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十八(糖尿病十八年了是什么期)
关于2型糖尿病的18个真相!
2型糖尿病严重的降低的患者们的生活质量,了解2型糖尿病的真相刻不容缓!
(一)2型糖尿病有许多不同的危险因素
①体重:超重/肥胖;②脂肪分布:腹部脂肪堆积;③久坐不动;④家族史:一级亲属患有2型糖尿病;⑤种族:黑人、西班牙裔、印第安人或者亚裔美国人;⑥年龄:≥45岁;⑦前驱糖尿病;⑧妊娠期糖尿病;⑨多囊卵巢综合症。
(二)有家族史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患2型糖尿病
一个危险因素不足以100%的致病,就算你有2型糖尿病的家族史,也不是判了死刑,只要肯努力,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方法预防或降低患病的风险。
(三)社会经济因素也会影响2型糖尿病的发生
其实不仅是2型糖尿病,很多疾病都和社会经济因素有关。经济情况差的患者,一般只会购买廉价的、高度加工的包装产品和快餐,能有多健康?就算他们知道这样子不好,又能怎样?钱,只能负担这些。
(四)2型糖尿病≠胰岛素缺乏
1型糖尿病是机体缺乏胰岛素,而2型糖尿病是胰岛素它就在那儿,但是机体不能正确使用它。(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在你面前,你却不会用我!)
(五)胰岛素抵抗不仅仅是因为吃了太多的甜食
首先,“糖”有许多不同的形式(如淀粉和碳水化合物),所以葡萄糖的来源也会很多,甜食只是其中一种或几种;其次,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发展不仅仅与饮食有关,还与运动、体重、妊娠和遗传因素等不可分割。
(六)不过,大多数患者需降低饮食中添加糖的含量
尽管患糖尿病≠不能吃甜食,但患者最好尽量避免食用精制白砂糖和糖果,饮食中的水果和浆果是不错的选择,因为水果中含有天然糖分和纤维,这些纤维可以延缓糖分的吸收和血糖过快升高。
(七)2型糖尿病≠胖子
超重/肥胖虽然是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但确不是疾病的决定因素,任何体型的人都有可能发生2型糖尿病。
(八)2型糖尿病没有明确的年龄限定
如前所述,≥45岁是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所以建议45岁以上的人都要进行糖尿病筛查。但是,这一危险因素并不是患病的必要条件--儿童或青少年也有可能患上该疾病,尤其是有家族史的“小胖纸”,或者伴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小胖纸”。
(九)一个人可以同时患上1型和2型糖尿病
1型和2型糖尿病,前者是胰岛β细胞被破坏、胰岛素绝对缺乏,后者是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但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在成人中),1型糖尿病也可以出现2型糖尿病的特征,这被称为“双糖尿病”或“混合型糖尿病”。双重糖尿病患者常常由于肥胖而被认为是的2型糖尿病,因为后者比较多见,但是随后的血液化验却显示他们的确是1型糖尿病。
(十)既往没有糖尿病的女性,在怀孕期间可能会出现妊娠期糖尿病
目前妊娠期糖尿病的病因还不明确,有人认为它与妊娠期体重的增加和血糖的升高有关、有人认为和妊娠期的激素变化有关、当然也有人认为遗传因素在病因中占有一定地位。但需要指出的是,目前的研究纷纷指明,妊娠期糖尿病女性在以后的生活中,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
(十一)对大多数人来说,一线治疗是改变生活方式
摒弃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这一点我们也一直强调,一定要:管住嘴!迈开腿!多喝水!
(十二)调整饮食能帮助血糖控制
目前众多研究表明,地中海饮食可改善血糖控制和糖尿病相关指标。
(十三)运动不仅可以减轻体重,还有益于控制血糖
除了帮助患者减轻体重,运动还会降低胰岛素需求,因为运动让肌肉更有效的摄取葡萄糖。所以,在燃烧卡路里和减肥之外,还应该看到运动对血糖控制的效力。
(十四)2型糖尿病患者不需特别严格的饮食限制
一个最佳的饮食方案将有助于改善血糖、血压和胆固醇。饮食中应含有的核心营养物质有:全谷物、家禽或鱼、豆类、蔬菜、水果、非脂肪乳制品的瘦肉。但是并不是意味着患者需要遵循过于严格的饮食计划。
(十五)注射胰岛素不是唯一的选择
1型糖尿病患者最后都不可避免的需要注射胰岛素缓解病情,但这并不是2型糖尿病患者降血糖的唯一选择,它有更多的选择--比如各种口服降糖药。不过当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时,2型糖尿病也有注射胰岛素的需要。
(十六)前驱糖尿病发展为2型糖尿病之前,最好来个“惊天大逆转”
前驱糖尿病是指在患有高血糖症和低血糖症的患者中存在的葡萄糖代谢障碍,但其并未达到标准的 II 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前驱糖尿病是可逆的!可逆的!可逆的!但是,由于很少有人会发现它的存在,所以就只有更少的人会针对前驱糖尿病进行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这样一来,最终实现逆转的可能性就变小了--有可能当你发现时,就已经是2型糖尿病了。所以,要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定期体检,重视体检结果,是非常重要的。
(十七)2型糖尿病看似简单,实则复杂
糖尿病看似简单,其实却非常复杂,同时,它也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去内分泌科或者糖尿病门诊和病房看看,就知道这个病有多“红”。虽然我们还没有找到最好的办法完全治愈2型糖尿病,但是可以努力做到更好地控制血糖,延缓各种并发症的出现。
(十八)2型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它的并发症!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并发症。患者一旦发生并发症,将对患者造成全身性的严重影响。例如脚上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伤口,一旦碰上糖尿病,可能恶化程度会呈指数增长,甚至会造成截肢和死亡。
参考文献:
Caroline,Kee, BuzzFeed Staff.19 Facts Most People Don’t Know About Type 2 Diabetes.May 31, 2016;
作者:鉴赏师
我72岁,患糖尿病18年,血糖稳定,我总结了4个要点!建议收藏
#头条创作挑战赛#
我接触过最多的就是糖尿病患者,也看到很多糖友在控糖的道路上,从一开始的迷茫,贴上“糖”的标签,到慢慢学着去接纳和面对,在不断的摸索和亲身体会中,最终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控糖方法。李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今天让李老师以自己的角度给我们讲述一下她的“控糖”故事!
我的糖龄是18岁,刚开始确诊糖尿病的那两年,我对“测血糖”非常排斥,感觉好像被血糖给绑架了,那个时候容易走两个极端,要么天天盯着数据,要么就不管不顾,导致血糖波动大,我个人的心情也很受影响。
现在血糖控制稳定下来了,我觉得跟我的心情转变有很大关系,我化忐忑为乐观,我觉得这是老天给我的提示:让我注意身体,只要细心呵护,开开心心得比啥都强。
作为一个老糖友,开始也走了不少弯路,刚开始我这不敢吃那不敢吃,郁闷得很,可即使这样,我的血糖还是迟迟降不下来。
后来,我开始做出了调整,首先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定时定量吃饭,比如饭后去走路不能马上睡觉等。我改变原来的饮食构成,更接近素食才能控制住血糖。我发现吃了荤菜,或者是菜里油大了,血糖就特别难控制。但我还是会每天喝牛奶吃鸡蛋,我还会吃水果,嘴馋,但量上要控制。然后会测个血糖。
我还会定期去体检,监控心脏和神经,防止并发症发生,也方便及时调整运动饮食计划。
肥胖会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加重肥胖;而肥胖加重胰岛素抵抗,又要求胰岛β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这就是恶性循环。
我很早以前就有胰岛素抵抗,喜欢吃甜食还有糕点这些,导致体重超标,肥胖不仅加重了胰岛素抵抗,也加重了我的“控糖”难度,情绪上也很难过!
我下定决心减重之后,积极配合营养师给我的方案,一年半的时间里,体重逐步由肥胖到正常,人也越来越自信了,胰岛素抵抗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所以,我建议那些超重的糖友们,一定要减脂,身体状况会改善很多的。
4,早上“手指操”,晚上泡热水脚每天早上起来,我都有做“手指操”的小习惯(可以有效改善血液循环),再用手干梳头,干梳头有助于活血化瘀,增加脑部血液循环的作用。
平时一边看电视,一边泡脚,不能用太热的水,泡15-20分钟左右。每天都如此。在漫长的患糖生涯里,能做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是因为我明白,最大的危险其实是对糖尿病的忽视。如果放任自己,采取“随他去吧,该吃吃该喝喝”的态度,损伤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健康,还会带来家庭负担。
你们患糖尿病几年了?评论区一起交流一下!
1,3年以内
2,3~10年
3,10年以上
担心被同学发现,18岁大学生忽视糖尿病管理,引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18岁的吴远(化名)是一名大一学生。11月10日,吴远突然晕倒在学校寝室,同学立即拨打120救护车将他送到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急诊科就诊,被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情非常危急,经过急诊科重症监护室抢救2天后才脱离危险,转入内分泌科继续治疗。
11月12日,记者在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内分泌科见到了正在输液治疗的吴远。吴远介绍,初中时,自己就被诊断为1型糖尿病,医生反复告知需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他也一直坚持治疗,血糖控制得比较平稳。进入大学后,他不希望同学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于是小心翼翼地隐瞒自己的病情,原本餐前需要注射的胰岛素,他总是和同学们一起吃完晚饭后回到宿舍躲在厕所里偷偷注射,或者干脆不注射。由于担心被同学发现,他也不再坚持测血糖。这次在寝室晕倒,是因为胰岛素用完了,他没有及时到医院去开药。几天后,开始出现多饮、多尿、精神萎靡等症状,他也没去医院检查,直至昏倒在地才被同学发现送进医院。
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邵挥戈介绍,吴远入院时,查随机血糖34mmol/l(正常值11.1mmol/l)血酮体7.3mmol/L(正常值0.3-0.6mmol/L),血气分析PH值6.83(正常值为7.4±0.05,PH≤7.35为酸中毒,PH≥7.45为碱中毒),被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情危重,立即收入急诊重症监护室抢救,2天后才脱离生命危险,目前仍需住院观察治疗一段时间。
邵挥戈表示,11月14日是15个联合国糖尿病日,近些年来,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青少年糖尿病患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2型糖尿病青少年患者多与缺乏运动、饮食过度、体重超重有关,家长应引起重视,通过积极治疗、控制体重、合理锻炼、均衡膳食是可以恢复正常血糖水平的。但是青少年糖尿病多数为1型糖尿病,需要终身胰岛素治疗,坚持自我监测血糖,学会饮食运动管理,每3-6月医院复诊,监测糖化血红蛋白评估血糖控制水平,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胰岛素剂量,切不可因为学习工作不便、或害怕别人知道病情而中断、耽误治疗。否则,长期高血糖容易出现慢性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尿毒症等,并且突然中断胰岛素治疗可引起酮症酸中毒,危及生命。
记者梅玫 通讯员张贻宇秦璐
来源: 潇湘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