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萆薢(糖尿病卜)
糖尿病肾病,实属下焦湿热,讲一方请体会
很多糖尿病患者起初不太重视病情,导致病情发展成了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其实也不用过多担心,任何疾病早期干预治疗结果都不会太坏。
我有个患者在8年前出现腰酸困痛,腿痛,尿频,余沥不尽,夜尿4~5次,月经前后不定期,经期乳胀腹痛,眠差。3日前患者症状加重,自服消炎药物,未能缓解。为了进一步治疗,找到了我。
既往史:糖尿病史3年余,平素可控在8.0mmol/L左右,无高血压及冠心病史。
观诊:精神一般,面色黑黄,偶有乏力,腰酸腿疼,小便量少次数多,尿急、尿频及尿痛,稍恶心,饮食及睡眠稍差,舌质黯红苔黄腻,脉细弦。
辅助检查:尿蛋白(-),镜检淡黄微浊,红细胞1~4/HP,鳞状上皮C( ),尿微量白蛋白59g/L。
西医诊断:泌尿系感染,糖尿病肾病。
中医诊断:淋证。辨证:下焦湿热。
我开方:热淋合剂加琥珀,车前草,煅龙骨、煅牡蛎各,牡丹皮,炒栀子,柴胡,乌梅,乌药,当归,炒白芍,炒白术,芡实,川续断,狗脊,炒杜仲,牛膝,茯苓、茯苓皮,姜半夏,甘草。日1剂,分3次开水冲服。
复诊:服上药后,腰酸困好转或消失,腿痛消失,尿余沥不尽,尿少尿急,查尿黄混浊,失眠改善,月经先后不定期,量大,经期腰酸,易怒,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开方:柴胡,赤芍、白芍,当归,茯苓,炒白术,薄荷,萆薢,萹蓄,瞿麦,乌药,乌梅,川续断,狗脊,芡实,金樱子,益智仁,山药,山茱萸,炒杜仲,怀牛膝,甘草,焦三仙(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生姜。日1剂,分3次开水冲服。
三诊:服药一个月后,腰酸腹痛均已消失,病情稳定,舌质黯苔白腻,脉细。
在二诊药方基础上加减,让患者回去巩固。
按语:感受风邪,水为风击是风水的发病机理。出水湿之邪侵入肌表,可引起身肿。风与湿可以夹寒,也可以转化为热,故风寒、风热、寒湿及湿热之邪发病也常见。其治疗上多考虑用汗法宣散。此患者因后天久病体虚致肾脏虚损。辨证为肝经湿热,湿热下注,故治疗以热淋合剂主治,杜仲、川续断补益肝肾,生薏苡仁、炒薏苡仁、萆薢、瞿麦清利湿热。
二诊时患者有明显易怒、情绪不稳,选用丹栀合剂以清热疏肝为主。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大家能够阅读到这里,中医讲究一人一方,不要随便套用方子,你有需要,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帮你辩证分析开方!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糖尿病肾病是临床中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与患者血糖控制不佳、高血压等因素有关。它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进展为终末期肾病,需要进行透析或肾移植治疗。临床中,中医药在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将从中医辨证施治的角度,详细向读者介绍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一、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认识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糖尿病肾病属于“消渴病继发水肿”、“虚劳”、“关格”等范畴。中医认为,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足、五脏柔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糖尿病日久,糖毒、脂毒伤及先天之本,导致肾、肝、脾等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出现水肿、蛋白尿、贫血等症状。
二、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治疗
根据糖尿病肾病的病程和临床表现,中医将其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有不同的辨证分型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1. 早期(相当于临床分期中危期)
1.1 肝肾阴虚证
症状:尿黄,时有尿浊,腰膝酸软,眩晕耳鸣,手足心热,两目干涩,口咽干燥,大便干结,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合二至丸(《医便》)加减。常用药物包括生地黄、牡丹皮、茯苓、山药、山萸肉、泽泻、女贞子、墨旱莲等。
1.2 脾肾气虚证
症状:尿频数而清,时有尿浊,肢体倦怠,少气懒言,纳少腹胀,形体浮肿,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弱。
治法:健脾固肾。
方药:水陆二仙丹(《洪氏经验集》)合芡实合剂(《岳美中医案集》)加减。常用药物包括金樱子、芡实、白术、茯苓、山药、黄精、菟丝子、百合、枇杷叶等。
2. 中期(相当于临床分期高危期)
2.1 气阴两虚证
症状:尿频而浊,头晕耳鸣,两目干涩,咽干口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颧红,食少腹胀,尿黄便结,舌体瘦薄、质红,苔少或薄黄而干,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佐以清热。
方药:参芪地黄汤(《沈氏尊生书》)加减。常用药物包括人参、黄芪、熟地黄、山萸肉、茯苓、山药、泽泻、牡丹皮等。
2.2 脾肾阳虚证
症状:尿浊,畏寒肢冷,面浮肢肿,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治法:健脾温肾,利水消肿。
方药:济生肾气丸(《济生方》)合实脾饮(《济生方》)加减。常用药物包括炮附片、肉桂、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车前子、川牛膝、干姜、白术、木香、木瓜等。
3. 晚期(相当于临床分期极高危期)
3.1 阴阳两虚证
症状:尿浊,腰膝酸冷,面色㿠白,口渴欲饮,水肿,舌苔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治法:滋阴补阳,补肾固本。
方药:大补元煎(《景岳全书》)加减。常用药物包括人参、山药、熟地黄、杜仲、当归、山萸肉、枸杞子、炙甘草、龟甲胶、鹿角胶、仙茅、淫羊藿等。
3.2 肾阳衰微证
症状:尿浊,四肢厥冷,面色㿠白,面浮身肿,舌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治法:温补命门,化气行水。
方药:真武汤(《伤寒论》)加减。常用药物包括人参、附子、茯苓、白芍、生姜、白术等。
3.3 浊毒瘀阻证
症状:尿少或尿闭,反复水肿,伴胸腹水,恶心呕吐,萎靡嗜睡,舌紫暗、胖大,苔腻,脉沉迟。
治法:通腑泄浊。
方药: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加减。常用药物包括大黄、附子、细辛、蒲公英等。
三、辨症状治疗
在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中,中医还强调辨症状治疗,主张针对不同症状采取适宜的治疗方法。
1. 水肿
轻度水肿:全身明显水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属脾阳虚衰者,宜实脾饮加减。
重度水肿:水肿反复消长不已,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属肾阳衰微者,宜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
2. 尿浊
轻度蛋白尿(0.5g≤24小时尿蛋白定量≤1g):尿浊伴口苦口干,属湿热下注者,宜程氏萆薢分清饮加减。
中度蛋白尿(1g<24小时尿蛋白定量≤3.5g):尿浊伴小腹坠胀、神疲乏力,属脾虚气陷者,宜补中益气汤加减。
重度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3.5g):尿浊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属肾虚不固之证,偏于阴虚者,宜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偏于阳虚者,宜鹿茸补涩丸加减。
3. 便秘
热秘:大便干结,口干口臭,小便短赤,宜麻子仁丸加减。
气虚秘: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神疲乏力,宜黄芪汤加减。
阳虚秘:大便困难,四肢不温,面色㿠白,宜济川煎加减。
阴虚秘:大便干结,形体消瘦,潮热盗汗,宜增液承气汤加减。
4. 少尿
轻度少尿:100ml≤24小时尿量<400ml,尿少不畅,小腹坠胀,宜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加减。
重度少尿:24小时尿量<100ml,排尿无力,腰膝酸冷,宜济生肾气丸加减。
5. 呕吐
痰饮内停:呕吐清水痰涎,脘闷不食,宜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脾胃阳虚:饮食稍多即吐,倦怠乏力,四肢不温,宜理中汤加减。
胃阴不足:反复呕吐或干呕,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宜麦门冬汤加减。
四、辨指标治疗
除了针对身体症状的治疗外,中医还强调根据实验室指标进行辨证治疗。
1. 血糖
空腹高血糖:伴脘腹痞满、大便泻而不爽,属湿热证者,宜葛根芩连汤加减;伴形体肥胖、便秘溲黄,属痰热证者,宜小陷胸汤加减。
餐后高血糖:见五心烦热、倦怠乏力,属气阴两虚者,宜消渴方加减;见口苦咽干、小便黄赤,属实热者,宜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
2. 血压
1级高血压:见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属肝阳上亢者,宜天麻钩藤饮加减。
高血压病2级:见眩晕耳鸣,属阴虚风动者,宜镇肝熄风汤加减;见头重昏蒙,属痰浊中阻者,宜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3. 血脂
高胆固醇血症:胸闷腹胀,食少纳呆,属痰瘀阻滞者,以血脂康胶囊化浊降脂、活血化瘀。
高甘油三酯血症:形体肥胖,食少纳呆,属脾虚痰阻证者,宜李氏清暑益气汤加减。
混合型高脂血症:胸闷,心前区刺痛,呕恶痰涎,属瘀血阻滞证者,宜血府逐瘀汤加减。
4. 血尿酸
高尿酸血症:伴腰膝痿软、小便混浊,属湿浊下注者,宜萆薢分清丸加减。
痛风:关节红肿热痛,属湿热瘀阻者,宜四妙散加减。
五、单味中药与中成药治疗
在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中,一些单味中药和中成药也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1. 单味中药
黄芪:补气升阳,利水消肿,生津养血,可降低DKD患者尿蛋白、改善肾功能。
绞股蓝:益气健脾,清热化痰,可降低早期DKD患者血糖血脂、尿蛋白,改善肾功能。
冬虫夏草:补肾益肺,止血化痰,可降低DKD患者尿蛋白,改善肾功能。
丹参:活血祛瘀,清心除烦,凉血消痈,可降低DKD患者尿蛋白、改善肾功能。
2. 中成药
渴络欣胶囊:益气养阴、活血化瘀,适用于气阴两虚兼夹血瘀证的DKD患者。
黄葵胶囊:清利湿热,解毒消肿,适用于湿热证的DKD患者。
肾衰宁胶囊:益气健脾,活血化瘀,通腑泄浊,适用于脾失运化、瘀浊阻滞的DKD患者。
六、总结
中医药在糖尿病肾病的防治中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辨证分型、辨症状治疗、辨指标治疗等多种方法,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延缓病情进展。然而,传统医学治疗糖尿病肾病仍需结合现代医学治疗,综合干预,以期达到更好的疗效。
湖北楚茶科技申请可预防和辅助治疗 II 型糖尿病的专利,能调节糖尿病小鼠血脂水平
金融界 2024 年 9月 25 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湖北楚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一种可以预防和辅助治疗 II 型糖尿病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的专利,公开号 CN 118680986 A,申请日期为 2024 年 7 月。
专利摘要显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以预防和辅助治疗 II 型糖尿病的组合物,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原料:绿茶 60‑75 份、桑叶 15‑25 份、黄精 10‑18 份,白首乌 10‑15 份、绵萆薢 8‑14 份、苦瓜 6‑12 份、葛根 5‑10 份、玉米须 4‑8 份、青钱柳 3‑6 份、苦荞麦 2‑6 份、乌脚枪 2‑5 份。以绿茶为茶底配合十味中药材,进行科学合理配比,得到的组合物具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还可以调节糖尿病小鼠血脂水平,有预防和辅助治疗 II 型糖尿病的功效,其中绿茶的茶香可以改善中药材的味道,易于被人们接受。制备过程中中药材采用复合菌液联合发酵,既可以改善口感和气味,还能增强营养价值,提高药效成分的含量和活性,从而增强药效。
本文源自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