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漫说糖尿病(用漫画来诠释糖尿病)

家庭医生在线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不会突然而至,早期身体会发出5个“信号”,希望你重视

糖尿病属于代谢性疾病,疾病本身不可怕,但持续性高血糖和代谢紊乱,却会对全身组织器官带来伤害如眼睛、心血管、肾脏和神经系统,严重时可引起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甚至会导致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昏迷。大部分糖尿病跟遗传和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关。部分人很是纳闷自己吃糖少且不吸烟喝酒,为什么会患上糖尿病了呢?其实最容易让人们忽略的就是碳酸饮料。

喝碳酸饮料为什么易诱发糖尿病?

碳酸饮料会快速升高血糖,在一罐350毫升的汽水中就含有40克糖和150卡路里。大量喝碳酸饮料会升高血糖,增加胰岛负担,喝的碳酸饮料越多,胰岛功能丧失的就越早。另外碳酸饮料属于高热量和高糖分的,大量喝会使得体内脂肪堆积,从而引起身体肥胖。肥胖可引起胰岛素抵抗,不能更好地调节体内血糖,从而使得糖分代谢紊乱,提高患上糖尿病风险。

糖尿病早期有哪些症状?

1、眼睛易疲劳

突然感觉眼睛看不清东西,易疲劳,视力下降速度快。突然站起来时眼前一过性发黑,视野缩小且变窄,突然变成老花眼或从远视眼转化为近视眼时,需立即去医院做血糖检查,可能和高血糖有关。持续性高血糖也会引起相应的视力障碍、白内障和视网膜出血,甚至会引起视力调节障碍。

2、总是口渴

糖尿病患者不管喝多少水,仍然感觉到口渴,尿液中能测量到尿糖排放,尤其是严重糖尿病患者,此症状会更加显著。当出现不明原因的口渴口干,喝水量明显增多时,需怀疑糖尿病。

3、吃得多,但体重下降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吃的多、喝得多和尿得多,但体重却不断下降。最近几个月没有刻意减肥,但体重却减少了几十斤,这说明身体出现问题。糖尿病病程越长,血糖越高,身体消瘦就越明显。

4、频繁上厕所

血糖持续性升高会通过排尿的方式来调节,正常情况下夜间排尿1~2次,若夜间排尿次数超过三次以上,需去医院监测血糖,排除糖尿病的可能性。

5、全身疲惫

每天有充足睡眠,体内也不缺乏营养,摄入的能量足够多,但仍然感觉到全身疲惫,稍微一活动就气喘吁吁,需考虑糖尿病。因为糖尿病患者身体中胰岛素分泌减少,体内能量供应链被切断,从而引起疲劳感。

温馨提示

糖尿病是可防可控疾病,积极控制热量摄入,采取低糖分、低脂肪、低盐分、高维生素和高纤维素的饮食结构。减少糖和精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因为身体会快速把糖和精制碳水化合物分解成糖分子,被血液吸收后会升高血糖水平,导致糖尿病。每天至少有30分钟以上的运动,通过运动能增加细胞胰岛素敏感性,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相结合能减轻体重和胰岛素抵抗。每天要保证足够水分摄入,多喝水能清除体内的有害物质,改善对血糖和胰岛素的反应控制。必须戒掉吸烟的坏习惯,远离二手烟环境。

#家庭医生超能团#

1、《糖尿病来临前的五个典型症状,现在发现还来得及》,爆炸营养课堂,2018-03-10

2、《糖尿病的的帮凶,不是吸烟喝酒,而是它!很可惜你总劝不听 》,漫说健康,2020-05-23

如果粉丝朋友有更多健康问题,欢迎下方评论区留言,家医君会尽快为您解答。

想了解更多预防、缓解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的相关资讯,可以关注@家庭医生在线,我们致力于为您提供更多更专业的健康内容!

世界糖尿病日:比起其他人,为何胖子们更容易被糖尿病给“盯上”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2021年的主题是-----“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

要知道,糖尿病如今是人类死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每年被糖尿病夺走性命的患者人数,远远超过于艾滋病而死亡的人数。

而在我国,糖尿病更是爆炸式的增长,患病人数也都远远超过1亿人,因此中国又被称为“糖朝盛世”。

糖尿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它带来的各种并发症

作为一种可致残、致死的慢性疾病,糖尿病会带来中风、肾衰竭、截肢、失明等并发症,不仅会导致糖友们生活质量大大下降,严重的还会威胁到性命。

肥胖,为何会更容易患上糖尿病?

要知道,肥胖症与糖尿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肥胖患者中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可要比健康人群中明显增高。

目前,医学上普遍认为,肥胖会给人体带来胰岛素的抵抗,以及引发高胰岛素血症,同时还会降低人体对内外源性的胰岛素敏感性,进而发生胰岛素抵抗。

而人体就会对胰岛素需求量大大增加,胰岛细胞就会代偿性地肥大、增生,最终导致胰岛 β 细胞发生疲劳以致受损,就逐渐无法分泌出足量的胰岛素。

糖尿病,就这样而来。

肥胖患者如何调理自己,预防糖尿病呢?

既然肥胖可诱发糖尿病的发生,那么,肥胖的人在生活中就要注意做好预防措施,减少糖尿病发生的风险。

要怎么做才能预防糖尿病呢?

1、调节饮食

大多数的人之所以发生肥胖,主要是由于摄入了过多的食物导致的。

因此,想要预防糖尿病,首先要从饮食入手,做好饮食的合理搭配。肥胖的人饮食往往注重高盐、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等。

想要保持身体的健康,首先应尽量戒除以上食物。日常饮食以低脂、低盐的食物为主,可适当多吃一些新鲜的水果、蔬菜,搭配低碳水、低脂肪、低热量的食物。

2、增加运动

预防糖尿病,不仅应从饮食上进行调节,还应加强运动。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消耗体内多余的脂肪,减轻体重。

而运动也可以帮助提升胰岛素的敏感度。想要减肥,可以选择有氧运动,如慢跑、快走等等,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运动方式,但一定要坚持,每周至少应进行4~5次,每次40~60分钟的有氧运动,才可以有效的燃烧脂肪

同时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减重目标,比如3-6个月内,减轻体重的5%-10%,速度不能过来。

3、定期体检

相对于体重正常的人,胖子们有更大的几率会患上糖尿病。

因此,肥胖的人在平时要定期到医院检查。也可以使用家用的测血糖仪器在家里监测血糖,一旦血糖过高,就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建议自测血糖时,可选择在空腹以及三餐后2小时内监测血糖,了解饮食量、种类对血糖的影响,进而调整饮食方式。

若通过饮食、运动减重都无效的患者,那么就需要考虑到减重手术,不过手术毕竟有创伤和风险,所以还需要结合医生的综合评估,才能判断是否需要手术。

因此,总之一句话----

肥胖的人想要预防糖尿病,应积极控制好体重,通过饮食调理、运动等方式使体重恢复正常,平时也要注意定期监测血糖,一旦血糖出现异常,应积极到医院就诊。

肥胖,不仅是糖尿病的唯一发病因素

很多人都往往将肥胖视作为糖尿病的唯一发病因素,从而忽略了家族遗传史、人种、年龄等其他危险因素。

临床上,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是正常的,又或者仅仅只是轻度超重,所以胖子不一定都是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也不一定都是胖子。

当然,这也并不代表我们就任意忽视体重的增长。

人一胖,对于糖尿病以及其他代谢性疾病而言,都是一个危险的符号。

参考文献:

【1】荣灿,胡云.瘦素抵抗与糖尿病相关研究进展[J].实用老年医学,2021,35(10):1008-1011.

【2】杨琳,姜丹.利拉鲁肽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1,38(05):499.

联合国糖尿病日|关于糖尿病,别掉以轻心

2021年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 ,今年的宣传主题是“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

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状况常常改变着整个家庭的生活、计划、经济状况,甚至有可能拖垮一个家庭。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预防的,控糖是一场终身战役。关于糖尿病你了解多少?我们又该如何防控糖尿病,守护家人呢?

一、糖尿病高危人群具备以下因素之一,即为糖尿病高危人群

1、年龄≥40岁;

2、超重与肥胖;

3、高血压;

4、血脂异常;

5、静坐生活方式;

6、糖尿病家族史;

7、妊娠糖尿病史;

8、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育史。6.1 mmol/L≤空腹血糖(FBG)<7.0mmol/L,或7.8mmol/L≤糖负荷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为糖调节受损,也称糖尿病前期,属于糖尿病的极高危人群。

二、糖尿病定义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

出现糖尿病典型症状并符合以下任何一个条件的人,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1、一天中任一时间血糖≥11.1mmol/L(200mg/dl);

2、空腹血糖水平≥7.0mmol/L(126mg/dl);

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水平≥11.1mmol/L(200mg/dl)。

三、不想成为糖尿病“甜蜜负担”,糖尿病症状你需要重视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体内血糖持续升高。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肪、蛋白质代谢异常,长期高血糖可引起多种器官,尤其是眼、心、血管、肾、神经损害或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导致残废或者过早死亡。目前糖尿病并发症高达100多种,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

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包括卒中、心肌梗死、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

1、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较同年龄、性别的非糖尿病人群高出2-4倍,并使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年龄提前,病情更严重;

2、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高血压和血脂异常;

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年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

4、糖尿病肾病是造成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

5、糖尿病足严重者可导致截肢。

四、糖尿病的预防、

1、普及糖尿病防治知识;

2、保持合理膳食、经常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

3、健康人群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建议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

4、及早干预糖尿病前期人群;

5、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使超重肥胖者体重指数达到或接近24,或体重至少下降7%,可使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下降35-58%。

五、糖尿病患者的综合治疗

1、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健康教育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的五项综合治疗措施;

2、糖尿病患者采取措施降糖、降压、调整血脂和控制体重,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控油、减盐和增加体力活动,可明显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3、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是控制糖尿病病情的有效方法,自我血糖监测应在专业医生或护士的指导下开展;

4、积极治疗糖尿病,平稳控制病情,延缓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可同正常人一样享受生活。

六、糖尿病健康管理的基本要素

1、健康饮食;2、适量运动;3、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4、血糖自我监测;5、药物治疗(包括胰岛素治疗)。

面对如此沉重的“甜蜜负担”,我们更需要对糖尿病有着更深刻的认知,掌握科学控糖方式,更好地预防这种“糖衣炮弹”!

来 源 :

1、国家卫健委官网

2、漫说健康 原标题:《联合国糖尿病日:不想成为4.2亿糖友之一,及时察觉这些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