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型式(各型糖尿病)
「糖尿病分型」已更新,你还不知道?请收好这张表 | 知识卡片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
导读:医脉通内分泌科推出“知识卡片”这一栏目,旨在将一些临床上疾病相关的知识点用简单、易于保存的表格形式进行整理,以供临床医生利用零碎的时间温故学习,以期对临床医生有所帮助。
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更新了糖尿病分型,距离上一版(WHO1999版)已过了整整20年,相比已熟记于心的“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新版分型方法更新了哪些内容呢?
表1 糖尿病分型(WHO2019)
陈康医生注:“DM in Pregnancy”相当于2017版中国指南中的“妊娠期显性糖尿病”或“妊娠期间的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的译名可能不准确。
相关信息
自1965年以来,世界卫生组织定期更新并发布关于如何对糖尿病进行分类的指南。本文件对1999年最后一次发布的指南进行了更新。
糖尿病包括许多以高血糖为特征的疾病。根据目前的分类,有两种主要类型:1型糖尿病(T1DM)和2型糖尿病(T2DM)。历史上,这两种类型的区别是基于发病年龄、β细胞功能丧失程度、胰岛素抵抗程度、糖尿病相关自身抗体的存在以及生存对胰岛素治疗的需求。然而,这些特征都不能明确区分糖尿病类型,也不能解释整个糖尿病表型谱。
重新审视糖尿病分类有几个原因。首先,伴随年轻人肥胖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并意识到成年T1DM的发病率也相对较高,而年轻人中也会出现T2DM,T1DM和T2DM的表型差异正变得越来越不明显。其次,分子遗传学的发展使临床医生能够识别出越来越多的糖尿病亚型,这对于某些病例的治疗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病理生理学知识的增加导致发展个性化治疗和精确医学的趋势。与之前的分类不同,本分类不识别T1DM和T2DM的亚型,并包括了新类型的糖尿病("混合型糖尿病”和“未分类糖尿病”),为临床医生在诊断时对糖尿病个体进行分型提供实际指导。
参考资料:陈康.指南共识|WHO糖尿病分类2019(全文译文)**.CK医学科普
糖尿病分几型?有什么不一样?及早掌握这4点,或使你受益
生活中仍有很多人对糖尿病还不是很清楚,其实,糖尿病并非只有一种表现形式,而根据病发原因的不同,糖尿病本身也有类型区分,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糖尿病种类分别为1型与2型两大类。那么,这两者之间应该怎样区分呢?及早掌握这4点,或能使大家受益。
1.疾病的具体诱因
根据医学定义,1型糖尿病又被称为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病体内负责产生胰岛素的胰岛细胞由于受到了严重破坏,而因此产生了胰岛素绝对匮乏,从实际病例来看,1型糖尿病在青少年儿童身上更为常见,对此,家长朋友们要尤其上心。
与之相对的是,2型糖尿病在成年人群中较为普遍,同时,也是占比最高的糖尿病类型,从病因来看,肥胖、饮食、运动以及作息习惯都可能诱发此类病症,因此,防护起来也会更为困难。
2.病症的表现
临床上,糖尿病的典型表现就是“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饮、多尿与体重下降。
不过,在病情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通常不会有显著特征,甚至很多已患病数年的糖友看上去也依旧与常人无异,这是因为2型糖尿病的症状是间歇、进行性的,会根据个人体质状况的差异,在具体症状上有所区别。
相反,一旦罹患1型糖尿病,那么“三多一少”则会来得格外迅速,在尚处于发育阶段的少年儿童身上,便会表现出身形佝偻、成长不良。
3.并发症特点
作为典型的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对人体的影响不止于其本身,还在于由其诱发的多种并发症。
1型糖尿病带来的并发症往往是急性病情,例如酮症酸中毒以及高血糖性昏厥等。
而2型糖尿病病症发展速度较慢,引起的并发症也常是慢性病情,常见的包括糖尿病足、慢性心血管病以及肾脏炎症。
因此,各位糖友在日常控糖时,不应只将目光局限于血糖变化,而是要全方面关注自身体质的异常,以免慢性病深化。
4.治疗手段
在确诊具体的糖尿病类型后,具体的治疗手段也会有所差异。通常来说,1型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病情,患者需要通过长久注射胰岛素并搭配饮食疗法来加以控制。
而2型糖尿病若能早发现,便可在少量服药的前提下,通过控糖饮食等方式进行日常调养,痊愈可能性并不低,若病症继续深化,患者才有外源注射胰岛素的必要,因此,治疗起来也会相对轻松一些。
当然,仅依靠自身经验进行判断的话,难免会有失误。所以,对于感到身体不适、有血糖异常情况的患者来说,还是应当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判断,并尽早采取合理医疗方法加以治疗。
【本图文由“千金芳”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棉花,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到底有几种糖尿病?《柳叶刀》最新研究为五种,看看你属那一类
只做健康知道分子是浪费生命,我们的努力是让你的糖尿病逆转!
“五驾马车”血糖管理的第一驾马车就是健康教育,糖友都是老专家。纷繁率性的自媒体内容已经无法满足众多糖友的需求,因此,我们推出了“用博士的水准服务大众,用科研的严谨进行科普,”在资讯泛滥,迷失黑暗大海之际,我们用详尽的权威文献支持,为健康指明方向。
后续,我们会陆续推出功能医学视野下有关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肥胖、痛风、冠心病等系列停药逆转专题,希望带给您及您家人真正的健康。
个人请随意发到朋友圈,转载请取得授权许可!
糖尿病一般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LADA型糖尿病(1.5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3型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症),其中主要分型为1型及2型糖尿病,这是传统的糖尿病分型。如果将糖尿病患者分为五种类型,而不仅仅是两种类型,则可以从更好的治疗中受益。这是发表在“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上一项新研究的结论。
这项研究由瑞典隆德大学糖尿病中心的Leif Groop教授和赫尔辛基的芬兰分子医学研究所领导。
除妊娠糖尿病(妊娠期间发展成糖尿病)外,主要有两种类型:1型和2型。
在1型糖尿病中,产生胰岛素(调节血糖水平的激素)的胰腺β细胞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和破坏。
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形式,约占所有病例的90–95%。当人体的细胞停止对胰岛素作出反应,或β细胞无法产生足够量的激素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
在这两种形式的疾病中,血糖水平都可能过高——一种称为高血糖症的疾病。除非加以控制,否则可能导致许多并发症,包括肾脏疾病,心血管疾病和神经损伤。
糖尿病的异质性
糖尿病的诊断通常由使用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测试或A1C测试。FPG测试在一个时间点评估一个人的血糖水平,而A1C测试则测量前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当要确定一个人患有哪种糖尿病时,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可能会在血液中寻找与糖尿病相关的自身抗体。这些是免疫系统产生的蛋白质,可以攻击人体自身的细胞。
此类自身抗体的存在是1型糖尿病的指标。如果一个人没有这些自身抗体,则认为他们患有2型糖尿病。
但是,正如Groop教授及其同事所指出的那样,尽管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糖尿病具有高度异质性,但糖尿病的分类指南已经有20年没有更新。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和魁北克创新中心的Rob Sladek博士在与该研究相关的评论中说:“糖尿病是一组慢性代谢性疾病,它们具有高血糖的共同特征,这意味着,原则上,可以通过测量单个血液成分来诊断出糖尿病。”
“但是,血糖升高可能是由许多遗传因素和后天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降低了胰岛素的循环浓度或降低了其有效性,导致了临床表现和疾病进展的异质性。”
Groop教授和他的团队说,基于糖尿病的异质性对糖尿病进行“精细分类”可以帮助医疗保健专业人员更好地预测哪些患者最有可能发生并发症,并允许采用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法。
在他们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提出,不应再将糖尿病归为两种类型。相反,他们说应该将疾病分为五种不同的类型。
糖尿病的五个“类别”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四个研究组的数据得出了他们的建议。其中包括来自瑞典和芬兰的14775名成年人,他们都是新诊断出的糖尿病患者。
作为分析的一部分,科学家们观察了每一个研究对象的六项指标,每项指标代表了糖尿病的不同特征。
这些指标包括:体重指数(BMI);糖尿病诊断年龄;血红蛋白A1C(HbA1C),长期血糖控制指标;β细胞功能;胰岛素抵抗;以及糖尿病相关自身抗体的存在。
除了对参与者进行基因分析,研究人员还比较了他们的疾病进展、并发症和治疗。
这项研究揭示了五种不同形式的糖尿病,其中三种是严重的,两种是轻微的。小组将这些分类如下:
第一类: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目前称为1型糖尿病),以胰岛素缺乏和自身抗体的存在为特征。这在6-15%的受试者中被证实。
第二类:严重的胰岛素缺乏型糖尿病,特点是年龄小,胰岛素缺乏,代谢控制差,但没有自身抗体。这在9-20%的受试者中被证实。
第三类:严重胰岛素抵抗型糖尿病,其特征是严重胰岛素抵抗和明显较高的肾病风险。这在11-17%的受试者中被证实。
第四类:轻度肥胖相关糖尿病,最常见于肥胖个体。这影响了18-23%的受试者。
第五类:轻度与年龄相关的糖尿病,最常见于老年人。这是最常见的形式,影响39-47%的受试者。
研究人员注意到,这五种类型中的每一种都“在基因上是不同的”,这意味着没有在所有五个基因簇中共享的基因突变。
迈向精准医学的一步
当研究人员评估了五个组中每个组成年人接受的治疗时,他们注意到其中一些治疗不当。
例如,研究小组指出,从疾病发作的角度来看,第1组中只有42%的患者和第2组中只有29%的患者接受了胰岛素治疗。
他们说,这表明当前的糖尿病分类未能针对该疾病的潜在特征。
因此,Groop教授及其同事建议将糖尿病分为五类。
尽管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完善这五个类别,例如通过使用生物标志物和遗传风险评分,但研究小组认为,这项研究朝着针对糖尿病的定制治疗迈出了一大步。
Groop教授总结说:“现有的治疗指南受到以下事实的限制:它们对不良的代谢控制反应已发展,但没有办法预测哪些患者将需要加强治疗。
莱夫·格鲁普教授表示:“这项研究使我们朝着更加临床有用的诊断方向迈进,并代表了朝着精准医学治疗糖尿病迈出的重要一步。”
(免责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通知秒删。上述内容不构成诊断及治疗建议,药物、生活方式改变需要寻求医生、健康管理师、营养师专业人士意见及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