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圆环(糖尿病圈徽)
没想到吧!糖尿病和脂肪肝竟是一对“难兄难弟”……千万别让它们一起作恶!
张先生在公司里担任某部门负责人,工作压力大,经常加班到深夜。
不论在单位还是家里,他都是中流砥柱。然而,有一件事一直困扰着他。
不到四十岁的他,几年前便被诊断有糖尿病。外人或许不了解,但他却深感压力——稍微吃多了,血糖就会升高;吃少了,又容易低血糖。
最近一次体检结果让他更加焦虑:他又被诊断出患有脂肪肝!
“脂肪肝?”张先生感到有些困惑。“我平时并不常喝酒,怎么会得脂肪肝呢?”
医生解释说,像张先生这样的年轻糖尿病患者并不少见,其中不少患者也同时患有“代谢相关性脂肪肝”(MAFLD,就是以前说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左边:健康肝脏,暗红色,表面光滑有弹性;右边:脂肪肝,肝组织红中泛黄,十分油腻)
如今,从“高三”到“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并不遥远。
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中大约每9人中就有1人是糖尿病患者(11.2%),每4人中就有1人患有高血压(27.5%),而每3人就有1人患高血脂(35.6%)[1]。
与此同时,“三高”也正越来越年轻化。
我国60岁以下的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患病率已从2007-2010年的17.8%上升到2015-2018年的28.7%[2]。
不少人刚刚三四十岁,就已经被确诊为“三高”患者!
而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率高达55.3%[3],也就是说,几乎每两个糖友中,就有一个患有脂肪肝!
(整个圆环:糖尿病患者;红色: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
这是为什么呢?
事实上,脂肪肝与糖尿病就像一对“难兄难弟”,关系密切,彼此影响,互为因果[4-5]:
● 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会导致胰岛素抵抗,使得血糖无法被有效利用,进而引发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的积累,从而诱发脂肪肝;
● 一旦出现脂肪肝,肝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数量会减少,胰岛素的作用受到影响,从而加剧胰岛素抵抗,使血糖水平进一步升高。
(糖尿病人患脂肪肝,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肾病等并发症的风险[6-7])
每年的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
许多糖尿病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严格控制血糖,然而往往忽视了对肝脏的保护,这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 一方面,脂肪肝会进一步影响血糖的控制,显著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如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等[6-7];
● 另一方面,高血糖也会加重肝脏的损害,增加肝脏纤维化、肝脾失代偿、肝硬化、肝细胞癌,甚至死亡的风险[8-9]。
治疗糖尿病,有助于预防脂肪肝;而积极治疗脂肪肝,同样可以降低糖尿病的患病风险,或缓解症状。
因此,糖尿病患者如果患上脂肪肝,除了要严格控糖,还要注重护肝,二者都很重要!
在临床治疗中,对于同时患有糖尿病和脂肪肝的患者,医生通常会制定一个综合性的用药方案,包括[10]:
● 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西格列他钠、吡格列酮、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等;
● 调脂药物:贝特类、他汀类等;
● 降压药物: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
● 保肝抗炎药物:在连续3个月监测肝酶正常后,可进行巩固治疗3至6个月,逐渐减量并停药。
其中,“多烯磷脂酰胆碱”是一种常用的保肝药物,能够通过生理机制修复受损的肝细胞膜,加速肝细胞再生,辅助改善肝功能,缓解脂肪肝患者常见的食欲不振、右上腹不适等症状[11]。
我国的一项临床研究显示,在口服降糖药基础上,结合护肝药物治疗糖尿病性脂肪肝,总有效率高达90.2%[12]。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自行停药。此外,不建议同时使用两种或更多的抗炎保肝药物,以免药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或引发不良反应。
除了药物治疗,生活方式的调整对于控制糖尿病和脂肪肝同样重要。
简单来说,就是两条黄金法则:管住嘴,迈开腿!
● 在饮食方面:要注意低糖(少吃精米面,多吃全谷类、粗粮、杂粮等健康食物)、低脂(不吃油炸食品,多用水煮、凉拌、清蒸的方式替代煎炸),并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
● 在运动方面:每周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的活动(如骑自行车、游泳、跳舞等),累计时间不少于150分钟。
● 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如有吸烟、酗酒、作息不规律等不良习惯,要尽量远离。
此外,要定期测量体重、腰围、血压等指标,每3至6个月检查一次血糖、血脂、尿酸和肝功能等生化指标;每隔半年到一年进行一次腹部B超检查。
作为身体的一个重要器官,肝脏承担着解毒、代谢等重要功能,同时也与“三高”等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保护肝脏,刻不容缓。如果检查出脂肪肝,千万不要忽视。规范控糖的同时,更要重视肝脏健康!
皮肤出现此“9个表象”,或提示血糖正在失控,糖尿病并发症来了
血糖的逐渐升高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最典型的症状是三多一少,也就是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病情的进展,糖尿病还会引起一系列的变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并发症的问题。
其中糖尿病会对皮肤造成一定的影响。高葡萄糖水平通过抑制角质形成细胞(表皮细胞)的增殖和蛋白质合成来影响皮肤,并诱导上皮细胞凋亡。
高血糖还会影响吞噬作用(免疫系统细胞“吞噬”)和趋化性(免疫细胞的运动),从而损害免疫系统的功能。
皮肤瘙痒是糖尿病的症状之一,过度抓挠皮肤会导致微损伤,这些微损伤可能会被细菌二次感染。局部瘙痒多见于泌尿生殖区和肛门。
瘙痒症状多见于老年人,通常也会导致糖尿病的误诊。治疗是比较麻烦的,因为对抗组胺药物的反应比较差。
2、真菌感染高达 40% 糖尿病患者被诊断患有足部真菌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它会扩散到身体更广泛的部位并导致急性炎症的发展。
酵母菌感染还经常影响腋窝、腹股沟、臀沟、肚脐和口腔粘膜或嘴角周围等区域。
3、细菌感染糖尿病患者会因为血糖水平过高导致伤口愈合能力比较差,那么伤口容易发生细菌重复感染。
皮肤变厚变硬与在长期高葡萄糖水平的影响下发生的胶原蛋白变化有关。
5、黑棘皮病这是皮肤上棕色、增厚的斑点,最常见于颈后和腋下。它们与胰岛素抵抗有关,组织(尤其是骨骼肌)对胰岛素的反应太弱。
6、白癜风它很可能与免疫和荷尔蒙失调有关。脱色斑可遍布全身,大小不一且界限分明。
7、过敏糖尿病药物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发展为荨麻疹、过敏性皮肤反应、过敏性休克等问题。
尿病大疱病是充满浆液的紧张水泡,最常位于下肢。它们也可以在手背上找到。它们的形成与血糖水平的大幅波动和糖尿病皮肤的敏感性增加有关。
9、环状肉芽肿它是一种皮肤损伤,其特征是位于关节周围的环形红斑病灶。病变最常位于手背和足背。
多达 20% 糖尿病患者患有皮肤病并发症。注意身体并控制好糖尿病非常重要。大多数变化是由血糖的大幅度波动引起的。出现皮肤症状一定要及时治疗,避免病情恶化。
介绍儿童常见的皮肤病:环状肉芽肿
环状肉芽肿是一种良性(非癌症)炎症性疾病,通常是慢性的(长期的)皮肤疾病。常表现为无症状的环状凸起的肤色或红色肿块。尽管它会影响各个年龄段的人,但最常见于儿童和30岁以下成年人,女性比男性更易得,婴幼儿少见。
特别提醒这个病不具有传染性。即不传染!
什么原因引起的?
原因不明,可能与免疫系统有关。常见的触发因素如下:
1⃣️,皮肤受伤。如昆虫叮咬或外伤。
2⃣️,某些药物如别嘌呤醇。
3⃣️,一些感染如丙肝病毒、HlV病毒。
4⃣️,疫苗接种
5⃣️,日晒
6⃣️,一些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
注意⚠️目前没有发现与恶性肿瘤有关!
环状肉芽肿有多少类型?
局限型、泛发型、皮下型、穿通型和斑块型等五种类型。
泛发型有时与糖尿病或血脂异常或甲状腺疾病有关。
这个病预后是怎样的?
有的病变可能持续数十年,50%病例2年内会自愈,但40%病例有可能同一部位复发。局限型和皮下型常自发消退,泛发型病程长,自发消退少,治疗顽固。
这个病可预防吗?
没有办法预防。
这个病如何诊断的?
通过皮肤活检,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以确诊。
这个病如何治疗?
局限型和皮下型无需治疗,如治疗可用局部强效激素或皮损内注射皮质激素或冷冻。泛发型可口服异维A酸或紫外线等治疗。
特别告示:
保健靠自己,看病靠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