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糖尿病(根治糖尿病的重大突破)
糖尿病如何治愈?
在我的临床营养工作中,接触到最多的病人就是糖尿病人了。
很多人问我,糖尿病能治愈吗?
一、糖人队伍日趋壮大
2013年报告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1.6% ,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影响国人身心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糖尿病就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
非常遗憾的是,很多人血糖升高并不会有明显不适的感觉,很多人患了糖尿病还没有被发现。
糖尿病具体可以分为四型,一型糖尿病、二型糖尿病、其他类型糖尿病以及妊娠糖尿病。二型糖尿病最多见。
二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mmol/L或者餐后2小时的血糖≥11.1mmol/L,如果任意两段时间段都达到超过标准血糖,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糖尿病已经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慢性疾病。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是健康的杀手。糖尿病病友血糖控制不好,会导致各种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昏迷、尿毒症、失明等,危及生命或导致身体残疾。
二、饮食营养治疗是糖尿病最重要治疗
糖尿病治疗有五架马车:健康教育、饮食营养治疗、运动、降糖药物、血糖自我监测,营养治疗是驾辕之马,最重要!
主要事情说3遍:
没有合理的营养治疗,任何药物效果都不理想!
没有合理的营养治疗,任何药物效果都不理想!
没有合理的营养治疗,任何药物效果都不理想!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患上糖尿病的糖友,强烈建议去大医院营养门诊或者正规网上诊室找营养科医生问诊,糖友会得到个体化的营养处方和运动指导,指导糖友吃什么?吃多少?帮助糖友吃对食物品种和数量,饮食注意事项等。
即保证身体营养需要,又使血糖平稳,减少延缓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三、治愈糖尿病不是梦
近年有学者研究发现对于有些早期糖尿病,通过严格的饮食干预如生酮疗法、运动干预,在停药或未用药时,可以使血糖恢复到正常水平。
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定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并且保持长期监测空腹和餐后血糖,切勿自行停药。而且要执行合理的饮食和运动方案,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湖南医聊超能团#@头条健康@今日头条
中国团队最新研究成果!这类糖尿病患者有望摆脱胰岛素,或将实现治愈
糖尿病治愈“难题”有望出现新解法。近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邓宏魁研究组联合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彭小忠研究组,开发了一种全新的胰岛移植策略,有效支持人多能干细胞分化的胰岛细胞在体内存活、成熟,并长期维持功能。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移植策略有望使糖尿病患者脱离胰岛素注射,实现1型糖尿病的治愈。该成果日前已在《自然·代谢》期刊发表。
糖尿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其中,1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依赖胰岛素,胰岛移植能使他们脱离胰岛素注射,是治疗的理想途径。然而,由于人胰岛组织供体极其稀缺,科学家又将目光聚焦到人多能干细胞上,它具有无限增殖和分化为胰岛细胞的潜能,为胰岛移植提供替代方案。
“开发细胞存活率高、安全性好、有利于人多能干细胞分化胰岛细胞的移植方案,是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邓宏魁说,联合研究组建立了一种全新的移植策略——腹直肌前鞘下移植,将人多能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胰岛细胞,植入包裹腹直肌的腱膜下方。“手术在B超引导下就能完成,没有出血和凝血风险。”邓宏魁举例说明新策略的优势:相较于其它腹腔外移植方案,腹直肌鞘下移植通过影像学手段就可以对移植物进行监测和控制,有效支持人多能干细胞分化胰岛细胞的早期细胞存活和长期功能维持。
医生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远程会诊。华社记者 徐昱 摄
胰岛细胞移植后,控制血糖的效果如何?数据来说话:团队以糖尿病模型猴为实验对象,腹直肌前鞘下移植后第12周,糖尿病猴的糖化血红蛋白平均下降了44%,达到健康猴水平。研究还证实,腹直肌前鞘下移植,可以使内源胰岛素分泌水平大幅提升,且能响应血糖浓度变化。
“未来在人多能干细胞分化胰岛细胞临床移植中,接受腹直肌鞘下移植有望帮助1型糖尿病患者脱离胰岛素注射。”邓宏魁说,腹直肌前鞘下移植操作方法简单,相关不良反应少,移植后多能干细胞分化胰岛细胞能高效存活,在体内逐渐获得成熟功能并长期稳定地维持其生理功能。这些优点使腹直肌鞘下移植成为未来人多能干细胞用于临床糖尿病治疗理想的移植策略。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糖尿病可以逆转吗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糖尿病至今仍是一种终身性疾病,无法治愈。如果患者被确诊为糖尿病,理论上讲是不可能逆转的。但是,医生可以采取有效措施,使糖尿病高危人群延缓发病时间,甚至终身不发病;也可以使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延迟并发症的发病时间,甚至终身远离并发症。
研究发现,对早期、高体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强化饮食干预,在体重明显改善后,代谢指标(包括血糖等)可以逐步恢复正常,病情达到临床缓解状态,甚至部分患者可以多年不需要用降糖药。从这个意义来说,可以实现糖尿病的部分“逆转”,从而使患者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
一般来说,糖尿病有8种病理生理机制,其中,主要核心病理机制有两个。一个是胰岛细胞功能的缺陷或者下降,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缺乏,临床上常见于1型糖尿病。另一个就是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素的工作效率降低,也可以理解为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在临床上主要见于2型糖尿病。我国糖尿病患病人群中,2型糖尿病患者数量接近90%,1型糖尿病约占5%。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虽然很复杂,但是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特别是2型糖尿病患者,诱发因素还是比较清楚的。例如,高热量食物摄入过多,同时不爱运动;肥胖;抽烟、喝酒等不良嗜好和生活方式。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的β细胞功能越来越差,胰岛素抵抗越来越重。这些诱发因素中有一些是无法控制的,如年龄和遗传因素,但是也有很多因素是可以干预和控制的,如不良生活方式。“管住嘴、迈开腿”可以帮助预防糖尿病,甚至逆转早期的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人群还不能算是糖尿病患者,但是血糖要比一般人群高。如果这个时候进行干预,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糖尿病前期人群一般不用吃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多数可以恢复到正常状态。一部分新发的、糖尿病病程不长的已确诊患者,特别是肥胖人群,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干预,尤其是体重减轻后,糖尿病病情随之消失。有些患者甚至能把胰岛素和降糖药都停掉,并维持相当长的时间。
40岁以上人群最好每年进行糖尿病筛查,尽早发现糖尿病前期,尽早干预。这种干预可以真正逆转糖尿病。即使控制不住,最终确诊为糖尿病,这些干预对患者后期的糖尿病治疗和管理也会很有意义。
要敏锐地早期识别糖尿病。“三多一少”是糖尿病患者的典型症状。“三多”是指多饮、多食、多尿,“一少”是指体重减少。但很多患者并没有“三多一少”的表现,而是通过查体发现自己患上了糖尿病。另外,还要警惕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异常现象,比如伤口不易愈合、身上经常长疖子等。特别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如果有这些异常就要到医院进行糖尿病筛查。极个别的糖尿病患者早期表现出低血糖反应,也要予以足够的重视。
虽然目前还没有根治糖尿病的办法,但是有效控制高血糖的方法非常多。大部分患者长期严格地控制好血糖,完全可以保持跟正常人一样的生活质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延长并发症的发病时间,也是一种糖尿病治疗的“逆转”。
(作者为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 人民日报 》( 2021年11月05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