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梦(糖尿病梦治愈吗)

王医师健康科普 0
文章目录:

梦到底预示着什么?常做噩梦警惕睡眠不足、血糖问题

"昨晚,我梦见自己在一片花海中漫步,突然一只巨大的蜜蜂追赶我……" 这样的话语,或许在您的早餐桌上也曾出现过。梦,作为我们夜间心灵的奇妙旅行,常常激发起人们无限的好奇和种种迷思。有人说,梦是未来的预兆;有人认为,梦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心理投影。但科学对梦境的解读,远比这些迷人的传说更为精彩和深刻。

梦境频现,身体在告警?

在解读频繁做梦背后的健康信号时,我们首先需要理解梦境与人体健康的复杂联系。梦境,特别是经常出现的梦,可能是身体对某些健康问题的直观反应。这部分内容将深入探讨这一现象的潜在原因和健康含义。

1. 心理压力与梦境

经常做梦可能与个人的心理状态紧密相关。研究表明,持续的压力和焦虑会影响大脑的活动模式,从而导致更频繁的梦境。这些梦境可能是个人潜意识中未解决的情绪或压力的反映。因此,经常做梦可能是心理压力过大的一个信号。

2. 睡眠质量与梦境

睡眠质量不佳也是导致频繁做梦的常见原因。当睡眠周期被打断或不够深入时,人们更容易记住梦境。这种现象常见于睡眠障碍,如失眠症。长期的睡眠质量问题不仅影响日常生活,还可能增加慢性疾病的风险。

3. 身体健康状况

除了心理和睡眠因素,身体健康状况也可能影响梦境。某些健康问题,如呼吸道障碍或消化系统问题,可能在夜间影响睡眠,从而导致梦境增多。此外,药物副作用也可能引发频繁的梦境。

4. 实用建议

心理压力管理:通过冥想、瑜伽或咨询等方式管理压力,以减少梦境的频率。

改善睡眠习惯: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健康检查:如果经常做梦伴随其他健康问题,建议进行全面的健康检查,以排查潜在的身体疾病。

噩梦频发:睡眠质量的警钟

睡眠是生命的必需品,它对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然而,噩梦的频繁出现可能是睡眠质量低下的一个明显标志。在这部分内容中,我们将探讨噩梦与睡眠质量之间的关系,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来改善睡眠状况。

噩梦与睡眠障碍的联系

睡眠周期与噩梦:噩梦通常发生在快速眼动(REM)睡眠阶段。REM睡眠被打断可能会导致噩梦的发生。

压力和焦虑:长期的压力和焦虑不仅会导致失眠,还可能导致噩梦,反过来又影响睡眠质量。

睡眠不足与噩梦:持续的睡眠不足可能增加噩梦的频率,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改善睡眠质量的策略

建立规律的睡眠习惯:每天同一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有助于调整身体的生物钟。

舒适的睡眠环境:确保睡眠环境安静、黑暗和适宜的温度。

放松技巧:实践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或冥想等放松技巧,有助于改善睡眠。

避免晚间刺激: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减少咖啡因和酒精的摄入。

噩梦的深层含义

噩梦可能是身体对某些问题的反应。比如长期压力、某些药物的副作用、或是潜在的健康问题。如果噩梦频繁发生,建议咨询医生或心理专家

噩梦与慢性健康隐患:警示信号不容忽视

噩梦,通常被视为一夜不安的源头,实则可能是我们身体深层次问题的反映。在科学研究中,噩梦与多种慢性疾病之间的关联已逐渐显露,特别是在睡眠质量不佳和血糖问题方面。

睡眠质量与噩梦的关联

噩梦不仅令人不安,还可能是睡眠障碍的标志。研究指出,频繁的噩梦可能与睡眠质量不佳有关。例如,打鼾或睡眠呼吸暂停等问题,可能导致夜间频繁醒来,进而触发噩梦。睡眠质量的下降不仅影响日间精力,还可能加剧慢性健康问题,如心血管疾病和认知功能下降

噩梦与血糖问题

令人惊讶的是,噩梦与血糖问题之间也存在关联。研究表明,血糖波动,特别是夜间血糖降低,可能导致噩梦和梦魇。这不仅影响睡眠质量,还可能是糖代谢异常的早期信号。患有糖尿病或血糖控制不佳的人群,更容易经历这类梦境问题。

血压问题与噩梦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高血压)患者可能更频繁地遭受噩梦困扰。高血压影响心脏健康,进而可能干扰睡眠模式和梦境内容。

有效应对措施

改善睡眠卫生: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监测血糖水平:定期检查血糖,特别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

血压管理:定期监测血压,通过饮食、运动和必要时的药物治疗来控制血压。

医学界惊人发现:能活过80岁的糖尿病人,身上一定有这5个特征

#暑期创作大赛#

确诊了糖尿病,你以为长寿是靠天命?还是后天努力?

根据《人生百岁不是梦》的记载显示:美国1300万糖尿病人中有30%能活到80岁以上。中国80岁、90岁的高寿糖尿病人也不罕见,这些数据都在说明糖尿病人同样能够长寿!

如何能成为长寿糖友?联合医学界的众多真实案例,综合遗传、心理、生活习惯、饮食、环境等多个因素,最终我整理了这5个长寿的抗糖秘诀,或许能给你带来帮助。

1,生活方式调整

我们知道糖尿病是遗传基因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基因改变不了,但生活方式是可以改变的。

糖尿病患者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了饮食治疗、运动、戒酒、戒烟、控制体重等。如果做到自觉管住嘴、增加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即使糖尿病不能根除,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也不会受到很大伤害。

2,保持好心态

我接触过的活的长寿的糖尿病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心态好。历史上知名的宋代诗人——陆游,给我们留下了9000多首诗词,可谁能想到,这位名垂青史的作诗家的另一面竟是一个86岁的长寿糖友呢?

他的一生活的痛苦又积极,痛苦的是病痛折磨,积极的便是他苦中作乐、顽固不屈的心态。

3,不擅自停药

糖尿病是慢性病,彻底根治很难,所以要做好长期坚持服药的准备。

血糖降下来以后,可以考虑停药,但不能盲目,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将药物、胰岛素逐渐减量,直到停药。如果在医生的指导下仅通过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血糖即可控制在目标范围内,是可以慢慢停药的。

4,做好血糖监测

我们都知道糖尿病最可怕的是并发症,并发症的引发又是因为血糖波动大,长期高血糖导致的,所以,定期监测好血糖水平是防治并发症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一步。

血糖监测建议遵循每天空腹、2次餐后、晚间、夜间5次血糖测量,根据血糖测量结果可判断自己药物是否需要调整和时刻知道自己的血糖情况。

5,常看医生、相信医生

得了糖尿病,一日没逆转,就会有数不清的复诊,所以最好是找个固定的医生,这样更利于了解病情帮助糖尿病人控制血糖,切不可这月在这看病,下月又换了,这样对糖尿病这样的长期管理的慢病来说,肯定不好,而且糖尿病还需要做检查,查眼底,查糖化血红蛋白、做血脂化验,尿化验等。做完得找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你们的空腹血糖现在是多少呢?欢迎评论区交流讨论!

#糖尿病##暑期创作大赛##好医生为健康护航#

体内有疾,睡眠先知!常做这5种梦,可能是大病“预警”,别怪身体没提醒你!

人的一生,有1/3的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的。而睡眠往往还伴随着梦境。

生活平平淡淡,梦境却千奇百怪:彩票中奖、快意恩仇、穿越时空、被人追赶、掉下悬崖……你永远也想不到,今晚睡觉时会做什么梦。

但你知道人为什么会做梦吗?对身体来说,做梦有什么意义?听说有些梦境可能是疾病的象征?今天,可可带你探寻“梦的秘密”!

1

人为什么会做梦?

你以为当我们进入睡眠时,大脑也开始休息了?其实不然。

人的大脑是24小时不停歇的,即使在睡觉时,也会有一小部分脑细胞仍在活动,忙着处理白天接收到的一些嘈杂信号,比如白天记忆深刻的一些图像、事件或是声音。

这些活跃的脑细胞就是我们的“造梦师”。白天经历的事件越深刻,睡觉之后脑细胞活跃度就越高,做梦的可能性就越大。

相关研究表明,每个人平均每晚至少要做4~5个梦,这大多发生在睡眠中的快速眼动期,如果此时醒来,往往会记得自己做了什么梦;而如果你觉得自己没有做梦,基本上是在非快速眼动期醒来,然后忘记了。

2

经常做这些梦

可能是身体在“报警”

梦境不仅能带给我们新奇的体验,还可能是健康的“警报器”。

科学家指出,人在白天处于觉醒状态,外界的刺激掩盖了疾病微弱的信号,而晚上外界进入人体的信息减少,来自疾病部位的微弱信号与信息占了优势,就会不断送入脑中有关部位,导致某类“噩梦”缠绵。

因此,如果经常做以下几种梦,就要小心是不是身体出问题了。

1经常做噩梦:警惕神经退化

2022年6月,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子刊《电子临床医学》发表了一篇研究,该研究在经过长达7年多的随访中发现:

与正常梦境相比,经常做噩梦(梦中被攻击、梦中扮演动物角色等,被噩梦惊醒)的人,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出现认知能力下降的概率是其他人的4倍。同时,经常做噩梦的人,患帕金森病的风险也更高。

2023年,《电子临床医学》又发表了一篇“梦境和疾病关系”的跟进研究,该研究发现:

如果在7~11岁之间经常做噩梦,会使几十年后出现认知能力下降(痴呆症)的几率增加1倍。

如果一个人童年时期经常做噩梦,则成年后被诊断出患有帕金森病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7倍。

2经常凌晨1~3点做噩梦,警惕低血糖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若是凌晨1~3常做噩梦,清晨醒来有原因不明的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明显、出汗后湿透内衣以及有饥饿感觉等,可能提示有夜间低血糖。

夜间低血糖往往不易被发现,无法及时纠正,很容易导致严重的后果。所以建议糖友睡前测一次血糖,若低于5.6mmol/L,可以适当加餐来预防夜间低血糖,并在床边常备含糖饮料、糖块、饼干和血糖仪。

3经常梦见溺水/窒息:警惕睡眠呼吸暂停

睡眠呼吸暂停发生时,气道被阻塞,机体处于缺氧状态,就可能会做溺水、窒息等噩梦。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人往往还有鼾声大、突然中断等特点,这不仅影响睡眠,还与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和心衰等多种心血管事件相关,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在睡梦中猝死。

因此,如果怀疑睡眠呼吸暂停,建议及时就医进行睡眠监测。日常睡觉时可以在睡衣背后缝个装有网球的口袋,帮助保持侧睡,降低缺氧风险。

4常梦到某个器官被打,警惕相应病变

如果经常梦到某个器官对应的部位被打、被刀刺中,或发生其他种种意外,醒来后甚至觉得隐隐作痛,就要小心是不是这个器官出问题了。

比如:如果患有脑部肿瘤或神经系统疾病,就可能经常梦到头被敲打;牙齿有问题时,也可能经常梦到牙齿掉光了等。

5梦到被追赶、跌落,警惕心血管问题

如果经常梦到被歹徒或猛兽追逐,想跑却跑不动,惊醒后还会心有余悸、心跳加速、出汗等,可能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如果经常梦到一脚踩空、从高空坠落而猛然惊醒,可能提示隐匿性心脏病,或心脏附近的血管存在问题。

此外,经常在梦里听到怪响、奇怪的声音,可能提示听觉中枢或附近的血管有问题;经常梦到洪水泛滥、在水里挣扎,可能提示肝肾系统异常……

【小贴士】如果只是偶尔做一次这些梦,大可不必疑神疑鬼。而如果经常、频繁地梦到相似的场景,最好提高警惕,及时就医做个检查,以便趁早干预。

3

做梦,还有这些意想不到的好处

除了可能反映健康状况以外,做梦对于身体来说,还有你意想不到的好处,比如:

1有助于巩固记忆

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大部分做梦的内容都与最近的经历有关,且快速眼动期的梦有生动、清晰等特点,通过梦境可巩固记忆,帮助促进学习和成长的记忆。

2有助于大脑“排毒”,维护脑功能

日本筑波大学的学者们曾经对小鼠做过关于做梦的研究,他们测量了小鼠在快速眼动期和非快速眼动期时脑部血流速度,再与清醒状态作对比。

结果发现:非快速眼动期的血流速度和清醒时几乎没有差别,而快速眼动期的平均血流速度提高了2~3倍。

研究人员指出,在快速眼动期,腺苷A2a受体会导致大脑血流量增加,而增加的血流量会帮助大脑清除很多废物,从而可以帮助增强记忆力,减少发生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几率。

3帮助调节情绪

在快速眼动期,脑杏仁核的活跃度非常高,可帮助清除大脑中不愉快的情绪,对于恢复心理上的平静有帮助。

另外,西班牙的一项研究发现,不愉快的梦对于大脑来说也是必要的,在梦中体验这些负面情绪,有助于我们在清醒时更好地处理和控制消极情绪。

4激发创造力

弗洛伊德说:“梦境不仅具有复制的功能,而且具有创新的功能”。

我们做梦的时候,思维模式已经跳出了白天固有的模式,同时不会受到现实世界中各种束缚和条条框框的影响,因而做梦是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推动者。

5潜在威胁事件提前演练

很多人做梦时会梦见被追杀或与敌人赤身肉搏,这些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测试人在遇到危险时所作的反应,帮助清醒时更好地应对紧急情况。

4

经常做梦,说明睡得不好?

一招助你更好眠

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有人抱怨:“我晚上经常做梦,睡眠质量特别不好。”但其实不一定。

1经常做梦,未必是睡得不好

前面提到,几乎每个人每晚都要做梦,只是因为醒来的时间不同,所以有些梦记得,有些不记得了。

而且睡眠会经历浅睡眠→深睡眠的过程,每晚大概有4~5个这样的周期,在深浅睡眠交替的过程中,大脑会对梦进行处理和记忆筛查,导致我们常常只会对醒来前的梦有记忆,再之前的往往记不住。

所以,不能说做梦了就表示没睡好,睡眠质量与做梦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但如果因做梦感觉睡眠断断续续,或被梦惊醒后难以入眠,则可能会影响到睡眠质量。

2一个方法,帮你改善失眠多梦

除生理疾病原因外,梦境往往是对白天声音、场景、情绪等的处理和加工。所以想要避免失眠多梦的情况,就要调整白天的生活状态。

比如:不看过分刺激的画面(像恐怖片、惊悚片等)、睡前泡脚缓解疲劳、多听音乐放松心情……让自己保持一个较为平静的状态入睡。

【小贴士】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经常睡不安稳、多梦易醒、醒后难以入眠,可能是心胆气虚的表现,可以试试酸枣仁茶。

【配方】龙眼肉10克、浮小麦10克、酸枣仁10克,煮水或代茶饮。

【功效】酸枣仁享有“东方睡果”的美誉,能养心阴、益肝血,主治失眠多梦;龙眼肉温通心阳;浮小麦养心安神。三者搭配养心安神,能帮助缓解不寐多梦、易醒、烦躁等症状。

(我是大医生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