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糖尿病(亲戚有糖尿病会遗传吗)
2型糖尿病遗传倾向和家族聚集性是怎么回事?
糖尿病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威胁。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了与糖脂代谢紊乱相关疾病的迅猛增加。其中,糖尿病人群已接近1亿,糖尿病前期人群大约2亿。
糖尿病可分为2种类型: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的发病,多集中在青少年时期,是一种有明显遗传倾向的疾病。现有的研究已经发现了20多个与1型糖尿病有关的致病基因,说明1型糖尿病具有很强的遗传性。
有很多人有疑问那2型糖尿病是否是遗传性疾病呢,来看看今天的内容,涨知识。
1、2型糖尿病不是遗传病
2型糖尿病的发病,多在中年以后,患者大都存在明显的不良生活习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遗传病,并没有固定的遗传基因。糖尿病本身并不会遗传,遗传的是糖尿病的易患病体质。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糖尿病患者子女只是遗传了某些基因,而这些基因对糖尿病具有易感性。也就是说,在某种环境中就有可能发病,而避免这种环境,就可能不发病。
2、2型糖尿病有遗传倾向
我们知道糖尿病是由一系列复杂的风险因素引起的,如身体质量指数,这些因素对不同血统人群的糖尿病发生都有不同的影响。这些发现扩大了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变异的数量,并强调了研究不同血统的重要性。
糖尿病的确是具有遗传倾向的疾病。一项来自丹麦的大型研究结果表明:如果直系亲属(父母、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患有 2 型糖尿病,那么你的患病风险最高可能会达到没有家族史的人的 2.34 倍。而当家里患有糖尿病的直系亲属达到 2 个的时候,这一风险可以直接飙升至 4 倍。
3、2型糖尿病有家族聚集现象
2型糖尿病有很强的家族聚集性,糖尿病亲属的患病率比非糖尿病亲属的患病率高4~8倍。中国人2型糖尿病的遗传度为51.2%~73.8%,具有更强的遗传倾向。
4、环境影响对2型糖尿病最重要
目前公认的观点认为,2型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引起的。就例如,父母患有2型糖尿病,子女的患病几率比没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孩子要高,但是孩子并不是一定会患上糖尿病,最终是否发病还与饮食习惯、运动等后天因素有关。如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身体肥胖等,所以2型糖尿病主要还是由不良生活方式引发的。
城市化、 老龄化、 超重肥胖患病率增加和中国人的遗传易感性是中国糖尿病患者急剧增多的四大主要原因。所以,如果你有糖尿病家族史,要尽早开始生活方式干预,预防自己也患上糖尿病;而如果你家里人没有患上糖尿病的,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糖尿病的相关因素可不仅有遗传倾向这一条!建议大家饮食上注意低糖、低脂、低热量,主食控制在八成饱即可,多食用蔬菜,定期复查空腹和餐后的血糖。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80岁大爷,相伴糖尿病24年无一并发症,怎么做到的?分享2点诀窍
“哟,吴大爷,今个又来下棋啊……”
话音刚落,一个年龄大约在60多岁的老人笑呵呵的走上前来,径直朝着街口的棋局走去,一边看,还一边笑呵呵的和周围人笑谈打趣,看起来非常得活泼开朗。你可能会觉得这一切稀松平常。但实际上,吴大爷已经有80岁的高龄了。
不仅如此,吴大爷(化名)在56岁的时候,曾经患上了糖尿病,至今已经和糖尿病相伴了24年,很难想象,一个长期罹患糖尿病的80多岁老人,能够有60多岁的人一样的精力,并且身上全无被糖尿病困扰的痕迹。这个时候,一起来街口下棋的刘大叔表示,自己的一个亲戚也是糖尿病患者,但是他在50多岁的年龄,不仅有糖尿病的并发症,眼睛有的时候也看不太清楚,整个人一副病央央的样子。
因此,刘大叔在第一次见到吴大爷时,怎么也不相信吴大爷得了24年的糖尿病,详细一问,才知道吴大爷虽然有20多年的糖尿病史,但是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出现过并发症,因此才显得这样年轻健康。而这也得益于吴大爷这么多年来,对糖尿病独到的见解和调理方式。
吴大爷:控糖不能循规蹈矩,要“因人而异”
不少糖友和家属,对于80多岁的吴大爷,能够在20多年里有如此有效的控糖效果而感到惊奇,因此每当吴大爷出来遛弯或者下棋,总会有一圈围着一圈的男女老少,跟着吴大爷一起“取经”,吴大爷也不藏着掖着,有关糖尿病调理的事情,他都会一一为大家解答,而吴大爷说的最多的,那就是控糖的“意识”。
吴大爷表示,早年间,在他刚刚被查出糖尿病的时候,医生告诉他糖不能吃多,饭不能吃多,还有一堆需要忌口的东西,这他哪里记得住啊。于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畏首畏尾,不敢吃这个,又不敢吃那个,不仅控糖没有什么明显效果,反而身形越来越瘦,差点出现了营养不良的情况。
于是后来,吴大爷觉得,医生主要是给出大致方向的建议,并不能对某个具体的病症情况制定详细的饮食方案,因此,吴大爷决定自己摸索,“因人而异”的制定独属于自己的生活计划。
就用吃饭举例,每个人的肠胃消化情况不同,因此糖友在饮食控糖的时候也需要进行微调,比如大家都认为是粗粮,升糖较低的红薯,但是吴大爷在吃完红薯以后,血糖值从7.9提升到了14左右,还是有非常明显的升糖效果的, 因此,针对于吴大爷而言,红薯这一食物应该从饮食计划中剔除。一些其他的食物也同样是如此,通过平时的摸索和实验,最终得出最适合自己的饮食方案,才能更好地针对自身调理糖尿病。
不仅如此,吴大爷还补充到,虽然糖尿病控糖需要“因人而异”,但是大方向依旧不能错,比如医生嘱咐的按时吃药,什么时候控药,什么是停药等,依然要严格遵守,关乎到治病的层面,不能大意。而一些明摆着会升糖,且对身体不利的事情,比如熬夜,吃糖,油太多等,自己心里也要有数,只有在生活中做好克制,才能达到像吴大爷这样好的控糖效果,长期血糖保持稳定,这也是吴大爷能够保持24年无并发症的主要原因。
另外,吴大爷还表示,想要让自己的血糖更加稳定,让自己的身体保养得更好,从而延缓衰老,2点他在日常生活咋总结的诀窍,或许能够给予大家一些帮助。
高效控糖24年的吴大爷,分享如下2点生活诀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诀窍一:坚持遵循“少量多餐”的饮食方法
吴大爷觉得,要想控糖控得好,吃饭的门道是真的少不了。不仅是饮食的种类和计划要详尽,就连吃饭的方法同样也要做出改变。
对于糖尿病人而言,最害怕的就是血糖在某一时间段集中升高,造成血糖失控的局面,但如果长期不吃饭,又容易增加营养不良的风险。因此,吴大爷开始尝试“少食多餐”的方法,也就是在一天的饮食量不变的情况下,分成4顿,甚至5顿饭来食用,分摊血糖的压力,可以更好的控制自身血糖影响。
诀窍二:常备便携血糖仪
吴大爷之所以能够制定出针对自己的饮食生活计划,和他一直以来对血糖的密切监控程度是分不开的。吴大爷觉得,只有尽可能地了解到自己血糖的变化,才能知道什么是自己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因此特别建议糖友,都最好常备一个血糖仪,在吃饭,睡觉的时候测一下,总结自己一天的控糖生活,加以总结归纳,才能更有利于长期血糖的控制,维持身体的健康啊。
还有例如多运动,保持好情绪这类老生常谈的话,吴大爷也不知道说过多少次了。看着吴大爷虽然80多岁,但宛如中年人一样的精气神,实在是由衷的佩服。同样的,也非常推荐糖友们效仿吴大爷的做法,一定能对自己的病情起到非常好的帮助作用。
参考资料:
[1]:《控糖效果好于谷物,每天吃点,稳定血糖,保护血管,助长寿》人民网,2018-5-24
[2]:《控糖靠自己,今天来讲一个糖友的真实案例》,健康界,2019-3-21
注意!糖尿病会传染,内分泌科主任王煜:教你四招预防
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有50.1%的成年人正处于糖尿病前期!也就是说,每两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处于糖尿病前期。
而且,更恐怖的是,糖尿病是会“传染”的。瑞典科学家曾发现:由于相同的生活方式,如果家庭中有人得了糖尿病,那么他的风险大约是一般人的2~30倍。
一旦患上糖尿病,就是不可逆的过程,甚至还会出现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和糖尿病病足等并发症……
所以,糖尿病的预防,对于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今天四川名医微坐诊为大家请来了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王煜,让她来帮我们解答关于糖尿病的疑惑。
哪些人是患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据王医生介绍,以下5类人群很容易被糖尿病找上!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
直系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中有糖尿病患者。
分娩过巨大婴儿的妇女
如果婴儿出生时大于等于8斤,妈妈就会有患糖尿病的风险。
另外,如果婴儿出生时体重小于5斤,妈妈也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腹部肥胖人群
男性腰围大于90厘米,女性腰围大于85厘米,都属于腹部肥胖。腹部肥胖者比那些脂肪集中在臀部和大腿上的人更容易患糖尿病。
患高血压人群
高血压患者容易出现高胰岛素血症,因此患糖尿病的几率更大。
年龄超过45岁的人
随着年龄的增加,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很多慢性疾病都会找上门来,糖尿病也不例外。
据王医生介绍,糖尿病近年来呈年轻化的趋势,这主要跟年轻人爱宅在家,进食高糖、高脂、高蛋白饮食的生活习惯有关。除此之外,工作压力过大也会影响人的内分泌代谢,进而加大患糖尿病的概率。
那么,对于高危人群来说,应该怎么预防糖尿病呢?
这些预防方式,你知道多少?
1、改善生活方式。不吸烟,不饮酒,坚持早起早睡。
2、均衡营养结构。每餐只吃七八分饱;进餐时先吃青菜,快饱时再吃些主食、肉类。
3、加强监测。糖尿病高危人群应定期查体重、血压、血糖、血脂,血尿酸,一旦发生异常,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咨询医生。
4、每天保证运动量。通过运动可以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糖尿病是怎么发展形成的?
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导致的、以慢性血糖升高为特征并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作用缺陷或二者同时存在而导致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素乱的全身性代谢性疾病。
首先,会出现胰岛分泌障碍或胰岛素抵抗等状况,但血糖并不会出现明显的升高。
然后,会出现胰岛功能失代偿,会出现餐后血糖升高以及空腹血糖仍偏高等现象,即糖尿病前期。
接下来,是没有症状的糖尿病,并慢慢出现尿得多、喝得多、吃得多、体重减少的症状。
最后,糖尿病长期不控制,出现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一系列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病人在冬季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注意保暖。糖尿病病人抵抗力比较差,千万别受凉感冒了。
2、注意血糖的监测。冬天比较寒冷,很多糖尿病人运动量达不到,血糖会波动。如果血糖增高异常,要及时到正规医院找医生咨询。
最后,王教授特别提醒,糖尿病病人一定要谨遵医嘱,按时服药。如果不吃药不打针,血糖居高不下,对脏器的危害可能会加重。
另外,得了糖尿病就不要盲目乱吃保健药啦,没有效果的~还是要相信专业医生的建议噢。
图片来源:123rf
编辑:离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