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糖尿病(别让糖尿病伤了你的心)
重视身体的这些变化!别让糖尿病伤了你的心和肾
血糖高了会对全身的器官造成损害
导致意想不到的危机
糖尿病患者应该关注哪些方面
才能避免血糖对心脏和肾脏
造成的危机
专家为您详细解答
母义明 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警惕糖尿病
伤了你的心
为什么血糖高了会伤害心脏?
糖尿病和高血压等疾病会让血管失去弹性,变得像硬水管一样。特别是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长期控制不好,心脏血管可能会出现大面积病变。不单单会造成大血管的堵塞,还会造成其他小的血管都被堵塞,导致弥漫性多支病变,一旦在这种情况下发生心梗,很难通过放置支架解决血管通路的问题。
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脏病后风险更高
糖尿病患者的心梗死亡率是非糖尿病人群的6倍;
糖尿病患者再次发生心梗的概率为40%;
糖尿病患者心衰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4倍;
7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最终死于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患者如何避免血糖伤心?
关注卧立位的血压差值
测试方法:被测者先平卧测量血压,然后迅速站立,立即再次测量血压,比较两次收缩压的差值和舒张压的差值。
判断标准:收缩压下降大于3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下降大于20毫米汞柱,表明血管已经出现了动脉硬化的情况。
关注静息心率
判断标准:大部分人的心跳速度在每分钟60次到70次之间,睡眠状况下约在50次左右。糖尿病患者如果在平静状态下心跳速度超过每分钟90次,就表明患上糖尿病性心脏病的风险较大。
关注运动后的心率变化
判断标准:若运动前后的心率变化不大,说明调控心跳快慢的植物神经受损,需警惕糖尿病性心脏病。
关注心电图中的变化
通过心电图检查可以看出心肌是否缺血,如果你有心血管缺血的表现,比如运动后心慌、胸闷、气短,甚至感到压榨性疼痛,那可能是心绞痛。但有些人可能没有这些症状,特别是糖尿病患者,如果他们的神经已经受损,可能就没有疼痛的感觉,这叫做无痛性心梗,非常危险。
小心糖尿病肾病
找上门
肾脏是人体的过滤器。血糖控制不好,肾小球内血管会因血糖攻击而逐渐硬化、肿胀、变厚,肾脏的过滤功能随之下降,导致有毒物质、肌酐、尿素氮等在血液中堆积。时间长了,肾脏就会出现弥漫性损伤。
糖尿病患者如何知道自己的肾脏受到了损伤?
关注血压是否达标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会增加肾病风险。如果在糖尿病前已经存在多年高血压,肾脏受损的风险最高;
同时诊断出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情况下,肾脏的受损风险也很高,这一情况多见于肥胖、不运动的人群;
如果患有糖尿病多年但高血压时间较短,肾脏受损的风险较低。
关注小便是否有泡沫
如果尿液中出现大量绵细泡沫且不易消散,需警惕肾损伤。
如何测出蛋白尿?
1.微量蛋白尿测试是精准和灵敏的检测手法。在不同时间,做两次微量蛋白尿测试,结果均大于30毫克/升,意味着已经出现了蛋白尿;
2.高强度运动、过度劳累、泌尿系统感染或者感冒发烧,也会出现临时的蛋白尿。
关注小腿是否水肿
糖尿病肾病导致的水肿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双下肢水肿和眼睑水肿最为常见;
2.水肿部分按下去有坑,且几分钟内无法恢复;
3.普通人如果久坐、久站也会导致水肿,但是短时间内会恢复。
降压药和降糖药会伤肾吗?
一般情况下,吃药带来的危害要远远低于疾病带来的危害。如果患者年龄较大,且肾功能和心脏功能都不好,医生会酌情减药。因服用降压药、降糖药导致的肾脏损伤极为少见。
有两大类对肾脏有保护作用的药
降压药:
ACEI:卡托普利、依那普利;
ARB:缬沙坦、氯沙坦、厄贝沙坦。
降糖药:
带“肽”字的: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度拉糖肽;
带“列净”字:恩格列净、卡格列净、达格列净。
(CCTV健康之路)
至少有1/3的糖友会被抑郁症偷袭,别让糖尿病与抑郁“狼狈为奸”
糖尿病与抑郁“狼狈为奸”
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兼秘书长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陶红
抑郁症是严重危害人类心身健康的精神疾病,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自杀率高、高致残和社会负担沉重等特点。而糖尿病和抑郁症,一个是营养代谢性疾病,一个是精神上的病症,二者会有关联吗?
实际上,研究显示,至少有1/3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相关抑郁障碍,而抑郁症患者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1/3。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糖尿病患病人数迅速增加,糖尿病合并抑郁障碍者也相应增加。抑郁症不仅直接影响着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还加重了患者的糖尿病,使患者的血糖控制不佳、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增加,甚至增加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同时医疗花费也显著增加。
01 糖友患抑郁症加速并发症的发生
抑郁症是一种以长久心情低落为主要特征的常见精神性疾病,其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钝、兴趣减低和动作减少,严重的可有悲痛欲绝,甚至出现木僵状态。其常常还伴有其他认知、生理及行为症状。抑郁症的治疗可分为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社会治疗。经抗抑郁治疗后,大部分患者抑郁症状会缓解或得到显著减轻。
糖友如患上抑郁症,沉重的精神压力、不良情绪不仅会使血糖升高,降低治疗的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还会加速心、肾等并发症的发生。而血糖控制不好,病情加重,又会导致精神痛苦、悲观等,加重抑郁症状。此外,重度抑郁症还会引起悲观和绝望,甚至出现自杀的念头。糖尿病患者人群自杀或自杀未遂的发生率是一般人的3倍。因此,及早发现糖尿病患者的抑郁情绪并积极治疗非常重要。
02 糖友易被抑郁症偷袭
尽管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但研究认为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确诊为糖尿病之后会使很多人的情绪变差,心情变坏。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为了良好控制血糖,患者需要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必须时刻注意饮食的质与量,经常监测血糖,终身服降糖药甚至是胰岛素注射。这些因糖尿病带来的种种自由生活的限制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产生厌烦和厌倦的情绪,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抑郁状态。甚至有些抑郁症状严重的患者还有轻生的念头。
2. 糖尿病病程长且控制不良者常可引起多种慢性并发症,导致心脑血管、下肢血管、肾脏、神经、眼等多种器官组织损害,严重威胁健康和生命。对各种糖尿病并发症的担忧可导致患者抑郁情绪、焦虑情绪或抑郁综合征、焦虑综合征的产生,以及产生恐惧、悲观的情绪。
3. 长期治疗花费大量的医疗费用,并且因患糖尿病会使工作能力下降甚至因此失去工作,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由此心理压力剧增。
4. 长期患病也可能导致婚姻和家庭关系受到影响,更加重了患者情绪低落、悲观、思维迟缓和活动减少。
5. 也有一些研究显示,糖尿病和抑郁这两种疾病可能涉及共同的发病机制,例如机体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激活、炎症反应、睡眠障碍、消极生活方式、不良饮食习惯及环境和文化因素等,因此增加了两种疾病共病的发生几率。
03 糖友要学会控制抑郁情绪
由于得了糖尿病,患者心情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处于情绪低落的状态,一旦形成抑郁症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也会变得不利和复杂。人的情绪受大脑边缘系统的调节,大脑边缘系统同时又调节内分泌和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当人处在紧张、激动、焦虑、恐惧或受惊吓等不良情绪状态时,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就会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导致血糖难以控制。
得了糖尿病,一方面要积极治疗、缓解身体症状,避免或延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另一方面就是保持好心情,别不当回事也别太当回事。要相信坚持良好的自我管理及规律的药物治疗之后,糖尿病是可以得到长期良好控制的,血糖可以稳定,并发症可以延缓,心情好对于糖尿病的缓解也有好处。
建议糖友通过做一些喜欢的事情和擅长的事情,如锻炼、唱歌、旅行、看电影、与朋友聚会等。过度的精神紧张和慢性压力只会带来消极的想法和身体上的不适,让情绪更加沮丧。糖友可学习一些放松的技巧来缓解压力,如呼吸训练、肌肉放松、打太极拳、做瑜珈或冥想。另外,与他人相处融洽有助于改善情绪。每个人生活中都需要与他人交流,当人心情低落时,与他人接触的欲望就会减少。多投入点精力在与他人相处上,交流是释放压力的有效途径,通过与他人交谈,获得心理支持,增强自信心。
经过专业医生的指导和治疗,抑郁情绪可以很快得到控制,并最终治愈。因此,糖友在发现自己情绪低落、兴趣减低、精力疲乏,以致工作效率降低、影响家庭关系和人际交往、甚至有轻生的念头时,应积极寻求医生的帮助。
04 如何自我识别是否存在抑郁
在过去两周中,有多少时候您受到以下任何问题的困扰?
测试结果分析:
0~4分:没有抑郁
5~9分:轻度抑郁
10~14分:中度抑郁
15~19分:中重度抑郁
20~27分:重度抑郁
中重度抑郁及重度抑郁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对您的健康和生活状态造成不利影响,很难进行自我调节,需要外界帮助尤其是专业帮助。此时,您还需要警惕可能出现的消极厌世的念头,建议尽快开始或持续接受积极的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 || 董超 万涛
值班主任 || 范宏博
转载及投稿 || 010-62969002转8486
邮箱:ln8103@cnki.net
糖代谢紊乱可导致心功能恶化,别让糖尿病与心衰“双向奔赴”
糖友应尽早防心衰
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脏康复中心主任 冯雪
糖尿病和心力衰竭都是常见的慢性疾病,二者常常“相伴而行”。多项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心力衰竭发生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患者,而心力衰竭患者往往存在胰岛素抵抗、糖代谢异常等问题。“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并发症。”这是许多专家都公认的观点。因此,及早发现心力衰竭,做好糖尿病管理,预防糖尿病并发心衰十分重要。
01 糖尿病患者心衰风险高达22%
心力衰竭已被公认为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在糖尿病患者中患病率高达22%,且发病率不断上升。观察性研究一致表明,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患心力衰竭的风险增加了2~4倍,在≥60岁的糖尿病患者中,患病率甚至更高。即使在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如年龄、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和冠状动脉疾病)后,糖尿病患者心力衰竭发病率的增加仍然存在。
此外,糖尿病与心衰之间往往“双向奔赴”。在几个大的队列研究中显示,60%的心力衰竭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新发糖尿病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很常见。
02 糖代谢紊乱可导致心功能恶化
糖尿病中导致心力衰竭发生的几个潜在机制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炎症、细胞内钙稳态的改变、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的形成增加和心肌能量底物改变,包括自由脂肪酸利用率增加、葡萄糖利用率下降和氧消耗增加,导致心脏效率降低。
尽管脂肪酸利用率增加,但甘油三酯和其他脂质代谢物(如神经酰胺、二酰甘油等)仍在糖尿病患者心肌中积累。这些心肌脂质和糖代谢紊乱越来越被认为是糖尿病相关心功能恶化的早期事件。最终,这些会导致适应不良的纤维化、微血管稀疏、脂肪毒性和一氧化氮可用性降低,导致进一步的心血管功能障碍。
03 糖尿病患者至少每年做一次心衰评估
在糖尿病患者中检测无症状心力衰竭的可用策略的实施并不理想,建议糖尿病患者至少每年检测一次利钠肽或高敏心肌肌钙蛋白,以确定心力衰竭最早阶段,并采取措施以防止其进展为症状性心衰。这些生物标志物的检测阈值为:利钠肽≥50皮克/毫升、N末端利钠肽前体≥125皮克/毫升或高于通常参考上限(>99百分位)的任何高敏心肌肌钙蛋白值。
04 生活方式干预可降低糖尿病心衰风险
生活方式治疗是糖尿病中心力衰竭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减少酒精摄入并戒烟;避免过量的钾补充剂和钾盐替代品,限制高钾食品和饮料的摄入;饮食应根据热量需求、食物偏好、超重或肥胖的存在以及共病的疾病进行个性化定制。还应考虑减少高热量食物摄入(<125千卡/100克)。适当增加蔬菜、适量的水果和全谷物、家禽、鱼类、低脂乳制品、豆类、非热带植物油和坚果的摄入;建议定期进行有针对性的运动,因为它已被证明对糖尿病和心力衰竭患者有益;体重减轻可改善心脏代谢危险因素,并可能降低心力衰竭的风险。
心力衰竭是降糖药物心血管预后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降低心力衰竭风险来看,糖尿病患者选择降糖治疗应当坚持的主要原则包括不引起水钠潴留、适度降糖及不增加体重,不同降糖药物对心力衰竭的影响也不同。因此,糖尿病合并心衰的患者在进行降糖治疗时应当尽量选择有心脏保护作用的药物,并且血糖控制的强度可能需要根据心力衰竭的阶段和严重程度进行调整,需要密切监测糖尿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 || 董超 万涛
值班主任 || 范宏博
转载及投稿 || 010-62969002转8486
邮箱:wt11390@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