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糖尿病(发现糖尿病足能活多久)
初次发现糖尿病,满足一定条件,有可能会逆转
有位朋友跟华子说,他刚刚发现自己的血糖升高了,空腹血糖7.2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2mmol/L,需要用降糖药吗,有没有逆转的方法呢?
华子告诉他,空腹血糖超过7mmol/L,或是随机血糖超过11.1mmo/L,都可以诊断为糖尿病。他现在需要去看内分泌医生,在医生指导下,经过适当的生活干预和药物治疗之后,糖尿病有可能逆转,也许有停药的机会。
曾经的糖尿病观念,是一旦发病就无法治愈,需要终生进行降糖治疗。但随着对糖尿病的研究深入,人们发现部分2型糖尿病可以缓解,也可以理解为糖尿病逆转。
2021年发布的《2型糖尿病缓解中国专家共识》中指出,只要满足一定的条件,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不用药物也能有效控制血糖,实现糖尿病缓解。
实现糖尿病缓解的主要条件,包括患病时间小于5年,患者要有较大体重(BMI≥25),没有严重的并发症,胰岛细胞尚存一定的功能(空腹C肽≥1.1,餐后2小时C肽≥2.5),同时要排除其他疾病以及自身免疫的原因引起的糖尿病。
初发的2型糖尿病,还有相当数量的正常胰岛细胞,但是因为肥胖、胰岛素抵抗、高糖毒性等因素的影响,这部分胰岛细胞处于休眠状态。只要重新激活这部分休眠的胰岛细胞,就有可能使糖尿病缓解。
减轻体重,是缓解糖尿病的核心。体重下降,不仅可以改善血糖,同时也可以改善血脂和血压,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生活干预是2型糖尿病的治疗基础,包括饮食控制与运动锻炼,其中饮食控制的减重效果,要高于运动锻炼。
限能量平衡饮食、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极低热量膳食、间歇性断食、生酮饮食等,均可有效减轻体重,促进早期2型糖尿病缓解。建议在医生评估和指导下采取适合自己的饮食控制方法,在维持营养均衡的前提下,减少整体的热量摄入。
运动也是控制体重的好手段,运动不仅可以直接消耗能量帮助控制血糖,还可以增加肌肉量,减少胰岛素抵抗,使血糖得到持续性的改善。但是合并有心、脑、肺等疾病,或是肥胖程度过高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制定运动计划和强度,避免过度运动对身体造成损伤。
对于生活干预不能有效落实的2型糖尿病,可以考虑进行8~12周的短期降糖药物治疗。较常用3类药物,包括二甲双胍、GLP-1RA(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度拉糖肽等)、SGLT2抑制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卡格列净等)。
根据血糖和体重的情况,这3类药物可以单独用药,也可以联合用药。在单独用药时,司美格鲁肽降低体重的效果最好。3类药物联合使用时,体重减轻最多。
肥胖程度较高(BMI≥32.5),药物的效果可能不佳,可以考虑进行代谢手术,减少进食量和食物的吸收,使体重下降,让糖尿病得到缓解。
总结一下,初次发现血糖升高后,要积极治疗,只要满足条件,有可能使糖尿病得到缓解,可以在较长的时间内不用药物也可以控制好血糖。是否满足条件,以及如何选择用药,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对用药有疑惑,要咨询医生或药师。我是药师华子,欢迎关注我,分享更多健康知识。
糖尿病并非无迹可寻,其实身体早已给出提示,可惜很多人都没察觉
一说起糖尿病,相信大家也都比较熟悉了,很多人或许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出现了这个问题,而是在偶然检查身体时才惊讶地发现体内血糖水平超标了。但血糖升高不是悄无声息的,早期的时候其实身体就发出了以下几个求救信号,可惜只是被你忽视了,若是能早发现早缓解,或就能避免出现该问题了,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看东西会模糊,视力会突然下降,这看似是用眼过度或眼部问题,但其实当体内血糖升高时,葡萄糖等代谢物会进入眼球的晶状体,其中的盐分大量排出了,渗透压也会随之下降,会使得晶状体凸出,就会影响到正常的视力,若是视力本来正常但突然模糊了,要考虑这个原因。
还经常会犯困,即便在睡眠时间充足的情况下,由于血糖水平偏高,使得大脑对氧气十分敏感,缺氧让人打哈欠想睡觉,白天很嗜睡,特别是午饭后不睡就受不了,特别是在老年人身上更多见。
身体很容易出汗,糖分也是能量,出现该问题,体内最多的是糖分不可缺少的就是能量热量,如果你以前没有反应但最近却频繁出汗,晚上睡觉盗汗白天也莫名的会出汗,要注意。当然,若是一直以来都是易出汗体质,不用担心,或者是女性在更年期期间出汗,也是正常现象。
也会出现餐前低血糖的现象,可能有人会疑惑不是血糖过高吗,又怎么会变低?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迟缓了,无法与血糖保持同步,后者低的时候前者反而高了,在吃饭前会异常饥饿,不吃点东西就容易心慌。
皮肤还会变得干燥发痒,血糖水平高,体内葡萄糖含量就会升高,会影响到神经的调节能力,刺激到皮肤,让其处于一种慢性的缺水状态,变得干燥,逐渐地甚至还会出现化脓、感染等现象,别总以为是皮肤问题。
其实该问题的前兆还是比较多的,也较为明显,但可能由于比较常见,易混淆,很多人都没有当回事,也有的人忍耐力比较强,总觉得挨一挨就过去了,对问题的敏感度降低了,但若是不尽早的采取措施控糖,还可能会引来其他问题。
想要避免出现该问题,及时降糖是首要任务,建议大家要做到:饮食上不碰高塘食物,也要注意辨别“隐形糖”,以清淡为主,可以遵循少食多餐、少油少糖少盐的饮食原则,控制体重;要适当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加快代谢,也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让身体得到修复,坚持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血糖水平或能逐渐降至正常水平。
综上,该问题并不是毫无预兆,只是以上几种刚开始的信号你没有察觉,若中招,建议及时检测一下血糖值,如有异常,也能做到早发现早重视早缓解,或许就能避免出现更大的问题了。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医生研究650位糖尿病患者,发现患糖尿病的人,基本或有2个特点?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小赵,你最近怎么瘦了这么多?是不是偷偷减肥啊?"同事李梅笑着打趣道。站在体检机前的赵东却笑不出来。
他盯着检测报告,眉头紧锁:"糖化血红蛋白高达9.8%,空腹血糖11.2mmol/L......这不是糖尿病的典型表现吗?可我明明一直很注意饮食,怎么就......"
说到这里,他的声音渐渐低了下去,脸上写满了惊愕与不解。
赵东的遭遇,绝非个例。在我国,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更令人忧心的是,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1300万的速度飞速增长。
面对糖尿病的"狂飙突进",医学界早已敲响警钟。内分泌科主任吴欣博士最近就对650位糖尿病患者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发现:患糖尿病的人,基本都存在两个共同特点。
"是哪两个特点?快告诉我们!"病房里,患者们纷纷围了过来,眼神中流露出迫切的渴望。
吴欣博士环视一周,缓缓开口道:"运动少,熬夜多。简单八个字,却成了糖友们的'标配'。"
"我就纳闷了,运动和睡眠这么重要吗?不就是三餐规律点儿,药别落下,就万事大吉了?"推土机司机老王嘟囔道。
"非也。"吴欣博士解释道,"糖尿病可不是单纯的'吃出来'的。运动少会直接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强,葡萄糖利用受阻,血糖自然就居高不下。
至于熬夜,更是雪上加霜。睡眠不足会扰乱生物钟,促使机体分泌'应激糖皮质激素',进一步加剧胰岛素抵抗。可以说,运动少和熬夜,是糖尿病的'双料助推器'啊。"
"那......那要是已经得了糖尿病,还有救吗?"家政阿姨张兰小心翼翼地问。
"当然有救!"吴欣博士斩钉截铁地说,"只要管住嘴,迈开腿,睡个好觉,血糖稳定不是梦。管住嘴,就是要少食多餐,清淡饮食,远离高糖、高脂肪食物。
迈开腿,每天中等强度运动30分钟起,如散步、慢跑、骑车等,对降糖大有裨益。至于睡个好觉,更不能忽视。11点前上床,保证7小时优质睡眠,可以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血糖平衡。"
银行职员小李若有所思:"看来,预防和控制糖尿病,还真不能只盯着药瓶子转悠。生活方式的改善,才是治本之策啊。"
"一针见血!"吴欣博士称赞道,"糖尿病虽然不可怕,但绝不可掉以轻心。除了规律用药,更要学会在运动、睡眠、饮食等方面给自己'把把关'。唯有全方位调理,才能让血糖不再'任性',也让并发症不敢'碰瓷'。
只要我们齐心协力,用实际行动诠释'防糖抗糖',相信糖尿病的阴霾终会散去,美好生活的曙光必将照进每一个'糖友'的心田......"
故事到这里虽然告一段落,但关爱"糖友"的话题却永远不会过时。无论是从医学角度,还是从生活视角,运动少和熬夜多始终是糖尿病高发的"元凶"。
对普通人来说,今天的贪睡懒动,很可能就是明天的"糖衣炮弹"。而对已经"中招"的患者,更要警醒:除了控制饮食,规律服药,适度运动和优质睡眠同样不可或缺。唯有内外兼修,标本兼治,才能真正驯服这头"糖尿猛兽"。
让我们携手同行,用切实的关爱和行动温暖每一位"糖友"的心。告诉他们,生活方式的改善,远比药物治疗更有力量。而只要多运动,早睡觉,血糖平稳不是梦,健康长寿不是咒。
愿每一位患者都能凭借必胜的信念和毅力,在抗糖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唯有如此,糖尿病才不再可怕,甜蜜生活才会常驻你我身边!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呢?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