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糖尿病(不是糖尿病患者)
空腹血糖小于7.0,说明不是糖尿病?医生说真相,别再骗自己
“你看,我空腹血糖才6.7,咋就不能吃红烧肉了?”老王拿着刚刚出现数据的血糖检测仪,半是任性半是炫耀地对着老伴说道。
这样的情况并不是第一次发生了,今年54岁的老王,因为早年间工作应酬较多,饮食不节律。早早地就长出了”啤酒肚“,加上这段时间,老王总是抱怨自己看东西模糊,经常想喝水。于是老王的老伴总是怀疑,老王可能得了糖尿病。
但是老王自己却不是这么认为,每次老伴要限制他吃各种可能升血糖的红烧肉,米粥一类的食物时,老王都极力反对,为此,他还专门买了一个血糖测试仪,用来测量自己的空腹血糖,这才发生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你看看,都量了好多次了,每次都没超过7.0,你也别担心了,肯定不是糖尿病。”看老伴有些说不出话来,老王接着补充道。
老王老伴看着这样的情况也有些迷糊,按理来说,老王身材过胖,经常口渴,这些都是典型的糖尿病表现,但是空腹血糖多次测量都没有什么问题。难道真的不是糖尿病吗?
空腹血糖一直低于7.0mmol/L的老王,真的不是糖尿病吗?
医生回答:并不一定。
很多人估计都会有和老王一样的想法,在糖尿病测量方面,出现最多的指标就是空腹血糖。因此,只要空腹血糖不高,就一定不会是糖尿病。
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虽然看似糖尿病检测,多以空腹血糖为判断依据,但在临床情况下,是分别以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三个标准来独立判定的。
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一共有三个判断血糖状态的标准,分别是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只要有一个数值超标,就构成了糖尿病潜在的条件,可能有糖尿病的风险隐患。
这是因为,血糖升高的原因因素很多,例如饱食,高糖饮食,剧烈活动,紧张情绪等,都有可能诱发高血糖,继而显现出可能存在的糖尿病隐患。因此,单一状态下的血糖,很难对糖尿病这种代谢疾病进行精准预估,必须围绕着上述3点检测标准,反复综合评定,才是确诊糖尿病的正确流程。
因此,类似于老王这种只是空腹血糖正常的人,并不能完全排除糖尿病的隐患。有类似情况的中老年朋友也请注意,切勿因为自己的自大,延误了病情。
话说回老王,老王的老伴在多方询问医生以后,下决心带着老王进行一次仔细的体检。在经过葡萄糖耐量测量实验后,果然发现老王的糖化血红蛋白过高,且伴随中度的胰岛素抵抗症状,确诊为糖尿病。
医生也补充道,之所以老王糖化血红蛋白过高,但是空腹血糖正常,很有可能是因为存在肾糖过滤方面的并发症状,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妥善治疗。可能有很多朋友和老王一样,也被糖尿病“蒙在鼓里”,可千万不要再轻信空腹血糖,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正规的检查和治疗,才是真正对身体健康负责的态度。
既然老王查出了糖尿病,自然也要想办法去进行治疗。而糖尿病作为代谢疾病的一种,生活方面的调整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一些日常调整调理糖尿病可能存在的错误认知,需要注意。
调理糖尿病可能存在的2个错误认知,糖友们要多注意
“打了胰岛素就万事大吉?”
对于大多数糖友而言,所患糖尿病为2型糖尿病,即因为身体胰岛素抵抗所导致血糖升高。因此,医学上普遍的治疗方法,是通过人工注射胰岛素的方式来控制病情。
但也正因为注射胰岛素立竿见影的效果,使得很多糖友放松警惕,认为打了胰岛素就可以不控制饮食,就能万事大吉。其实并非如此,人工注射的胰岛素,同样也会慢慢地增加身体的胰岛素抗性,如果生活中不注重血糖控制,人工注射胰岛素的效果也会越来越小,继而影响到糖尿病最终的治疗效果。
“不吃西药,选择中药治疗糖尿病?”
在西医的范畴中,糖尿病属于代谢类疾病,目前并没有彻底治愈的方法,也正因为如此,有不少糖友会放弃西医,转而去寻找中医能够根治糖尿病的方法。
这里并不是让大家排斥中医,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中医对于慢病的调养更有优势,但是就彻底治愈糖尿病而言,也同样是不能做到的,贸然放弃专业的医学用药建议,私自去调配中药,反而容易给健康带来负面隐患。如果糖友实在想试试中医,也请一定要在专业的医生指导下进行,且不能放弃原有的治疗流程,以免延误病情。
仍然要重申的是,类似于上文老王一样,被单一的“空腹血糖”所欺骗的潜在糖尿病患者,还有很多,他们可能自以为自己没有得糖尿病,仍然在无止境地放纵饮食和生活,殊不知身体已经受到了非常严重的摧残。还请这类朋友一定要及早地意识到,及时且尽早地前往医院检查治疗,身体和生命都只有一个,我们千万不能懈怠。
22岁健康人竟被诊断出糖尿病!线上“疾病自测”套路深
不知何时,网络上涌现出了许多五花八门的测试题。在回答诸多问题后,答题者被要求必须支付19.9元至29.9元的费用,才能解锁答案。一番答题后,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不少人会选择付款解锁答案。然而,此类问卷却被许多保健品贩子利用,成为了其制造健康焦虑,兜售高价保健品的工具。
一些保健品贩子通过制作高血糖自测、高血压自测等题库,以付费解锁答案的方式,将测试者引流至某某“专家”微信号上,再以专家一对一帮助的名义,引导测试者花费比市场价格高出数倍的价钱,购买高价保健品。
记者通过暗访调查发现,这些所谓的“专家”或自测问卷,其实已涉嫌冒用医生的身份进行线上问诊,这些问卷或“专家”对疾病的诊疗一知半解,却敢于快速给出患病的结论,甚至将健康人确诊为疾病患者。不仅如此,为了销售保健品,“专家”们还会阻拦咨询者线下问诊,劝说测试者先吃药再“查一下”。
调查
“疾病自测”套路深
参与测试,健康人被测出糖尿病
为了测试疾病自测题的真伪,新闻晨报·周到上海记者先后选择了多个线上自测题库进行测试。这些题库大多与“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常见病相关联。市民在搜索引擎中搜索相关问题时,很容易被这些自测问卷吸引,并参与测试。
在网上搜索病情时出现了自测问卷
在参与了多个疾病自测后,暗访记者被分别要求支付19.9元、29.9元等,获取测试结果,并通过添加专家企业微信号的方式,获取答案。
这些问卷结果显示,尽管暗访记者在测试前刚刚体检,各项指标十分健康,但还是被对方认为已出现了糖尿病早期症状。
“你这个情况是糖尿病早期了。”健康专家-何主任告诉记者。微信资料显示,他来自于武汉市韵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紧接着,他就将话题引到了兜售保健品之上,并给记者直接发来了两款降糖保健品的链接。两个链接都来自于一个叫做“知你健康商城”的小程序。
面对如此迅速的诊断过程,暗访记者质疑:“我需不需要去医院先测个血糖,之前血糖没有过异常啊。”
谁知,“何主任”却表示:“你要先去调理,后续症状恢复以后再去查一下看看就可以。”“血糖值只能参考。”
“何主任”与暗访记者的对话中已确认记者的血糖异常
解读“专家”实则对自测报告一无所知
在多轮测试中,记者发现,这些名义上的“专家”,虽然以解读报告为由引导测试者添加了微信并为此支付了费用,但这些“专家”们,大多对测试者在问卷中回答的内容,一无所知。
企业微信号隶属于湖北杏林时珍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的“专家”“健康管理-肖老师”在和暗访记者的沟通中,就对暗访记者提出的解读问卷的要求,表示抗拒。
她不断重复问卷中已存在的问题,要求暗访记者重新给出答案。
“是否有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瘙痒、伤口不愈合等情况啊?”她问道。
“你这些问题,问卷中我都回答过了。你们到底是不是问卷结果解读啊?”面对重复的问题,暗访记者回答。
对此,“肖老师”并未解释自己到底能不能看到问卷,而是回答称:“你可以去医院跟医生犟一下的。”随即,再也未进行过任何回复。
“肖老师”并未解释自己到底能不能看到问卷
和前述“何主任”一样,尽管对记者是否患有疾病了解不多,但这位“肖老师”却乐于向记者分享各类补品的链接。她向记者发来了许多内含购买秋冬进补品链接的公众号文章。记者所花费的29.9元咨询费,更像是花钱给自己的微信里插入了一份广告。
“肖老师”向记者推荐的滋补品链接
冒充医生,头像和名字都是假的
可以看出,在这些“专家”眼中,所谓的自测报告不过是一种引流工具。如果有人不幸连续被引流到一位“专家”处多次,那么他甚至可能会遇到报告解读费用打了水漂的情况。
在暗访过程中,记者就曾遇到了这种情况,在分别通过两个不同的链接支付了19.9元和29.9元后,记者被告知,需要付费添加同一位名为“健康调理专家—王主任”的企业微信,才能获得结果。
这位“专家”的企业微信同样隶属于武汉市韵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添加微信后,这位专家只字未提暗访记者曾两次购买了服务一事,仅向记者发来一份评分为66分的“糖尿病自测题报告单”,就开始了他的分析。
记者的糖尿病分析报告仅有66分
在分析中,他同样表示,暗访记者“已有糖尿病早期症状”,并要求记者购买降血糖的保健品。言语之间,似乎很负责任。
“健康问题很严谨,不合适不会给你推荐,对你负责。也是对我自己负责。”“王主任”说。
然而,当暗访记者提出是否能够进行线下问诊时,这位看似严谨的“专家”,却话锋一转,推拒了起来。
“这个要预约比较久,线下基本都是约满了。”“王主任”说。语毕,他还给暗访记者发来了一张像是拍自医院病房的照片。然而,当记者表示愿意等待,并咨询具体地址时,这位“王主任”却不再回复了。
在此次暗访所接触的所有“专家”中,这位“王主任”是看上去最像医生的一位,他也始终以医生自居,微信头像也是一位医生的形象。
为了弄清楚“王主任”是否确有其人。记者辗转联系到了“王主任”头像的所有人。这位所有人确实是一名医生,但他既不姓王,其工作地点也不在“王主任”自称的深圳。他是来自山东某中医院的一位叶姓肝病专家。
在得知叶医生的形象被人盗用后,叶医生所属单位工作人员表示,叶医生始终在山东行医,从未与武汉市韵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有过任何形式的合作,其擅长的治疗领域也并非糖尿病。
叶医生所属单位工作人员表示被人盗用他们也很无奈
起底
线上疾病自测已成保健品贩子引流工具
那么,诸如武汉市韵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在网络上冒称医生或“专家”到底是为了什么呢?答案或隐藏在这些“专家”们不断试图向咨询者推送的链接之上。
以“何主任”和“王主任”所属的武汉市韵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为例,在为咨询者快速确诊后,他们都要求咨询者去一家名为“知你健康商城”的小程序,购买其推荐的保健品。
资料显示,“知你健康商城”的开发者就是武汉韵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记者随机对比几款商城的保健品发现,这些保健品的价格大多远超市场价格。
例如,一款名为金奥力牌葛根苦瓜铬胶囊,在“知你健康商城”的售价为每瓶188元。但同品牌同规格产品,在淘宝的售价仅为每瓶约27元。
一些曾在“知你健康商城”购买过保健品的消费者,似乎也发现了问题。“知你健康商城”仅有的几条评论,均是差评。
有消费者问:“平台上面的医生就是骗子吗?”
网友对“知你健康商城”的评论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需获得相应资质。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的前提条件,是该机构需为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必要条件为医疗机构在经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审核合格后,取得包含“互联网诊疗”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记者通过调查核实,发现无论是卖保健品的武汉市韵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还是卖膏方的湖北杏林时珍健康管理有限公司,都不具备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的资质。
在和暗访记者的交流过程中,武汉市韵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表示,这家公司并不是医疗机构,平台上所谓的老师是“一些从医院出来的人员”。平台上所销售的产品,也大多是保健品。
“就是纯保健的,肯定不会是医院的。”“知你健康商城”客服人员说。
与湖北杏林时珍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相关的“灵熙康城”客服人员表示,他们所属的集团虽有自己的医院,但该集团医院的互联网诊疗许可,尚在申请之中。
“所以我们在前端咨询的都是老师,卖的这些膏滋类的(产品),它都是属于普方,是药食同源的,本身比较温和。”两家公司的客服人员均表示,即使血糖正常的人吃了他们的降血糖产品,也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它们对身体不会有任何的一个刺激性和伤害性的。”“灵熙康城”客服人员说。
记者 张益维、贺佳君
来源: 新闻晨报
糖尿病并非无迹可寻,其实身体早已给出提示,可惜很多人都没察觉
一说起糖尿病,相信大家也都比较熟悉了,很多人或许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出现了这个问题,而是在偶然检查身体时才惊讶地发现体内血糖水平超标了。但血糖升高不是悄无声息的,早期的时候其实身体就发出了以下几个求救信号,可惜只是被你忽视了,若是能早发现早缓解,或就能避免出现该问题了,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看东西会模糊,视力会突然下降,这看似是用眼过度或眼部问题,但其实当体内血糖升高时,葡萄糖等代谢物会进入眼球的晶状体,其中的盐分大量排出了,渗透压也会随之下降,会使得晶状体凸出,就会影响到正常的视力,若是视力本来正常但突然模糊了,要考虑这个原因。
还经常会犯困,即便在睡眠时间充足的情况下,由于血糖水平偏高,使得大脑对氧气十分敏感,缺氧让人打哈欠想睡觉,白天很嗜睡,特别是午饭后不睡就受不了,特别是在老年人身上更多见。
身体很容易出汗,糖分也是能量,出现该问题,体内最多的是糖分不可缺少的就是能量热量,如果你以前没有反应但最近却频繁出汗,晚上睡觉盗汗白天也莫名的会出汗,要注意。当然,若是一直以来都是易出汗体质,不用担心,或者是女性在更年期期间出汗,也是正常现象。
也会出现餐前低血糖的现象,可能有人会疑惑不是血糖过高吗,又怎么会变低?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迟缓了,无法与血糖保持同步,后者低的时候前者反而高了,在吃饭前会异常饥饿,不吃点东西就容易心慌。
皮肤还会变得干燥发痒,血糖水平高,体内葡萄糖含量就会升高,会影响到神经的调节能力,刺激到皮肤,让其处于一种慢性的缺水状态,变得干燥,逐渐地甚至还会出现化脓、感染等现象,别总以为是皮肤问题。
其实该问题的前兆还是比较多的,也较为明显,但可能由于比较常见,易混淆,很多人都没有当回事,也有的人忍耐力比较强,总觉得挨一挨就过去了,对问题的敏感度降低了,但若是不尽早的采取措施控糖,还可能会引来其他问题。
想要避免出现该问题,及时降糖是首要任务,建议大家要做到:饮食上不碰高塘食物,也要注意辨别“隐形糖”,以清淡为主,可以遵循少食多餐、少油少糖少盐的饮食原则,控制体重;要适当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加快代谢,也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让身体得到修复,坚持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血糖水平或能逐渐降至正常水平。
综上,该问题并不是毫无预兆,只是以上几种刚开始的信号你没有察觉,若中招,建议及时检测一下血糖值,如有异常,也能做到早发现早重视早缓解,或许就能避免出现更大的问题了。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