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糖尿病(被称为“糖尿病患者人格”的人格特点不包括)
糖尿病还与“人格”有关?不信看看!
九型人格又名性格型态学、九种性格,九型人格是一个近年来倍受美国斯坦福大学等国际著名大学MBA学员推崇并成为现今最热门的课程之一,近十几年来已风行欧美学术界及工商界。我们仅从九型人格中的特点分析,看哪些性格易得糖尿病。
1完美型
〖主要特征〗:有极强的原则性、不易妥协、常说“应该”及“不应该”、黑白分明、对自己和别人要求甚高、追求完美、不断改进、感情世界薄弱。时时刻刻反省自己是否犯错,也会纠正别人的错误。典型人物代表:包拯。
案例:陈先生做事谨小慎微,受到领导器重升职后他感到很累,因为工作上的每一个细节几乎都要他做决定。如手下员工竞争激烈,递上两个不同的方案要他选择;如一个大型活动应该用什么颜色的桌布要他决定……久而久之,他备感压力,深怕自己一个错误的决定,让别人受到伤害或让公司遭受损失,最后他只能去看心理门诊。
凡事追求十全十美的人因为要求自己所做的每件事都完美无缺,所以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事物上,即有很强的占有欲、控制欲,在临床上常称这些人具有强迫倾向。过分追求完美的人在某些事情未完成时,就会产生相当强烈的焦虑感,这类人更容易患焦虑障碍。焦虑可以引起血糖波动容易诱发糖尿病。
2全爱型
〖主要特征〗:渴望别人的爱或良好关系、甘愿迁就他人、以人为本、要别人觉得需要自己、常忽略自己;很在意别人的感情和需要,十分热心,愿意付出爱给别人,看到别人满足地接受他们的爱,才会觉得自己活得有价值。典型人物代表:雷锋。
全爱型的人很热情的对待别人,对人很好,也比较有耐心,但是要经常提醒自己把爱留给自己,要明白想从付出中得到爱是不容易的,如果付出太多,累坏自己,得到的会是伤心。如果调整不好自己的情绪,心病就会导致很多疾病,包括糖尿病。
3成就型
〖主要特征〗:强烈好胜心,喜欢权威,常与别人比较,以成就衡量自己的价值高低,着重形象,工作狂,惧怕表达内心感受;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肯定。是个野心家,不断地追求有效,希望与众不同,受到别人的注目、羡慕,成为众人的焦点。典型人物代表:拿破仑。
具有强烈好胜心的人为了达到目标会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但是正是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态度会让自己生活得很累,常常熬夜加班工作是经常的。休息、睡眠时间少,身体长期处于紧张工作状态,都会引起体内血糖波动,让人容易得上糖尿病。
4艺术型
〖主要特质〗:易受情绪影响、倾向追求不寻常、艺术性而富有意义的事物、多愁善感,多幻想,认为死亡、苦难、悲剧才是极具价值和真实的生命、对美感的敏锐可见于独特的衣着,及对布置环境的品味显出其独特性、极具创造力、过分情绪化、容易沮丧或消沉、常觉生命是一个悲剧、对人若即若离,怕亲密的关系令人发现自己不完美就会离他而去。典型人物代表:杜甫。
多愁善感的人往往放纵自己的情绪,每次面临新的机会时意气风发,雄心勃勃,盲目乐观,当困难袭来时马上垂头丧气,志气全消。这种性格的人容易得抑郁症,而抑郁症也是导致糖尿病的因素之一,所以此类性格的人要多加注意。
5智慧思想型
〖主要特质〗:温文儒雅、有学问、条理分明、表达含蓄、拙于词令、沉默内向、冷漠疏离、欠缺活力、反应缓慢。典型人物代表:爱因斯坦。
思考型的人因为不大会与人交往,别人也不知如何与他们相处,因此大多数人会感到孤独、空虚。有研究指出,孤独感会增加人体压力激素皮质醇的水平,从而削弱免疫系统,使人更容易生病,孤独者的血压比正常人高出30毫米汞柱,心脏病和脑卒中的患病率是正常人的3倍。
6忠诚型
〖主要特征〗:做事小心谨慎,不轻易相信别人,多疑虑,喜欢群体生活,为别人做事尽心尽力,不喜欢受人注视,安于现状,不喜转换新环境;相信权威、跟随权威的引导行事,然而另一方面又容易反权威,性格充满矛盾。他们的团体意识很强,需要亲密感,需要被喜爱、被接纳并得到安全的保障。典型人物代表:岳飞。
疑虑、矛盾的性格如果被放大就会影响到正常的生活甚至会诱发疾病。一般情况下机体会处于一种自我平衡的状态,而当这种自我平衡状态被打破或免疫系统及激素系统被改变,机体就将不再适应当前这种非平衡状态,从而导致疾病,如糖尿病,疑虑、矛盾等心理问题就是其诱发因素之一。
7活跃开朗型
〖主要特征〗:乐观、要新鲜感、追上潮流、不喜承受压力,怕负面情绪;想过愉快的生活,想创新、自娱娱人,渴望过比较享受的生活,把人间的不美好化为乌有。他们喜欢投入经验快乐及情绪高昂的世界,所以他们总是不断地寻找快乐、经验快乐。典型人物代表:周伯通。
性格开朗生活快乐的人心理一般比较健康,这类人兴趣广泛,屏蔽生活中不开心的事,所以属于健康的人格。
8领袖能力型
〖主要特征〗:追求权力,讲求实力,不靠他人,有正义感。是绝对的行动派,一碰到问题便马上采取行动去解决。想要独立自主,一切靠自己,依照自己的能力做事,要建设前不惜先破坏,想带领大家走向公平、正义。典型人物代表:成吉思汗。
过于追求正义会让这类人对自己判断正义标准深具信心,这类人喜欢批评别人,对于不同的意见则充耳不闻。这样就容易与别人树立敌对关系,与别人的关系比较紧张,可能会经常与人起冲突、争执,这种应激状态也容易导致体内激素紊乱到出现高血糖。
9和平和谐型
〖主要特征〗:须花长时间作决定,难于拒绝他人,不懂宣泄愤怒;显得十分温和,不喜欢与人起冲突,不自夸、不爱出风头,个性淡薄。想要和人和谐相处,避开所有的冲突与紧张,希望事物能维持美好的现状。忽视会让自己不愉快的事物,并尽可能让自己保持平稳、平静。典型人物代表:孔子。
和平和谐型虽然和别人相处比较融洽,但是由于不愿意与人起冲突,不懂得宣泄愤怒,从而使自己会经常生闷气,这类人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如果内心的愤怒找不到正确的排泄途径,长期压抑在内心,人很容易生病,在2015年9月本刊中采访的一位患者由于心理压力过大找不到排泄途径而导致糖尿病。
人格被分为九型,所以每个人必然属于一型。没有哪一型比较好,哪一型比较差的绝对优劣。每一型的人都各有其优缺点,但如果您发现身上有容易诱发糖尿病的性格特点,一定要尽量纠正,尽量做到内心平、性格开朗。 来源糖尿病天地
微信众号tnbtbzc(糖尿病同伴支持),关注您健康
比较难治愈的7种疾病:渐冻人症、艾滋病上榜,你知道几个?
疾病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技术越来越进步,但是到目前为止仍旧还有很多疾病威胁着人类,这些疾病比较难治愈,甚至会导致死亡。
比较难治愈的7种疾病有哪些?下面就为您介绍一下吧。
打开百度APP看高清图片
01
银屑病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典型的皮损为鳞屑性的红斑,银屑病的确切病因尚未清楚,目前认为银屑病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等多因素,相互作用下的多基因遗传病,免疫因素在其发病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银屑病是一种比较难治愈的疾病,治疗的目的只能达到近期的疗效,不能防止复发。
02
艾滋病
艾滋病是由艾滋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以严重免疫缺陷为特征的性传播疾病。艾滋病毒感染人体之后,主要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使免疫系统严重的破坏直至崩溃,最后就会产生各种机会感染以及恶性肿瘤,如果不治疗是可能会导致死亡。
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系统的疾病,艾滋病病毒会入侵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使身体的各个器官逐渐衰退直到死亡。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体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等,也是无法根治的,只能通过医疗手段来延缓生命。
03
糖尿病
糖尿病由于血葡萄糖水平增高,导致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他生物作用受损,属于代谢疾病群的统称,它会影响人体全身器官、组织的高危疾病,眼、肾、心、血管等,受其影响可能会出现坏死。
糖尿病是不能彻底治愈的,目前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仍然以药物治疗为主,同时配合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长期坚持使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04
渐冻人症
渐冻症的简称为ALS,是运动神经元病,也称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是运动神经元不明原因地出现变性、坏死导致的疾病。
目前渐冻症发生的原因不清楚,没有很好的治疗办法,也没有彻底治愈的办法,所以渐冻症不能治好。
虽然渐冻人症依然是“不治之症”,但可以早期诊断及治疗,延缓疾病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期。
05
老年痴呆
老年痴呆是神经退行性病变,该疾病的进展相对较为缓慢,早期症状不是特别明显,伴随着疾病的进展,可能会出现失语、记忆力障碍、视空间能力损害、人格和行为表现。
老年痴呆需要通过后期的护理来缓解,很难彻底治愈,也要进行智力训练,缓解大脑的老化,随着情况的发展或许会越来越严重,严重的话可能会疯癫。
06
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目前是危害人类的一大类疾病,所占比例极高,致残致死率极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心肌细胞、脑细胞都属于永久细胞,也就是坏死后不能再生,只能靠其他细胞代偿其机能,有时候脑细胞损伤过重,可能留下永久的后遗症;
心脑血管疾病是不能根治的,但是可以做到有效的控制和减缓它的复发以及发生的危险。
07
吸血鬼症
吸血鬼症很难治,这种疾病又名血紫质病,是血红素合成途径当中,由于缺乏某种酶或酶活性降低,而引起的一组卟啉代谢障碍性疾病。
对于患上了吸血鬼的病人来说,他们需要时刻躲避太阳来保护自己的生命。
吸血鬼“原型疾病”患者害怕阳光,晚期患者面部和手足末端会发生变形;随着牙龈的销蚀,他们的牙齿显得很长;该病危重者,往往重度贫血,对其常见的治疗方式是输血或输血红素。
结语:如今由于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所导致很多疾病的出现,有一些疾病是难以治愈的,所以大家在平时还是要提早预防,注重养生,从现在开始,好好呵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糖尿病为何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障碍,解决办法有哪些?医生讲清楚
张医生前一段时间睡眠质量非常的差,一个晚上睡不了几个小时,原因很简单,因为科室要进行一个非常重要的检查,对于科室来说,这次检查有点像高考,是决定未来命运的一次大考,怎么可能不担心。还好,检查顺利结束,虽然还没有出结果,但是,整体感觉还是不错的,来检查的老师给出了不错的评价。
原以为,检查过后,张医生的睡眠会有所改善,但事实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好,睡眠质量虽然好了一些,却也没有彻底改善,为此,张医生还请教了一位心理学的老师,她给张医生的答案是,我的身体已经习惯了这种状态,要想彻底调整过来,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
这个答案虽然有点差强人意,却也不是不可接受,张医生就尝试一些办法去慢慢调整。心理医生给出的诊断是轻度焦虑。像张医生这种问题其实在人群中并不少见,现在,大家身处的是一个非常内卷的社会,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一点焦虑,所以,对于朋友们来说,释放压力对身体健康还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本没什么,但对于患有糖尿病的朋友来说,就需要更加注意了。
因为与普通人群相比,2型糖尿病人群中抑郁焦虑更为常见,统计数据表明,糖尿病病人抑郁焦虑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 2 倍。约 1/4 的糖尿病朋友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状况 。有的医生甚至认为,2型糖尿病和抑郁焦虑之间可能存在一种双向关系,也就是说,2型糖尿病会加重抑郁焦虑的发生,而抑郁焦虑又会反过来增加2型糖尿病的风险。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女性抑郁焦虑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或产后糖尿病患者也是抑郁焦虑发生的高危人群。此外,糖尿病发病年龄、并发症、病程、血糖控制情况及社会经济地位均与抑郁焦虑的发生相关。
更让人感到担心的是,很多医务工作者对这种现象的关注程度不够,处理也很不及时。张医生之所以会关注到这个问题,是因为多年以前,张医生的一位亲属就患有糖尿病,他本来是一位非常开朗的男士,得知自己患病后,也没有表现出什么特别的改变,他依旧是人群中的开心果。
突然有一天,他对我说,他现在可能有点心理问题,老是不往好处想。当时我还很年轻,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只是稍微的安慰了他一下,万万没想到的,2个月后,他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回想起来,他和张医生的那次交流,可能就是一种求救,但张医生并没有及时发现,导致了灾难的发生。从那以后,张医生才对这个问题有了深刻的理解。
有的朋友无法理解,为何糖尿病会引发焦虑和抑郁呢?专家给出的答案是:引起糖尿病患者焦虑的常见因素有很多,包括对高血糖 、未达降糖目标、胰岛素注射或针头恐惧症、血液恐惧症、低血糖恐惧,以及对发生并发症的担忧等 。
除抑郁焦虑外,一些其他心理行为障碍,比如认知障碍 、人格改变、饮食习惯改变、睡眠障碍 、性功能障碍等,也常见于糖尿病病人 。很多患病的朋友存在超过1种精神心理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些问题往往比较隐秘,非专业人员很难发现这种改变。即使是发现了,很多朋友也不重视这些问题。
不重视并不代表它的危害不大,有证据表明,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可加重糖尿病的病情。糖尿病朋友如果合并抑郁,可使生活质量降低,自我护理能力降低,血糖水平控制不佳,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增加,甚至会使死亡率增加3倍。同时,这种问题还会使病人的支出显著增加。使生活和疾病管理变得更为复杂。这就有点让人难理解了,为何会导致这么多的不良后果呢?主要原因有3个:
(1)严重的焦虑表现与低血糖症状有很大重叠,都会表现出心慌,无力,甚至大汗,使糖尿病朋友难以区分焦虑症状和需要即刻治疗的低血糖症状;
(2)确诊糖尿病后,对于注射和抽血的焦虑,可能会进一步加重病情,使病人达到特定的焦虑障碍诊断标准;
(3)对低血糖的恐惧,可能是糖尿病朋友焦虑障碍的另一个重要来源,会导致患病的朋友刻意将血糖水平维持在目标值以上的水平。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不把抑郁焦虑的问题处理好,糖尿病的治疗会面临重重阻碍,非常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聊到这里问题就出现了,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去应对呢?朋友们需要知道的是,心理健康是糖尿病管理中的一部分,尽早发现和缓解抑郁焦虑情绪,及早摆脱不良心理、恢复自信,不但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也有助于糖尿病的控制,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了解我们的对手,并知道打败它的好处,对于每一位患有糖尿病的朋友都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在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朋友中,有高达45%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严重的心理困扰没有被发现,这就意味着,有接近一半的朋友没有受到应有的照顾 。据估计,仅有约1/3的糖尿病合并精神心理问题的病人得到了诊断和治疗。也就是说,即使诊断明确了,仍有很大一部分病人没有得到治疗。面对这一局面,我们该怎么办呢?张医生给出4点意见。
(1)心理状态的评估应始终贯穿糖尿病的治疗:这是一种快速、简单的方法,可以帮助患病的朋友判断自身的感受是否存在精神心理问题。
(2)糖尿病管理团队成员最好有专业的心理治疗师或有经验的精神科医师加盟,以便提供更为专业的心理治疗服务 。
(3)当患病朋友自己或家人发现,病人有抑郁症、焦虑症、人格障碍、药物成瘾、认知功能障碍等表现时,应及时去精神科医师那里就诊 。
(4)必要时,选择一些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朋友们要知道,抑郁焦虑这些心理问题,同样是一种疾病,也是一种并发症,必要时,是需要使用一定的药物进行治疗的。
只要做好这4方面的工作,心理问题就可以远离患病的朋友,幸福美满的过完这一生,并不是奢望。反之,如果我们讳疾忌医,不敢坦然面对,未来的结局不会好到哪去。
今天的内容就聊到这里,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关注我,我会带您了解咱们国内最前沿的医学知识,我是张医生,咱们下次再见。
#头条首发大赛##我在岛屿读书##冬日生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