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弊端(糖尿病的害处)

中国新闻网 0
文章目录:

医学院士谈ChatGPT等新人工智能:利弊皆有,不能代替医生

中新网海南保亭2月9日电 (记者 王晓斌)生成型人工智能ChatGPT引发广泛讨论,这类看似无所不能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是否对医疗领域产生冲击?近日,在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参加会议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希山、王红阳、贾伟平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认为,ChatGPT等人工智能对医学利弊皆有,前景可期,但不能替代医生。

ChatGPT是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开发的对话式大型语言模型,凭借强大的文字处理能力和人机交互功能,迅速成为炙手可热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产品。目前ChatGPT月活用户突破1亿,是史上用户增长速度最快的消费级应用程序。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主任贾伟平对中新网记者说,医学界一直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在技术研究、临床诊断、手术治疗等方面都有人工智能的身影。“如糖尿病会引起视网膜病变,在眼科医生奇缺的状况下,我们通过大样本的人群数据让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形成了带有反馈和自我调整的诊断技术,使得更多人在早期就能发现是否有糖尿病的眼部并发症。”

从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出发,贾伟平设想,新一代人工智能或可进化为个体化的健康管家,将来医生开处方不一定开药品,而是根据患者状况开不同特质的人工智能或是智慧医疗产品,这种“数字治疗”产品可以适时提醒患者注意健康饮食、适当运动。

“无创性的液体活检、可视化的分子成像技术、新的研究模型和人工智能等,将迅速成为肿瘤防控重要的辅助力量。”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主任王红阳说,希望借助ChatGPT等新一代人工智能,将大数据和医学上复杂慢病连结起来开展研发工作,尽快产生跨学科的医学应用,如帮助肿瘤病人实现早期诊断,为病人在诊疗过程中的数据全程监控提供支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郝希山介绍,从“经验医学”到“循证医学”再到“数字医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将进一步助力人类战胜疾病。鉴于新技术的蓬勃发展,郝希山认为当前不好预测医疗领域具体会发生哪些变革,但人们的寻医问药过程,肯定会越来越便利。此外,国外人工智能产品的火爆,也会带动国内相关产品的发展。

职业司机担忧自动驾驶技术让自己失业,医生乃至医学生需要担忧ChatGPT等新人工智能抢“饭碗”吗?

郝希山认为,未来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等方面的专家将和临床医生坐在一起,共同为病人出具诊疗方案。而对于医学生来说,“数字医学”时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熟练掌握医学知识,还要掌握数字化相关的技能。

相比抢“饭碗”,王红阳更担心滥用人工智能带来的失范。“有人直接用它写论文,有人靠它提供的数据开展研究,类似负向作用需要各方关注,也需要政策去管控。”王红阳强调,医学是一门非常严肃的学科,且有不少伦理上的约束,使用ChatGPT等新技术、新工具,需要引导和规范。

“人工智能是基于人们总结的经验、积累的数据训练而成,对于已知问题它可以产生成熟地解决方案,但涉及未知,人和人工智能都需要探索。”贾伟平指出,医生和患者面对面不止于信息交流,期间还有心理层面的沟通,因此可以肯定的是,“人工智能不能够代替人类,不能够代替医生”。(完)

专家:“糖友”慎泡温泉

新华社武汉10月24日电(记者黎昌政)天气转凉,泡温泉的人慢慢多起来。专家提醒,糖尿病患者慎泡温泉,也不宜长时间泡洗热水浴。

今年56岁的高先生是位有5年糖尿病史的“老糖友”,这些年血糖一直控制得不错。今年下半年,他渐渐放松了警惕,饮食上“放松”了嘴巴。一周前,他和几位好友驾车到市外去泡温泉,连续泡了4个多小时。第二天,高先生发现右脚竟变成了灰紫色,还透着黑,但并无不适感觉,不料3天后开始疼痛,脚趾变成暗紫色并出现溃疡。

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张旭艳检查发现,高先生血糖是正常值4倍,得上了糖尿病足,进一步检查发现高先生右脚拇趾有大面积溃烂,通过降糖、抗炎治疗和富血小板凝胶治疗,血糖和感染得到控制。

张旭艳提醒,糖尿病人不宜泡温泉。温泉温度较高,泡温泉时血管舒张,易出汗造成脱水引起血糖变化,出现头晕乃至晕厥;大多数患者还伴有周围神经病变,手掌脚掌对温度敏感度较差,易因长久浸泡造成烫伤而不自知,进而发展成糖尿病足。

张旭艳说,糖尿病患者还不宜长时间泡洗热水浴,在血糖稳定情况下,可短时间泡温泉,但水温不宜超过40摄氏度,每15分钟应起来休息下。泡完后应尽快擦干身上的水,并用清水冲洗。

常见糖尿病口服药物利弊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已有许多年,日新月异,不同的降糖药越来越多, 面对这些多种多样的降糖药,糖友该如何选择呢?下面让小编为你讲讲不同降糖药的利弊以及服用的相关注意事项。

降糖药的类型有哪些?

第一大类:双胍类药物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双胍类药物主要是盐酸二甲双胍。苯乙双胍基本淘汰,可能在一些边远地区还在使用。它可以有不同的剂型,有普通的、缓释的、肠溶的等等。双胍类药物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和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糖尿病指南中推荐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和联合用药中的基础用药。 临床试验显示,二甲双胍可以使HbA1c 下降1%-2%,并可使体重下降。单独使用二甲双胍类药物不容易导致低血糖,但二甲双胍与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联合使用时可增加低血糖发生的危险性。

常见副作用: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等。 双胍类药物罕见的严重副作用是诱发乳酸酸中毒,多见于苯乙双胍,盐酸二甲双胍少见。因此,双胍类药物禁用于肾功能不全(血肌酐水平男性>1.5mg/dL,女性>1.4mg/dL或肾小球滤过率<60ml/min/1.73m2)、肝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缺氧或接受大手术的患者。在作造影检查使用碘化造影剂时,应暂时停用二甲双胍。很多人认为二甲双胍有肝肾的损害,所以不愿使用二甲双胍类药物,这是存在认识的误区,只有肝肾功能不全、有心衰、呼吸衰竭、或年龄过大(大于70岁)等患者不能使用或慎用。

注意事项:该药可以餐前、餐中、餐后服用,为减少药物副作用,多于餐后服。从小剂量开始,有助于缓解胃肠道反应。

第二大类:磺脲类药物

磺脲类药物属于胰岛素促分泌剂,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的胰岛素水平而降低血糖。临床试验显示,磺脲类药物可以使HbA1c降低1%-2%,是目前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糖尿病指南中推荐的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主要用药。磺脲类药物种类较多,有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之分,现在后两代的药物用的较多,而D860基本停用,主要是由于容易出现低血糖。

常见副作用:易出现低血糖,体重增加。

注意事项:磺脲类药物如果使用不当可以导致低血糖,特别是在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磺脲类药物还可以导致体重增加。有肾功能轻度不全的患者,宜选择格列喹酮。为了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药物做成缓释片或控释片,每天仅需服用一次,大大减少了服药次数,方便了患者。但是由于药物本身的局限性,如果每天一次血糖控制不满意,有些药物也可服用2次。常用的药物有格列美脲、格列齐特缓释片、格列吡嗪控释片等。

第三大类: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主要通过增强胰岛素对骨骼肌、肝脏和脂肪组织的作用,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纠正糖及脂质代谢异常,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而降低血糖。其对胰岛素分泌没有影响,因此要求患者必须有胰岛素存在,单独使用不容易出现低血糖。但与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联合使用时可增加发生低血糖的风险。该药物在使用上一直有些争议,主要是增加心衰和膀胱癌的风险,目前研究认为这些风险不大、可控,但还需更多循征医学的证据。该药是目前针对胰岛素抵抗最有效的药物,也可用于预防糖尿病,但需严格选择适应症。目前主要使用的有两种药物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

常见副作用:体液储留、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肝毒性、肥胖和增加骨折风险(尤其髂骨和腕骨)。因此在有心衰(纽约心衰分级II以上)、有活动性肝病或转氨酶增高超过正常上限2.5倍的患者、以及有严重骨质疏松和骨折病史的患者中应禁用本类药物。现有或既往有膀胱癌病史的患者或存在不明原因的肉眼血尿的患者禁用吡格列酮。

第四大类:格列奈类药物(非磺脲类促泌剂)

为非磺脲类的胰岛素促泌剂,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期分泌而降低餐后血糖,具有吸收快、起效快和作用时间短的特点,具有“快进快出”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其可直接促进胰岛素早时相(第Ⅰ时相)分泌缺陷恢复正常,从而对降低餐后血糖具有独特优势,并且不容易出现低血糖。主要药物有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

常见副作用:低血糖和体重增加,但低血糖的发生频率和程度较磺脲类药物轻。

治疗二型糖尿病 糖友可选五类药

1、减少或延缓碳水化物吸收的药:α-糖苷酶抑制剂,它能阻止多糖或双糖分解为葡萄糖,故可延缓葡萄糖的吸收而降低血糖,如阿卡波糖(拜糖平),副反应可引起腹胀、腹痛、腹泻等。

2、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能提高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的抵抗,如罗格列酮(文迪雅),早餐前服,可与磺脲类、双胍类、胰岛素合用。

3、磺脲类:第一代的已很少用,如D860。第二代有格列本脲(商品名优降糖)、格列齐特(又名达美康)、格列吡嗪(又称美吡达)、格列喹酮(糖适平)、格列波脲(克糖利)等,其中除糖适平仅5%由肾脏排泄外,其他几种90%由肾脏排出。新一代磺脲类为格列美脲,它不仅促进胰岛素分泌,又能增强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服用简单,每日只需服药一次,能控制24小时血糖,且很少发生低血糖。

4、非磺脲类:瑞格列奈(商品名诺和龙),又称“膳食葡萄糖调节剂”,是一种强有力的促胰岛素分泌剂,能刺激胰岛素快速释放,它的特点是吸收快,起效快,代谢排泄快,进食服药,不进食不服药,发生低血糖机会少,可与二甲双胍合用,但不能与磺脲类合用。

5、二甲双胍:双胍类药物可促进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降糖药的服用时间

降糖药的降糖效果,除与药物本身的作用有关外,还与服药的剂量和服药的时间有一定关系。

1、凌晨服药目的是降低空腹高血糖。有些病人,睡前至凌晨3时~4时血糖控制较好,自4时后血糖升高,到6时~7时达到高峰,血糖在10mmol/L左右,称黎明现象。此时的高血糖显然与晚餐进食过多或降血糖药用量不足有关,它与机体在午夜分泌较多的生长激素和皮质醇有关。睡前用胰岛素过量,也可引起凌晨高血糖。黎明现象的治疗:赛庚定4~8毫克,或东莨菪硷5毫克,或芬氟拉明20毫克,睡前服1次。同时早餐前降糖药提前在6时服,早餐也随之提前在6时~7时左右。

2、餐前30分钟服药目的是将降糖药刺激胰岛p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时间,与餐后血糖升高的时间同步,使降糖药发挥较大效果。需餐前服用的中短效磺脲类降糖药有:糖适平、美吡达、迪沙片、优降糖、消渴丸等。植物胰岛素也需要在餐前30分钟口含。长效的格列美脲、瑞易宁可随意服用。有的药品说明书中说优降糖可饭后服,这是错误的,经临床研究观察优降糖饭前服l片等于饭后服3片的效果。

3、餐时服药诺和龙、优泌乐是刺激胰岛素分泌的降糖药,胰岛素分泌时间与血糖升高时间同步,故不用提前,在进餐时服药即可,若服药不吃饭,很容易发生低血糖。拜糖平、倍欣属糖苷酶抑制剂,此酶可延缓淀粉分解为葡萄糖,并使吸收减慢,主要用于降低餐后高血糖,应餐时服用,若不进食则无降糖作用。

4、餐中服药目的是减轻药物对胃肠的刺激。二甲双胍、迪化糖锭、格华止、美迪康可引起恶心、呕吐、厌食、胀气等症状,在餐中或餐后服可减轻副作用。

5、餐后服药也为减轻药物对胃肠的刺激,只是不如餐中服药效果好,但是方便。凡是不受进食影响疗效的药物均可饭后服。如胰岛素增敏药文迪雅、艾订、瑞彤和双胍类药等。

6、睡前服药目的是控制夜间高血糖,晚9时测1次血糖,若大于10mmol/L需服美吡达、糖适平、迪沙片1次或用中效胰岛素4~6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