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接受(糖尿病接受治疗会怎么样)
接受糖尿病,适应新环境
“人生犹如迷宫,每个人都在其中寻找自己的‘奶酪’——稳定的工作、丰厚的收入、健康的身体、和谐的人际关系、甜蜜的爱情、美满的家庭……”
对于那些已经寻找到“奶酪”的朋友,应当多加珍惜,因为“奶酪”一旦开始变质,再想珍惜就为时晚矣。而这个时候,大多数人都会出现“如果当初再……就不会出现……”的后悔倾向,而当这种心态一直持续围绕着自己,那么最终只会影响自己的生活。
其实,有一部分的糖尿病患者也存在着上述的那种心理状态,尤其是一些新诊断出糖尿病的年轻患者。根据中国卫生部门的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1.6%。糖尿病人群正趋于年轻化。
和老年糖友不同,也许是自身阅历的不足,很多新诊断的年轻糖友,拿到体检报告时,会慌了神。有的甚至会追问医生,明明自己大学时候经常参加体育训练,甚至还是足球或者篮球校队的成员,这大学毕业才几年,怎么就被检查出来得了2型糖尿病了呢?在心理上总觉得这可能是一次误诊,其实是老天开的一个玩笑。以至于回到家后常常会纠结自己为什么会得糖尿病,茶不思饭不想,最终导致生活状态紊乱,工作萎靡不振。原本一个积极向上的阳光青年,结果变的整个人颓废、毫无精神气,甚至有些还因此得了抑郁症、焦虑症。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大多数还是自身心态的问题。
有句话叫做“恐惧来自于未知”,很多新诊断为糖尿病的年轻朋友会在得到诊断后会感到崩溃,是因为他内心恐惧,再加上并不了解糖尿病,过度的把糖尿病严重化,认为是与白血病、癌症、艾滋病同等层次的疾病。再加上网上搜索发现目前还没有可完全治愈糖尿病的方法,就认为糖尿病是一种“绝症”。
殊不知,艾滋病、白血病等疾病被称为绝症是因为它会造成人体免疫功能的缺陷,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最终危害到生命。然而即使是这类绝症,在早期就开始科学规范的治疗,患者的自然生存时间也可以做到和常人一样。
更别说血糖通常是很容易控制好的,糖尿病其实它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得了糖尿病后患者自暴自弃,不多加干预控制,最终导致并发症出现,身体恶化。而这些,只要在最初就开始正视糖尿病,去接受它,去适应它,去管理它。很多并发症是可能避免的。尤其是当年轻患者把糖尿病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当中后,就会发现其实糖友与普通人区别的也就是每天服用几粒药,其他常人能做的事情,糖尿病患者一样能够去做。
而如果,新诊断糖尿病的朋友觉得自己无法走出这道坎,不妨找一位心理医生看一下,或者参加下糖友们之间组织的活动,多出去走走,多亲身接触一下糖尿病,就会发现很多大爷大妈患了几十年的糖尿病,依然精气神十足,也就明白糖尿病其实并不可怕。
当年轻糖友接受了糖尿病的这个事实后,应当学会积极的适应这个不速之客到来后的新环境,也许刚开始会感觉磕磕碰碰,有时候会忘了服用降糖药,导致血糖不稳定,但是请不要灰心,时间是最好的证明,等到几十年后,再回头看看,也许糖尿病只是自己人生中微不足道的小事情,沈玉琳说过一句话,叫做人生不就是关关难过关关过。现实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关卡,直面它,正视它,接受它,跨过它,才是去往前方的正确道路。
早知道!糖尿病患者应对“甜蜜”困扰 外出这样进餐
央视网消息(记者刘亮 张恪忞):一年又一年,健康快乐过大年。糖尿病被称为“甜蜜的负担”,据2017年发布的《第八版全球糖尿病概览》数据显示,中国有1.144亿糖尿病患者,位居全球第一。糖尿病患者在假日饮食方面该如何去做,节日期间又要注意哪些关键问题?看看专家怎么说。
外出旅游如何进餐?
外出旅游时运动量比平时会有很大增加,服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的患者。如果服药后没有按时吃饭或进食量比平时减少都很容易引起低血糖的发生。严重时会导致低血糖昏迷造成二次伤害,甚至危及生命。所以糖尿病患者外出旅行时更应注意按时进餐,此外还应随身携带糖果、巧克力等,以备低血糖发生时及时补充。
饭店就餐应注意什么?
在饭店就餐尤其是许多朋友聚餐时应注意尽量选择清单少油、少盐的菜,并以蒸、煮、焯、涮、凉拌等烹调方式为好。尽量避免油炸、油煎、烤制、熏制的食物。注意多食用绿叶蔬菜,肉类以鱼、虾、贝类等为主,鸡、鸭肉次之,避免排骨、肘子、牛腩等过油的肉类。
有人发现饮酒后血糖水平较低,于是认为酒精可以降低血糖。其实这是酒精进入人体后扰乱了正常能量代谢,再加上饮酒后往往不吃主食,于是造成了血糖反应较低的假象,饮酒控血糖实在不可取,糖尿病患者应该尽量避免饮酒。
糖尿病的饮食误区有哪些?
1、盲目减少主食。有些人认为少吃或不吃主食就可以减少血糖的升高,的确这种方式在短时间会有一定作用。但主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应占全天总能量的一半以上。尤其葡萄糖是一般情况下大脑和红细胞能量的唯一来源。在人体能量代谢过程中,脂肪酸代谢也需要碳水化合物参与。盲目减少主食会改变人体内能量代谢状态,这种不健康的饮食方式是不可取的。
2、只吃素不吃荤。动物性食物是最主要的优质蛋白来源,其氨基酸比例适合人体需要,这一点是植物性食物不可替代的。动物性食物还可以为人体提供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尤其是红肉中的铁不但含量丰富,且较植物性食物更易吸收。所以不论为了控制体重还是血糖吃素不吃荤的做法都是得不偿失的。
3、不限制植物油的摄入。其实,动物油和植物油都是脂类。它提供的能量是同等质量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两倍还多。所以无论动物脂肪还是植物油摄入过量都会导致总能量过高,进而影响血糖的控制。另外,长期过多摄入脂肪,也会使体重增加,导致体内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还会引起血脂异常,增加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所以在尽量减少动物来源的脂肪基础上,也要限制植物油,糖尿病患者每日的植物油摄入量应该在25g以下。
4、不吃早餐。很多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年轻的患者,不吃早餐或早餐仅吃牛奶、鸡蛋,不吃主食,以此来控制总能量摄入,降低血糖。殊不知用这种方法来控制热量,往往会失败。因为不吃早餐到了中午会特别饿,在不知不觉中会比原来吃的更多,使血糖更快速的升高。其实血糖控制的目的在于血糖达标且平稳,忽高忽低的血糖对人体危害极大。由于糖尿病患者存在自身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血糖调节能力较差,这种不吃早餐的做法会加剧血糖波动违背了血糖控制原则。所以糖尿病患者的三餐热量必须均衡,避免某一餐能量过高或过低。另外,在三餐之外设置加餐,如上午9点、下午3点和睡前,将正餐的食物更均衡的分配在全天,可有利于血糖的平稳达标。
5、不甜的东西可以多吃。说不甜的东西可以多吃,是建立在食物越甜升高血糖的能力就越强这一基础上的,其实这并不准确。甜度最高的果糖对血糖的影响反而最小,而麦芽糖升高血糖的能力是最强的,但是相对甜度却很低。由此可见不甜的食物就对血糖影响小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家人应该如何照顾糖尿病患者?
1、家人也要学习糖尿病知识。鼓励家人陪同糖尿病患者一起去医院,共同接受糖尿病教育,掌握一些糖尿病照护技能,如血糖监测、胰岛素注射、低血糖救治等。IDF资料显示,不到1/4的家庭成员有机会接受糖尿病教育。家人和糖尿病患者共同学习糖尿病知识,才能更好地与糖尿病患者沟通,更了解他们的需求,也能更好地参与患者的居家管理。
2、关心和理解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疾病,需要繁琐而严格的日常自我管理、终身用药和监测,对家庭造成经济负担,由此带来的压力和痛苦,影响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糖尿病患者抑郁的患病率远高于普通人群,家人的情感支持、积极鼓励,对糖尿病患者保持良好心态、遵循治疗、改善病情具有重要意义。
3、家人共同坚持健康饮食。家人为糖尿病患者科学合理地安排日常饮食很重要,好的做法不是单独为患者准备所谓的“糖尿病餐”,而是全家共同坚持健康饮食,在家庭餐桌上发挥巧思,健康饮食也可以美味丰盛,让糖尿病患者不被孤立,也让每一个家庭成员健康获益。
4、陪伴糖尿病患者一起运动。规律运动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改善血糖控制,但坚持长期运动对患者来说并不容易,而且,糖尿病患者在运动中可能有低血糖、运动损伤等危险,所以,为了运动更好坚持、也更安全,家人陪患者一起去运动吧。(受访嘉宾: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临床营养科 李世阳、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糖尿病个案管理师 李彩宏)
美媒:干预生活方式可使大部分糖尿病患者逆转 无需药物
新华社北京6月11日新媒体专电 美媒称,最新结果显示将近三分之二的糖尿病患者经过短短12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后就彻底缓解病情。
据美国新图谱网站6月3日报道,保持健康饮食、加强体育锻炼和减掉多余体重有助于控制2型糖尿病无疑并非新闻。然而,近年持续不断的研究发现,许多被诊断患有这种疾病的人仅仅利用生活方式干预,无需药物就可有效地逆转病情。
这一最新研究成果以迄今为止最强有力的证据证实了特种饮食和体育锻炼对逆转2型糖尿病的效用。这项试验招募了大约150名受试者,他们都在三年内确诊2型糖尿病,平均年龄42岁。
这些人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接受标准护理,干预组遵循强化特种饮食和体育锻炼计划。干预计划包括在一开始采用名叫“剑桥体重规划”的12周低热量饮食。接下来,受试者又用12周时间过渡到一般性健康饮食,但仍要对热量加以控制。按照要求,干预组还须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体育锻炼,且最好每天走路至少1万步。
结果显示,12个月以后,生活方式干预组的受试者平均减重26磅(约12公斤),而标准护理组的受试者平均减重9磅(约4公斤)。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为期12个月的研究结束时,干预组61%的人不再是糖尿病患者,而标准护理对照组只有12%的人达到类似的病情缓解程度。
在英国进行的一项类似研究发现,经过严格的体重管理干预,46%的研究对象在12个月内全面缓解了糖尿病。塔赫里说,最新试验的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因为其参加者的平均年龄比英国那项试验要小10岁,而且确诊时间更近。这表明,虽然特种饮食和体育锻炼干预对所有年龄的2型糖尿病患者都有好处,但越早进行,效果就越好。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