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平时(糖尿病平时有什么症状表现)
注意细节!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留意3个细节,莫忽视
糖尿病属于内分泌失调所致的慢性疾病,与高血压、高血脂疾病一起,被人们称为“三高”,同时又被人们形象的称之为“富贵病”。糖尿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位居榜首,从防治的角度来讲,也显得格外重要。
但是,糖尿病的发病率之所以高,与生活细节脱不了干系,所以要想管理病情,必须从生活的细节入手,唯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控制血糖水平。
对于家中有糖尿病患者来说,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细节需要重视?这3个知识建议查漏补缺。
1.饮食一定要注意低糖、低脂
饮食是控制血糖的关键。大家都知道,饭后血糖的水平会升高,这是因为食物中有糖分,经过胃肠吸收之后,会随着血液进入全身各个部位,以满足细胞的新陈代谢所需。
但是,血糖的水平在饭后升高一般是一过性的,不会持续处于高水平状态,如果在空腹状态下,血糖的水平就已经超过了正常值,这就会给身体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所以,不管有没有糖尿病,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做好健康的饮食管理,学会从低糖、低脂的角度出发,更好地管理血糖水平,避免高血糖带来胰岛素代谢负担。
因为,高血糖、高血脂患者,其血糖与血脂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无论如何,也不要贪嘴,管住自己的嘴巴,才能够更好的控制病情。
2.运动一定要坚持,不松懈
生命在于运动,无论什么时候,坚持运动对于健康都是有好处的。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血糖水平长期处于高水平状态,那么糖尿病就会不期而遇。
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内的血糖消耗,也就相当于促进了血糖代谢,这对于控制血糖是非常关键的。一味地摄入食物,会导致身体的血糖不能够被吸收,这样“供过于求”,只会加重病情。
所以,坚持每天饭后走一走,帮助身体消化食物,促进血糖的吸收和代谢,可以降低饭后的血糖水平。对于慢跑等运动,每天坚持半个小时,也可以帮助身体消耗多余的能量,这对于控制血糖水平,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生活,离不开运动,坚持不松懈,稳定血糖很关键。
3.坚持规律作息,遵循自己的生物钟
我们的身体有属于自己的生物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于患者来说,坚持规律作息,不仅可以使血糖的水平得以稳定,而且对于内分泌的调节,同样会有很大的帮助。
内分泌失调的患者,因为平时不注意休息,所以会加重内分泌紊乱。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按时作息,一定不要熬夜,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对血糖的控制也会有所帮助。
【本图文由“熊猫医学”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慕秋,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糖尿病患者需注意什么?
享受美食是一大乐事,但糖尿病患者如饮食不加节制,同时居家活动减少,易出现血糖指标的失控,糖尿病患者需注意什么?
01
合理饮食
可以适当的摄入鸡蛋、奶、鱼、肉等高蛋白类、谷物类及蔬菜类食物,应保持低糖、低盐、低脂饮食。糖尿病患者血糖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需避免饮用含糖饮料或糖浆类药水。若糖尿病患者出现食欲较差或进食不足时,可适当减少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的用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而当摄入的食物相对增多时,则需增加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的用量,若自己不知道增加或减少的剂量多少合适时,需前往医院就诊,由专业的医务人员对其进行调整,或可以通过网上咨询等方式进行,切不可自己盲目进行方案的调整,以免造成不良后果的发生。
02
适量运动
春节期间很多人难得休息,懒得运动,由于糖尿病是一个慢性疾病,血糖受运动影响,因此,糖尿病患者还需继续进行适当的运动,比如,太极拳、八段锦等比较舒缓的运动方式,在降低血糖的同时,还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但切忌不可进行太过剧烈的运动,以免引起身体不适。
03
血糖监测
过年聚会不断,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会受到影响,轻则引起血糖小波动,重则血糖和血压升高、血脂紊乱,因此,糖尿病患者在假期应按时遵医嘱服药,不可擅自减药或停药,同时,血糖监测也是必不可少的,虽然麻烦,但及时、定时地监测是控制血糖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如果发现其血糖波动较大,出现过高或过低的情况,就需及时进行就医,以免耽误病情。
04
睡眠充足
春节假期,走亲访友、阖家团圆,常常会打乱以往的睡眠规律,但春节假期,糖尿病患者更需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样才能神清气爽,提高抵抗力,控制血糖。
05
及时就医
在春节期间,如出现手抖、出汗等低血糖症状,需及时检测血糖,若血糖偏低需及时含糖果或进食碳水化合物类食品,升高血糖,必要时需前往医院就诊。若出现头晕呕吐等不适时,需考虑是否可能是血糖升高所导致的,切忌盲目的服用药物或擅自的增加降糖药物的剂量。此时,需及时前往医院就诊,避免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其他危及生命的情况出现,而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转自: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来源: 吉林12320
糖尿病患者平时要“勤快”?忠告:多做这些运动,或比吃药还管用
声明:本文均是结合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
谁能想到,对于那些被血糖问题困扰的人来说,懒散倒不是好事儿?有的人总觉得自己吃了药,就可以整日窝在沙发上,像只慵懒的大猫,无忧无虑地打盹,但事实真是这样吗?
其实不然,经过许多临床经验和数据积累,发现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勤快地动一动、跑一跑、练一练,可能比单纯的吃药更能帮助稳定血糖。
当然,这话并不是让人停药,而是强调运动在糖尿病管理中的强大作用。想想那些老年健身爱好者,个个精神抖擞,血糖不见得比年轻人差多少,这可不是凑巧,是有科学道理的。
先说个开场小玩笑:有些人总想躲在被窝里,幻想着身上的糖分能自动跑掉,可惜身体没那么听话。
糖尿病是个慢性顽固的伙计,它悄悄地在血管里搞破坏,如果不管理好饮食和血糖,让胰岛素工作效率下降,那么身体就得吃苦头。
这个时候,运动就登场了。运动不像魔法,没有瞬间奇效,但它可以让肌肉在消耗葡萄糖时更聪明、更高效,从而降低血糖水平,减少胰岛素抵抗的问题。如果长期坚持,血糖曲线或许会平稳得像午后的小湖面。
开始运动对很多人来说是个心理门槛,有些糖尿病患者怕累、怕不舒服、怕丢面子,其实这都是思想包袱。运动一旦变成习惯,会让人上瘾,因为身体会反馈出轻快、舒适、精神饱满的感觉。
不要期望立竿见影,糖尿病是慢性病,需要长期管理,运动的效果也是缓慢累积,需要耐心。给自己设定小目标,比如今天散步多少步,本周慢跑多少次。达成后给自己一点精神奖励,形成正向循环。
与家人一起运动,互相督促,是个不错的选择。家人的陪伴能增加乐趣,让运动不再无聊单调。学会接受过程中的困难,不要因为偶尔没坚持就自责放弃。偶尔中断不算失败,再次坚持才更有力量。
对心理层面的调节很关键,积极的心态会让身体更容易适应运动节奏,减少抵触心理。若感到乏味,可以尝试更换运动项目,今天散步,明天游泳,后天骑车,以此保持新鲜感。
久而久之,当运动成为生活一部分,糖尿病也不再那么可怕,因为你已经掌握主动权。坚持是艺术,持之以恒才能真正看到血糖的良性变化。
比如有位中年男子,起初血糖一直高居不下,每天吃药觉得麻烦,还老有疲惫感。
他决心改变,开始每日晚餐后散步一炷香时间,一开始觉得有点累,但坚持一旬后觉得轻松多了。再过一段日子,他逐渐增加慢跑强度,餐后血糖比之前低了许多,体重也下降不少,连医生复查时都赞叹这种变化。
还有一位老者,腿脚不灵便,无法跑步,但在医师建议下,他每天在家中做轻柔伸展操和站立起坐训练。数月后,这位老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有所改善,不再像以前那样忽高忽低。
一位偏年轻的患者喜欢骑车,他坚持每天骑车外出,顺便呼吸新鲜空气。渐渐地,他发现自己不再那么依赖高剂量药物。有了这些真实案例,大家就能理解运动多强大,别把运动当苦差事,它是糖尿病管理的一条平坦大道。
有些人还尝试瑜伽或太极拳,既舒缓身心又稳定血糖,养生与控制病情两不误。糖尿病患者平时要勤快,绝非嘲笑懒人,而是给出中肯建议。多动一动,血糖或许更听话。
运动和吃药并不冲突,但有时运动的稳定血糖效果会让你惊讶,让你意识到原来自己身体有这么强的自愈潜能。
适量、有计划的运动能让血液里的糖分不再为非作歹,让你生活少点束缚。需要牢记,不可盲目冒进,不要逞强,要在身体能接受的范围内逐渐增加强度。
运动的价值不仅在于降低血糖,还能改善体态、提高心肺功能,让整个人更加健康清爽。
不需要昂贵的健身场所,家里客厅、附近公园都可以成为你的锻炼场地。远离久坐,每天让身体忙活一阵子,久而久之,你会发现糖尿病似乎没那么阴魂不散。
享受运动过程,别把它当惩罚,而是当成身体的保养机制。多做这些运动或许比单纯吃药还管用,不妨试一试,用行动告诉自己,健康是自己努力来的。
坚持一段时间后,这位患者的血糖果然改善许多,不再频繁波动,这说明合理运动对糖尿病的辅助管理确实有其独到之处。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糖尿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胡瑞萍.基于PPARγ对糖转运及代谢的影响探讨罗格列酮对糖尿病小鼠胰腺癌模型的作用机制,中国药理学通报,2024-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