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二型糖尿病空腹血糖正常值范围(二型糖尿病空腹血糖)

神经外科单峤医生 0
文章目录:

2型糖尿病患者,最佳空腹血糖目标多少合适?听听医生怎么说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的“最佳目标值”是多少?

糖尿病有四种类型,其中2型糖尿病是我国患病率最高的糖尿病,患者通常空腹血糖值较高,平均保持在7.0 mmol/L以上。

那么,这个“最佳目标值”是7.0 mmol/L吗?

有临床研究表明,患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即可,这一说法导致更多的人认为7.0 mmol/L便是“最佳目标值”。

其实不然,很多人都弄错了!

“最佳标准值”原来是它,糖友们还要依据自身情况而定

根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标准来说,健康人的空腹血糖在3.9-6.1mmol/L,这项标准一直沿用至今,6.1mmol/L才可以说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最佳目标值。不过,这个数值也要根据病情来定,如果是危重糖尿病,那么血糖的标准值也要有所波动。

早在2016年,我国研究学者在澳洲进行过一项糖尿病患者血糖目标变化研究,通过对80名糖尿病患者,进行两种不同的血糖目标测试对比研究前后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来评估发病时的基线血糖浓度,最终发现:

采用6–10 mmol/L传统血糖目标的参与者,血糖浓度与血糖距离为负;采用10–14 mmol/L自由血糖目标的参与者,血糖浓度与血糖距离距离健康。

由此可知,对于危重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浓度遵循传统血糖目标反而不利,当血糖浓度目标为10–14 mmol/L,可相对减少胰岛素的使用,降低患病风险。

所以,糖尿病患者可参考血糖最佳目标值6.1mmol/L,但也要根据自身患病情况,与医生详细沟通,确定适合自身的空腹血糖目标值!

由于2型糖尿病具有长期性,不易治愈,会长期影响患者的情绪,导致许多患者患病后会出现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担心寿命会受到影响;其实,这种担忧意义不大,即便是患2型糖尿病,只要遵循正确的治疗方式,大概率不会影响寿命。

患2型糖尿别害怕,保持这3点原则,长寿仍有可能!

2023年,国外多所大学的科研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收集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腺和胰岛与健康人群对比,发现:β细胞的失调是驱动胰岛素减少的关键特征。

学者进行下一步研究时,对β细胞的影响因素进行划分,发现染色体中的RFX6会影响其分泌。当转录因子RFX6失调后,β细胞中的表达便会减少,继而引发胰岛素分泌减少,出现糖尿病。

研究人员表示:“转录因子RFX6出现失衡,很有可能与机体环境、营养吸收等因素有关,所以,改善机体环境,健康饮食对糖尿病预防和控制有利。”

由此可知,患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不要恐慌,做到以下3点,仍可能长寿!

1.保持健康心态

糖尿病患者若能够正视疾病,并勇敢的和病魔进行斗争,这对病情控制有好处。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维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出现过度紧张以及悲观、消极等心理,是可以机体内环境健康稳定的,同时对胰岛素分泌带来良好影响,进一步稳定病情。

2.坚持健康的生活习惯

患上糖尿病之后,需要对日常饮食进行严格控制,严格遵循低脂、低糖和低盐的基本饮食原则;建议饮食避免煎、炸等高脂高胆固醇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适当补充优质蛋白质,如牛奶、鸡蛋等。

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适量的运动锻炼,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强度适中的运动,如慢跑、散步、爬山等,不可急功近利,一次性运动时间过长或运动过于强烈。

3.定期检测

最后,广大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要坚持服药和积极的饮食及运动控制外,还需要定期接受专业的血糖及尿糖检测,除了可以到医院接受检测外,自己也可以在家进行检测。

根据医生确认的血糖标准进行测试,若产生了病情控制效果不佳或并发症等情况时,就需要及时到医院接受诊断及治疗。

健康的生活习惯对糖尿病预防和控制有益,不过,反过来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不会对糖尿病预防和控制不利呢?答案是:会!那么,哪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增加糖尿病风险呢?

延伸:熬夜和早起,究竟哪个更容易患糖尿病!

睡眠是人类无法割舍的需求,同时,也是最容易出现不健康睡眠,影响健康的因素。其中,关于早起和晚睡哪个伤害更大,争议颇多。

今年2月份,美国学者针对熬夜晚睡和早起对糖尿病患病率的影响做出研究,通过对11万名美国中年女性的昼夜睡眠类型进行随访分析,采用问卷调查,以每两年一次的频率进行信息收集。

发现相比于早起,晚睡的受试者患糖尿病的风险更高,这主要与夜间睡眠不健康,会造成机体的内分泌紊乱,血液中的免疫抗体功能受到抑制,损伤人体分泌胰岛素的细胞,胰岛素分泌不足,致使胰岛素糖代谢作用减弱,不能充分代谢多余的糖分,造成血糖堆积,继而出现糖尿病。

而早起对身体的直接危害有限,可能会出现睡眠不足,影响大脑神经元,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足等情况,如果长时间睡眠不足,则会搅乱生物钟,影响正常生理节制,容易降低免疫力,引起情绪波动。

如果是早睡早起,保证睡眠达到6-8小时,对健康非但无害,还有很大的益处。相比之下,熬夜不仅影响状态,还伤害大脑,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中老年人想避免糖尿病,尽量不要熬夜了!

重点提炼在这里

问题:2型糖尿病患者,最佳空腹血糖目标多少合适?

医生:糖尿病患者可参考血糖最佳目标值6.1mmol/L,但也要根据自身患病情况,与医生详细沟通,确定适合自身的空腹血糖目标值!

问题:患2型糖尿病保持这3点原则,长寿仍有可能,这三点是什么?

医生:心态好,生活习惯好,检测好血糖!

参考文献:

1.陈玥.分析糖尿病前期诊断中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数值的应用价值[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44):137,140.

2.《自然》重磅:2型糖尿病起点,找到了!科学家汇总2型糖尿病的数百个风险基因,找到驱动疾病的核心枢纽.2023-12-06.

3.网友戏称“零点睡六点起,ICU里喝小米”,熬夜和早起,究竟哪一个伤害更大?研究表明,晚睡比早起更易患糖尿病. 2024-02-29.

#头条创作挑战赛#

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4.6,就可以高枕无忧?

67岁的邱大爷近段时间心情不好,大半年了,他发现自己精神状态不如从前了,时常口干,蔫儿蔫儿的,头脑昏昏涨涨的,频频起夜,体重也轻了好几斤。盘点自己退休后的这几年,算得上舒心平淡,平时炒炒股票,带一下小孙子,最重要的是,他还是个资深吃货,除了糕点水果外,喜欢自己动手,顿顿都能吃一碗多饭,遇上自己的喜欢的菜还能再添一碗。

正好单位组织退休人员进行体检,邱大爷被结果吓了一跳,他的空腹血糖值是11.6mmol/L,远超正常值(依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空腹血糖<6.1mmol/L)。

无奈他只好去医院就诊,根据邱大爷的临床表现和一系列检验结果,医生诊断他为2型糖尿病,并嘱咐他在开始用药的同时还要注意自我监测并记录血糖情况。于是邱大爷每天都坚持测空腹血糖,服药后不久,空腹血糖果然降至4.6 mmol/L,邱大爷暗自窃喜。从那时起,每当空腹血糖达标,他便开启了放飞自我的一天。

然而8个月后,邱大爷觉得自己视力越来模糊,去眼科检查发现邱大爷的眼底出现了病变(糖尿病最常见的眼并发症[1])。郁结归郁结,邱大爷还是想搞明白,为什么我的空腹血糖的确是达标的,可还是出现了糖尿病的并发症呢?

医生解释说,根据我国的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血糖的监测不能光看空腹血糖,更重要的是要监测餐后2小时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小时血糖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空腹血糖,要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知道血糖是否真的控制的理想,减少并发的发生。在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DCCT)、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等临床研究结果显示[2],严控血糖能够大幅降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风险。

那么空腹血糖与餐后2小时血糖究竟各自代表着什么意义呢?

一般来说,空腹血糖是在夜间空腹(不限制水)8-12小时以上,在第二天清晨的血糖值,由于它受到进食、活动等应激偶然因素的影响小,所以代表的是基础胰岛素的分泌水平,它还能反映头天晚上降糖药剂量是否合适。形象点儿说,空腹血糖就相当于汽车一般的平直路面行驶时的发动机所输出的马力。

餐后两小时血糖是指,从吞下第一口食物开始计时,正常人在进餐30分钟-60分钟血糖达到峰值,在2小时内应回落到接近餐前的水平,除去吃的种类、数量、胃肠功能及用药等因素的影响,升高幅度基本维持在2.2-3.3mmol/L。

餐后两小时血糖更多是反映胰岛素分泌能力上的储备,即身体否有足够的能力分泌足够的胰岛素去控制突然大量涌入的葡萄糖,将血糖在短时间内控制到正常。就像汽车在遇到突然需要急加速的时候,能否爆发出足够的马力,储备能力强的发动机能够用更短的时间完成提速,能力差的就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空腹血糖与餐后2小时血糖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许多人只注重空腹血糖,忽视餐后血糖,像邱大爷似的,总以为空腹正常了,血糖控制就万事大吉了。

在糖尿病的早期阶段,基础胰岛素尚能满足空腹状态的调控需求(汽车发动机能够在平直道路上勉强运行),空腹血糖表面上正常,但具有迷惑性,此时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已受损[3],所以进餐后,胰岛素的分泌量无法满足需求,引起血糖无法在规定时间内降下来(就像汽车突然进入上坡路段或急加速状态,车子就跑不动了)。

按照一日三餐,24小时中约1/3处于空腹状态,2/3时间处于餐后状态,餐后2小时血糖实际上是紧跟着空腹血糖“起舞”:餐后2小时血糖是空腹血糖基础上的“水涨船高”,或者说是餐后2小时血糖异常升高是被空腹血糖异常给“抬”起来的[4][5]。所以治疗上,若可以首先将空腹血糖控制正常,餐后2小时血糖就较易达标;如空腹血糖水平难以控制,餐后2小时达标也将很困难。只有将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都控制好了,才能最大程度减少糖尿病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路春.餐后血糖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的关系[J].上海医药,2017,38(24):36-38.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3]Papakonstantinou E, Oikonomou C, Nychas G, Dimitriadis GD. Effects of Diet, Lifestyle, Chrononutrition and Alternative Dietary Interventions on Postprandial Glycemia and Insulin Resistance. Nutrients. 2022 Feb 16;14(4):823.

[4] Henry CJ, Kaur B, Quek RYC. Chrononutri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diabetes. Nutr Diabetes. 2020 Feb 19;10(1):6.

[5]. 发现糖尿病前期,单靠空腹血糖还不够[J].糖尿病天地•文摘(中旬),2011,(7):49

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的“最佳目标值”是多少?很多人搞错了

国内糖尿病患者数量比较庞大,其中1型患者约10%左右,90%是2型患者,换句话说,2型糖尿病占了绝大部分。

日常生活中,严格控制血糖是首要与核心的任务,因为糖尿病有两句著名的论断:

第一句:糖尿病是“不死的癌症”。说出了糖尿病的复杂性、难治性。

第二句:糖尿病不可怕,并发症才可怕。说出了糖尿病的危害性、痛苦性。

糖尿病患者要牢记,反复和长期的血糖失控,会诱发各类严重问题,已知的疾病至少有一百余种和糖尿病有关,较有名的包括:心梗、脑梗、脑出血、眼病、肾病、糖尿病足等。

实际上,血糖管理有2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个是不知道自己正常的血糖水平是多少;一个是,出现血糖异常升高问题没有控制达标。

2型糖尿病患者占据国内患者绝大部分,管控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自我管理 饮食 运动 药物 检查,才能控制病情,延续和减少并发症,整天要小心翼翼,一天的生活轨迹大致是:

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测“空腹血糖”,洗漱后服降糖药并吃早饭。

上午:无论是否上班都要测量“餐后两小时血糖”,与空腹血糖对比。

中午:饭前要吃降糖药,才能放心进食。

下午:午饭后两小时,有必要测血糖,防止低血糖问题。

傍晚:晚饭前重复和午饭一样的动作,注意控制饭量。

临睡:测血糖,如果血糖升高要采取降糖措施。

在一天天的反复折腾中,早上的“空腹血糖”是只做一次,但非常关键。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是不是受控”、“波动大不大”,对病情控制有很重要的提示意义。当中有一个很关键的数值“空腹血糖理想目标值”是多少?很多人不了解。

有2个临床研究数据:

一个是从年龄看,各有侧重。如果是25岁以下青少年群体,身体每天代谢旺盛,消耗较频繁,空腹血糖可能在3.9—6.1mmol/L。35—60岁的中老年人,生活作息不规律,饮食随心所欲,空腹血糖在4.4—6.1mmol/L。60—75岁的老人,随着身体机能下降,影响血糖,空腹血糖在6.1—7.0mmol/L。75岁以上老人,胰岛素已经少很多了,血糖容易升高,也易出现低血糖,空腹血糖在7.0—9.0mmol/L。

一个是从国内44家综合大型医院的临床研究看,空腹血糖在3.9—6.1mmol/L时,如果没有低血糖风险,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0%,有助于提高整体血糖达标值。

这两组数据都出现一个高频数值:6.1mmol/L。换句话说,国内绝大部分2型糖尿病人群,请牢记空腹血糖6.1mmol/L为最佳目标值。

事实上,有的患者注意自律,认真坚持,长期谨慎,是可以达到这个数值的。但也有不少患者知道大道理,有控糖大方向,但细节不注意,让努力变成泡影,病情加速了。

总的来说,生活中注意8个控糖细节,对血糖控制大有帮助。

1、对添加糖的行为“零容忍”,这是防止游离糖捣乱的关键招数,对逆转血糖指标大有帮助。

2、避免重金属超标,多见于铬、铅、汞等问题,会加重胰岛素抵抗。

3、防止久坐不动,会引起体内轻度炎症,加快2型糖尿病进程。

4、减少和避免熬夜,熬夜带来睡眠时间不足,诱发体内炎症,加重胰岛素抵抗。

5、防止食物过敏,食物过敏会引起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引起慢性炎症,加重胰岛素抵抗。

6、减少omega-6的摄入,这是一种促炎的脂肪酸,存在于大豆油、玉米油、葵花油当中。

7、改善消化水平,多见于中老年人消化能力下降,诱发肠道菌群失衡,带来炎症问题。

8、防止压力长期过大,压力会大量释放皮质醇,严重干扰血糖平衡,引起血糖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