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激增(糖尿病增殖期是什么)
我国糖尿病激增,都是甜食作怪?医生提醒:真正危险的是这7种!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出现了井喷式增长。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的《2021年全球糖尿病地图》,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超过1.4亿,位居世界首位。
而且,这一数字还在迅速攀升。很多人将糖尿病的高发归因于甜食的摄入,但事实真的如此简单吗?
医生提醒,糖尿病的真凶远比甜食复杂得多,其中有7种危险因素更值得关注,甚至比甜食更具杀伤力。本文将带您深入探讨糖尿病的成因,揭开它背后的健康隐患,同时提供科学的应对建议。
什么是糖尿病?一种“隐形的健康杀手”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水平持续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类型,占总病例的90%以上。
简单来说,糖尿病的发生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受限,导致体内葡萄糖无法被有效利用,长期高血糖会损害全身多个器官,如心脏、肾脏、眼睛和神经系统。
打个比方:胰岛素就像人体的“钥匙”,它能帮助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细胞,为身体提供能量。如果“钥匙”缺失或失灵,葡萄糖就会滞留在血液中,久而久之引发各种健康问题。
糖尿病激增,甜食只是“替罪羊”?
甜食确实会导致血糖快速升高,但它并不是糖尿病的唯一成因。事实上,许多糖尿病患者并不嗜甜,而是其他生活习惯让他们走上了这条不归路。医生指出,真正危险的是以下7种因素:
1. 不良饮食习惯:高油、高盐比甜食更可怕
现代人的饮食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油、高盐、高热量的食物比比皆是。炸鸡、烧烤、火锅、奶茶等深受年轻人喜爱,但这些食物热量高,还会引起胰岛素抵抗,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案例:
35岁的张先生是一家公司的销售经理,经常应酬,每周至少有三次大鱼大肉。他不爱吃甜食,却在一次体检中发现自己空腹血糖达到了8.5 mmol/L,属于糖尿病前期。
医生发现,他的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升高,罪魁祸首正是他长期摄入高脂高热量的饮食习惯。
建议:
· 饮食应多样化,以清淡为主,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全谷物和豆类。
· 控制红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尽量选择鱼肉、鸡肉等优质蛋白。
· 减少油炸食品和外卖的摄入频率。
2. 久坐不动:现代生活的“慢性杀手”
久坐办公、缺乏运动已经成为现代人的通病。研究表明,久坐时间越长,患糖尿病的风险越高。英国剑桥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每天久坐超过8小时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了90%。
案例:
28岁的王小姐是一名程序员,每天坐在电脑前10小时以上,下班后常常选择直接回家休息。
她体型偏瘦,但最近体检发现空腹血糖为6.9 mmol/L,属于糖耐量受损。医生提醒,久坐使得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血糖代谢能力减弱。
建议:
· 每坐1小时,起身活动5-10分钟,可以选择简单的拉伸动作。
· 每天保持至少3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自行车或游泳。
· 尽量多使用步行或骑行代替短距离出行。
3. 肥胖:糖尿病的“温床”
肥胖与糖尿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尤其是腰腹部肥胖(俗称“将军肚”),会显著增加胰岛素抵抗的风险。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的超重率已达34.3%,肥胖率为16.4%。
案例:
42岁的刘先生体重95公斤,BMI(体质指数)达到30,属于肥胖。他在确诊糖尿病后,医生为其制定了减重计划,三个月内成功减重10公斤,血糖控制逐步稳定。
建议:
· 控制总热量摄入,每餐七分饱为宜。
· 增加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摄入,有助于延缓饱腹感。
· 养成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因为睡眠不足会影响代谢。
4. 遗传因素:糖尿病会“传家”
如果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后代患病的风险会显著增加。研究表明,父母一方患有糖尿病,其子女的发病概率约为40%;若双亲均为糖尿病患者,子女的风险高达70%。
建议:
· 如果有家族史,应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尤其是40岁以后。
· 提前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避免高风险饮食和生活方式。
5. 慢性压力:“隐形糖”推手
长期压力会导致体内皮质醇水平升高,而皮质醇是一种升糖激素,它会使血糖水平增加,并削弱胰岛素的作用。现代社会中,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压力让许多人长期处于“高应激”状态。
建议:
· 通过瑜伽、冥想、深呼吸等方法缓解压力。
· 学会合理分配时间,避免过度疲劳。
6. 睡眠不足:夜晚的“代谢杀手”
熬夜、睡眠不足会干扰身体的代谢节律,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的一项研究发现,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了35%。
建议:
· 每晚保证7-8小时的优质睡眠。
· 睡前避免饮用咖啡或浓茶,不要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
· 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
7. 中老年女性的特殊风险:激素波动影响血糖
女性在绝经期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胰岛素敏感性会减弱,患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增加。妊娠糖尿病史的女性也更容易发展为2型糖尿病。
建议:
· 绝经期女性应定期检查血糖,保持健康体重。
· 适当补充大豆异黄酮等植物雌激素,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 妊娠糖尿病患者产后应定期随访,监测血糖变化。
糖尿病患者的科学管理与养生建议
糖尿病并非不可控,只要做到早发现、早干预、科学管理,完全可以过上健康的生活。以下是一些具体建议:
1. 合理用药:服用降糖药(如二甲双胍、瑞格列奈)或注射胰岛素需严格遵医嘱,避免擅自增加或减少剂量。
2. 中医调理:中医认为糖尿病属“消渴症”,可通过调理脾胃、滋阴润燥的中药材(如黄芪、天花粉)辅助控制血糖,但需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3. 饮食控制:采用“低GI饮食”,如燕麦、藜麦等低升糖指数食物,避免血糖波动过大。
4. 监测血糖:建议糖尿病患者每日测量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了解血糖波动趋势。
糖尿病的激增并非简单的甜食作怪,而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遗传因素和环境影响使得糖尿病成为我国亟需应对的公共健康问题。
通过科学管理和健康生活方式,每个人都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生风险,甚至逆转糖尿病前期的状态。
健康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点滴积累的结果,愿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今天开始,为自己的健康投资,远离糖尿病的威胁。
参考文献
1. 国际糖尿病联盟,《2021年全球糖尿病地图》。
2.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
3. 英国剑桥大学糖尿病研究,发表于《柳叶刀》期刊。
4. 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睡眠与代谢健康》。
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重磅!中国糖尿病患者激增背后,基因和肥胖都是罪魁祸首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在过去40年间急剧增长。中国成人中,糖尿病患病率从1980年的0.67%飙升至2013年的10.9%,患病人数达到1.164亿。背后的罪魁祸首到底是谁?
今天早上8点,《柳叶刀》子刊《糖尿病和内分泌》(影响因子:24.5)在线发表了一项来自中国多中心、大样本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该研究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卫庆教授与国内众多糖尿病知名教授共同领导的中国心脏代谢疾病和癌症队列研究的分支,系统研究了胰岛素抵抗、β细胞功能障碍,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的作用,并揭示了肥胖对糖尿病病因的影响。
以往的观点认为,β细胞功能障碍是中国人2型糖尿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基因”。但β细胞功能障碍不足以解释糖尿病患病率在过去40年间急剧增长。同时,随着国人生活方式演变,肥胖与2型糖尿病患病率呈平行上升趋势。那么,肥胖是否影响中国糖尿病呢?
本次发表的研究覆盖了40岁及以上,共94952名基线无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HOMA模型评价胰岛素抵抗(HOMA-IR)和β细胞功能障碍(HOMA-B)。
该研究是中国第一项也是最大一项旨在研究成人胰岛素抵抗、β细胞功能障碍和肥胖对糖尿病风险作用的研究。本研究创新性地证实,相比β细胞功能障碍,肥胖影响的胰岛素抵抗是中国糖尿病更重要的危险因素。
与美国和日本相比,中国的糖尿病现实更严峻:中国人同时具备了较弱的β细胞功能,以及较高的肥胖患病率和伴随而来的胰岛素抵抗,从而给本来脆弱的β细胞功能增加额外打击,因此导致中国严重的糖尿病流行,患病率持续攀升。这项研究,为重新审视中国糖尿病病因特点提供了科学证据,对中国乃至其他东亚国家的糖尿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在学习国际糖尿病诊疗指南的同时,更需要结合中国人糖尿病病因特点,制定适合中国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指南和路径,从而更有效延缓甚至逆转中国糖尿病流行。”该研究的通讯作者王卫庆教授指出,在预防上,应倡导减肥及预防胰岛素抵抗的早期干预策略,减轻β细胞功能负担;在治疗上,应强调针对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障碍的联合治疗,在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同时,应增加胰岛素促泌剂,并及时补充胰岛素。
宁光院士认为,只有清醒的认识到中国糖尿病的病因,才能更有效预防中国糖尿病的增长。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柳叶刀》子刊:中国糖尿病患者激增,竟源自基因和肥胖“双重打击”
中国糖尿病患者究竟为何越来越多?糖尿病的“罪魁祸首”究竟是谁?今天早上8时,《柳叶刀》子刊《糖尿病和内分泌》(影响因子24.5分)在线发表了一项来自中国的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队列研究,或将对这些问题提供诸多启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王卫庆与全国多中心教授共同领导中国心脏代谢疾病和癌症队列研究(China Cardiometabolic Disease and Cancer Cohort Study,4C),系统研究了胰岛素抵抗、β细胞功能障碍,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的作用,揭示了肥胖对糖尿病病因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糖尿病患者同时存在β细胞功能障碍不足和因肥胖导致的胰岛素抵抗问题,未来据此“双重缺陷”制定行之有效的糖尿病防控策略意义重大。
王卫庆介绍,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在过去40年间急剧增长。“中国成人中,糖尿病患病率从1980年的0.67%飙升至2013年的10.9%,患病人数达到1.164亿。”
不过,以往我国学界观点认为,β细胞功能障碍是中国人2型糖尿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但β细胞功能障碍并不足以解释糖尿病患病率在过去40年间急剧增长。同时,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方式的演变,肥胖与2型糖尿病患病率呈平行上升趋势。两者之间究竟有何关联呢?
为此,本次研究覆盖了94952名40岁及以上的基线无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稳态模型评价胰岛素抵抗(HOMA-IR)和β细胞功能障碍(HOMA-B)。结果显示,在340443人年(即约3.6年)的随访中,新发糖尿病患者高达6484人(6.8%)。
对HOMA-IR和HOMA-B的研究显示,与低HOMA-B相比,高HOMA-IR与更高的糖尿病风险显著相关;该结论在正常糖耐量及糖尿病前期研究对象中保持一致。此外,HOMA-IR与HOMA-B对糖尿病风险存在显著交互作用,高HOMA-IR与高糖尿病风险的相关性在低HOMA-B研究对象中尤为显著。而人群归因风险(PAR%)分析显示,总研究对象中约24.4%的糖尿病发生风险归因于胰岛素抵抗,12.4%归因于β细胞功能障碍。在正常糖耐量和糖尿病前期研究对象中,胰岛素抵抗相关PAR%均比β细胞功能障碍相关PAR%更高。在BMI及腰围分层分析中,高HOMA-IR比低HOMA-B与更高的糖尿病风险显著相关的模式在肥胖研究对象中更为显著,该结论在正常糖耐量及糖尿病前期研究对象中保持一致。
“简单来说,相比β细胞功能障碍,肥胖影响的胰岛素抵抗已成为中国糖尿病更重要的危险因素。”王卫庆表示,本研究的发现完善了一直以来国际上对中国糖尿病病因的固有观念,使得对中国糖尿病的流行原因及潜在病因的认识更为清醒。“长期以来,学界一直认为,我国糖尿病患者与日本糖尿病患者的β细胞功能障碍较接近,属于先天不足;但事实证明,欧美糖尿病患者的肥胖因素也在影响着我国人群,尤其是饮食、生活方式等。”
本研究提示,美国成人肥胖患病率从1999年的30.5%增长到2014年的37.7%,同时糖尿病患病率也稳步上升(由2003年的10.3%增长到2014年的13.2%),但2014年之后,随着一系列生活方式等干预策略的落地,美国成人肥胖患病率进入平台期,而糖尿病患病率也随之趋于稳定,甚至在部分亚组人群呈现下降趋势。另一方面,日本成人肥胖患病率始终保持在低位(约3.5%),其糖尿病患病率也一直稳定在8%左右。
不难发现,与美国和日本相比,我国糖尿病现实更严峻:中国人同时具备了较弱的β细胞功能,以及较高的肥胖患病率和伴随而来的胰岛素抵抗,从而给本来脆弱的β细胞功能增加“额外打击”,因此导致中国严重的糖尿病流行,患病率持续攀升。“我们希望,本次研究能为重新审视中国糖尿病病因特点提供科学证据,对中国乃至其他东亚国家的糖尿病防控产生积极的借鉴意义。”王卫庆说。
据悉,该研究也得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宁光和国际知名糖尿病专家Ralph A. DeFronzo教授的大力支持。“我们在学习国际糖尿病诊疗指南的同时,更需要结合中国人糖尿病病因特点,制定适合中国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指南和路径,从而更有效延缓甚至逆转中国糖尿病流行。”宁光指出,在预防上,应倡导减肥及预防胰岛素抵抗的早期干预策略,减轻β细胞功能负担;在治疗上,应强调针对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障碍的联合治疗,在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同时,应增加胰岛素促泌剂,并及时补充胰岛素。“目前,我们牵头在全国陆续开展了400余个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也正是希望从最基层做起,医患双方一同经过10年努力,使糖尿病发病率降低1%,各种并发症患病率降低10%。”
最后,王卫庆也为广大市民与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日常建议,“我们希望成人的身体质量指数(BMI)可维持在22至25;同时,糖尿病的不同药物分别针对不同致病机制,若单种药物无法让血糖达标,可在医生的专业检查与指导下进行综合治疗,让胰岛发挥最大限度发挥作用。”
栏目主编:顾泳 文字编辑:顾泳 图片编辑:笪曦
本文图片由瑞金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