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糖尿病(而行糖尿病)
糖尿病人比一般人更长寿,是完全可能的,信不信看了再说
来源:康怡每日健康
得了糖尿病可以活过10年吗?
我是2型糖尿病患者,虽然每天都在吃药治疗,但就是很担心寿命会缩短,因为这很上火。
“得糖尿病有二十多年了,我看是快到头了”
得了糖尿病之后寿命到底有多久?
得糖尿病后活的最久的是一个美国人,5岁得一型,活到了91岁;有86年的糖尿病经历。
身患糖尿病30多年的宋美龄,以106岁高龄谢幕人生;张学良41岁患有糖尿病,但是控制得当,活了103岁。
网友:
我姥姥就是糖尿病,打针吃药几十年了,她的四个子女也都遗传了。不过老人家今年已经91岁了,还好好的呢(✪▽✪)。
我爸43查出糖尿病,今年77了还可以,前些年不怎么能忌口,这些年才忍住了,气色很好,而且他自己说,活这么大够本了。
我们院里一个老奶奶,97了,平时吃点简单的控糖药品,直言犯愁死不了,很健康,看上去没啥毛病。
我爷爷五十岁左右得的。今天75,饮食控制的非常好,长年吃粗粮,每天给自己打胰岛素……
血糖与寿命每一个人的身体状况都是不一样的,对控制自身血糖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具体可以活多少年自然也没有具体的数字。
1、有的人血糖控制得比较的好,和正常人一样可以长寿。
控制血糖方法:发现的比较的早,干预的也比较的早,自我管理比较的好。
2、有的人很早或许就没命了。
丧命原因:已经发现糖尿病就已经好多年了,而且又不积极治疗,自我管理也比较的差,没过几年,就被并发症剥夺了生命。
结论:血糖控制得比较的平稳,管理好的,比身体状况差得多或许可以活20、30年的有的是。
糖尿病并发症与寿命糖尿病只是血糖高是不会要命的,其危害在于其长期存在。对寿命影响是:
1、有统计表明,不经治疗的糖尿病人一般在5年后开始出现并发症,并随着病程的发展会累及心、脑、肾等重要器官而危及生命。
2、如果重视对血糖的控制,这种并发症可以延后数十年发生或是不发生,这完全取决于自己对糖尿病是什么态度,又做了点什么。
糖尿病心脑血管病与寿命正常人没有糖尿病,随着年龄的增大,血管也会发生动脉硬化,只不过这种血管硬化属于自然的生理变化,所以人不可能长生不老。
糖尿病的根本危害,就是因为异常血糖加速了血管硬化的进程。
结论:糖尿病人只要控制好血糖,与正常人并没有什么不同。
三高与寿命人是一个整体,无论是血糖、血压还是血脂都是相关联的,想把血糖控制好,就需要重视对血脂和血压的控制,可以这样说,糖尿病人只要重视并做好治疗,实际上是对影响寿命的危险因素的全控制,甚至比对正常人的要求还要严格,如此说来,比一般人更长寿是完全可能的。
结论:事实上也确实有很多糖尿病人很长寿。
控制血糖的办法一、定期做好身体基本检查:
1、血糖监测:半月一查(病情不稳定时每天检查血糖)
2、血压监测:一月一查
3、血脂系列:三月一查
4、糖化血红蛋白(HbAIc)检测:三月或六月一查
作用:可评估过去3个月的平均血糖值
价值:大多数医生认为糖化血红蛋白是判断糖尿病控制情况的最佳指标
5、足部检测:一年至少检查1次
建议:每天用镜子至少检查双足一次。每次就医时请医生检查足部。
检查内容:是否有变色的皮肤、水疱、脱皮或皮肤损破、鸡眼、老茧、疮、嵌甲等。
6、散瞳眼科检查:每年都进行眼科检查
7、尿液检查
作用:可以检测由糖尿病引起的肾损害,评估肾功能。
时间:2型糖尿病初诊时需要检测,然后每年检测;1型糖尿病初诊后5年内需要每年检测。
8、牙科检查:每半年进行牙科检查
二、饮食干预:在不能改变饮食习惯的情况下,先减少食量。
三、运动干预:持之以恒。
糖尿病的饮食、运动、治疗、婚育、检测、逆转等方方面面,您最想看的主题是什么?留言告诉我们,也许下期主题就是。
北京安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周迎生:防控糖尿病,应知、信、行合一
糖尿病防控“知、信、行”
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 周迎生
早在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提出“糖尿病和教育,降低无知的代价”主题倡议,号召大众正确认识糖尿病及其危害,获得切实可行的糖尿病防控知识技能。中国糖尿病患者数上升,患病风险显著增加,年轻患者越来越多见。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以及糖尿病性眼底病变、肾脏病变等是糖尿病导致的主要危害。从预防发病风险因素和关键环节入手,完全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知、信、行合一
有助早期识别危险因素
01
知、信、行合一的糖尿病防控知识技能可以早期监测和干预疾病危险因素,关口前移,健康优先,主动健康,从个体诊治迈向群体防控,有效降低疾病发生,提升健康质量。
促进心脑血管健康是防治糖尿病的关键目标。引起疾病的自身行为的危险因素有高脂、高糖饮食习惯,身体缺乏运动,长期持续性精神紧张和压力以及吸烟、过量饮酒等损害健康的习惯。
特定人群
要积极预防糖尿病
02
成年人(≥18岁)具备以下任何一项,都要积极预防糖尿病:
(1)年龄≥40岁。
(2)有糖尿病前期血糖升高。
(3)超重或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超重为体质指数(BMI)≥24,肥胖则BMI≥28。腹型肥胖指男性腰围≥90厘米或女性腰围≥85厘米。
(4)一级亲属(指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中有2型糖尿病患者。
(5)有妊娠期糖尿病史的妇女。
(6)高血压或正在治疗。高血压为收缩压≥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
(7)血脂异常或正在治疗。
(8)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
(9)有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病史者。
(10)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
(11)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和/或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患者。
糖尿病的症状包括多食、多饮、多尿、消瘦、视力下降、皮肤易发感染等。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为具备以下任何一项:
(1)不同日期测量两次空腹血糖均≥7毫摩尔/升。
(2)糖化血红蛋白≥6.5%。
(3)任何一次检测血糖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两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
健康生活方式
需终身保持
03
预防糖尿病的基础是终身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建议经常测量观察自己的体重、腰围以及体质指数。合理搭配每日膳食,包括食物多样、营养均衡、总热量控制,减盐、减油、减糖。坚持学习时间管理、情绪管理、压力管理、人际关系管理,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建议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主动筛查糖尿病:40岁以上、超重/肥胖、糖尿病家族史、血脂异常、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由于高血糖、高血脂和高血压极易引起冠心病、心肌梗死以及脑卒中等多种慢性并发症,因此,国内外制定的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临床诊治指南都建议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压、血脂控制应达标:糖化血红蛋白<7%、血压(收缩压/舒张压)<130毫米汞柱/80毫米汞柱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1.8毫摩尔/升。三项都控制达标将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及危害,对于糖尿病患者获益更多。
尽管糖尿病难以治愈,但糖尿病患者通过饮食、运动以及药物治疗等综合干预措施,完全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及危害。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 || 董超 万涛
值班主任 || 范宏博
转载及投稿 || 010-62969002转8486
邮箱 || wt11390@cnki.net
这些糖尿病人老伴写的信,“含糖量”太高了
【来源:广州日报】
“一位老糖尿病患者,每月来一次开药,都是由她的老伴儿拖着手过来。可以看出,她日常的生活起居,服药,监测血糖,都是老伴儿在照顾,而每次来医院之前,老伴儿还会给我写上这样一封信,坚持了三年?五年?还是更久,我有点儿记不清了。”近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分泌科王文英医生在朋友圈晒出了患者家属的手写信件。信件落款是今年70多岁的糖尿病患者何姨,执笔者是她的老伴梁伯,收信人虽是医生,字里行间却更像是梁伯写给何姨的一封封情书。
“退休前太太照顾家庭;退休后我也有责任照顾她。”
梁伯回忆,自己和何姨小时候的家庭环境都比较穷。自己是疍家人,10多岁前一直生活在水上,而何姨则跟随家人在陆上生活。两人因为帮家里干活而相识。“不能说是青梅竹马,也可以说是两小无猜。”
1978年,两人结婚,至今已经一起相陪走过了差不多半个世纪。少年夫妻老来伴,何姨在五十多岁时健康开始出问题,糖尿病、高血压、中风先后报到,至今已有十多年。“退休前,太太照顾家庭、照顾我;退休后,她身体不太好,我也有责任去照顾她。”梁伯笑称,“没理由那么大男子主义嘛。”
慢病门诊“纸条”多,这是医生眼中的“模范情书”
“以前太太每两天测一次血糖,这两年病情相对比较稳定,所以每周测一次。”说起这一封封手写信的来由,梁伯说,因为自己退休前是厂长,要处理的事务很多,所以养成了事事记录的习惯。近几年,每次到医院复诊前,梁伯都会把太太的作息汇报、吃药后的反应以及开药诉求等信息写在一张信纸上,一写就是满满一页,落款署上太太的名字。
“喜睡、懒 动,少言语。”“脚步时有不稳,动作缓慢,手握力度差些。”“尿裤现象少有发生了。”……在一封封手写信中,每个观察细节都充满了老伴的关爱,难怪医生觉得“虽然是写给我的信,却分明是给她的‘情书’。”
每次复诊,王文英医生都一边把信读完,一边问诊、开药。她嘱咐梁伯“一定要多跟她说话”“要给她一些事情做”,梁伯马上表示“在家里有时叫她去煮饭,她也会煮的”。“她以前很多话说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现在想让她在家里说几句话都不容易。”梁伯说,何姨今年五月住了一次院,走多了人会觉得累,出不了远门,只能督促她每天在家踱步。家里十多块地砖的距离,大概12米,每天走上30个来回,就相当于走了几百步。
对于老年慢病患者来说,复诊时整理好病情汇报和诉求给医生,是一个提升就医效率和医患沟通质量的好方法。王文英医生说,慢病门诊很多老人家,因为担心复诊时忘记,经常会在复诊时把自己的血糖、血压记录,不适症状,开药诉求等信息写在小纸条上,但像梁伯写得这么详细的人是少有的。
梁伯解释,自己坚持长年这样做,一来是期望医生更详细了解病情,也节省了在门诊一问一答的时间;二来“也是想锻炼一下自己的脑子,不要那么快痴呆。”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婉虹、伍仞 通讯员 徐心怡
图、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婉虹 通讯员 徐心怡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翁淑贤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