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触诊(糖尿病触觉检查方法)
血糖高了,脚先知?脚部若有这3种变化,提醒你该降糖了
李叔,今年63岁。五年前确诊糖尿病,一直通过药物控制血糖,起初严格控制饮食习惯,定期自测血糖,血糖一直处于较为平稳的阶段,于是对血糖控制有所放松,机体也没有感到任何不适,经常放纵自己吃一些高脂肪食物和高糖食物。
最近一段时间,李叔总感觉脚部隐隐作痛,刚开始并没有在意,观察脚部皮肤状态,也没有明显的外伤,这让李叔非常不解,因为疼痛感较轻,也没有太关注。
但随着时间推移,李叔脚部疼痛感越来越明显,甚至影响正常行走。每天早上醒来都能感觉到脚部有明显的麻木感,而且脚部对温度的感知也有所丧失。
整体脚部皮肤状态较为干燥,脚部周围肌肉松弛严重,严重影响正常生活,最终决定来医院检查一下。
李叔首先挂了一个骨踝外科,骨科医生对足部进行触诊,足部骨质没有发生损伤,通过对足部皮肤进行观察,脚部皮肤黏膜有溃烂的倾向,应该不是由骨质因素导致的。骨科医生询问病史得知李叔患有糖尿病,建议李叔去内分泌科检查一下。
李叔来到我们科室后,对李叔进行接诊。通过问诊了解到李叔患有多年糖尿病,最近一段时间脚部总是出现疼痛感,知觉麻木以及皮肤状态下降。
询问最近一段时间李叔是否测量过血糖,同时立刻测量李叔随机血糖,李叔已经半年多没有测过血糖了,随机血糖测量结果显示为16.8mmol/L,血糖严重超标,而且这次测量结果是在李叔服用降糖药的基础上。
由于李叔并没有明显的皮肤破损,因此无法提取皮质进行实验室检查,决定为其进行足部神经检查,检查结果显示足部周围神经出现不同程度损伤。通过影像检查没有发现血管损伤,但是发现神经周围的软组织受损严重。最终确诊李叔为糖尿病足。
通过会诊确定李叔的治疗方案,通过药物治疗和改变生活方式来控制糖尿病足,通过降糖药控制血糖平稳,同时联合营养神经的药物,促进足部神经修复。李叔需要严格控制生活方式,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还需定期自测血糖,记录血糖变化。
控制血糖是延缓糖尿病足病变的重要方法,血糖过高不仅会导致脚部出现问题,还会引起其他糖尿病并发症。血糖变化对机体的各个组织都会有影响,部分人群出现血糖升高现象,往往最先表现在足部,下面让我们具体了解一下。
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包括糖尿病足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这两种并发症都会导致足部出现症状。糖尿病患者血糖过高就会导致并发症发生,因此会有血糖升高,脚部先知的说法。糖尿病足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都是糖尿病患者好发的并发症,足部属于肢体末梢,血液循环在肢体末端的流动速度较慢,因此血液在肢体末端停留的时间较长,肢体末端受血液的影响也就越大。
血糖升高会直接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液黏稠度升高会导致血液循环动力不足,肢体末梢受血液循环的影响较大,本身足部和手部的血液循环动力就不足,血液黏稠度升高后血液循环动力下降严重,导致大量血液停留在肢体末端,肢体末端的神经较为敏感,这种情况会导致肢体末端神经受损,最终导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导致患者出现肢体麻木感。
上面提到的李叔血糖升高,首发症状表现在足部,李叔足部出现严重的疼痛感,而且足部也出现了感知下降的症状,通过检查确定是由血糖升高导致糖尿病并发症发生。血糖升高,脚部会出现一定症状,因此糖尿病患者要留心观察足部变化,脚部出现3种变化,提醒我们应该降糖了。
糖尿病血糖持续升高会导致脚部并发症发生,为了防止并发症病变或恶化,应该及时控制血糖,快速将血糖降低。下面让我们具体了解一下,血糖升高会发生哪些脚部变化。
1.脚部疼痛感
血糖升高会导致糖尿病足,糖尿病足主要症状表现为足部疼痛感。血糖过高对血管周围的组织或神经具有一定的损伤性,血糖首先会腐蚀血管壁,随后通过血管壁向周围的组织渗透,导致周围的组织出现损伤,此时脚部感觉到的疼痛感是一种创面疼痛感,人体感知的创面疼痛感较轻,尤其是组织内部的创面疼痛感,疼痛感知大幅度下降。上面提到的李叔早期出现的脚部疼痛感很轻微,因此李叔在早期出现脚部症状时并没有在意。
随着血糖腐蚀性的渗透,血管周围的神经会受到损伤,此时脚部会出现严重的神经痛,患者能够明显感觉到灼痛感。创面疼痛小于神经疼痛,神经疼痛即便是服用止痛药缓解效果也很差,而创面疼痛服用止痛药后能够得到很好的缓解。
李叔后期脚部疼痛感无法忍受,主要是因为血糖过高已经损伤周围的神经了。
由糖尿病导致的脚部疼痛感会越来越明显,因此患者不要忽视早期脚部疼痛症状,以免血糖损伤神经,造成不可挽留的损失。糖尿病患者出现脚部疼痛症状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筛查是否是糖尿病足或周围神经病变发生了。
2.脚部感知障碍
糖尿病患者发生这一症状时,很有可能是血糖升高了,糖毒性会影响足部神经系统损伤,神经系统主要维持感知功能。肢体末端受糖毒性的影响最大,患者出现脚部感知障碍时,主要表现为脚部温度感知丧失,脚部疼痛感知丧失,脚部麻木感增加。上面提到的李叔每日早上醒来都会感觉脚部麻木感,这是血糖过高导致神经损伤所致。
出现感知障碍时首先要想到是神经系统受损,出现症状大多不是由外伤所致,因此患者应该首选内分泌科或神经科,上面提到的李叔出现脚部症状时就直接去外科进行检查,这种做法容易耽误最佳的治疗时间。出现脚部神经知觉障碍应该及时去医院检查,主要检查科室以内分泌科和血管外科为主,患者还要多关注糖尿病并发症,积极预防这些并发症。
3.脚部肌肉或皮肤状态改变
发生糖尿病足会导致脚部皮肤颜色改变,糖尿病足会导致周围毛细血管受损,部分停留在毛细血管内的血液会发生沉积,氧化后这些血液颜色会越来越深,影响脚部皮肤颜色改变。受糖尿病足的影响,患者脚部皮肤营养状态较差,主要表现为皮肤较为干燥,或皮肤老化较为严重。
血糖过高会影响脚部周围组织,周围组织受损后吸收营养的能力下降,因此脚部会出现营养不良的状态。这种营养不良的状态主要表现为皮肤状态较差,脚部肌肉萎缩等症状。
上面提到的李先生就出现了脚部皮肤干燥和肌肉松弛等症状,正常健康状态下的肌肉较为紧实,缺乏营养时肌肉会变得松弛。如果我们发现脚部出现肌肉或皮肤状态改变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尤其是糖尿病患者,要及时筛查并发症是否发生。
出现以上三种脚步变化,很大可能是血糖升高引起的,患者应该及时控制血糖,及时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发生,下面让我们具体了解一下如何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1.控制血糖水平稳定
降低血糖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最主要方法,上面提到的李叔就是没有控制好血糖,最终导致糖尿病并发症发生。降低血糖的方法主要以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为主,糖尿病患者应该严格遵医嘱服用降糖药物,不可出现自行增减药量,擅自停药等现象。
改变生活方式主要以控制饮食为主,同时也要配合运动。
患者应该严格坚持糖尿病饮食,坚持低盐低脂清淡饮食,避免食用高糖食物,避免食用高淀粉食物,坚持糖尿病饮食的基础上要保证膳食均衡,注意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糖尿病患者应该坚持运动,运动能够有效控制患者健康体重,多数糖尿病患者都伴随肥胖症状,控制体重是促进降糖的重要方法,运动后要及时补充电解质和水分。
2.定期监测糖尿病并发症
患糖尿病的时间越长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就越大,因此常年患糖尿病的人群应该定期监测并发症。建议患者三个月到一年进行一次监测,高风险糖尿病并发症患者应该增加监测频率。
糖尿病患者在家中也可自行监测,通过观察自身的血糖变化,能够推测并发症发生风险,血糖变化较大的人群以及血糖较高的人群都易发生并发症,出现血糖变化较大或血糖较高时,应及时与主治医生联系,在医生的指导下快速降低血糖。
血糖高了,脚部先知,脚部若出现疼痛感,感知障碍,肌肉或皮肤状态改变这3种变化,提醒我们应该及时控制血糖。上面提到的李叔出现了以上脚部三种变化,经过检查得知是血糖过高引起的糖尿病并发症,因此糖尿病患者应该防止血糖过高,及时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参考文献[1]郭光华朱峰闵定宏等糖尿病足合并难愈性创面外科治疗全国专家共识(2020版)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0.15(4): 256-263
[2]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会糖尿病足专业委员会,糖尿病足诊治指南 介入放射学杂志,2013.22(9):705-708
糖尿病足检查有哪些?要怎么检查才正确?
糖尿病足的发生往往都在我们措手不及的时候发生,即使给了我们一些征兆但是也许我们也不会出现,这种时候如果想要很好的应对糖尿病足就显得慌慌张张。所以,专家建议糖尿病人最好能够定期的进行检查,这样能够让我们有效的发现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出现以便做好应对措施。那么,糖尿病足检查有哪些呢?
糖尿病足检查有1、缺血检查:缺血检查下肢体位试验糖尿病足患者的在抬高下肢30-60秒钟后可见足部皮肤明显苍白,肢体下垂后可见中部呈紫红色。如果静脉充盈时间(足部皮肤由苍白转红润的时间)在15秒以上,说明该下肢供血明显不足。
糖尿病足检查有2、下肢动脉触诊:可在国窝(膝关节后面的窝)及足背处触诊国动脉及足背动脉,糖尿病足患者可有动脉博动减弱甚而消失。
糖尿病足检查有3、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常用的是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股动静脉、国动静脉及足背动脉。可直接观察并能定量定位分析,其每感性、持异性及准确性均较好,是一种无创伤性检查方法。
糖尿病足检查有4、动脉造影:可了解下肢血管病变范围、血流分布以及有无侧枝循环。但此法是创伤性检查,会加重动脉痉挛使肢体供血不全,一般仅用于载肢手术前的定位检查。
糖尿病足检查有5、微循环检查:一般是通过活体显微镜直接观察糖尿病病人手指甲皱的微循环变化,微循环异常常提示有微血管病变。电生理检查应用神经传导速度肌电图检查,可早期发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足的一个重要发病因素。
糖尿病足检查有6、X线检查:可发现动脉壁钙化、骨质疏松和破坏、骨髓炎及骨关节病变等,一般作为常规检查。
温馨提示:上文是对糖尿病足检查的项目进行的详细介绍,希望大家不要忽略了任何一个步骤,一旦发现糖尿病足就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医院进行治疗,这样才能够减低我们发生各种危险的风险。
我国1.29亿人患有糖尿病,如何远离“甜蜜的负担”
我国1.29亿人患糖尿病,如何远离“甜蜜的负担”
有潜在糖尿病患病风险人群需注意:40岁开始每年至少检测1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尽量规避重油、重盐、重糖饮食习惯;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有一定强度的运动;控制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在24或以下;避免过大精神压力,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戒烟,严格限酒。
——————————
杨琨是一位“资深”的糖尿病患者,“糖龄”近36年。
1985年,年仅9岁的他被确诊为Ⅰ型糖尿病。在上世纪80年代,大众对糖尿病的认知较少,全家人通过买书自学了解糖尿病。
回忆起小时候的控糖经历,杨琨说:“三餐前和睡前都要验尿糖,18滴班氏液加两滴尿液,然后用酒精灯烧,烧完了根据颜色判断血糖高低。”到现在他还记得,小时候打胰岛素要用蓝芯针管,为此经常去买针头,每周都要对这些医疗器械进行蒸煮消毒。
如今,杨琨注射胰岛素已经非常容易了。在医生的指导下,他的血糖基本控制平稳,没有并发症。而且,他取得了两所大学不同专业的文凭,还从事着糖尿病的公益事业,成立糖友互助会,创办了一家医疗器械公司,为Ⅰ型糖尿病人提供就业机会。
日前,在由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文秘宣传组指导,中国家庭报社主办的“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2021“健康中国E起来”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直播活动上,杨琨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我国是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作为《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重点防控的四大慢性病之一,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慢性疾病。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强调,糖尿病健康管理需要在健康教育层面持续发力,要做到受众在哪里,宣传教育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放在哪里。还需要不断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互联网 医疗健康”服务落地基层,从根本上预防各类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糖尿病与肥胖和超重有一定相关性
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郭立新介绍,糖尿病是由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的糖代谢异常疾病。在糖尿病的认知上,人们常有误区。比如,经常有人说“别吃太多糖,小心得糖尿病。”其实,这种说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吃糖与糖尿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如果长期摄入过甜的食物或是含糖饮料等,会导致超重、肥胖,增加代谢疾病发生的风险。糖尿病与肥胖以及超重有一定的相关性,长期摄入过多的糖分,患糖尿病的概率会明显高于健康饮食的人群,因此要做到吃糖有度。
另一个误区是,在同等条件下,有家族病史的人患糖尿病的概率比没有家族病史的人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会患糖尿病。除遗传因素外,我国每年约有5%-10%的糖尿病前期患者会进展为糖尿病,如果他们能在潜在风险期就进行健康饮食,加强锻炼,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正确、科学地干预,完全有可能延缓甚至避免糖尿病的发生。
郭立新表示,对已经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来说,合理膳食,配合科学运动,遵医嘱管理血糖,同时关注血脂、血压,控制多种代谢异常,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有潜在糖尿病患病风险人群需注意:从40岁开始每年至少检测1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饮食上尽量规避重油、重盐、重糖的不良习惯;注重锻炼,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有一定强度的运动;控制体重,BMI在24或以下;避免过大的精神压力,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戒烟,严格限酒。
“糖尿病患者如何运动应咨询专科医生,开始运动前应进行心肺功能和运动能力、运动风险方面的评估。有并发症的患者要遵医嘱进行生活方式干预。”郭立新说,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运动有利于提高机体抵抗疾病能力,帮助更好地控制血糖。但在并发症的严重阶段不宜进行运动,比如视网膜出血急性期、视网膜脱落、低血糖频发、血糖剧烈波动、糖尿病足合并严重感染、严重的心肺疾患、肾功能不全的终末期、急性脑血管病等。
郭立新提醒,在运动中和运动后要防范与运动相关的低血糖,尤其是运动后迟发的低血糖。运动要以有氧运动为主,根据情况配合抗阻运动(增加肌肉的量和肌肉的力量)和平衡训练。要根据情况,选择自己能坚持的运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注意避免运动损伤。
家庭是预防和管理糖尿病的核心单位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城市化进程,糖尿病发病率持续增长,中国有1.29亿人患有糖尿病。
尽管糖尿病的管理还面临很多挑战,但从临床医生的角度,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表示,糖尿病是可防、可治、可控的疾病,家庭是预防和管理糖尿病的核心单位。
纪立农认为,有效地防范糖尿病的发生并做好管理,一定要贯彻“三级预防”的方针。一级预防指在一般人群中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人群对糖尿病防治的知晓度和参与度,提高社区人群整体的糖尿病防治意识;二级预防是在高危人群中筛查出糖尿病患者,及时进行健康干预等,并加以规范化管理,使他们的病情得以控制;三级预防是全面控制Ⅱ型糖尿病,预防其并发症导致的残疾或早亡,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命。
纪立农表示,内分泌医生要加强对大众的糖尿病科普,让更多人提升对糖尿病的认知;对于患者要给予正确的糖尿病教育,提升糖尿病的综合管理,让糖尿病患者减少或不发生并发症。另外,要响应慢病防治基层下沉战略,加强基层的培训,提升基层医院医生,包括社区医生和家庭医生的糖尿病诊疗能力,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专业的慢病管理。
患者对糖尿病家庭护理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
“在对糖尿病患者的日常护理中,家庭的作用举足轻重。”中日友好医院护理部主任赵芳说:“在家庭中,我们要求患者个人做好健康记录,同时引导家人发挥监督、支持作用,帮助患者建立信心抵抗不良情绪,最终目的是遵从医嘱提高用药依从性,避免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赵芳一直推荐患者在家中使用血糖监测日记。它不仅可以记录血糖变化,更重要的是为医生提供居家自我管理中看不见的问题和误区。“糖尿病需要伴随终生的管理,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可能会经历心理抵抗。大部分情况下,医生对患者在家的血糖波动、饮食变化以及抗拒用药等情况只能凭借患者含糊的描述来判断。如果有详细的日记记录,哪怕是一次心情不好的药物漏服,都可能会影响医生调整治疗方案的决策。”
随着糖尿病人数的增多,患者对于家庭护理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近年来,各大医院中糖尿病教育门诊的数量多了起来。“胰岛素针头不能重复使用”“这几个部位不能再注射了”等患者容易疏忽的问题,常常暴露在门诊之中。
皮下脂肪增生是糖尿病患者长期注射胰岛素后,注射部位的皮下组织出现增厚的“橡皮样”病变。在脂肪增生部位注射胰岛素,会导致胰岛素吸收减少或不稳定,增加血糖波动,还会导致胰岛素注射剂量增加。90%的患者认为自己采取了注射部位轮换,但实际上仅在同一部位内进行轮换,同样会出现皮下脂肪增生。另外,针头重复使用在糖尿病患者中也十分常见。有数据统计,针头重复使用一次,皮下脂肪增生率会提高20%,重复使用6次,会提高70%-75%,如果打一管药只用一个针头,意味着皮下脂肪增生率为100%。
临床中,赵芳就曾遇到过一位注射胰岛素9年多却从来没有自我检查过注射部位的患者。“有些皮下脂肪增生不易肉眼观察或触诊发现,只有通过超声检查才能判断,而大部分患者仅仅是凭感觉凭记忆。家人要提醒患者一年做一次超声检查,对于已经发现增生的患者,更要加大检查频率。”赵芳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曼玉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