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解码糖尿病(帮我解释一下糖尿病)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0
文章目录:

解码甜蜜陷阱:了解糖尿病的真相

2024年11月14日是第18个联合国糖尿病日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糖尿病吧~

糖尿病是什么?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长期慢性的高血糖,可导致视网膜(影响视力)、肾脏、神经系统(影响感觉等神经功能)、心脑血管系统等多个器官的损伤。糖尿病是我国失明、终末期肾病(尿毒症)、心脑血管事件(心梗、脑梗等)和截肢的主要病因。同时,在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等急性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1]-[2]。

图片来源于美国CDC

失明

肾衰竭(尿毒症)

心血管疾病

中风

失去脚趾、脚或者腿

糖尿病前期又是什么?

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发病前的过渡阶段,是在正常血糖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高血糖状态[3]。

糖尿病发展为糖尿病的风险大大提高。研究显示,每年约有5%~10%糖尿病前期患者进展为糖尿病,糖尿病前期患者30年后糖尿病的累计患病率为95.9%[[4]]。除此之外,高血糖的损害在糖尿病诊断之前就可以发生,糖尿病前期与心血管疾病、微血管病变、肿瘤、痴呆、抑郁等疾病的风险增加相关与心血管疾病、微血管病变、肿瘤、痴呆、抑郁等疾病的风险增加相关。有效干预糖尿病前期可明显减少其转化为糖尿病的可能性[3]。

及时发现和控制血糖对改善预后及其重要

血糖控制在糖尿病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严格控制血糖可以降低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结果显示,在 2 型糖尿病患者中,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每下降 1% 可使所有糖尿病相关终点风险和糖尿病相关死亡风险降低21%,心肌梗死风险降低14%,微血管并发症风险降低37%[5]。表明早期良好的血糖控制可带来远期获益。

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居全球首位,且有年轻化趋势

中国目前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糖尿病患者,超过全球糖尿病患者总数的四分之一,约有1.4亿20至79岁的人受到该疾病影响[6],而整体的知晓率仅38%,也就是说仅有不到一半的人知道其患者有糖尿病[7]。

糖尿病前期患病率更是高达 35.2%。从年龄的角度来看,各年龄阶段均有可能发病,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到,即使在18-29岁,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亦高达20.20%(约1/5),也就是说,即使在18-29岁的青年人群,每5个人里面,也有1个人可能是糖尿病前期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其患病率逐渐增高,5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达20%以上,糖尿病前期患病率接近50%[8]。

绝大部分糖尿病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糖尿病前期患者仅有相关检测结果的异常,对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因早期进行相关筛查。

糖尿病典型症状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喝水多,多尿,多食,但体重减轻。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国90%以上的糖尿病为2型糖尿病,而半数以上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在疾病的早期无明显临床表现[9]。糖尿病前期的患者仅有相关检测结果的异常,需进行相关检测才能发现。因此,早期筛查对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预后尤为重要。

糖尿病高危人群及筛查手段

具有下列任何一个及以上的糖尿病危险因素者,可视为 2 型糖尿病(我国最常见的类型)高危人群,应进行相关筛查评估[9]

(1)有糖尿病前期史;

(2)年龄≥40岁;

(3)BMI≥24kg/m2和/或向心性(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 85cm);

(4)一级亲属(父母、同胞、子女)有糖尿病史;

(5)缺乏体力活动者;

(6)有巨大儿分娩史或有妊娠期糖尿病病史的女性;

(7)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的女性;

(8)有黑棘皮病者;

(9)有高血压史,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者 ;

(10)HDL‑C<0.90mmol/L和/或TG>2.22 mmol/L,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者;

(11)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史;

(12)有类固醇类药物使用史;

(13)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药物治疗。

(14)中国糖尿病风险评分(CDRS)总分≥25分

中国糖尿病风险评分表

儿童和青少年高危人群包括:BMI≥相应年龄、性别的第85百分位数,且合并以下3项危险因素中至少1项,即1)母亲妊娠时有糖尿病(包括妊娠期糖尿病);2)一级亲属或二级亲属有糖尿病史;3)存在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状态(如黑棘皮病、多囊卵巢综合征、高血压、血脂异常。

筛查手段: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 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和餐后2 h胰岛素及C肽等相关检测(具体咨询医生)

附一:糖尿病的预防[10]

调整生活方式是预防或延缓2型糖尿病发作的最佳方式。为帮助预防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人们应当:

  1. 达到并保持健康的体重
  2. 保持身体活动,每天至少进行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3. 保证健康饮食,避免糖和饱和脂肪
  4. 不抽烟

附二:成人糖尿病患者食养原则和建议[2]

附三:各类食物 GI 分类表[2]

以一次性摄入50g 葡萄糖的GI为 100,摄入含等量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后,尤其是以谷、薯、杂豆为主要原料制成的食品,如果:

参考文献

[]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手册(2022)[J]. 中华内科杂志,2022,61(7):717-748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 年版) ↑

[]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 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版)[J]. 中华糖尿病杂,2023,15(6):484-494.

[] Gong Q, Zhang P, Wang J, et al.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fter lifestyle intervention for people with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30‑year results of the Da Qing Diabetes Prevention Outcome Study[J].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9, 7(6): 452‑461 ↑

[] Stratton IM, Adler AI, Neil HA, et al. Association of glycaemia with macrovascular and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of type 2 diabetes (UKPDS 35):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J]. BMJ, 2000, 321(7258): 405‑412 ↑

[] .Sun H, Saeedi P, Karuranga S, et al. IDF diabetes atlas: global, regional and country‐level diabetes prevalence estimates for 2021 and projections for 2045[J].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22,183:109119 ↑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报告2018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1 ↑

[] . Li Y, Teng D, Shi X, 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recorded in mainland China using 2018 diagnostic criteria from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national cross sectional study[J]. BMJ, 2020, 369:m997) ↑

[]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J] .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 37(4) : 311-398 ↑

[]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iabetes ↑

供稿: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检验科 张辉 夏慈明

发布: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健康宣教科

「健康解码」糖尿病、风湿免疫病人群有关结核病防控的问题

1.糖尿病、风湿免疫病这两类患者比普通人群更容易患上结核病吗?原因是什么呢?

刘晓清:首先,糖尿病以及风湿免疫疾病患病人群在我国基数很大。同时结核病也是一种危害较高的传染类疾病。并且据临床统计,患有糖尿病及风湿免疫病人群较没有这两类疾病的人群患结核病的几率高二到五倍。原因在于结核病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人类所导致的疾病,这类疾病是由于病原微生物与人体相互作用进而引发的。所以人体免疫力的高低在是否感染病原体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而糖尿病的人群和风湿免疫病人群的免疫力普遍较低,故更容易患有结核病。

2.在临床当中是否存在糖尿病、风湿免疫病共患结核病患者被漏诊的情况?我们该如何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刘晓清:漏诊情况确实存在,因为这类疾病历史较长,但研究时间较短。并且人们对这种疾病重视度欠缺,极其容易忽视。在糖尿病以及风湿免疫病的治疗时,会忽视检查是否同时患有结核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是否经常咳嗽,低烧,或者存在盗汗以及体重下降等现象,这类现象如果出现很有可能患上了结核病,需要及时去医院感染科进行及早诊断治疗。

3.糖尿病、风湿免疫病患者人群如果感染了结核菌,这部分人群是不是比健康人更容易进展为活动性肺结核?如何最大限度避免这部分人群进展为活动性肺结核?

刘晓清:首先结合分枝杆菌感染人体后,并不是都变成了活动性结核,通常会分为两种情况。假如感染的量菌量很大,加上患者的免疫功能低,很有可能变为活动性结核。但同时一部分人群在感染结核分枝杆菌以后,没有明显症状,为潜伏性结核感染。这种潜伏性结核感染指结核菌进来以后没有症状,但是人体的免疫系统也并没有把结核分枝杆菌完全杀灭。虽然,潜伏性结核感染占结核感染的绝大多数。但是如果这时机体抵抗力降低后,潜伏性结核感染就会变成活动性的结核。可见,糖尿病的患者,首先其免疫功能低,同时血糖高的时候,对各种病原微生物都提供了更快的繁殖的能量,所以细菌繁殖的又快就更容易活动。而风湿免疫病它本身免疫功能是紊乱的,在治疗风湿免疫病的过程中,还会经常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更加降低了人体免疫功能。导致结核菌变为活动性。

降低变为活动性肺结核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首先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如病人需要积极的控制血糖,做到管住嘴,迈开腿,适当的锻炼,保持心情舒畅。这些做法对提升免疫功能作用非常大。

4.还有哪些手段可以进行结核病的预防工作?结核分枝杆菌有疫苗吗?

刘晓清:首先,新生儿出生当天会打卡介苗。对于保护新生儿以及青少年的结核发生是非常有帮助的。其次,糖尿病和风湿免疫病人群这类免疫功能偏低的可以通过检查手段去进行预防。例如结核菌的皮试,伽马干扰素释放实验,或者通过影像手段,如拍胸片,CT等进行排除活动。如果潜伏变为活动性肺结核,就及早治疗。如果发现体内存在潜伏性结核杆菌,需要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南要求,进行预防性口服药物治疗。

【嘉宾简介】

刘晓清,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医师,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学系 常务副主任,北京协和医学院 临床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协和医院临床流行病学教研室负责人

【栏目简介】

《健康解码》是新华网大型原创健康科普视频栏目。关注大众保健意识,倡导健康智慧生活。栏目邀请各大三甲级医院、权威机构专家录制,从健康生活方式、疾病早诊早治、养生误区解读、科学保健知识等多个角度进行系统解读,轻松幽默,深入浅出。每集节目以三维动画与演播室录制相结合的形式展现,全方位、立体化解码健康的奥秘,节目短小精悍,让人们在碎片化的时间里获得实用、科学的健康知识,有益身心。

「健康解码」周智广:“五驾马车”科学应对1型糖尿病

小朋友也会得糖尿病?家长该如何应对?新华网邀请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主任医师、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周智广来解答关于1型糖尿病的有关问题。

据周智广介绍,1型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一种,由于病毒感染、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引发人体内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遭到破坏,导致胰岛素缺乏而引起血糖增高的糖尿病。1型糖尿病的发病期多集中在儿童青少年阶段,尤其是10岁到14岁这个年龄段居多。

“儿童得了1型糖尿病,无论是对孩子、对孩子的家庭,都是一个重大的一个挑战。”周智广表示家长不必惊慌,可以通过“五驾马车”来科学应对糖尿病,他们分别是饮食、运动、血糖监测、胰岛素治疗和教育。

首先是要注意饮食结构,周智广提醒家长遵医嘱科学安排孩子的饮食。第二是通过适当的运动来帮助糖的代谢。第三是做好血糖监测,这需要频繁扎手指来测血糖,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在也有动态血糖监测仪可以24小时监测,有条件的家庭可以使用。

第四是胰岛素的注射,常规来说一天需要注射4次胰岛素,分别是每次进餐前的餐时胰岛素和一天一次的基础胰岛素,对餐后血糖和空腹血糖加以控制。最后一点,1型糖尿病知识的科普教育也至关重要。“就是要告诉患病的儿童以及他们的家长,还包括社会,这1型糖尿病的是什么?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要持续地注射胰岛素等。”

对于正在就学的1型糖尿病患者,既需要在学校注射胰岛素,同时还需注意胰岛素注射过量引发的低血糖,须及时进食来补充糖分。

“其实像注射胰岛素、低血糖时要吃糖这都是很正常的情况。”周智广呼吁学校和老师给予1型糖尿病患儿一定的关心和帮助,帮助孩子科学控糖、快乐成长。

【专家简介】

周智广,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主任医师、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栏目简介】

《健康解码》是新华网大型原创健康科普视频栏目。关注大众保健意识,倡导健康智慧生活。栏目邀请各大三甲级医院、权威机构专家录制,从健康生活方式、疾病早诊早治、养生误区解读、科学保健知识等多个角度进行系统解读,轻松幽默,深入浅出。每集节目以三维动画与演播室录制相结合的形式展现,全方位、立体化解码健康的奥秘,节目短小精悍,让人们在碎片化的时间里获得实用、科学的健康知识,有益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