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穿孔(糖尿病穿孔是什么情况)
湖南重症新冠患者肠穿孔,4小时手术闯过生死关
手术对视野清晰度和手指灵敏度要求很高,由于防护服的障碍,活动不便、视野受阻、手感减弱,让我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首发:“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ID:xhmrdxwx)
口述:刘祎|38岁|医生|湖南岳阳
整理:徐晟|新华每日电讯
如果不是一位重症新冠患者突发十二指肠穿孔,作为二线待命的一名外科医生,我可能不会和团队走上一线,完成这台特殊的外科急诊手术。
穿戴密不透风的防护装备,4个小时的手术下来,几近“中暑窒息”了。汗水浸湿了全身,护目镜被水雾糊得啥也看不清。
一想起同行们穿着这身行头,在一线坚持了近两个月,心里就涌起了深深的敬意和感激。
作为岳阳市首家定点救治医院,我们是此次疫情的主战场。1月21日,岳阳市出现了首例确诊患者,傍晚转至我们医院救治。
当晚,院内灯火通明,所有人都戴上了口罩。由感染病科、重症医学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等40多位主任专家,组成了“全副武装”的抗疫小组。
夜晚的医院病房。受访者供图
他们穿上了白色防护服、蓝色隔离服、防护靴,医院大门严进严出,所有进入人员都要测量体温。这个阵势让人心生紧张。
不到两小时,院里清空了一栋五层的住院楼,转移了楼里所有非新冠住院病人,十来个后勤人员背着十几斤的消毒罐,上上下下消杀灭菌。
这时,医院工作群里通知,所有医护人员24小时待命。
群里几乎是秒级响应。有位同事简短地回复了一句:“召必回、回必战!”这句话一出,群里几乎快炸锅了。所有人都排队跟帖,出现了一竖排“召必回、回必战”的刷屏文字。
那一刻,有股热血,涌上心头。
随着疫情的发展,病患越来越多,救护车“呜呜”的警笛声不断响起。一线对医护人员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了。
院里发出号召,各科同事都没有退缩,签名按手印,转战抗疫一线。
医院采用梯队搭配制,优先安排最有经验的感染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上一线,其他科室的医生配合待命。在病人救治过程中,相应科室随时参与会诊和治疗。
2月13日凌晨三点,前一天入院的新冠肺炎确诊重症患者陈大爷,突发剧烈胸腹痛。经过相关检查和院内专家会诊,初步诊断为“急性消化道穿孔”。考虑患者病情危重,需立即手术。
身穿防护服的医生们在做手术。受访者供图
若放在平日,这是一例比较常见的手术。但新冠重症、高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肺气肿等病情聚集,令71岁的陈大爷手术难度增加数倍。
尤其是术中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术,直接面对被病毒感染的呼吸道。加上他又是重症感染者,手术中暴露的风险很大。
术前我也害怕过,担心自己感染上病毒。一旦见到病人,所有的恐惧和担忧都顾不上了。
好在我参加过医院组织的线上新冠病人手术应急培训和演练。术前准备有条不紊,会诊制定好手术方案,我和科室副主任接受指派完成手术。
2月13日上午10点半,陈大爷被推进手术室。检查发现患者为十二指肠球部穿孔,破孔较大,直径约有4公分,修复起来时间较长。
为了减少病患呼吸困难和感染的概率,我们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不到4个小时就顺利结束手术。
走出手术室,已经接近下午3点了。我感觉一阵眩晕,稍一用力,就上气不接下气。
参加手术的麻醉医生、巡回护士的护目镜上都积满水珠,说话、呼吸都十分费力。但可以感受到大家发自内心的喜悦。“我们手术成功了。”
接下来,就等待陈大爷的术后恢复了。术后首次下床;肠蠕动恢复;拔除引流管,恢复肠内营养;复查肺部CT,新冠病灶吸收好转;第二次核酸检测为阴性。
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护下,他闯过了感染、营养、呼吸等生死难关,最后成功治愈出院。
岳阳市确诊患者人数已经保持一个月零增长。我们医院最后2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已于半月前治愈出院了。
忙碌的院子突然间安静下来。感染科的楼门口,那棵香樟树已经冒出了新芽,春天如期而至。这应该是我从医16年以来最难忘的一个春天。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胸痛六天后,她的心脏突然破裂!医生支招:这样做可救命
2019-10-24 14:35
一次堪称“惊心动魄”的手术近日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顺利完成。
74岁的老人因胸痛入院,发现心肌梗死后并发室间隔穿孔,也就是俗称的“心脏破裂”,危在旦夕。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10月23日获悉,患者初次胸痛发作并没有引起她的足够重视,耽误了治疗时机,幸好最终被救回。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杨艳旗教授指出,这位患者的案例值得公众重视。如果她在出现胸痛症状就尽早就近至胸痛中心就诊,也许就不会发生严重并发症。
专家提醒,冠心病起病突然、致死致残率高,患者出现胸痛症状应该及早就医,以免延误治疗。
胸痛六天后 她的心脏破裂
心脏破裂前,74岁的钱奶奶并非没有收到过“警报”。
今年8月份,她曾发作过一次剧烈胸痛,但当时并没有引起她的重视。6天后,钱奶奶再次出现剧烈胸痛并伴有两次晕厥,家人急忙将其送至当地医院急诊。初诊医院当即诊断为急性心肌梗塞。
通过胸痛中心网络医院系统联系,初诊医院联系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胸痛中心进行会诊,深夜为钱奶奶转院并启动抢救预案。
转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后,冠脉造影检查显示,钱奶奶心脏中的一根动脉血管已经完全闭塞,大面积的心脏肌肉已经失去了血液供应。
急诊和心脏内科的医生立即紧急为钱奶奶开通血管,植入了一枚支架。剧烈的胸痛立马得到缓解,钱奶奶的脸色也逐渐恢复血色。
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第二天心脏超声检查中,医生却发现钱奶奶在大面积心梗后,留下了室壁瘤和室间隔穿孔的严重并发症。
临床死亡率高达90%
“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发生率仅为1%~2%,原因是失去血液供应的心肌细胞坏死后,在血流压力的冲击下不堪重负而破裂。”杨艳旗教授说,这种并发症可能引起心力衰竭和休克导致死亡,在临床上死亡率高达90% ,多数患者没有手术修补室间隔穿孔的机会便死亡。
虽然住在监护室的钱奶奶看上去一切正常,实际上危险的种子已经发芽。
杨艳旗教授详细了解分析钱奶奶病情后当即决定进行开胸手术,为钱奶奶修补心脏。
缝合心脏如同缝合豆腐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外科曾宽副教授指出,钱奶奶心脏上发生的室间隔穿孔,会导致心脏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左心的血液从室间隔上的破口进入右心,加重右心室的负担,很快就会进展为严重的心功能衰竭。
“由于这种穿孔是由急性心梗的并发症,心肌充血水肿,此时缝合就像缝在豆腐上!”曾宽如此形容,如果强行在穿孔急性期手术,手术风险极高。
与此同时,钱奶奶的心脏宛如一颗随时会爆炸的炸弹,随时都有发生心衰、恶性心律失常等致命的情况。
千钧一发之下,医护人员尽力稳定病情,争取了十天时间让钱奶奶水肿的心肌得以恢复,从而减低手术的危险。
8月14日,杨艳旗教授及其团队在多学科密切配合下,成功为钱奶奶施行了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破裂修补、室壁瘤切除术和冠状动脉搭桥术。
手术室里,杨艳旗教授与麻醉科李珏教授、手术护士们密切配合,经过近7个小时的努力,手术顺利完成。
杨艳旗教授(左三)正在为患者进行手术
虽然这样的手术在冠脉外科领域并不罕见,杨艳旗教授甚至已经不记得做过多少例,但杨艳旗教授表示,每一次的患者情况都不尽相同,作为医生不仅要有精巧稳定的手术技术,也需要根据个例的差别制定治疗方案,竭尽全力挽救患者的生命。
术后在护理团队的精心监护和护理下,钱奶奶各项指标良好,心脏功能恢复正常,目前已康复出院。
健康贴士
心脏疾病拖不得,出现症状早就医
“冠心病在我国发病率逐年上升,具有起病突然、致死致残率高等特点。”杨艳旗教授介绍,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高血糖、吸烟、不合理膳食、过量饮酒等。另外,它与年龄、家族史、感染病史等也有密切关系。
杨艳旗教授提醒,预防冠心病应该改善生活方式,积极锻炼身体、远离烟酒,控制好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因素,定期到医院进行体检。如果出现不适应该早就医、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提高治疗效果。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张阳、刘昕晨、黄睿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任珊珊
责编:罗甜
88岁老人心梗后心脏破了个大洞 协和深圳医院心内科团队救回其一命
来源:读特
出院前心血管内科主任谢培益给患者进行检查
出院后患者在家又可以打麻将了
88岁高龄的林奶奶(化名)因急性心梗被送入院,急诊手术成功打通梗塞血管后,又并发了室间隔穿孔,心脏破了个8mm的大洞。生死关头,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南山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精心医治,多次成功救治急性左心衰,顺利实施室间隔穿孔封堵术,修补了她破碎的心脏,救回一命,创造了生命奇迹。
9月10日,记者从协和深圳医院获悉,林奶奶已顺利出院了。据悉,这是该院成功完成的首例极高龄急性广泛心梗合并室间隔大穿孔封堵术,标志着心内科团队在心脏危重病人救治方面又迈上了新的台阶。
患者穿孔的心脏超声影像图
腹胀腹痛竟是非典型急性心梗
林奶奶家住南山区,原本有一个幸福安康的晚年。“平时她的身体非常好,连感冒都少见,几乎不上医院,春节前每天还打四五个小时麻将,到小区里面运动一圈,精神特别好。”林奶奶的儿子凌先生(化名)说。
因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林奶奶6个月没有下楼,等到下楼重新恢复日常活动的时候,她每天走20分钟就喘不过气来。6月15凌晨2点左右,林奶奶因“腹胀腹痛3天”,被家人紧急送到协和深圳医院急诊科。
入院后一系列检查显示,林奶奶有高危的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同时,根据心电图及心肌标志物检查,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谢培益诊断为“急性心梗”。
“急性心梗最常见的症状是胸骨后及心前区压榨式的剧烈疼痛,但部分患者在心梗发生后表现为其他症状,如腹痛或其他部位的疼痛,这些非典型症状一旦被忽略,延误救治时间,就会造成不可预计的后果。”谢培益说。对于心梗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心肌,其黄金救治时间是120分钟。于是,团队立即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
6月16日上午,心血管内科团队再为林奶奶做了冠脉造影术。结果证实,其心脏的三支血管都有严重病变,其中前降支完全闭塞,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高度狭窄,罪犯血管为前降支,情况相当危急。谢培益当即决定为她实施植入支架介入手术。
术中,又现惊心动魄一幕。林奶奶急性左心衰发作,烦躁不安、气促、大汗淋漓,无法配合手术。最终,在手术团队的努力下,30分钟成功置入支架,开通了血管,恢复正常血流。
微创经导管行室间隔介入封堵术
心梗后心脏破了个8mm的洞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术后第二天早上,林奶奶腹胀明显,又烦躁不安,医生体查听出她的双肺有啰音。心脏超声检查初次显示,她的心脏室间隔出现了一个直径8mm大小的洞,即室间隔穿孔。
室间隔穿孔属于心脏破裂的一种,是心肌梗死患者的一种致命性并发症。室间隔穿孔占心脏破裂的10%,发生率为1-3%,原因是失去血液供应的心肌细胞坏死后,在血流压力的冲击下不堪重负而发生破裂。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生吴振垣介绍,室间隔穿孔这种并发症虽然少见,但预后极差,死亡的风险非常高。数据显示,出现间隔穿孔的患者25%在24小时内死亡,50%在一周内死亡,70%在两周内死亡。发病后生存1个月以上者仅有20%,约50%病人因病情严重短期内可死于心力衰竭和休克。
“室间隔穿孔导致患者心脏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左心的血液从室间隔上的破口进入右心,加重左、右心室的负担,很快就进展为严重的心功能衰竭,院内死亡率大于80%。”谢培益说,而对于像林奶奶这种高龄、瘦小的女性患者而言,死亡率更高。
这无疑是雪上加霜。于是,心内科、麻醉科等多学科团队充分分析了林奶奶的病情,在与家属沟通后,最终决定为她实施微创经导管行室间隔封堵术。
2小时修复“破裂”的心脏
7月17日,经过医护人员精心治疗33天后,林奶奶再次被送进手术室,由心内科团队为她实施微创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术前发现,她心脏上破裂的洞从8mm扩大到14mm。经过2个小时的努力,手术顺利完成,她心脏上的“洞”成功被封堵。
“对于心梗并发室间隔穿孔的病人来说,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非常关键。”谢培益说。这种穿孔是急性心梗的并发症,室间隔缺损大小不确定,一般心梗4周后缺损大小相对稳定,才可选择合适的封堵伞。加上林奶奶年龄大,进行外科手术的风险高、难度大,而选择微创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术更适合她。此外,术前30多天的精心治疗,多次成功救治其急性左心衰发作,也为室间隔封堵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
术后,在医护团队的精心护理下,林奶奶心脏功能逐渐恢复。不过,在心梗后第48天,她突然说话不清晰,无法吞咽。头颅CT提示,她又发生多发性脑梗塞。经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和康复科联合会诊,林奶奶的脑梗无法手术治疗,只能用药物进行保守治疗,并进行功能性康复锻炼。
近日,心脏功能达到出院标准的林奶奶顺利出院了,回到家后她还将继续进行脑部功能康复锻炼。“现在她的心脏没有问题了,经历了九死一生后,能救回一命真的是命大,在家里又可以打麻将了,非常感谢医院的医护人员。”凌先生激动地说。
谢培益表示,林奶奶是协和深圳医院心内科成功救治的首例高龄心梗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她也是今年8月医院心衰中心成功获批为国家级心衰中心后,首个出院的严重心衰患者,意味着医院在严重心衰病人和心脏危重病人的救治方面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见习编辑 王子烨
(作者:读特记者余海蓉 通讯员向雨航 唐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