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家庭糖尿病(家庭糖尿病史)

人民网 0
文章目录:

防治糖尿病 家庭管理很重要

今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主题是“全家齐行动,共同防治糖尿病”,围绕着这个主题,金华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日前举办了一场知识竞赛。糖尿病患者的运动量多少为宜?胰岛素推注完毕后,针头要留置在体内多久后再拔出?正在使用的胰岛素开启后最长可以保存多久?糖尿病患者每日食用油和盐的摄取量应为多少……竞赛的题目大多是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生活。6名该科室的糖尿病患者与家人组队参赛,答题现场的气氛十分踊跃,正确率也比较高。

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张永姣说,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需要好好管理。在糖尿病预防、管理和照顾中,除了医护团队的专业医疗管理外,家庭的支持很重要。家庭的关心呵护是患者战胜疾病的一种力量,而家人后勤保障做好了,也可以从饮食、运动、监测、用药、心理支持及低血糖救助等多个方面为患者防治糖尿病进行积极配合。因此,作为糖尿病患者的家人,有必要和患者共同学习糖尿病知识,一起参与患者日常管理。值得一提的是,糖尿病患者很多是老年人,他们的体质较弱,容易出现心、脑、肾等多种并发症。在家人的帮助下,积极预防和早期发现,有效治疗及监测,可以把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在参加知识竞赛的患者中,有多名已经打了多年胰岛素,把血糖控制得比较好。通过他们在比赛中的表现可以看出其家庭对糖尿病是比较了解的。张永姣说,科学用药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很重要,很多老年患者文化程度不高、记性又不好,很容易发生漏服、误服的情况,从而引发险情。

前不久,她就接诊了一名65岁的男性患者,他在今年3月曾因患糖尿病入院,出院时医生为他制定了强化治疗方案,白天晚上需要打不同的胰岛素。该患者不认识字,本该晚上打的胰岛素打完了,他就把白天打的胰岛素也用于晚上注射,直到出现低血糖症状才到医院治疗。张永姣说,这样随意服药是非常危险的。“白天和晚上注射的胰岛素是完全不同的,白天注射的胰岛素是超短效的,作用时间为4至6个小时,如果放到晚上打就会导致患者低血糖,情况严重的话还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这是我们最怕遇到的情况,因此在开处方的时候,我们都反复交代老人及其家属按医嘱用药。”

在该院内分泌科的病房里,80岁的叶爷爷是张永姣比较关注的一个患者。老人年纪大了记性不好,家属又不能24小时陪伴,早饭后经常忘记打胰岛素。尽管医务人员时常关心,但由于没有规范用药,叶爷爷的血糖一直控制不好。

张永姣建议糖尿病患者要“管住嘴,迈开腿”,这都离不开家庭的支持、管理和监督。气温逐渐走低,很多人的食欲好起来了。如何在享受健康美食的同时控制好血糖?糖尿病患者的家属就需要学习并掌握糖尿病饮食原则,根据患者体形、劳动强度计算总热量,合理分配一日三餐,科学烹饪,平衡膳食。天冷了,很多人的运动量也减少了,但糖尿病患者还是要保证一定的运动量,促进葡萄糖和脂肪消耗。如果没有家人的监督和鼓励,运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达不到预期效果。另外,糖尿病患者需要勤测血糖,为了及时发现血糖波动,冬季测血糖要比其他季节次数还多一些,这也需要家人的督促。

天气转冷,很多注射胰岛素的患者认为这个季节就没有必要把胰岛素放到冰箱里了。医生提醒:没有开封的胰岛素必须放在冰箱里冷藏(温度在2℃至8℃),已开封的胰岛素不宜放回冰箱,就在室温下保存。如果打了胰岛素,血糖控制效果还是不理想,应该定期到医院检查一下。有些患者总是在一个部位打胰岛素,会导致皮下硬结,影响胰岛素的吸收。

医生指出,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预防糖尿病的发生,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尤其是整个家庭的生活习惯。一旦确诊糖尿病,除了规范治疗、控制好血糖外,还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要做好早期筛查,有相关症状及时就诊。

家用血糖仪可靠吗?医生分析的很清楚,但有3个关键点要注意

测血糖,顾名思义就是测试人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临床上一般是通过采取指尖血的方式来进行血糖的测量,或者通过抽取静脉血的方法。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测量是每日必不可少的事,尤其现在处于疫情期间,很多糖尿病患者不能去医院测量血糖。而使用便携式的家用血糖仪不仅减少了往返医院的麻烦,还能了解血糖情况,因此成为不少患者的家庭必备之物。

家用血糖仪和医院测的血糖一样吗?

虽然用起来方便,但对于家用的血糖仪,不少人还是心存疑虑:这跟医院测出来的血糖结果一样吗?其实正常情况下,能够在市面上流通的血糖仪,说明是经过了严格的检测和认证,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检测结果都是安全有效,可以放心使用。

另外,在检测血糖时,使用静脉血糖和末梢血糖结果还是有所区别的,因为两者检测的标本不同。但是如果都是使用便携式血糖仪来测量末梢血糖的话,理论上是没有太大的差别,自己测量和医院测量的血糖结果基本上是一样的。

并且,目前便携式的血糖仪不仅用于家庭,因为方便、快捷、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医院也会经常使用便携式的血糖检测仪来为患者检测血糖。

出现三多一少症状时,要及时测量血糖

想要判断自己血糖是否正常,往往需要进行血糖检测才知道。因此当身体出现口干、多饮、多尿、多食、易饥等症状,这时候要考虑是否为糖尿病,需要尽快进行血糖测量。

除了抽静脉血和采取末梢血的方法,现在还有一些新的测量技术,比如将探头植入皮下的扫描式动态葡萄糖糖监测仪,能实时监测组织间的葡萄糖;还有无创的血糖监测仪,通过钳夹的方式来做血糖测量,但是这种方式受外界因素影响大,未能推广。因此对于在家测血糖,还是推荐便携式血糖仪。

测血糖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1、测血糖前不吃甜食

对于普通人来说,进食甜食或者糖果属于正常进食,不影响第二天的血糖数值结果。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吃甜食会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引起血糖的波动,所以极大可能导致餐后血糖波动大,这样会影响第二天的血糖检测结果。因此,建议糖尿病患者在测量血糖前一天正常进食、服药,要避免高糖饮食。

2、测血糖之前不熬夜

环境因素是影响糖尿病的重要因素,糖尿病的预防,需要积极、正确的生活方式。唐咸玉主任补充道,熬夜也是引发糖尿病常见诱因之一。"长期熬夜会导致生物钟紊乱,引起体内激素分泌异常,特别是交感神经的兴奋,这些情况都会引起血糖的波动,从而影响第二天的血糖数值的准确性。"

3、测血糖前不剧烈运动

适当的运动比如散步,对于即将到来的生化检查包括血糖的检查,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是剧烈运动之后的检查,会带来较大的误差。特别是对于一些确诊的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数值变化会直接影响接下来的用药调整和治疗方案。所以,不建议在剧烈运动后测量血糖。

此外,各位患者在家测量血糖之前要放松心情,保持平和的心态,测量血糖要规范操作,用科学正确的眼光对待测量结果。

#家庭医生超能团# ##真相来了#—糖尿病的真相# #青云计划#

家庭“扎堆”看糖尿病 这些危险因素要当心

新华网南京11月14日电(蔡逸秋)11月14日是第13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主题为“防控糖尿病 保护你的家庭”。当天,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举办“2019联合国糖尿病日大型义诊”,众多“糖友”前来问诊。针对越来越多的家庭出现糖尿病“扎堆”现象,多位专家呼吁:防控糖尿病刻不容缓,典型的危险因素要当心。

义诊现场

家庭“组团”来看病,一查全是“糖队友”

现在,越来越多的糖尿病患者的家庭中出现“扎堆”现象。肥胖、血脂紊乱、高血压、糖尿病等,其家庭的共患性是很强的。饮食结构不合理是诱发糖尿病的一大重要原因,夫妻或是一家祖孙三代同吃同住,同时罹患糖尿病的风险较高。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助理、内分泌科主任李玲教授介绍说,很多年轻上班族小夫妻,下班后图省事常用快餐、小点心、方便面等食品随便应对,周末休息则更多选择宅在家里,不愿出门溜达。这种失衡的饮食结构,长期缺乏体育锻炼,导致血糖随着体重“步步高升”,但自己却浑然不知。其实,2型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家人的饮食管理特别重要。

防控糖尿病,注意三级预防

中国微循环学会糖尿病与微循环专业委员会主委、中大医院内分泌科孙子林教授介绍,防控糖尿病,要注意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糖尿病人管理好自己的同时,要保护好自己的孩子、家人,尽量避免他们患糖尿病,这属于糖尿病的一级预防;第二层次是对于患糖尿病的人来说,要做到完善的自我管理,避免出现并发症;第三层次是避免各种危险因素,定期检查血糖、血压、血脂,定期进行糖尿病并发症的筛查。如果是已经出现并发症的“糖友”,更应避免并发症加重,以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早期筛查并发症尤为重要。

据悉,此次义诊中,中大医院内分泌科联合介入与血管外科、骨科、眼科等共同参与,进行多学科联合义诊,也是围绕糖尿病并发症的三级预防进行宣教。在筛查糖尿病的同时,也要筛查“糖友”是否存在并发症。比如,已有眼底病变等并发症的患者,眼科医生会控制“糖友”眼部并发症,以免产生失明等严重后果。

警惕三高来捣乱,健康低碳享生活

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都是诱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年轻人,如果再加上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不规律的作息,很容易就会出现三高诱发糖尿病,甚至还会导致动脉硬化,引发冠心病、脑梗塞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尤为重要。

中大医院院长助理、内分泌科主任李玲教授提醒广大糖尿病友,要健康、低碳生活。适当进行一些减压活动,放松身心;少开车,多运动,选择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尽量集中在饭后1至2小时运动,这时候人体血糖水平比较稳定,且不易伤及肠胃;避免暴饮暴食,少吃油炸食品;避免吸烟、酗酒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严格控制血糖;对于“糖友”来说,还要定期监测空腹血糖,同时监测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这对考察一段时间内血糖控制情况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