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预定(糖尿病就医指南)

中国糖尿病同伴 0
文章目录:

过年回家回,糖尿病友安全行!

新春佳节一天天临近,身处异乡的人们心里都涌动着同一个念头——回家,不管路途多么遥远,都无法阻挡他们回家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对糖尿病患者而言,舟车劳顿、车厢人多拥挤空气不畅、饮食规律打乱等都可能造成血糖波动,这对糖友来说也是极大的挑战,怎样安全出行则成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坐火车或长途汽车出行

定时进餐足量饮水

糖尿病患者在上车之前最好先测一下血糖,按时服用降糖药,使血糖保持在正常的水平,避免出现意外。在车上一定要注意多饮水。最好每小时喝一次水,避免机体发生缺水。

现在大多数的列车上都有餐车卖餐,到了饭点便由列车服务员推着车来回售卖,一般都是固定搭配的盒饭。如果想要更多选择,可以去列车餐厅看看,里面的菜色品种更加丰富,还可以自由搭配,保证了膳食均衡。

适时运动不可少

春运期间,人员流动量大,火车、汽车车厢内人多拥挤,卧铺车厢相对人少,糖友可以在卧铺车厢内来回走动,久坐或久卧不利于糖友的血液循环。如果是选择硬座的糖友,可能不方便走动,最好在座位上每半小时做一次“脚步保健操”和“背部保健操”。

乘飞机出行

对于经济条件尚可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搭乘飞机回家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乘飞机的时间较短、人流量较少、环境较舒适,糖友血糖波动、发生意外的概率降低。但是,乘飞机和坐火车一样,除了上述列举需要注意的事项外,还包括:

糖尿病患者在购买飞机票时要确认所乘坐的航班是否提供免费飞机餐,大部分的航空公司都有提供,少部分如春秋航空不提供,另外,飞行时间在1.5小时(含)以上且在用餐时间内飞行的才提供正餐,否则只提供一些小吃和饮料。糖尿病患者也可以自备饭菜小吃,放在随身携带的包中,以便按时就餐。

在座位选择上,糖尿病患者最好预定靠走道的座位。因为连续飞行数小时会增加深静脉血栓及腿部血栓危险。靠走道座位有利于糖尿病患者多走动。上飞机后,如果可能的话,糖尿病患者可以请求调换空间相对较大的经济舱出口行列座位,以便更好地伸展双腿,在座位上最好每半小时也做一次脚步保健操。

自驾出行

随着汽车的普及,越来越多人春节自己开车回家避免订票的烦恼。血糖过高或过低时驾驶等同于酒后驾车,所以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想要安全驾车,必须遵循的条条框框比其他人要更多,否则极易造成意外事故。

谨防低血糖

开车前先测一测血糖,即使车程很短。驾车时间超过一小时,也应该停下来测测血糖。一旦发现有肚子饿、心跳加快、手抖和视力模糊、控制不住方向盘等低血糖的症状,要立即在安全地带停车,拿出血糖仪检测血糖,然后补充食物和含糖饮料。待症状缓解、血糖恢复正常后方可继续驾车。

在春运高峰期很容易发生堵车,糖友必须随身携带一些点心和水,以便及时补充食物,避免低血糖发生。堵车时要调整心态,可以放一些舒缓的音乐放松心情。

我们提醒糖尿病患者不要长时间开车,一来过度疲劳影响反应和判断,二来长途驾车会引起血糖波动。

不管糖尿病患者乘坐哪种交通工具回家,都要把安全放在首位,可别乐极生悲。最后提醒糖友出行前最好佩带胸卡,以便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助。

微信公众号tnbtbzc(糖尿病同伴支持),关注2016OK!

每周1次!诺和诺德糖尿病疗法达3期主要终点,欧美中上市申请递交在即

来源:市场资讯

转自:药明康德

诺和诺德(NovoNordisk)在今年上半年投资者会议上宣布其糖尿病在研疗法IcoSema在关键3期试验COMBINE 1当中取得积极结果,该公司预定在今年下半年向中国、美国、欧盟的监管单位递交该疗法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T2D)患者的上市申请。

这次所公布的COMBINE1试验是一项国际性的3期试验,旨在比较每周一次的IcoSema与每周一次的依柯胰岛素(Icodec)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血糖控制效果。该试验共招募1291位患者,随机分配接受IcoSema或依柯胰岛素治疗共52周,并接续为期5周的随访。

分析显示,该试验达成主要终点,与基线相较,IcoSema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在第52周时下降了1.6个百分点,依柯胰岛素组则下降了0.9个百分点,差异具统计学意义。而在次要终点上,IcoSema组患者的体重在52周时下降了3.7公斤,依柯胰岛素组患者则增加了1.9公斤,两组差异具统计学显著性。

COMBINE 1试验设计与结果(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此外,IcoSema组患者发生严重低血糖事件的概率(每患者每年发生0.14次)亦明显低于使用依柯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每患者每年发生0.63次)。IcoSema在试验中展现良好的安全性与耐受性。

IcoSema针对2型糖尿病的开发共有三项后期研究。除了COMBINE 1,诺和诺德在今年初公布了积极的COMBINE 3数据,并在其第一季度财报中表示已成功完成COMBINE 2试验。今年1月所公布的COMBINE3临床3a期试验结果显示,在679名使用每日一次基础胰岛素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每周一次的IcoSema与每日注射一次的胰岛素疗法相比,在降低HbA1c上显示具非劣效性。

依柯胰岛素结构(图片来源:参考资料[4])

IcoSema是每周一次依柯胰岛素和每周一次司美格鲁肽(semaglutide)的固定比例组合。依柯胰岛素是人胰岛素类似物,其氨基酸结构有三处进行了替换,并附加了C20二十烷脂肪二酸链,使该分子能够可逆地与白蛋白结合,从而将半衰期延长至196小时(约7天),并在经过3-4次每周一次注射后达到稳定状态。该疗法被设计为一周一次皮下注射使用。依柯胰岛素已在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以Awiqli为商品名获得批准。司美格鲁肽则是一种胰高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它通过突破性的肽链结构优化,使得分子半衰期延长至7天,实现了一周一次给药且血药浓度非常平稳。

九成3D打印生实习即被“预定”

为广州塔模型建模。

3D打印机正在打印一个模型。

组装模型。

完成模型。

扫码看视频

新职业新未来

建模、切片、打印、安装……3D打印设备操作员郑大腾经过系列操作,计算机画出的一个个模型变成了真实可触的物体。3D打印技术颠覆传统制造模式,实现了制造从减材到增材的重大转变。近年来,广州3D打印产业发展迅速,围绕3D打印设备生产、材料供应、软件及数据服务的企业有200余家,已在个性化定制消费、教育、医疗等民用应用为主的领域打下基础。

近日,人社部发布了新职业增材制造(3D打印)设备操作员,将该职业定义为“从事增材制造设备安装、调试、维修和保养,及生产操作和运行管理的人员”。这有利于吸引更多人才加入3D打印行业,促进行业快速发展。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春林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

“打印”一座广州塔四步即搞定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广州市3D打印产业园区的广州建锦道自动控制科技有限公司,大厅陈列着各种打印出来的作品。而3D打印设备操作员郑大腾的办公桌上,堆满了他自己打印出来的雪人、兔子、皮卡丘等小玩意儿。

在打印室,郑大腾为记者展示了一座约高70厘米的广州塔模型是如何被打印出来的。

“先要设计出广州塔的模型。”郑大腾表示,建模完成后,第二步是切片,将已经建好的模型转化为3D打印机所需的移动指令,整个过程不到1分钟。第三步是打印,将计算机图形数据转变为真实可触的物体。该企业的打印室放着约10台大小不同的3D打印机,用于打印不同规格的模型。“点击开始打印,屏幕上会显示打印进度、时间、耗材总量等。”郑大腾完成系列操作后,打印机的喷头温度开始升高,塑料、金属等材料被融化,之后被一层层地堆积成为立体的物体。要完成这个大小的广州塔模型,一般需要打印18个小时。

最后一步是组装,郑大腾先在塔身里面加上彩灯,然后将塔身与塔尖组装到一起,一座会闪闪发光的广州塔模型就完成了。

“打印时间、耗材都取决于提前设置好的各种参数,例如空心比实心耗时更少。”广州建锦道自动控制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邓柯告诉记者,现在打印材料最多的是塑料和金属。3D打印不同于对原材料进行切削的减材制造方式,通过直接将制造材料一层层叠加,可以生产出传统生产技术无法制造出的外形。

3D打印技术融入越来越多行业

郑大腾初中毕业后,到广州市技师学院报读数控专业。之后,学校新开设了3D打印专业,任课老师介绍专业时拿出了3D打印出的模型,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还有郑大腾非常喜欢的动漫人物。“打印得特别逼真,一下子就激起了我的兴趣。”16岁的郑大腾当即决定转到新专业,一起转的还有同宿舍的四五个同学。

转了专业之后,郑大腾学习了三维建模、色彩理论、逆向工程、3D打印后的处理等课程,其中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增材制造实训基地上实操课,练习打印模型和后期组装,并将打印机拆开、重组、改进。“最吸引我的就是看到实物被打印出来。不过学校有耗材限制,除了上课必须打印的实验品,不能浪费太多材料。”郑大腾痴迷于二维转为三维的过程,曾经趁实验室没人的时候悄悄打印了一个小玩具。

2019年,郑大腾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了3D打印行业。现在,他的主要工作内容是根据客户的图纸画出模型,然后打印出来,最后打包发给客户。对于郑大腾来说,看着打印出来的作品感觉很有成就感,偶尔也可以打印一些小玩意儿送人。

从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毕业的梁卓杰入行更早。他在2013年进入某家3D打印机设备生产厂家的华南办事处工作,负责3D打印机的日常维护维修与使用培训。梁卓杰原本学习模具专业,在校期间学习了3D打印技术。“以前读书的时候,觉得3D打印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很高端,成本也很高。”入行后,梁卓杰慢慢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在他看来,3D打印机更像是一门技术、一个生产工具。

入行后的几年间,梁卓杰见证了3D打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从动漫模型、工业设计到航天航空、医疗领域,从新产品的研发到生产的改良验证都会用这项技术。现在,梁卓杰对3D打印设备技术如数家珍,有选择性激光烧结成型法、光固化技术、熔融沉积成型技术,每一种工艺所对应的材料、工艺都大为不同。

随着我国3D打印应用市场逐渐拓展,行业人才缺口巨大。2016年,人社部将3D打印技术应用列为技工院校新增专业,为行业提供人才支持。广州市技师学院3D打印专业教师谢达介绍,该校2016年开设了该专业,高中起点招两个班,已经于2019年毕业;2017年高中起点1个班,于2020年毕业。“目前企业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量还是很大的”。两届毕业生90%都在实习期被企业预定,主要从事3D打印员、逆向工程师、产品开发、设备维护这几个岗位。

广州人才缺口在2000人以上

2014年,“3D打印”炙手可热,以3D打印技术为代表的快速成型技术被看作是引发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关键要素。经过几年的时间,广州3D打印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以及应用情况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围绕3D打印设备生产、材料供应、软件及数据服务的企业有200余家,已在个性化定制消费、教育、医疗等民用应用为主的领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今年,3D打印还成为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的新增项目。

如今,3D打印逐渐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3D打印鞋垫是我们的主要业务之一。”邓柯表示,这些鞋垫的用户有运动员,还有平底足、糖尿病足等有矫正需求的群体。3D打印员先用扫描仪扫描出足底的形状,设置相关数据,然后再打印出来,满足他们的定制化需求。

另外,在各种大型美术陈列上也能见到3D打印作品的身影,比如曾亮相国际灯光节的巨型蝴蝶。在新冠肺炎期间,3D打印企业还通过打印护目镜、面罩等扩宽业务,实现逆势增长,也为抗疫贡献一份力量。

“3D打印产业的应用市场在不断拓宽,目前3D打印应用已深入教育、医疗等领域。”广州市3D打印产业园区副总经理周宇锋表示,例如3D打印画笔很受学生欢迎,可以画出立体的作品。不过如今的3D打印主要应用于手板原型领域,甚至有产能过剩、过度竞争的情况,很多应用仍处于技术研发阶段,还未做到真正的民用普及。

周宇锋表示,未来3D打印的应用领域会越来越广。比如打印穿戴电子设备领域,如需要个性化定制的耳机、眼镜;其次是汽车领域,尤其是新能源汽车追求轻量化,有车企都正在尝试使用复合材料;还有生物医疗领域,广州市在生物医疗领域的3D打印探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广州迈普、广东康沃森等企业具有较强竞争优势。

周宇锋告诉记者,目前,广州从事3D打印设备操作员的大致数量约1200人左右,从业人员学历主要是大专,年龄20-25岁之间。以近几年毕业的年轻人为主,薪酬水平5000元~8000元之间,广州3D打印人才缺口应该在2000人以上。

“3D打印设备操作员是个新兴的职业,3D打印行业需要大量掌握先进计算机、机械制造、工业自动化集成领域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生物3D打印还涉及生物材料、生命科学、医学等学科,市场上复合型人才较少。新职业发布后,会吸引更多的人才入行,我觉得这个职业未来很抢手。”

在谢达看来,新职业公布后,国家和行业协会在增材制造行业投入会更大、研发力度会加强。对于学校和学生来说,该专业受到国家和社会重视,有标准执行,正是学校十分期待的。“学校在实训室建设、教学设备、师资培训会加大投入,学生在校有技能证可考,可以得到行业的认可,对整个行业的发展非常有利。”

增材制造(3D打印)设备操作员

定义:

从事增材制造设备安装、调试、维修和保养,及生产操作和运行管理的人员。

主要工作任务:

1.安装、调试增材制造设备;

2.操作增材制造设备进行生产,负责增材制造设备的运行管理;

3.从事增材制造设备的故障排查、设备维修及保养工作;

4.为客户提供设备操作和日常保养培训;

5.协助客户解决设备常见问题,并收集客户反馈意见建议;

6.分析研究增材制造设备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