忽略心理健康问题。

01 糖友抑郁焦虑风险是健康人群的2倍

糖友都很熟悉的“五驾马车”包括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血糖监测、教育与心理治疗,其中心理治疗是我们平日里很容易忽视的一项。《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中也提到,与普通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抑郁焦虑的风险是健康人群的2倍,约25%的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状况。

焦虑相关障碍在糖尿病患者身上也很常见,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躯体变形障碍、强迫障碍、特定恐惧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糖友若合并有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在不同程度上会影响治疗的依从性、自我管理行为、血糖控制和生活质量,也会增加医疗保健的支出。

02 5方面会导致糖友出现心理疾病

什么原因会导致糖友出现相关心理痛苦的问题呢?原因可能有以下方面:

1.低血糖症状与严重的焦虑表现重叠,使得有些糖友难以区分焦虑症状和低血糖症状。

2.有些糖友在知道自己确诊为糖尿病后,心情十分焦虑低落,更有甚者会因为自己患上糖尿病而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了。

3.部分糖友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过低血糖症状后对低血糖十分恐惧,这也会造成有些患者不敢将血糖控制在目标值之内。

4.患上糖尿病后不能像以往一样随意吃喝,糖友在社交活动中比如聚会过程中服用降糖药物治疗或者打胰岛素治疗感到难为情、出现尴尬情绪,或者因此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久而久之出现情绪低落,孤独封闭,痛苦不适。

5.有些糖友确诊为糖尿病后有病乱投医、急于根治,不遵医嘱,甚至去非医疗机构找寻偏方盲目治疗,或者不规律用药导致血糖不能控制在达标范围,或者长期血糖波动出现双下肢麻木、疼痛、走路不稳、视物模糊等不适症状,严重者合并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等,更加容易出现情绪障碍,导致心理问题甚至抑郁、焦虑状态。

03 心理状态评估应始终贯穿糖尿病治疗

以上这些原因也许只是糖友出现心理问题的冰山一角,那我们需要怎么管理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呢?首先,心理状态的评估应该始终贯穿糖尿病的治疗,尤其是对有抑郁焦虑病史的糖尿病患者,在病情变化(如出现糖尿病并发症)或存在其他心理社会因素时,应特别注意情绪的评估。其次,糖友要正确认识糖尿病,学会接纳、理解糖尿病。糖尿病作为目前极为常见的慢性病,只要科学合理地对待它,平时的日常生活并不会受到影响,糖尿病患者的寿命近年显著提高,已接近一般人群。再次,要合理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绪,糖友遇到负面情绪时,要学会及时化解。平时保持合理的生活方式,包括抗阻运动、打破久坐、保证充足的睡眠等均对糖尿病的管理至关重要。在遇到难以化解的不良情绪时,也可以寻求家人和朋友的陪伴,主动与家人、朋友交流沟通,将不良情绪扼杀在萌芽之中。最后,在面对自己难以解决的心理困境时,要积极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师或有经验的精神科医师的帮助。

糖尿病是“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一组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所以无论是糖友自身还是糖友的家人朋友,都要密切关注其心理健康,如出现问题,要及时处理解决。希望糖友及其家人朋友,都能有健康的心理状态,保持好心情。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作者 || 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内分泌科 王潇颖 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 崔丽梅

编辑 || 颜红波

糖尿病前期是种身心疾病 健康的生活方式很重要

新华网北京9月24日电(孙慧)近日,由天士力控股集团冠名支持的“健康大讲堂”邀请到了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糖尿病心脏科原主任、主任医师蔺静,与大家共同聊聊糖尿病前期的相关话题。

糖尿病前期是血糖异常的初期阶段,遗传、家族史、肥胖、缺乏运动、压力大等原因都会导致糖尿病前期的发生、发展。蔺靜表示,糖尿病前期的产生和遗传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更需要关注自己血糖的变化。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40岁~45岁之后,身体的各个器官功能都在逐渐下降,这时如果体重再增加,会引起胰岛素抵抗,进而会使胰岛β细胞功能下降,这些现象都会增加糖尿病前期发生的几率。

蔺静强调,“吃得多,活动少,体重大”的人群也比较容易出现糖尿病前期的症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患病率也在逐渐增加,人们在饮食上不节制,食物摄入量增多,糖的摄入量也会增加,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在身体里积累下来就会转变成脂肪,导致体重加重,体重增加又使得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很多因素叠加在一起,就容易出现糖代谢的异常。血糖异常的初始阶段是糖尿病前期,其中包括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低减,如果继续发展就会成为糖尿病。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会感觉到来自生活的压力,如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中。蔺静指出,研究显示,当精神紧张度增高时,身体的应激激素也会分泌增加,而这些应激激素的分泌会拮抗胰岛素的作用,使得身体内的胰岛素不能发挥正常作用,导致血糖升高。这也跟糖尿病前期的发生有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糖尿病前期也是一种身心疾病或是心身疾病,和心理因素,精神紧张都有关系。同时,睡眠不好的人也容易导致空腹血糖升高。其次是经常过敏的人群,需要一些糖皮质激素来控制过敏,也会容易出现糖尿病前期。

蔺静指出,虽然糖尿病前期听起来比较严重,但如果采取良好的手段进行干预,提高个人的自控能力,有部分糖尿病前期患者是可以逆转的,成为正常的糖代谢。如合理饮食,合理的运动,把体重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区间,禁烟限酒,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控制好糖尿病前期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