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物质(糖尿病患者食物组成总原则)

医者良言 0
文章目录:

身体缺啥会引发糖尿病?如何补充?看完此文,您必然有大的收获

今天在门诊有一个老太太问我自己得糖尿病是不是缺乏了什么物质?到底应该如何补充呢?

估计很多糖尿病患者都会有老太太的这种疑惑,为了让大家对糖尿病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我今天分享一下个人的看法。不过考虑到内容较长,希望大家能用心看完,相信您们必然会有很大的收获。

1.身体缺乏什么会引发糖尿病?

可能大家都会觉得对糖尿病很熟悉,但是要说到了解,估计很多患者都称不上!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糖尿病的定义。从专业的角度来看,糖尿病是一种因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或者相对分泌不足以及胰岛素利用障碍而引起的一种代谢性疾病。

可能说了这么多,大家对糖尿病还是没有什么认识。其实说白了,糖尿病的本质就是胰岛素的问题,可以认为糖尿病患者是缺乏胰岛素,而胰岛素作为人体内唯一的降低血糖的物质,如果人体缺乏了它,那血糖肯定容易偏高。

在临床上糖尿病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即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其本质就是胰岛素的绝对缺乏,也就是说人体不能分泌足够量的胰岛素,自然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了。这种糖尿病的病因可能是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细胞存在先天性或者后天性的缺陷,所以功能下降。这种类型的糖尿病发病率偏低一些,主要好发于青少年,而且他们的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的症状比较明显。

2型糖尿病:此种类型的糖尿病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好发于成年人,年轻人比较少见。2型糖尿病的本质是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或者(和)胰岛素抵抗。和1型糖尿病不同是,2型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的症状不明显。在2型糖尿病患者之中,有很多是体重超标者,肥胖者和正常人相比,他们会存在胰岛素抵抗的情况。

可能大家不太理解,糖尿病一会是胰岛素分泌不足,一会胰岛素抵抗的,这到底怎么回事呢?大家别急,我会细细道来。

胰岛素要想在人体内发挥作用,它必须要和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行。胰岛素和胰岛素受体的关系,我们可以姑且认为是一个门上有两把钥匙,只有两把钥匙同时开门才能把门打开,否则就打不开门。

上面说的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主要是指这类人存在着胰岛素抵抗,和之前同样量的胰岛素,现在肯定是控制不了血糖的。为了维持正常的血糖,人体就不得不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但是由于胰岛细胞的能力有限,所以就可能会出现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的情况。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他们普遍存在肥胖的情况,那自然也存在着胰岛素抵抗的状况。如果他们能够减重10~20斤,那血糖肯定更容易被控制。

综合以上,糖尿病主要是人体直接或者间接缺乏胰岛素。

2.既然糖尿病是因为缺乏胰岛素,那应该如何补充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现实中有很多糖尿病患者都需要打胰岛素,他们为什么选择皮下注射胰岛素而不是口服呢?

生物大分子

其实这个问题早在学习高中生物的时候,老师就曾经给出过答案。我们都知道胰岛素的本质是蛋白质,属于生物大分子,所以它不能通过胃肠道直接被人体吸收利用。

口服胰岛素以后,它会进入人体内转变成小分子的氨基酸,而要想胰岛素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它必须保证结构的完整性。因此,口服胰岛素是起不到降低血糖的作用的。

我们都知道,糖尿病在早期的时候可以通过口服药物控制血糖,但是随着病情的进展,胰岛细胞的功能是下降的,自然分泌的胰岛素的量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到了那个时候,口服药物效果并不好,只能依靠长期皮下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

虽然说打胰岛素的针眼比较小,但是一天一次或者三次的频率,大多数也是扛不住的,而且皮下打胰岛素也会引起皮下脂肪的萎缩和发硬。

口服胰岛素

那到底是否存在着口服胰岛素呢?其实关于口服胰岛素的研究,人类一直在进行着。目前来说,合肥有一家科技公司和以色列等多个国家合作,研制出了口服胰岛素,不过现在这种口服胰岛素正在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而且根据权威媒体的报道,它很有可能会在明年上市,这对于广大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大的福音。

与此同时,口服胰岛素和皮下注射的胰岛素相比,本身还具有比较大的优势。我们都知道皮下注射胰岛素容易引发低血糖,而且还会带来皮下脂肪萎缩等问题。口服胰岛素不仅仅能减轻糖尿病的注射之苦,还可以最大限度模仿正常人分泌胰岛素的模式,从而能减轻或者避免传统皮下注射胰岛素带来的问题。

不过需要注意一点,口服胰岛素在刚上市的时候,价格可能会比较昂贵。因为这种口服胰岛素在研发以及临床试验阶段,厂家都付出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人家肯定要把这个成本拿回来的,如果研制新药都挣不到钱,甚至亏钱,估计以后就没有人去这个事情了。

不过大家也并没有因此而沮丧,随着生产厂家能把成本收回,这种口服胰岛素的价格也是会逐渐下降的。就拿瑞舒伐他汀来说吧,它刚上市的时候,价格也是比较贵的,后来这种药物由原来的大几十降低到十几块钱一盒,而且还被纳入了医保报销的范围。

在口服胰岛素还没有上市之前,广大的糖尿病患者能做的还是控制饮食、保持合理体重、坚持运动、按时服用降压药物和监测血糖,做到了这些,血糖基本也都能控制的差不多。千万不要等胰岛素细胞功能衰竭的差不多的时候才后悔,自律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很重要的。

我是医者良言,致力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享健康知识,做你身边的健康小助手,如果觉得写得还不错,对你有益,就点个赞,转发给你身边有同样需求的人,让更多的人受益吧!

“它”是天然“升糖王”,糖友若贪吃,打再多“胰岛素”也没用

现在血糖高的人越来越多了,这都是自己在生活中对于饮食习惯不注意造成的后果。而且换上糖尿病之后,就不能够吃一些糖分含量高的食物了,要是严重一些的话,就不得不用胰岛素来控制一下体内的糖分浓度了。一旦得了糖尿很多的东西是不能够吃的,忌口太多了,而且有一些东西其实糖分含量非常的高,但还有人不知道。那么,“它”是天然“升糖王”,糖友若贪吃,打再多“胰岛素”也没用!

油炸类食品:说起来油炸类食品,它应该是大多数疾病的忌口了。油炸食品的油脂都非常高,正常人摄入过量的油脂会引起体内饱和脂肪酸堆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而糖尿病患者还会引起血糖升高,严重的话会引起心血管并发症。

甜食:众所周知,患上糖尿病,基本上是跟甜品甜食无缘的,因为甜食中含有很多的添加剂,糖分都比较高,就算是只吃一块蛋糕,也容易让血糖升高很多。因此患有糖尿病的人,在生活中最好避免吃一些甜食甜品,比如一些蛋挞,白面包以及蛋糕等等。

白粥:白粥看起来并没含有比较多的糖分,但是白粥一般情况下熬得比较烂,白粥中的淀粉和其他的营养物质很容易被人体所吸收利用,而且容易产生饥饿感,所以大量的喝白粥也会让血糖升得比较快。

酒:酒中含有酒精,人体长期摄入过多的酒精,会对肝脏有一定的伤害,有些在服用降糖药的病人,很多病人喝了酒后容易出现心慌、气短等不良反应,其原因是多数是因为他们服用有降糖的药物而导致的。

“它”是天然“升糖王”,糖友若贪吃,打再多“胰岛素”也没用!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这三种物质,对糖尿病患者控糖病情很有帮助,看看你缺吗?

张先生被检查出患有糖尿病后,对于自己的身体健康就格外注意。刚开始,张先生就像听话的小学生一样,视医生的话为“圣旨”。他可以说是很听话的患者,每天遵医嘱吃药、血糖监测、运动,还十分注意饮食的控制,虽然给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可张先生还是坚持着,刚开始挺好,血糖控制的不错,身体也没有不舒服。

随着患病时间的延长,张先生慢慢地就开始懈怠了。尽管每天都吃降糖药,但降糖效果并不理想。血糖居高不下,眼晴看东西越来越模糊,身上经常奇痒难受,肾脏问题也慢慢地暴露出来了。

去医院就诊时,医生得知张先生的情况,经过仔细诊断,张先生已经出现了糖尿病并发症,医生建议张先生在吃降糖药的同时, 还要坚持吃硫辛酸才可抑制并发症。张先生不敢再轻视,按照医生说的,连续吃了半年的硫辛酸,身上不再发痒,视物也清晰了。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要补充硫辛酸?

硫辛酸

硫辛酸曾经被列为B族维生素的一种,目前硫辛酸从分类上,已不属于维生素家族。 硫辛酸是功能强大的抗氧化剂,能够对抗高血糖引起的氧化应激反应,同时可以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改善为神经输送营养血管的血流量,同时还能够抑制脂质氧化,改善神经传导,增加相关营养物质转运酶的活性,有效改善周围神经病变。

除了预防和改善周围神经病变以外,糖尿病人补充硫辛酸,特别是一些新发糖尿病的朋友,胰岛细胞功能还不错的情况下,还有改善β胰岛细胞功能的作用。

除了硫辛酸,这两种维生素也不可忽视!

维生素D

维生素 D补充治疗可减少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改善血糖控制,并有益于预防和减少某些糖尿病并发症,特别是心血管病和肾病。

维生素D可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氧化应激损伤等保护心脏功能。2型糖尿病患者维生素D水平偏低,可导致更严重的血管钙化,这可能是2型糖尿病患者心脏代谢疾病风险增加的原因之一。

此外,维生素D可以抑制转化生长因子 β、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产生,从而减少肾小球的纤维化,减少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

维生素B

作为关键酶的辅酶,B族维生素在糖代谢中有重要作用,它可以减少糖尿病性神经病变,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以及冠心病发病率。

糖尿病另一大并发症是神经病变,糖友出现肢体感觉异常,如麻木、疼痛、瘙痒等,还有肌张力下降、肌肉萎缩甚至麻痹。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可减少和缓解末梢神经炎等神经病变。

值得提醒的是,维生素并不是补充得越多越好,过量摄入反而会增加身体器官的负担,甚至会引发意想不到的危害。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应调整好饮食结构,增加主食中粗粮比例,做好荤素和粗细搭配,不能过度节食和偏食,以免导致营养不均或营养不良。与此同时,最为关键的一点是保持血糖稳定达标,严格按照医嘱服用降糖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