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脱敏(糖尿病 脱皮)

内分泌糖大夫 0
文章目录:

轻松掌握:胰岛素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方式

胰岛素是控制血糖的重要武器。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优点和缺点,胰岛素也不例外。胰岛素的常见不良反应有:低血糖、过敏反应、体重增加、视物模糊、注射部位感染、局部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等。接下来的内容,让大家了解胰岛素这些不良反应,学习相应的处理方法。

低血糖

低血糖是胰岛素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糖尿病患者血糖值≤3.9mmol/L即可诊断低血糖。一般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包括出汗、颤抖、无力、心慌、饥饿感;也有表现为各种形式的意识障碍;还有小部分人无明显自觉症状。

糖尿病患者产生低血糖的常见原因有:

1.胰岛素剂量大了;

2.体内胰岛素蓄积(肾脏病变导致清除率下降),引起血糖过低;

3.注射完胰岛素后,未根据胰岛素的种类及时进餐;

4.进食量偏少;

5.运动量过大。

应对策略:

出现低血糖或可疑低血糖时要立即测血糖,确定低血糖要马上处理,然后再分析原因。

1.注射前仔细核对胰岛素的名称和剂量,正确掌握操作方法,用量要必须准确;

2.尽可能保持规律饮食,注射胰岛素后按相关要求进食。如进食较少、甚至不能进食等,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减量甚至停止使用胰岛素;

3.适度运动,不宜空腹运动,应每次正餐后稍事休息,进行30分钟左右的步行;

4.定期监测三餐前后的血糖,对可疑夜间低血糖者,还需监测凌晨3点的血糖。

过敏反应

在注射胰岛素后,出现注射部位红肿、瘙痒、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的全身皮疹、出汗、胃肠道不适、呼吸困难等,甚至过敏性休克,这要考虑是胰岛素过敏反应。

胰岛素过敏的原因如下:胰岛素制剂纯度不够,其杂质、某些添加成分(如锌、鱼精蛋白)及胰岛素本身均可引起过敏;或者病人属特殊过敏体质。

应对策略:

1.如果只是注射部位发生了过敏反应,且症状较轻,短时间就会自行消退,无需采取特殊治疗措施,可继续用药,注意观察;

2.对症状稍重一些的局部过敏反应,可给予局部热敷、口服抗过敏药物;较严重者,更换不同种类或厂家的胰岛素,或换用口服降糖药;

3.已经开封、正在使用的胰岛素不要放在冰箱里,预混胰岛素和中效胰岛素使用前要充分摇匀,以免药液温度过低或药物浓度不均匀,对皮肤造成刺激;

4.注射针头要做到一次性使用;

5.脱敏治疗:以上方法无效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脱敏治疗。

体重增加

胰岛素所致的体重增加多发生于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严格或长期胰岛素剂量过大患者。

主要原因是:应用胰岛素后,机体的代谢趋于正常,胰岛素促进体内脂肪、蛋白质的合成和贮藏;或饮食量过大,结构不合理,进食了高糖、高脂的食物;或运动量不足。

应对策略:

1.增加运动的次数与时间;

2.科学饮食,控制总热量,应根据标准体重、活动量、年龄等计算每天的总热量,并增加富含粗纤维蔬菜的摄入;

3.调整治疗方案,在医生指导下,换用对体重影响较少或者减少体重增加的胰岛素,如地特胰岛素;或者在原来的治疗方案上,联合使用阿卡波糖或二甲双胍、GLP-1激动剂(如:利拉鲁肽)、DPP4抑制剂等药物,这些药物有减轻体重的作用。

视物模糊

胰岛素治疗过程中有时糖友会出现看东西模糊,尤其多见于初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病人。

主要原因是:由于胰岛素治疗使血糖迅速下降,影响晶状体和玻璃体内渗透压,使晶状体內水分溢出而屈光下降,发生远视所致。

应对策略:

人体对降下来的血糖逐渐适应后,视力就会在几周内恢复。但是如果仍不能恢复,建议去眼科检查一下了解有无眼底病变,或者必要时配镜。

注射部位感染

由于消毒不彻底、反复使用一次性针头或使用变质过期胰岛素等可能导致注射部位皮肤的感染。轻则可出现皮肤红肿,重则可有皮肤溃烂。

应对策略:

注意皮肤卫生,加强无菌操作,胰岛素针头应一次一用。未开封的胰岛素保存在冰箱冷藏,已开封的胰岛素保存在不高于28℃常温下28天,过期不可再用。使用胰岛素前应检查药液有无变色及絮状物,如发生变质不可再用。

局部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

脂肪萎缩为脂肪细胞缺失,表现为皮肤不同程度的凹陷。当在脂肪萎缩部位注射时,胰岛素的吸收发生显著波动。脂肪萎缩随时间而消退,可能与未注射部位轮换和针头重复使用相关。

少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增厚的“橡皮样”病变,质地硬,这是皮下脂肪细胞增大和脂肪组织肿胀和(或)硬结。在这些部位注射胰岛素,会影响胰岛素的吸收,血糖控制效果下降,增加血糖的波动。

应对策略:

要轮流更换注射部位;不要在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部位注射。

糖大夫提醒:虽然胰岛素有这些不良反应,但是掌握好了使用方法和注射事项,就会将这些不良反应的可能降至最低。也不能因为害怕胰岛素的副作用而拒绝使用,这样就因噎废食了。

胰岛素过敏是否可以治好?

读者问:我今年65岁,患2型糖尿病多年,因口服降糖药难以使血糖达标而开始使用胰岛素。但没想到的是,我对胰岛素过敏,主要症状为注射后出现皮疹。我先后对市售所有胰岛素(包括胰岛素类似物)进行尝试,均出现过敏反应,故现在只能以口服降糖药维持,血糖难以达标。我问过周围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朋友,均没有听说对胰岛素过敏的。医生说可以脱敏治疗。请问像我这种情况该怎么办?是否可以做胰岛素脱敏治疗?

答:胰岛素过敏的情况临床上较少见,但确实存在。对于胰岛素过敏的患者来说,脱敏治疗是唯一的办法。通过脱敏治疗,这类病人基本上都能接受胰岛素治疗。

所谓胰岛素脱敏治疗,简单来讲就是将致敏原稀释成极低的浓度并多次导入机体,次第提高浓度,直到使机体对过敏原本身达到完全的免疫耐受。现在临床上可以应用胰岛素泵实施脱敏治疗,可选取门冬胰岛素为脱敏目标,起始剂量为0.0001单位/小时,每隔1天~2天增加胰岛素浓度,直至应用门冬胰岛素原液成功脱敏,并可以使血糖达标。整个治疗过程一般需要20余天。

脱敏治疗的难度在于需要足够的时间和耐心,更在于过敏原频繁的导入次数,也就是频繁的注射次数。而将控制血糖的胰岛素泵用于胰岛素脱敏治疗,利用其稳定、细微、可控的基础量皮下输注功能,无疑巧妙地解决了频繁注射的问题。

胰岛素泵的应用大大改进了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的模式。该装置可以最大限度地模拟人体胰岛的生理分泌模式,实现糖尿病患者血糖的精确控制,而将其用于胰岛素过敏患者的脱敏治疗是对胰岛素泵使用领域的拓展。

糖友对胰岛素过敏,咋整?

红网时刻11月15日讯(通讯员 岳星)75岁的李爹爹是一位有着20余年糖尿病病史的老“糖友”,由于血糖控制欠佳,1年前开始使用胰岛素降糖治疗。

近半年来,每次注射完胰岛素后一会儿,李爹爹就觉得注射的部位奇痒难耐,随手抓几下,反而觉得更痒了。

仔细一看,注射部位长出了一块淡红色皮疹。皮疹一般持续1-2天会自行缓解,有的时候皮疹还会漫布到全身。

“难道我是对胰岛素过敏了?”李爹爹觉得这皮疹很像是过敏反应,老人警觉地认为,这可能与更换的某品牌胰岛素有关,于是又换回之前使用未曾出现过敏反应的胰岛素。

然而一针下去,瘙痒和皮疹的症状并未消失。这下李爹爹着急了,无奈之下只好把胰岛素停了。

第二天,李爹爹的空腹血糖一下子升到了8.0毫摩尔/升,餐后血糖也跟着“水涨船高”。

为进一步查明原因和解决问题,老人来到长沙市第三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住院治疗。

入院后,内分泌代谢科医生用各种不同的胰岛素类似物给李爹爹进行皮试。

注射几分钟以后,皮试的地方就长出一些大小不同的风团,唯独用作阴性对照的生理盐水注射点没有任何反应;进一步完善胰岛素抗体检查后,结果呈阳性。

这下诊断明确了,李爹爹的确是对胰岛素过敏。

“怎么我一开始注射胰岛素的时候没事,过了半年突然过敏了呢?”老人百思不得其解。

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黄德斌向李爹爹解释,胰岛素制剂引起的过敏可分为速发型反应和迟发型反应。速发型在开始使用胰岛素后迅速发生,出现局部或全身表现,比较少见;迟发型一般在注射后缓慢出现,并存在 3—6 个月的致敏阶段。

这也是李爹爹为什么在注射胰岛素半年后才出现了过敏的原因。

胰岛素过敏常常表现为以局部注射点为中心的风团,可伴瘙痒,极少数患者可合并全身表现,如荨麻疹、哮喘、过敏性休克等。

黄德斌提醒,如果注射胰岛素后出现局部瘙痒、皮疹等可疑症状,一定要及时就诊,明确诊断。

在胰岛素过敏确诊后,若患者状况允许,首选使用口服降糖药治疗,对于因病情原因必须使用胰岛素的患者来说,脱敏治疗为首选治疗方案。

经过7天的脱敏治疗,李爹爹成功脱敏,顺利出院了。

黄德斌介绍,随着胰岛素提纯技术的不断改进和蛋白种属差异的解决,胰岛素过敏的情况发生率已经大为降低,但仍然有极少数患者出现胰岛素过敏,而且非常顽固,难以处理。

目前,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技术已成为一种较方便的脱敏治疗方法。

胰岛素泵以调整泵速的形式达到准确微量释放胰岛素的效果,因此逐渐增加泵速即相当于逐步增加注射胰岛素的剂量,达到与传统的多次皮下注射脱敏同样的效果。

黄德斌提醒,“糖友”们在脱敏治疗成功后,不可随便更换或者停用胰岛素,以防再次出现胰岛素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