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糖尿病(糖尿病喝光明纯牛奶吗)
两次手术,让20年糖尿病患者重见光明
术后查房,张雷伸出两个手指问病人能看到吗,几个手指?病人很高兴,说看到了,两个手指。
“知道糖尿病会影响视力,但没想到会如此严重。”家住钟楼区陈渡社区的陈先生,上周在常州激光医院眼科做完复杂的左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白内障联合手术后,原本已经瞎掉的眼睛,又重新看到光明,术后两天检查已能看到2米远的手指了。陈先生的妻子感叹,如果不是老伴脾气犟,早点来医院检查治疗,他的眼睛也不至于坏到这种地步。
失明后来求医
眼底检查无法进行
陈先生今年70岁,患糖尿病已有20年,几年前视力就开始模糊,但只要还能看见东西,就不当回事。没想到一年多前,他的右眼突然失明看不见了,倔强的陈先生忍着没跟家人说。一个月前,他的左眼又大出血失明,完全看不见后,他才听从妻子的话,在妻子搀扶下来到激光医院眼科求助。
业务副院长、眼科主任张雷仔细为陈先生做眼睛检查,发现他是糖尿病引起的严重视网膜病变(下面简称“糖网病”)和并发性白内障。由于病程拖延时间太长,想要复明,必须尽快做双眼手术。“他的眼底情况很差,眼睛玻璃体里全是眼底血管破裂流出来的血,眼底检查都无法正常进行,我只能根据检查所见和以往的经验进行预判,并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再在手术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手术分两次进行,一个月前右眼先做手术,术后视力恢复到0.2,4月14日又做了左眼手术。“这是个相当复杂的联合手术,包含玻璃体切除、白内障手术、人工晶体植入、全视网膜激光和黄斑内界膜剥除等。”张雷主任说,陈先生的左眼病变比右眼严重,术后视力恢复不如右眼,好在其黄斑情况尚可,术后失明状况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将大大提高。
坚持“年检”干预
可避免严重糖网病
张雷说,如果患了糖尿病,只要坚持定期检查眼底情况,及时干预治疗,是可以避免发展到陈先生这样失明的地步的。
随着人的衰老,血管也会变窄,而糖尿病人的血管变窄、堵塞进程成倍加速,血管在哪里不通畅,哪里就会出现病变。眼底视网膜血管丰富,是糖尿病最容易侵犯的部位,导致视网膜缺血病变。机体为了弥补缺血损失,就产生许多新的小血管来补充供血,但这些新生血管很脆弱,很容易破裂出血而帮倒忙,引起严重的视网膜病变致盲。
我国现有1.164亿糖尿病患者,其中三分之一患有糖网病,这其中又有三分之一的人面临失明危险。怎么办呢?
张雷主任说,糖尿病初期,眼底可维持正常,随病程延长,眼底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病变。当出现视力模糊甚至有阴影时,视网膜的破坏已经很严重了,这时造成的视力损伤已不可逆、甚至失明。所以,患了糖尿病,早期发现糖网病变,并及时干预治疗非常关键。
要预防糖网病变,首先要控制好血糖;其次,要定期到眼科做眼底糖网病检查,并做好记录;若发现有眼底糖网病变了,要及时用激光光凝、抗VEGF药物玻璃腔注射治疗,可有效阻止糖网病变进一步发展;若发展到玻璃出血、继发视网膜脱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严重糖网病变时,就要及时做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争取不失明致盲。
越声
守护光明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预防与科普指南
糖尿病以隐匿方式危害健康
会导致多饮多尿等症状
还损害肾脏和微血管
严重时引发眼底病变
甚至剥夺视力
小丹因1型糖尿病导致视网膜病变并失去视力,生活与工作面临挑战。今天我们一起了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害与诊疗手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眼部并发症,已成为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
0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成因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源于长期高血糖对视网膜微血管和神经层的损害,高血糖导致微血管渗漏、闭塞及新生血管形成,最终损害视网膜功能。
02
症状与分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症状不明显,后期可能出现视力下降等问题,分为非增殖期和增殖期。非增殖期表现为微血管损伤,增殖期表现为新生血管形成,造成视网膜前出血、玻璃体积血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严重时可能导致失明。
03
判断与治疗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主要依靠眼底检查和荧光素血管造影,能有效评估视网膜血管的变化及病变范围。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以改善微循环、减轻水肿和出血;激光治疗通过凝固新生血管和微血管瘤,防止病情恶化;对于视网膜脱离或玻璃体积血等严重并发症,需采取手术治疗以恢复视网膜功能,减轻患者视力损害。
04
预防与自我管理
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键是控制血糖,同时关注血压和血脂,结合合理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定期眼底检查至少每年一次,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干预病变;确诊患者应遵医嘱定期复查并接受必要治疗。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虽严重,但通过合理预防和治疗可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应加强自我管理,定期监测血糖、血压、血脂,进行眼底检查,及时发现并干预病变。同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有助于预防病变。
图/文:内分泌科 苏雨荷
编辑:宣传科 赵雯婷
审核:宣传科 宫浩翔
部分图片转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
国际首个糖尿病诊疗多模态大模型来了!
糖尿病是全球上升最快的主要慢性病,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作为最常见的糖尿病特异并发症,影响了30%-40%的糖尿病患者,严重情况下会造成失明。糖尿病防治形势则更为严峻,尤其在基层和偏远地区缺乏糖尿病管理适宜技术,基层医生的数量和经验远不能满足糖尿病管理的实际需求。
在这个“AI ”的时代,AI可以为解决基层糖尿病防治问题做些什么?能不能构建一个“糖尿病诊疗意见和糖尿病眼部并发症精准诊断”的智能系统?
糖尿病诊疗多模态大模型系统概览
近日,国际首个糖尿病诊疗多模态大模型出炉,给出治“糖”数字方案。该系统充分展现了“大语言模型和深度学习技术”的优势,利用37.2万条基层慢病诊疗和管理数据、超50万张眼底图像进行训练优化,可实现基于临床信息的糖尿病管理意见推荐、基于眼底图像精准预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进而生成临床诊疗意见,帮助基层医生更好地诊断糖尿病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给患者提出个性化的诊疗意见。
据介绍,研究团队邀请了10位糖尿病相关学科的著名学者组成国际多学科专家委员会,以专家对每个病例形成的诊疗共识为标准答案,对糖尿病诊疗多模态大模型和基层医生给出的诊疗意见进行盲法评分,发现这一系统产出的糖尿病诊疗意见的质量达到或强于基层医生的水平。
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及香港等中国城市和新加坡、泰国、英国、乌兹别克斯坦等6个国家的眼底图像对该模型进行外部测试,结果显示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能力达到专业眼科医生水平。
该模型由清华大学、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黄天荫教授团队、上海交通大学电院计算机系/教育部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盛斌教授团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教授和李华婷教授团队、新加坡国立大学覃宇宗教授团队研究团队合作研究,开展了随访769名中国基层糖尿病患者的前瞻性研究,证实该系统纳入糖尿病诊疗流程后,可有效提升基层医生的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建议,显著改善新发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提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转诊依从性,相关成果于近日发表在《自然·医学》。
糖尿病诊疗多模态大模型系统纳入基层糖尿病管理诊疗流程的愿景
“糖尿病诊疗多模态大模型具备的辅助诊断及意见推荐功能,有望大幅改善中低收入国家的基层糖尿病管理和治疗水平,进而改善糖尿病患者预后,为未来全球糖尿病管理提供了革命性的数字解决方案。”黄天荫说。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崔兴毅 通讯员任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