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糖尿病(石首糖尿病食品专买店,地址)
华中农大张启发院士团队十多年致力研究——一粒黑米折射的绿色情怀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韩晓玲 通讯员 蒋朝常
阅读提要
什么是新时期的“稻之道”?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这样诠释——提供对人类和地球都健康的食品。近年来,他带领团队,将黑米作为稻米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培育出既健康又好煮好吃的黑米优质品种,并推动其健康效应研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黑米被认为是延年益寿的食品,但它真正的价值尚未被人们充分认识。”4月20日,张启发院士在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说,黑米的潜在价值应得到重视和发掘。
寻找开发黑米宝藏的“金钥匙”
张启发院士将研究目光投向黑米,始于2008年。当时,英国学者一项饲喂小鼠的对比试验表明,相比于标准饲料、添加普通番茄的饲料,添加富含花青素的紫番茄饲料可使小鼠寿命延长28%。
“这让我受到启发:我们的水稻研究可以做点什么?”张启发说,从那时起,他开始关注稻米的营养价值和可能产生的健康效益,并锁定了富含花青素的黑米。
过去,许多研究表明,黑米不仅营养丰富,其水溶性提取物还能预防多种疾病。然而长期以来,黑米在市场上一直作为杂粮,生产量和消费量都很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普遍难煮、口感欠佳。
改善黑米的蒸煮和食味品质,是开发黑米宝藏的“金钥匙”。为了找到这把“金钥匙”,张启发团队多年来广泛搜集黑米品种,最终在云贵高原发现了优异的稻种资源。
“虽说不是‘神农尝百草’,但我们这些年也品尝了很多品种。”张启发院士笑言,自己办公室的电饭锅也有很大功劳。
发现这一优质遗传资源后,他的团队选育出新品种“华墨香”,具有良好的蒸煮特性和适口性,好煮、营养、美味。
目前,该团队仍在继续对黑米品种进行改良,应用基因组育种技术提高其产量、适应性、对病虫害的抗性等。同时联合华中农大生物医学与健康学院和校外相关研究机构,推进黑米营养健康效益的研究,如对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影响。张启发院士认为,“农”与“医”紧密结合,可以助力“治未病”,希望黑米能有所贡献。
提倡主食饭碗盛上黑米
长久以来,白米饭是中国人的主食之一。
从去年开始,张启发院士积极提倡主食全谷化,尤其是黑米主食化。他建议改变饮食习惯,让黑米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主食。
张启发院士办公室的墙上,有一张挂图——稻谷加工过程中营养物质变化的示意图。
“现在人们既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不但要安全美味,还要营养健康。”张启发院士说,这张示意图正是告诉大家,主食全谷化为什么能促进营养健康、保障粮食安全。
稻谷的细胞组织层从外到内依次为果皮、种皮、糊粉层、胚和胚乳。精米只有胚乳,主要成分为淀粉及少量的蛋白质。而出于对口感的追求,消费者偏爱精米,谷物中约八成营养物质和有益成分一直被作为米糠,未能很好利用。
张启发院士介绍,过去主食主要是为人类提供能量,其实它应承载提高营养健康水平的使命。不仅如此,与精米相比,全谷稻米增加了可食用部分,也相当于增产。
他认为,要推动黑米主食化,应进一步培育优良品种,做好产业开发,并建立营养价值效益评价体系,“三个齿轮都要发力。”
去年,“华墨香”首次从实验田走向生产大田,在监利、石首试种约600亩。今年,试种面积拟扩大到6000亩。
“我去年种了200亩,今年准备种700亩。‘华墨香’的特点是糙米吃出精米的口感。” 石首市双绿丰虾稻连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正武告诉记者,他相信科学,跟着院士专家干,对发展绿色农业信心满满。
让黑米充分体现“绿色”理念
去年2月,首批7个湖北实验室揭牌。其中,在生物育种领域,由华中农业大学牵头组建洪山实验室,张启发院士担任主任。
“洪山实验室将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打通从基础研究、育种到产业应用的链条。”张启发院士说,以此为契机,黑米的研究和推广几年内或许会有较大进展。
洪山实验室目前正在推进一个重大项目,致力构建“稻—鸭—虾”种养模式和生产体系。项目首席专家、华中农大双水双绿研究院院长顾泽茂教授介绍,该校正与多家单位携手攻关,以“华墨香”水稻品种为核心,开展“虾稻连作”和“稻鸭共作”关键技术研究,形成在种养全过程中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不用渔药和精准饵料的技术体系。
作为参与者之一,监利嘉润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永智算了一笔账。这种模式下,种出来的“绿色”黑米品质好,收购价就会高,同时不用农药化肥等农资,减少了投入,这样也起到了增收效应。
记者了解到,在“稻—鸭—虾”项目的一个课题中,将探索虾—稻接茬最优时间。为让小龙虾有更长的养殖时间,大约于5月下旬浸泡稻种,6月初播种,夏至前后插秧。
“我国稻米产业正经历由数量驱动向品质驱动的变革。”张启发院士表示,通过“稻—鸭—虾”项目,尝试让黑米充分承载和体现“绿色”理念,以此升级“双水双绿”种养模式。
早在2017年,张启发院士等专家提出“双水双绿”理念,即充分利用稻田和水资源的优势实行稻田种养,使“绿色水稻”和“绿色水产”协同发展。
他认为,在绿色革命、健康革命的背景下,打造“双水双绿”升级版、推动黑米巨大潜在价值的开发与利用,未来可期。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荆州实现职工医保普通门诊费用省内异地结算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荆州社会正文 来源: 荆州新闻网 时间:2021-08-20 16:48
荆州新闻网消息(记者 杨辉 通讯员 邱有为)记者从荆州市医疗保障部门获悉,近日,荆州市实现职工医保普通门诊个人账户费用省内异地直接结算,这意味着省内非荆州参保人员可在荆州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普通门诊个人账户费用直接结算,荆州参保人员也可在省内其他地市的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
目前,荆州开通门诊异地结算的定点医疗机构有两家,分别是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和荆州市第五人民医院,省内非荆州参保人员可到这两家医院进行普通门诊个人账户费用直接结算。
市第二人民医院完成的首笔异地直接结算
市第五人民医院完成的首笔异地直接结算
市医保中心待遇支付科科长谢同超介绍,除了上述两家医院,荆州其他县市区门诊个人账户费用异地结算工作也在加速推进中,监利市中医院、公安县中医医院、石首市中医院、江陵县人民医院、松滋市人民医院、洪湖市人民医院、荆州石油四机医院等医疗机构也即将开通门诊个人账户费用异地结算,预计在下个月底前可保证每个县市区至少有一家定点医疗机构能够提供门诊个人账户费用异地直接结算。
下一步,荆州医保部门将推进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尿毒症透析、器官移植术后抗排异治疗等门诊慢特病医疗费用省内异地直接结算,逐步推进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进一步方便人民群众看病就医。
石首探索“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新模式
养老服务床位不足怎么办?怎样提升服务质量?如何降低服务费用?去年以来,石首市以绣林街道卫生院为试点,依托智慧医养信息中心,推动医疗资源下沉社区,将家庭床位纳入养老床位,探索县域“医养结合 居家养老”新模式。近期,湖北省卫健委向全省推荐石首医养新模式。
解决痛点
智慧医养助推“医的速度”
“按下呼叫器,家庭医生马上就到,太方便了。”
不久前,石首市绣林街道文峰社区居民卢华,帮83岁的母亲万婆婆申办了家庭医生上门服务,10分钟后,医护人员抵达家门口。
万婆婆患糖尿病十年,轻度老年痴呆两年。谁料,她又在家中意外摔倒,导致粉碎性骨折。以前,需要家人用担架送往医院更换导尿管,过程很辛苦。
“多亏了智慧医养信息中心,让我负担减轻了不少!”卢华说。
去年4月初,绣林街道卫生院先行先试,整合医疗资源,组建5支由全科医生、护士等组成的专业团队,在文峰、桥南、南岳山、车落岗等社区试点居家养老家庭医生服务。
去年10月,该院智慧医养信息中心上线运行,通过信息化系统和智能化设备,将家庭养老床位纳入24小时动态管理和远程监护。一般性求助,平均出医速度仅为15分钟。如遇意外情况,可以自主报警求助,老人不出家门,即可享受医疗、康复、护理等服务。
家庭床位变养老床位,专业医生下沉兼职家庭医生。
“这解决了医养服务中床位不足、服务质量难以保证两大痛点。”石首市绣林街道卫生院院长陈涛说。
该院公卫科科长罗礼群介绍,失能老人、康复期患者和终末期患者等人群是重点关注对象,信息中心根据不同的失能和患病情况,按需划分为五个等级,做到关爱援助精准快速。
针对病情复杂的老人,信息中心提供联合治疗服务,帮助预约上级医院专家门诊,对不能解决的疑难疾病提供双向转诊服务,相关费用按照“公卫费用补助一点,医疗机构减免一点,服务对象出资一点”的办法解决。
目前,绣林街道卫生院双向转诊及时有效治疗好转133人,家庭医生定期巡诊,健康干预,身体健康状况好转58人,医养服务初见成效。
普惠实用
温情服务提升“养的温度”
“龙爷爷,我又来看您了!”
1月4日,家庭医生朱玲敲开了86岁龙某某的家门,为他量血压、测血糖。
龙某某与老伴住在桥南社区,三个子女均在外地工作。去年,老人两次生病,朱玲和医疗团队全程细致照顾,感动了老人。
“比亲女儿还贴心,现在身体有毛病,第一时间不是找子女,而是找朱医生。”龙某某说。
在朱玲多次建议下,有60多年烟龄的龙爷爷开始戒烟了,咳嗽的老毛病也得到了改善。
与机构养老相比,居家养老,让老年人更有归属感。之前,三个子女想出资,让龙爷爷老两口搬去条件更好的养老院,但遭到拒绝:“有了家庭医生,我们哪儿也不去,就安心在家养老。”
“相比养病和养生,老年人心灵上的慰藉更重要,这需要我们医护服务更具温情。”陈涛介绍,该院养老医护人员,上岗前都通过了相关专业培训。
普惠实用是居家养老的另一大优势。
目前,石首居家养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中,每人每年服务费最高500元,最低仅300元,不增加老人以及子女负担,适合在县域推广。
收费不高,但医疗服务不打折扣。
签约后,医生团队一周一次上门随访,一月一次健康评估,一季度一次健康宣教,并为服务对象提供24小时电话接听。
截至今年1月,石首市居家养老模式已在8个社区全面铺开,2464名65岁以上老人签约成为服务对象。
今年,石首市将以创建医养结合工作示范点为基础,加快推进政策落地,构建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全面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记者 彭磊 通讯员 范玲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