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糖尿病(伴糖尿病牙周炎门诊病历)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如何选降压药?药师:首选2类降压药中的一种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有数据表明,我国门诊高血压患者中24. 3%合并糖尿病。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既有高血压病人的特点,而且同时也有着糖尿病病人的表现。由于有相似的发病因素,比如说长期高热量饮食,大量饮酒,肥胖少动等,糖尿病和高血压常常一起出现,相互并存。研究显示,55.9%的高血压患者合并糖尿病,而58%的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同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可使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显著增加。
那么,当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时,应该如何选择降压药?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降压药物选择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收缩压每下降10毫米汞柱,糖尿病相关的任何并发症风险下降12%、死亡风险下降15%。
一些诊疗指南建议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降压目标为130/80毫米汞柱;但是老年或伴严重冠心病患者,最好采取更宽松的降压目标值140/90毫米汞柱。
收缩压在130~139毫米汞柱或者舒张压在80~89毫米汞柱的糖尿病患者,可进行不超过3个月的非药物治疗(如饮食调节、运动等);若血压不能达标,应采用药物治疗。
血压≥140/90毫米汞柱的患者,应在非药物治疗基础上立即开始药物治疗;伴微量白蛋白尿的患者应该立即使用药物治疗。
首先考虑使用普利类药物或沙坦类药物;如需联合用药,应以普利类药物或沙坦类药物为基础,加用利尿剂或地平类降压药(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左旋氨氯地平);合并心绞痛者可加用β受体阻断剂(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者慎用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反复低血糖发作者,应慎重使用β受体阻断剂,以避免掩盖低血糖症状。有前列腺增生且血压控制不好的患者可选用α受体阻断剂(如哌唑嗪、特拉唑嗪)。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首选这2类药物中的一个:
(1)普利类药物:
常用的普利类药物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赖诺普利、雷米普利、培哚普利、福辛普利、咪达普利、西拉普利等。普利类药物被推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首选药物,因为普利类药物能够有效延缓肾小球病变,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度,对同时患有肾病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病人来说也是安全有效的。
但是,普利类药物可引起许多不良反应,包括持续性干咳、呼吸困难、支气管痉挛、水肿等呼吸系统不良反应,妊娠期妇女、高钾血症、双侧肾动脉狭窄、动脉狭窄者、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史者禁用。
(2)沙坦类药物:
药物的作用机制与普利类药物类似,临床上常用的有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替米沙坦、坎地沙坦、依普罗沙坦、奥美沙坦等,可降低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降低糖尿病或肾病患者蛋白尿及微量蛋白尿。
沙坦类药物尤其适用于伴随糖尿病肾病、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冠心病、心力衰竭、左心室肥厚、心房颤动预防,以及用普利类药物会引起咳嗽者、代谢综合征者。ARB克服了普利类药物可能产生干咳等不良反应,更具特异性,故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沙坦类药物具有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微蛋白尿/蛋白尿的作用。不过这类药物副作用较大,服用后的不良反应比较多,需要警惕肝损害、血肌酐和血钾升高,孕妇不能服用,否则会影响胎儿的发育。对沙坦类药物过敏者、双侧肾动脉狭窄、孕期高血压患者禁用。
总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时首选普利类或沙坦类,服药期间特别这两点:①普利类和沙坦类只能任选其一,不能联合使用;②使用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血钾和肾功能。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J]. 心脑血管病防治,2019,19(01):1-44.
#健康科普排位赛# @头条健康情报局 @头条健康
癌症伴糖尿病患者,既要补充营养又需控制血糖,两边为难怎么办?
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慢性进行性疾病,可引起广泛的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肿瘤合并糖尿病时,其糖尿病症状往往被肿瘤的临床表现所掩盖,只有在进行常规的生化检验时才被发现。肿瘤合并糖尿病是一种护理起来很棘手的患者,饮食护理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合理地控制饮食,均衡营养,可以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荷,有利于血糖水平的控制。饮食护理要贯穿糖尿病防治的始终,既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又可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饮食护理方法
规则饮食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方法,通过合理地控制饮食,使患者的血糖、尿糖、血脂达到或接近正常值以改善或稳定病情,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一般来说,按患者理想体重(kg)和活动强度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确定其所需饮食。理想体质量简易公式为:理想体质量(kg)=身高(cm)-105或理想体质量(kg)=[身高(cm)-100]×0.9。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较之单纯肿瘤患者的要求更为严格。
肿瘤属消耗性疾病,加之部分肿瘤患者感到面临死亡而悲观绝望,情绪不稳定,过度进食,引起急性代谢紊乱,所以对于此类患者,做好饮食护理和指导,尤为重要,应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为宜,而糖尿病不宜选择高热量食物,此时要与营养师配合,制定出不同患者的相应饮食计划,合理搭配膳食,改进烹调方法,做到定时、定量、定餐。患者还须保持口腔清洁,促进食欲,减少不良刺激,禁食生、冷、干、炸、烤、煎及辛辣食物,多喝水,多吃萝卜、蒜苗、生黄瓜等可产气增加肠蠕动的食物,控制零食,嗜烟酒者要劝其戒除,忌食葡萄糖、蔗糖、蜜糖及其制品。
如患者有进食梗阻症状,则应禁食,给予静脉高营养。告知患者及家属在出院后,继续按医嘱用药与进食,使之懂得饮食疗法是一项基本治疗方法,以及控制饮食对疾病治疗的重要意义,从而心理上主动接受并配合治疗,长期坚持治疗,将能很好地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同样可以延年益寿。
化疗期间的饮食护理干预
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的病情、饮食习惯等因素,指导其饮食科学搭配,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饮食。蛋白质的供应以优质蛋白为主,如牛奶、大肉、豆腐、豆浆、鸡蛋等,增加主食营养丰富性,比如小麦面条加鸡蛋,豆腐瘦肉末汤,大肉或鱼肉饺子等;保证每日蛋白质摄取量高于机体消耗量。
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化疗患者消化系统功能异常议胃肠道功能障碍为主,胃肠蠕动变慢,导致消化不良,食欲降低,此时应多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以粗粮、蔬菜、水果为主,比如萝卜、山楂、南瓜、香蕉、等为主,主食以面条、各类粥为主。同时,砸具有减轻胃肠道不良反应的作用,可帮组缓解化疗所致的胃肠道反应症状,因此应增加砸的摄取,比如进用富砸矿泉做饭,食用富砸鸡蛋、富砸麦芽等。
食物烹饪的时候应做到色香味俱全,以调动患者食欲,蔬菜能不切的可以不切,能能煮的不炒,能整吃的不磨碎,一般薯类、蔬菜等不要切得太小或成泥状。宁愿多嚼几下,肠道多运动,对增强胃肠动力、血糖控制有利'在化疗期间,患者应多饮水,以加速机体对化疗药物的代谢,同时还能纠正因频繁呕吐所致的水电解质紊乱,但对于存在心功能不全者,应注意饮水量,避免出现心衰。
化疗患者由于药物作用,往往存在造血能够障碍,出现贫血症状,机体免疫力下降,应增加黑木耳、香菇、银耳、金针菇、灵芝等的摄人,另外还可给予甲鱼、鲫鱼、鸡、鸭等炖汤食用,也可在熬制小米、大米、玉米等粥的时候加人薏苡仁或黄芪,以促进白细胞数量,提高机体免疫力,并且对癌细胞具有一定的吞噬、溶解、破坏等生理作用,同时,薏苡仁中镁含量较高,对肿瘤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赖氨酸抑制和减轻抗癌药物的毒副作用。
另外,花生仁、红枣等对促进红细胞生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是很不错的食材,应增加其摄取量。对于食欲减退者,可给予山楂茶代饮,睡前饮牛奶,用芦笋熬粥食用,均可改善睡眠质量,预防肿瘤细胞扩散等,同时还有效控制了糖份的摄人,避免高血糖的发生,对稳定患者血糖具有一定作用。
疫情期间,生活不规律,糖尿病患者如何合理控制血糖
据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如果感染新冠肺炎,是很容易发展成重症的,所以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是宅在家里,积极防疫。那么此时就有很多弊端出现了,生活不规律、饮食不规律,都会导致血糖控制的不稳。疫情居家期间,如何合理控制血糖呢?
1、经常加餐、活动量少,血糖控制不稳怎么办?
首先,疫情居家防疫期间,饮食一定要合理,要保证身体营养的需求,增强抵抗力,同时一定要控制好量。日常饮食要选择一些升糖指数比较低的食物,不要吃油炸的食物。另外进餐顺序也非常重要,应先喝汤、吃菜,最后吃主食,吃饭时要细嚼慢咽。如果血糖控制的不理想,一定不要吃零食。如果血糖控制的良好,可以少量吃一些坚果类的零食。
另外,防疫期间虽然不能做户外运动,但是室内的活动不能少,建议每天都有一定的运动量,可以在室内打打太极拳、做做瑜伽或者原地踏步走。
2、疫情期间,比较焦虑,睡眠不好,对血糖有影像吗?
紧张焦虑的情绪对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都有一定的影响,紧张、焦虑的情绪可以引起机体升高血糖的激素分泌增多,比如甲状腺激素、皮质醇激素等,是可以明显升高血糖的。
另外,如果睡眠昼夜颠倒的话,体内激素分泌的节律也会做出改变,导致升高血糖的激素分泌增多。
所以居家防疫期间应该尽量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无需过度的紧张,正常作息,保障充足的睡眠,更有利于血糖的稳定。
3、如果血糖控制的不理想,可以自己增加药量吗?什么样的情况必须去医院
如果居家防疫期间血糖控制的并不理想,首先要自我梳理一下引起血糖波动的原因,是不是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是不是有饮食不良,是不是有睡眠不好,是不是运动的少了,如果是由这些因素所引起的,建议恢复健康的生活方式,血糖也会逐渐恢复到正常。
如果不是生活方式的问题,建议可以通过一些问诊平台咨询内分泌科的医生,是需要进一步调整用药方案,还是需要去医院就医。
但是如果出现血糖波动非常大,并且出现一些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症状,比如呼吸有烂苹果味、胸闷、呼吸困难、意识改变等,要立即就医。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