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采血(糖尿病采血部位)

民福康 0
文章目录:

自查血糖,选第一滴血好还是第二滴血好?做好3件事,结果更准确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坚持服用降糖药或者生活调理的同时,也需要监测自己的血糖,从而了解体内的血糖变化,能够对医生诊断和调整治疗方案有很大的帮助。但也有一些新的糖尿病患者在自查血糖的时候,搞不清楚应该怎么测。比如在刺破手指后,选第一滴血好还是第二滴血好?为了让血糖测量的结果更准确,今天也和糖友一起搞清楚这些问题。

自查血糖,选第一滴血好还是第二滴血好?

随着血糖试纸的普及,很多人可以在家里自己测量血糖,通过采集指尖血液的方式来检测血糖水平。而从科学的角度来看,采血的时候选第一滴血或者第二滴血都是可以的,因为血糖的检测仪器相对正规,第几滴血对血糖的影响并不大。

如果你本身并没有血糖异常的问题,那么检测第一滴血就足够了。但是对存在血糖异常的人来说,选取第二滴血比较好。因为在检测血糖的时候可能需要酒精消毒,或者刺破手指,从而受到细胞液等影响,对血糖结果造成影响,检测第二滴血会更为可信一些。

而且如果你能在测量血糖时做到3点,那么结果也会更加准确一些。

首先在检查血糖之前要做好消毒措施

先使用中性或者温水洗干净双手,然后反复地抓握采血一侧的手指,能够让手部的血液循环更加丰富,在刺破指尖后能够充分出血。或者选择将采血的手臂自然下垂10-15秒,也能避免刺破指尖后出血少。

其次用75%的酒精消毒指腹后,等待自然晾干后,再采血。这样能够避免酒精残留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在酒精液完全挥发后,采集的第一滴血测量血糖得到的结果是相对准确的。

第三件事,如果取血的时候需要第二滴血,也应该采取正确的采血手法。有些人会急于挤血,直接在手指之间挤压,这时得到的血液中可能含有较多的细胞组织液,也可能对检查的结果造成影响。

正确的做法是,从人们的指根部位开始,平行向指尖方向推、压,能够得到比较准确的测量结果。

如果你平时也需要自己在家测量血糖,除了考虑选第一滴血好还是第二滴血好,还应该做好3件事,这样也能保证检查的结果更加准确。

关于自测血糖,还有4件事不知道,可能白测了

第一件事,自测血糖什么时间测好?

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可以测量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两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的。但是测量血糖的时间有讲究。

空腹血糖需要在禁食的8-12个小时以内进行,比如你在前一天晚上的7点吃过晚饭,第二天测量血糖的时间不宜超过早晨七点。因为超过12个小时的空腹状态可能会出现偏低或者反跳性的血糖升高,对检查结果的准确性造成一定的影响。

而餐后血糖需要在吃第一口饭开始算起,然后测量饭后2个小时的血糖。这样的血糖测量方式能够较好地获得餐后血糖水平,否则也可能出现准确性变差的问题。

第二件事,采集血糖扎哪里比较好?

采血需要采集指尖血大家都知道,但是具体的位置也有讲究。比如采血的时候更建议选择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且尽量选择在手指的两侧采血,在血管较为丰富的地方取血,也不容易产生很强的疼痛感。

第三件事,是保持什么样的频率监测血糖?

这里主要给血糖症状消失的患者提出建议,虽然不需要每天都测量血糖,但也应该保持每周一天的血糖检测频率。记录自己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的血糖以及随机时间的血糖值,做好记录。在医院复查的时候测量糖化血红蛋白,以便于掌握长期的血糖变化。

第四件事,检查血糖前要停药一天?

有些患者觉得吃降糖药后得到的血糖值都不是自己原本的血糖水平,为了了解真正的血糖水平,会刻意地减少一天的药物。但这样会影响药物控糖的有效性。正确的做法是正常服用药物,不受检查的影响。

如果为了了解血糖水平擅自停药,很可能会导致血糖不稳定,对血管等造成损伤,频繁的停药也可能对病情稳定不利,威胁健康。

糖尿病患者需要坚持在用药的同时监测血糖水平。而在家自测血糖的时候也应该掌握这些事情,如果能够每一件事都做到,那么测量出来的血糖结果也会更加准确。

与其担心取第一滴血好还是第二滴血好,还不如做好3件事,能让检查的结果更加准确。测量血糖后还应该做好记录,以便于观察血糖的波动水平。

参考资料:

1、自测血糖该用第一滴还是第二滴血?护士长支招·福州晚报·2020-01-20

2、测血糖用第一滴血和第二滴血,哪个更准?·糖尿病之友·2021-05-11

3、搞不清楚这8个问题,你的血糖都白测了!·健康时报·2019-01-12

糖尿病病人空腹抽低血糖晕厥!医生告诉你抽血应该这么做

很多人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医生,去医院抽血检查到底需不需要空腹?为什么有时需要有时却不需要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讲个门诊的真实案例。

有一天老王在买完菜坐公交车回家后觉得胳膊疼,随手一抹满手是血,如果正常人的话第一反应应该是在哪里不小心磕碰到了,涂抹点药就可以了。但是老王却不是这样想的,因为他看到过一篇报道有一些艾滋病患者为了报复社会在公交车上用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的针头利器去伤害正常人,从而恶意传播艾滋病。老王越想越害怕,打算第二天去医院查一下有没有被感染。

到了第二天早上他什么也没吃就空腹去了医院,去的时候医院人山人海,在等待抽血的过程中,老王一阵头晕,然后一头栽在了地上。多亏医生护士抢救的及时,清醒后的老王把事情的前前后后都告诉了医生,原来老王患有多年的糖尿病,因为没有规律进食,低血糖反应后晕倒,医生无奈的告诉他:“并不是所有的抽血都需要空腹,感染性疾病的检测不需要空腹查!”

那么为什么有的抽血检测需要空腹有的检测不需要呢?到底什么检查需要空腹去医院?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什么叫空腹采血。空腹采血是指禁食8小时候采取的血液标本,由于一半多在晨起抽血,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饮食成分及生理活动对检查结果的影响。

{!-- PGC_COLUMN --}

一般需要空腹检查的包括肾功能(看肾脏的功能)、肝功能(看肝脏及肝细胞损伤)、血糖(糖尿病患者的诊断)、血脂(高血脂症的诊断)、电解质(钾、钠、氯等离子)、血流变等。因为如果一旦进食,食物中的糖类、蛋白质、嘌呤等物质会严重影响检测指标,从而造成检测结果的不准确,不仅白花钱,还会影响医生的诊断。而单纯的血常规、感染性疾病的检测、血沉、甲状腺功能或者一些肿瘤标记物的指标是不影响的。

还有人要问了,如果是慢性病患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每天早上规律服药,那么如果我去医院抽血该怎么办?降压药可以吃吗?会不会影响检查结果?

如果是慢性病需要规律服用药物的患者,在抽血当天早上仍然可以规律用药,如高血压患者服用药物时用1-2口清水将药物送服是不影响检查结果的,因为抽血前禁止饮水是担心大量饮食稀释血液导致检测结果出现误差,50ml以下的饮水是不影响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用饮料、浓茶、咖啡送服药物。

最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最佳的空腹采血时间是6:30——09:30,并且很多医院检验科肝肾功能的检测一般持续到10:00,如果您起晚了或者堵车耽误了时间那就直接去吃饭就可以了,第二天再去医院就可以,以免白跑一趟。

糖尿病患者不能忽视居家测血糖,正确操作与准确的判断很重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国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改变,不少糖尿病病人为了更好的控制血糖,除了健康饮食、体育锻炼、药物治疗外,每天还要监测血糖的变化根据血糖变化来调节自己的治疗。测血糖是了解糖尿病病情最简单和直接的方法,而且测血糖是糖尿病人几乎每天都要做的一件事情,每个糖尿病患者为了更方便的检测自己的血糖,较多选择使用便携式血糖仪可以随时随地测血糖,但如果测血糖方法不规范,则可能测出不正确的结果而进行错误的治疗,所以正确的测血糖方式是很重要的。

那么为了能够测出正确的血糖值有哪些方面需要患者注意的呢?
  • 首先咱们先从测血糖的步骤说起,第一步调整血糖仪的代码使其与您现在使用的试纸的代码相同,注意不同时间购买的试纸有不同的代码,所以必须先调整血糖仪的代码;第二步给血糖笔上装上针头,调整笔的进针深浅的刻度(一般刻度调到3即可,若末梢循环不好,采不到血,可以调到5左右);第三步洗手,并将试纸条插入血糖仪,待血糖仪指示取血后用75%的酒精消毒手指头肚(中指或食指),将调整好的笔垂直进入,用两只手的大拇指和食指立刻捏住被测手指的上方,将血液滴到试纸采血处;第四步采完血后用棉棒摁住破口,然后等待出现血糖仪数值,记得测量完后拔出试纸扔到专门垃圾桶。
  • 咱们测血糖使用的血糖仪需要校准和清洁,血糖仪常会受到环境中灰尘的污染,在使用时血液也会不小心沾染到仪器的测试区,从而对结果造成影响,因此在测血糖前需留意仪器是否清洁。长期不校准血糖仪,也会使结果出现误差第一次使用血糖仪和换用新的一瓶试纸条时,都需要进行校准。在血糖仪受到大的撞击或跌落在地时,最好也检查一下其准确性。
  • 还有要注意正确的采血方法,手指两侧有丰富的血管,而神经末梢也分布较少。在指尖两侧皮肤较薄处采血不仅可以减少疼痛,而且出血量足。采血之前要将手用肥皂清洗干净,可将手臂下垂几十秒以便血液流到手指;每次采血时,都要更换一次性针头,并做好消毒工作。若在皮肤还残留酒精时就取血,会导致检测值偏低,因此需待酒精挥发后再取血。测量时不要过分挤压手指,轻轻推压两侧血管至指前端三分之一处,让血慢慢溢出即可。
  • 注意使用的试条需要避光避湿保存,试纸条易受温度、湿度、化学物质的影响,应保存在干燥、阴凉处,避免阳光照射,每次使用后需密封保存。购买和使用试纸前应检查其是否过期。有的试纸条采用铝箔包装,能有效防潮,保质期可达一年,但瓶装的试纸条打开后必须在3~4个月内使用完。过期的试纸条测定结果必然会有偏差。
  • 最后血糖还需定期测定,对于血糖控制得比较好的患者,可将监测的间隔拉长一些,每周测定1次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每隔2~3周安排1天测定全天7个点的血糖。若发现血糖波动较大,还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