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耳膜(糖尿病耳膜穿孔流脓怎么办)

糖龄人 0
文章目录:

糖友一侧耳朵闷塞,小心是霉菌入耳,你的耳朵该洗洗了

#糖尿病##耳朵健康##真菌感染#

本文医学指导专家: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 张宏征

前一阵子,春雨下不停,空气湿漉漉的,正是霉菌滋生的好时机,糖友陈伯一不小心,被真菌折磨得不轻。原来,前段时间,陈伯突然感到一侧耳朵有闷胀感,刚开始他没有重视,逐渐地还出现了听力下降。陈伯就医检查后,医生告知他耳朵的不适是外耳道真菌感染所致,需要进行抗真菌治疗。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张宏征表示,在潮湿的季节,糖尿病患者要谨防外耳道真菌感染,如果出现耳朵的不适要尽早就医,否则会影响听力。

潮湿环境,真菌易长耳朵里

张宏征介绍,糖尿病是代谢性疾病,可以影响全身多个器官和系统,会引起大小血管的病变、神经系统的病变等。其中,外耳道有许多小血管和微细血管,糖尿病患者的抗感染能力差,就会使得真菌容易在外耳道大量繁殖,导致炎症,出现外耳道真菌感染等问题。

“外耳道真菌感染,与耳朵处于一个潮湿的环境有关,因为外耳道是一个细小狭长的通道,是一个盲管,不通风,若里面潮湿,就容易让霉菌等真菌滋生,造成外耳道真菌病。”张宏征表示,除了潮湿的环境外,一些不良习惯也会让糖友的外耳道容易有真菌感染,如常用不干净的器械去掏耳朵,因为糖尿病患者抵抗力差,就很容易损伤皮肤导致真菌感染。

其次,因为潮湿是产生真菌常见的诱因,如果糖友在洗澡或洗头后,耳道入水了而没有及时吸干,也会使得外耳道变成真菌的“温床”。因此,糖友在洗澡或洗头后,应该用棉签在外耳道、耳廓处吸干水分,切记不要伸进耳道里面,以免损伤耳道。

一侧耳朵有闷塞感要警惕

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外耳道真菌感染,但很多糖友早期没有留意相关的症状,等到感染严重了,长期不处理,就会产生豆腐渣样的分泌物,进而损伤耳朵的健康。张宏征表示,外耳道真菌感染通常有一些典型的症状,如常常是一侧耳朵出现堵塞,这是因为耳朵被分泌物堵住了而产生闷塞感;其次,耳朵还会在短期内出现听力下降。“早期外耳道真菌感染,分泌物会较少,以耳朵的闷塞感等不适为主要症状,如果感觉有大量的分泌物流出来,已经是非常严重的情况了。”

张宏征提醒,糖尿病患者除了会容易有外耳道真菌感染外,还要注意另外一种严重的外耳道炎——坏死性外耳道炎,这种耳疾虽然发病率低,但80%以上的患者都是老年的糖尿病患者。因为老年糖友抵抗力差,血管循环不好,患了坏死性外耳道炎后,还破坏耳朵周围的组织,如破坏耳廓、颅内等,会引起面瘫、颅内感染或大出血等严重问题。因此,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一侧的耳痛不适,一定要提高警惕,最好能及时就医检查。

对抗真菌,从科学清洗耳朵开始

糖尿病患者容易患有外耳道真菌感染,但很多糖友都不重视,认为是“小病”。对此,张宏征表示,外耳道真菌感染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让真菌在耳朵里面形成真菌的孢子,产生豆渣一样的分泌物,还会慢慢地侵犯鼓膜,导致中耳炎而损伤听力。因此,糖友一定要重视外耳道真菌感染的处理。正确的处理方法,首先要在内窥镜下仔细清理外耳道的分泌物,再把抗真菌药膏涂抹在皮肤的表面才能有效清除真菌。如果没有及时清理分泌物,或涂抹了一些激素类的药膏,会破坏抗感染的能力,反而加重病情。

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抗感染能力差和组织修复能力也差,因而,外耳道感染有可能会反复发作,一般需要2~3周的治疗时间。此外,要治愈外耳道感染,关键还是要控制好血糖,保持血糖的平稳,饮食上要注意膳食平衡。

对于如何预防外耳道真菌感染,张宏征表示,糖尿病患者在生活中要避免错误地掏耳朵,要注意用耳卫生。平时可以用一些硼酸酒精等滴耳,尤其是在耳朵潮湿、瘙痒等情况下,可以自行使用硼酸酒精等药物来清理外耳道,保持外耳道的干爽,能帮助抵抗真菌的入侵。


文/健康参考全媒体记者 魏静红

通讯员/胡琼珍 伍晓丹

图/来源网络

编辑/殷鑫

#月薪万元---新作者扶植计划#

耳朵经常嗡嗡响?你可能是得了这些病

为什么我的耳朵里有奇怪的声音?

耳鸣,是指在外界没有声源传入耳朵时,却能感到耳内有响声的一种主观感觉。

简单来说,就是在很安静的环境下,也能明显听到耳朵里有嗡嗡嗡、轰隆隆、吱吱喳喳等等一类奇怪声响的症状。

人能够听到声音,是声波经过外耳、耳膜、中耳、内耳、听觉神经再到大脑中枢,这个路径叫做听觉通路,在这条路上,哪个环节出点问题,都可能会出现“无声自响”的耳鸣症状。

耳鸣的生理机制目前还没有完全明确,近来关于耳鸣发病机制理论认为,不是来源于自身体内的音源(血管搏动、动脉杂音等),可以被认为是产生或者源于中枢神经系统,可能与神经活动抑制丧失导致,还有一些理论把耳鸣比作“听觉性癫痫”。

除了生理因素,耳鸣还被认为和多种疾病息息相关。

发生耳鸣,要警惕是不是生了这些病!

会产生耳鸣症状的疾病,大概可以分为两种:耳源性疾病和非耳源性疾病。(耳鸣症状常先于其他症状,有一定预示疾病的作用)

耳源性疾病

1、耳部原发疾病

耳内异物、炎症导致耳内肿胀发生阻塞;耳膜充血、穿孔;中耳积液或感染、耳硬化等疾病,可能会发生传导性耳鸣。

特点:多为单侧,音调较低,有节律性,如“隆隆声”,“轰轰声”。

如果有内耳、耳蜗疾病,或发生内耳震荡、水肿,听神经痛等疾病,可能会刺激耳蜗而发生感应性耳鸣。

特点:常呈高音调,如蝉呜音、嘶嘶声、汽笛声等,有间歇性。

2、病毒性耳鸣

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水痘、流感、脑膜炎、肺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可能会损害听觉神经。

特点:蝉呜样耳鸣,这类耳鸣一般发生在前置疾病痊愈之后。

3、外伤性耳鸣

由于外力作用,导致耳内组织或听觉神经受损,也会产生耳鸣症状。

特点:常有头痛感,有的时候会和外界的声音共鸣,高调低调可能同时出现。

4、噪音损伤

短暂的强噪声(比如爆炸)或长期反复的噪声(比如迪斯科音乐),都可以导致听力下降并伴随耳鸣和眩晕。

特点:这类耳鸣多数可自行减弱消退。

5、耳毒性药物中毒

大剂量奎宁、奎尼丁、氯喹等药物均可引起剧烈耳鸣常用的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对听神经及前庭神经均有毒害作用。其中早期可出现耳鸣。

特点:往往是高音调,呈双侧性,初期有嗜睡的感觉,停药后有好转趋势。

非耳源性疾病

1、颈部疾病

颈部肿痛或颈椎病等其它颈部疾病,可能导致颈动脉受压,被压住的动脉一侧可能出现耳鸣。

特点:有持续性,低音调,耳鸣的程度可随体位的变化而变化。

2、颅脑疾病

脑内血管瘤、颅脑肿瘤有时可能会压迫听觉神经或听觉中枢,导致耳鸣产生。

特点:常有夜间加剧、音调高而刺耳的特点。

3、全身性疾病

肝肾疾病、糖尿病、结核病、内分泌紊乱等疾病,可能会导致全身功能紊乱出现耳鸣。

特点:常为高音调,双侧性。

耳鸣还与心血管疾病相关,耳与心血管的神经分布在大脑和脊髓及其通路上有许多共通点,耳蜗对缺血、缺氧比心肌敏感。因此,耳鸣可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标志。

4、心理障碍

耳鸣还与社会环境、心理因素明显有关。当人的情绪忧郁、焦虑不安时,也可出现耳鸣。

特点:音调高低不定,多为双侧性,夜间加剧。并伴有头痛、头昏、失眠、多梦等症状。

耳鸣应该如何治疗?

耳鸣实际上是一种症状,而非疾病,因此治疗耳鸣常常要先解决导致耳鸣的病因。

出现耳鸣症状,首先应该前往正规医院的耳鼻喉科进行常规检查、听力学检查、耳鸣测试等,有时甚至要做一些必要的神经科、全身性疾病的检查。确定了病因,治疗好导致耳鸣的疾病,耳鸣自然也就会好转、消失。

而针对一些病因不明的耳鸣,或疾病痊愈后的遗留耳鸣,就要采取对症治疗的方法了,如:习服疗法、掩蔽疗法、松弛训练、药物疗法等。

糖友远离听力受损,必须要做好5个防护措施!

在公共场所,很多老人突然发音不准、唱歌跑调、眩晕……大多数人以为是自己过度紧张或没有音乐细胞等所造成。其实,这可能是糖尿病找上了你。

2型糖尿病可损伤听觉系统,糖尿病听力受损往往起病缓慢,不易察觉,病情会逐渐加重且不可逆。

血糖没控好,听力会受伤

“血糖长期过高容易造成血管病变,导致神经受损,使得听力受到损伤。”中大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金晖提示说,病程较长的糖友免疫力较差,身体发生局部感染的机会增多,从而患上中耳炎的几率也随之攀升,耳朵反复受到感染,会使耳部神经更加脆弱,极易损害听力。

糖友听力受损以后,使交流半径受到很大影响,由此还会间接造成思维变得缓慢、性格越来越孤僻、出现自卑感等情况,这些情况的发生又会反过来影响患者对糖尿病病情的控制,形成恶性循环。

听力受损,有症状及时查

糖尿病听力受损具体表现为能听见声音但公共场所辨音困难,说话发音不准,唱歌跑调等。听力受损的患者还会出现眩晕的症状,具体表现为突发旋转感、上下升降感、前后左右的摇晃感、头晕等。

由于糖尿病导致的听力受损初期时症状并不明显,而且容易与老年性耳聋混淆。跟老年性听力受损比较,糖尿病患者听力受损的发病年龄明显提前,程度较重,进展较快,而且不可逆转。

因此,提醒糖尿病患者,一旦感觉有耳鸣、耳聋以及眩晕的症状出现时,应警惕糖尿病听力受损的发生,尤其是那些已经发生周围神经病变和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更应该提高警惕,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

做好5大防护远离危险

要想远离听力受损这一危险,糖尿病患者需要做好5个方面的防护措施。

1、控好血糖是关键

患者应该积极控制血糖、血脂、血压,合理搭配三餐饮食,进行适量的运动,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这都是控制糖尿病进展的重要举措,只有积极控制糖尿病病情,才能有效防止听力受损等情况的发生。

2、保持好心情很必要

糖尿病患者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因为情绪激动会造成人体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可使耳内小动脉血管发生痉挛,小血管内血流缓慢,造成内耳供氧不足,会导致突发性耳聋。

3、日常护耳要谨慎

日常护耳要谨慎,慎用或禁用对听神经有损害的药物,尽量远离噪声环境,比如卡拉OK厅等,因为长时间接触高分贝的噪音会损伤听毛细胞,损伤内耳,造成听力下降。

尽量不要掏耳朵,用力不当容易引起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疖肿、发炎、溃烂,而且稍不注意甚至会伤及鼓膜或听小骨,造成鼓膜穿孔,影响听力。

日常多按摩耳朵可促进内耳血液循环,比如按摩耳廓、捏耳垂,按摩颈后发际两侧凹陷处的风池穴。

4、每年查一次听力

建议糖友最好每年做一次听力检查,以确认是否有听力受损问题,以便尽早发现异常后能得到及时治疗。

5、多吃富含维生素A、D、E食物

山东省德州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刘静建议,糖友平时要少吃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食物,多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食物,如各种海鱼、洋葱、西红柿、核桃、大豆等。

此外,还要多吃一些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D及维生素E的食物,如蛋类、乳制品、蔬菜等,可以防止血管狭窄,增加听神经的血液供应,从而起到保护听力的作用。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糖来糖往】公众号:jksb2016,获取更多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