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WC糖尿病(cbg糖尿病)

奇点网 0
文章目录:

《细胞·代谢》:高血糖,真的太毒了!港大团队首次发现,高血糖会扰乱CD4阳性T细胞代谢,损害抗病毒免疫丨科学大发现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高血糖,真的太毒了。

大家一定还记得,在过去的几年里,有很多研究揭示了高血糖的毒性。

我们曾介绍过高血糖会导致β细胞被活活饿死[1],会导致胰腺细胞中促癌KRAS突变暴增[2],会让巨噬细胞成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病变[3],会促进抑癌蛋白p53的降解[4],还会导致肺部树突状细胞抗原提呈能力降低[5]。

真是五毒俱全。

近日,由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宁珖圣、香港大学玛丽医院李智豪和陈俊明领衔的研究团队,在著名期刊《细胞·代谢》上发表一项重磅研究成果,为高血糖再添一“毒”。

他们发现,高血糖会导致CD4阳性T细胞氧化应激升高和脂质异常积累,促进脂质过氧化,损害了CD4阳性T细胞往辅助性T细胞1(Th1)分化,而Th1恰恰是抗病毒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6]。

这一发现不仅让我们对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易患严重呼吸道病毒感染有了新的认知,也为2型糖尿病相关病毒感染并发症的防治指出了新方向。

论文首页截图

众所周知,2型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受到严重的呼吸道病毒感染,而且血糖控制不佳往往与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关。不过,对于这一现象的背后机制,科学家仍不清楚。

就在去年年底,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显示,血糖对肺部树突状细胞具有关键的调节作用,高血糖会导致树突状细胞的表观遗传学发生改变,抗原提呈能力降低,削弱高血糖小鼠对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免疫抵抗能力[5]。

宁珖圣等人认为,这不是高血糖伤免疫的全部。他们这一次将研究重点聚焦在CD4阳性T细胞上,因为它们在针对病毒病原物的免疫保护中发挥核心作用。尤其是辅助性T细胞1(Th1)亚群,它们通过释放细胞因子塑造炎症环境以促进病毒清除,从而介导有效的抗病毒免疫反应

实际上,在2022年的一项研究中,宁珖圣团队就注意到2型糖尿病患者在接种疫苗后未能产生强有力的Th1反应[7]。这项研究结果也表明,Th1缺陷极有可能是2型糖尿病患者在呼吸道病毒感染时出现不良预后的原因。不过,2型糖尿病患者Th1反应被削弱的机制目前仍不清楚。

因此,宁珖圣团队此次的研究目的就是探索Th1反应与2型糖尿之间的关系,以及背后的潜在机制。

他们首先分析了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患者肺泡灌洗液中的T细胞。结果显示,Th1细胞是COVID-19患者肺泡灌洗液中的主要CD4阳性T细胞群。虽然2型糖尿病并不影响CD4阳性T细胞的早期活化,但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Th1细胞的比例明显低于非2型糖尿病患者。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员在另外4个外部数据集中也发现了这种与2型糖尿病相关的Th1细胞分化障碍。也就是说,在人体内,2型糖尿病确实与Th1细胞分化障碍有关。

T细胞特征

随后,宁珖圣团队在高脂饮食诱导的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中验证了人体内的发现。

他们还在小鼠模型身上观察到,抗原特异性CD4阳性T细胞向Th1的极化减少,细胞溶解活性降低,具体表现为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4)和Th1分化主调节因子T-bet的表达降低,IFN-γ和颗粒酶B的产生减少

以上结果证实,2型糖尿病确实会导致呼吸道病毒感染后的Th1反应受损。

高脂饮食诱导的2型糖尿病导致CD4阳性T细胞向Th1的极化减少

随后,宁珖圣团队又分析了健康受试者(HC),血糖控制良好的2型糖尿病患者(WC-T2D)和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PC-T2D),急性感染期间Th1的差异,证实是高血糖而非胰岛素敏感性导致了2型糖尿病患者Th1反应障碍

他们还基于体外培养实验证实,高血糖足以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的Th1反应障碍。

高血糖会损害CD4阳性T细胞分化成Th1细胞的能力

至于背后的分子机制,宁珖圣团队发现,高血糖会诱发CD4阳性T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和脂肪酸合成从头合成异常增加,导致细胞中的活性氧(ROS)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水平升高。

这些代谢异常又会促进脂质过氧化(LPO),增加STAT4的羰基化,加速STAT4(在诱导T-bet表达方面起着关键作用)降解,导致Th1细胞分化因子T-bet表达水平降低。

简单来说,对于CD4阳性T细胞而言,正是高血糖-LPO-STAT4轴的信号传递,抑制了CD4阳性T细胞向Th1的分化,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

值得注意的是,宁珖圣团队还发现,清除脂质过氧化物可以促进血糖控制不佳2型糖尿病患者的CD4阳性T细胞往Th1分化,并恢复它们对病毒的控制能力

机制示意图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宁珖圣团队认为,他们发现了一个调控Th1分化的全新代谢检查点,并揭示了2型糖尿病患者病毒感染预后不良的新机制。显然,这些发现对于高血糖患者病毒感染相关并发症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最后,我想说的是,大家千万不要小觑高血糖的毒性,它真的是五毒俱全。如果大家发现血糖异常,应该积极就诊,管理好自己的血糖。今年5月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后如果及时采取强化血糖控制,与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0%-20%相关[8]。

如果上述方法不能帮助大家控制住血糖,还可以试试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团队提出的“强化-简化”方案:对于新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在接受为期2-3周的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SIIT)控制住血糖之后,启动为期48周的利格列汀 二甲双胍“简化”治疗[9]。研究结果表明,这个方案可以帮助80%以上的患者控制住血糖。

祝大家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Zhang E, Mohammed Al-Amily I, Mohammed S, et al. Preserving Insulin Secretion in Diabetes by Inhibiting VDAC1 Overexpression and Surface Translocation in β Cells. Cell Metab. 2019;29(1):64-77.e6. doi:10.1016/j.cmet.2018.09.008

[2].Hu CM, Tien SC, Hsieh PK, et al. High Glucose Triggers Nucleotide Imbalance through O-GlcNAcylation of Key Enzymes and Induces KRAS Mutation in Pancreatic Cells. Cell Metab. 2019;29(6):1334-1349.e10. doi:10.1016/j.cmet.2019.02.005

[3].Edgar L, Akbar N, Braithwaite AT, et al. Hyperglycemia Induces Trained Immunity in Macrophages and Their Precursors and Promotes Atherosclerosis. Circulation. 2021;144(12):961-982. doi:10.1161/CIRCULATIONAHA.120.046464

[4].Su Y, Luo Y, Zhang P, et al. Glucose-induced CRL4COP1-p53 axis amplifies glycometabolism to drive tumorigenesis. Mol Cell. 2023;83(13):2316-2331.e7. doi:10.1016/j.molcel.2023.06.010

[5].Nobs SP, Kolodziejczyk AA, Adler L, et al. Lung dendritic-cell metabolism underlies susceptibility to viral infection in diabetes. Nature. 2023;624(7992):645-652. doi:10.1038/s41586-023-06803-0

[6].Gray V, Chen W, Tan RJY, et al. Hyperglycemia-triggered lipid peroxidation destabilizes STAT4 and impairs anti-viral Th1 responses in type 2 diabetes. Cell Metab.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5, 2024. doi:10.1016/j.cmet.2024.10.004

[7].Lee CH, Gray V, Teo JMN, et al. Comparing the B and T cell-mediated immune response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receiving mRNA or inactivated COVID-19 vaccines. Front Immunol. 2022;13:1018393. Published 2022 Oct 11. doi:10.3389/fimmu.2022.1018393

[8].Adler AI, Coleman RL, Leal J, Whiteley WN, Clarke P, Holman RR. Post-trial monitoring of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of intensive glycaemic control in type 2 diabetes extended from 10 years to 24 years (UKPDS 91). Lancet. 2024;404(10448):145-155. doi:10.1016/S0140-6736(24)00537-3

[9].Liu L, Ke W, Li H, et al. Intense simplified strategy for new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es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hyperglycaemia: multicentre, open label, randomised trial. BMJ. 2024;387:e080122. Published 2024 Oct 15. doi:10.1136/bmj-2024-080122

本文作者丨BioTalker

姬秋和教授:肥胖的诊断不应该BMI“一刀切”

编者按

近年来我国超重/肥胖患病率迅速增加,超重/肥胖和高血压、糖尿病、卒中等多种慢性疾病密切相关,严重危害公众健康。临床上多采用体质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和腰高比(WHtR)、体脂含量等对肥胖程度进行评价,然而,这些评估方法也都存在各自的局限性,到底该如何准确地评估肥胖?不同类型的肥胖对慢性病的患病倾向又如何?这都是临床医生关注的问题。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姬秋和教授针对上述问题答疑解惑。

一、评价肥胖的主要指标

目前常用的肥胖评价指标主要包括:BMI、WC、WHR和体脂含量。评估超重/肥胖的诊断指标主要基于以下三点:①脂肪组织量(使用BMI);②脂肪分布或功能的整体评估(使用其他人体测量方法,如WC、WHR或WHtR);③代谢、身体或心理结局。

1、BMI:体重(kg)除以身高(m)数的平方,是目前WHO推荐的国际通用肥胖标准,临床证据最多、使用广泛,是现在最常用的诊断指标,但BMI不能反映局部脂肪分布,且不适用于儿童、孕妇,也不适用于不能准确测量身高的老人和肌肉很发达者,在反映与体重相关的健康结局方面存在不足。

2、WC/WHR/WHtR:临床使用较为广泛,也是指南推荐指标,可以反映局部脂肪分布、衡量中心性肥胖(男性WC≥90cm,女性WC≥85cm;WHR≥0.9;WHtR≥0.5)。缺点是测量误差较大,且不适用于评估儿童、孕妇和有腹水的患者。研究显示,WC较BMI更能反映腹型肥胖患者的预后[1];BMI和WC相互补充,两者共同正常化可能更有助于改善远期健康结局[2,3]。

3、体脂含量:包括体脂率(BF%/BFP)、内脏脂肪面积(VFA)等,作为扩展的评估指标,能快速准确地反映局部体脂分布,但价格昂贵,不适合人群筛查及推广。男性BFP>25%、女性BFP>30%可被诊断为肥胖。BFP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CVD)、癌症等发生风险,躯干部位BFP与代谢风险关系密切[4,5]。近来随着阻抗方法的准确度提高,这种比较经济的测定方法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4、肥胖新指标:近年来,C-index(锥度指数)和RFM(相对脂肪质量指数)是评价肥胖的新指标,同时有望成为辅助识别2型糖尿病(T2DM)风险的有力工具。

  • C-index:是一种衡量身体脂肪分布的指标,特别是腹部脂肪的沉积情况。数值与腹部脂肪含量正相关。腹部脂肪与胰岛素抵抗和T2DM风险增加有关。

  • RFM:是一种评估全身脂肪百分比的指标,相比BMI能更准确地反映体脂的分布。较高的RFM值可能表明个体有更高的T2DM风险。
二、肥胖表型和心血管事件风险

肥胖表型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即代谢健康体重正常(MHNW)、代谢健康肥胖(MHO)、代谢不健康体重正常(MUNW)、代谢不健康肥胖(MUO)。以上四种肥胖表型主要表现在脂肪分布和代谢的差异,而脂肪分布和心血管事件、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关系密切。随着内脏脂肪过度沉积,出现胰岛素抵抗、肥胖、糖尿病、血脂、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和死亡风险逐渐增加(图1)。

图1. 四种肥胖表型具有不同的心血管风险[6]

1、MHO:该肥胖表型以脂肪细胞增殖为特征,表现为皮下脂肪较多,但内脏脂肪较少(图2)。这种肥胖者通常肌肉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正常,血糖正常,存在一定的中度心血管风险。MHO不稳定,可向其他肥胖表型转换。有研究显示,即使代谢正常的肥胖患者,其不良心血管事件(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心衰)风险仍升高,需积极干预[7]。

图2. MHO以脂肪细胞增殖为特征

2、MUNW:以内脏脂肪沉积为特征,也被称为代谢肥胖正常体重(MONW),发生率约为30%。该类型人群体重或WC正常,但会出现显著的胰岛素抵抗;心血管代谢疾病风险显著增加,其心血管风险仅次于MUO。内脏/异位脂肪堆积是MUNW心血管高风险原因(图3)[8]。

图3. 内脏脂肪沉积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

3、MUO:即肥胖 代谢紊乱。一项纳入22项前瞻性研究的Mete分析结果显示[9],与MHNW者相比,MUO人群具有更高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三、肥胖指标在肥胖相关不良结局的相关研究

1、BMI与严重疾病的预后结果存在争议:一项韩国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10]:60岁以上人群中体重减轻>15%或体重增加>20%的全因死亡风险均增加。同时有Meta分析结果显示[11],体重减轻会增加超重/肥胖糖尿病患者的全因死亡率;以体重稳定为参考组,减重越多全因死亡率越高;较体重正常人群,超重/肥胖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可能具有更好的预后。因此,应谨慎解释老年患者BMI与死亡风险的相关性。

2、WHR和/或WC(而非BMI))可更好地预测心血管相关结局风险:一项事后分析发现[12],在合并有心血管风险因素或确诊CVD的T2DM患者中,WHR和/或WC(而非BMI)是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3-MACE)、CVD相关死亡率的风险因素,提示在评估心血管风险时,需要考虑体脂分布的人体测量指标。

此外,IDEA研究显示[13],无论BMI处于何种水平,WC增加显著增加CVD和糖尿病的风险。提示WC越大,糖尿病、CVD风险越高。

3、正常体重肥胖(NWO)个体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升高:有研究显示,NWO(即BMI在正常范围,但BFP超标)个体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明显升高,其风险达到或接近超重或肥胖人群。姬秋和教授团队的一项利用体脂百分比(BF%)作为评价指标的队列研究,对中国NWO个体发生糖尿病的风险进行预测[14],结果显示,中国NWO患者发生糖尿病的风险约为正常体重非肥胖(NWNO)者的2倍;相较于NWNO患者,BF%正常的超重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未增加,提示BF%测定对预测糖尿病患病风险有一定意义,因此强烈建议将BF%测量纳入定期体格检查中。

四、总结

综上所述,BMI、WC、WHR、BF%均是评价肥胖的相关指标,但同时有其各自的局限性。不同的肥胖表型其代谢及肥胖相关不良结局存在差异。临床上肥胖的评估不应该BMI“一刀切”,即不应将BMI作为肥胖唯一的诊断和分期工具,应同时兼顾脂肪组织量(BMI)、脂肪分布(WC、WHR、WHtR)和体脂含量(BF%),以便更精准地对肥胖进行分型/分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在我国,有上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却不自知

放假期间,小康妹儿约上了三五好友一起出去玩,全队“力气担当”小涛当然也在其中。但是小涛一路上的行为,引起了眼尖的小康妹儿的注意!

情况大概是这样的

2小时的路程,小涛愣是跑了5趟厕所,没有错过服务区的任何一个WC。上完厕所,小涛就开始嚷嚷着口渴,每次拿的都是可乐,理由简单粗暴:口渴,喝可乐过瘾。于是乎,整个行程,变成了喝可乐,找厕所,口渴,喝可乐的无限循环~

经验丰富的小康妹儿越看越觉得!不对劲呐!这不就是以前采访内分泌科室时,医生强调的“糖尿病前期”典型症状吗?!此时的小涛正在咕嘟咕嘟大口吞着可乐,天真的ta不知道自己即将面临着的是什么……出于关心,小康妹儿建议小涛抽个空去医院检查一下血糖状况,小涛一开始并没有重视这个情况,不过还是半信半疑地去了一趟医院。这不,近日检查结果出来了——小涛患上了2型糖尿病前期。

01 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年轻化20出头的小涛绝对不是个例。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内分泌代谢科马红艳副教授介绍:“以前20岁以下的人群发病绝大部分为1型糖尿病,现在随着诸多因素的变化,2型糖尿病的发病年龄也越来越年轻化。”(简单来讲,1型和2型糖尿病均和遗传有关,但1型糖尿病更多是自身免疫缺陷等先天因素导致的,2型糖尿病则多是生活习惯等后天因素造成的~)

马医生近日的门诊上遇到一位年仅23岁的男性糖尿病患者, 体重90 kg,家族并无糖尿病病史,问诊中发现他几乎天天喝含糖饮料、蔬菜水果偶尔吃一点,运动量也很少,并且经常熬夜。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Michael Yafi也曾报告:一例仅有3岁半的西班牙裔女孩,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2型糖尿病患者。小女孩父母都无糖尿病病史,但其家庭饮食习惯较差,未控制热量及脂肪摄入。

同时,马医生强调,在诸多因素中,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肥胖是主要危险因素。有研究显示,在标准体重的基础上,体重每增加1公斤,患糖尿病危险将至少增加5%。

所以,月半们,要运动起来了!

02 很多人处于糖尿病前期却不自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导致耽搁最佳干预时机,马红艳医生建议:

出现了'三多一少'典型症状,就要向上文的小涛学习——及时到正规医院做检查。

即:喝得多、小便多、吃得多,体重还减少了。

但同时马红艳医生也介绍到,根据我国3次大型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超过60%的糖尿病患者没有典型症状。

因此:

如果出现原因未知的低血糖反应(心慌手抖出汗饥饿等)、视物模糊、感到疲乏、易出汗、手脚麻木、伤口愈合缓慢、皮肤瘙痒干燥、反复真菌感染(尤其是女性外阴瘙痒)、牙龈反复感染、肢端溃烂坏疽等症状,也需怀疑是否是糖尿病。

03 糖尿病前期有机会逆转吗?俗话说的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健康人到糖尿病患者,两者之间存在一个过渡阶段——

“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是决定疾病走向的一个关键时期,也是逆转糖尿病的黄金时期。 ▷ 中国的大庆研究证实:在“糖尿病前期”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可使糖尿病发病率减少60%。但如果不加以注意,每年约10%~20%患者可能发展为糖尿病。

如何逆转呢?

马红艳医生认为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多学习。糖尿病前期人群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提高自我管理的意识,应尽可能多地学习、了解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相关知识,积极进行疾病预防。

● 管住嘴。不仅要控糖,同时还要限制淀粉类主食的数量。米、面为主的主食虽然没有明显的甜味,但升高血糖的速度却非常快。 ● 迈开腿。年轻人尽量选择有氧运动,老年人则需选择散步、太极拳等强度较小的运动。 ● 放轻松。心情差、压力大,身体处于应激状态,这也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 勤监测。要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如果长期高血糖,就相当于我们的器官被“泡在糖水里”,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但是,具体如何服药控制,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哈!!04 长期放任不管截肢、失明都可能找上门来糖尿病的真正可怕之处在于,它会累及全身器官,如果病情控制不好,将会导致各种严重的并发症:

1、各种急性感染,高血糖高渗状态,酮症酸中毒。● 2、糖尿病患者出现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危险会上升2-3倍。

● 3、足部神经病变与血管病变结合在一起,增加了患者足部溃疡、感染以及最终需要截肢的风险。● 4、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失明的主要病因,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物不清的症状。● 5、糖尿病位居肾衰竭主要病因之列。

因此,马红艳医生建议,糖尿病患者应当每年进行一次系统的糖尿病并发症的筛查。#今日互动#你身边的朋友有小涛这样的症状吗?记得提醒ta去医院检查一下噢~

本文为「成都商报四川名医」原创,未经授权禁止全文或部分转载。如需授权请联系:(028) 8129 1833

文/编辑:热心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