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离家(糖尿病离你并不远)

小荷医典 0
文章目录:

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期间,糖尿病病人应该怎么办?

审核专家信息

宁志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 院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

糖尿病病人容易发生各类感染。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病人中,有糖尿病等慢性病基础的病人重症率、病死率较高。

糖尿病病人在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期间应该如何做才能保护自己?下边将为您进行详细解答。

一、坚持治疗

继续用药

遵医嘱继续使用降糖药、胰岛素等药物。

调整药物剂量

如食量减少、运动量增加,则遵医嘱减少相应药物。

如食量增加、运动量减少,则遵医嘱增加相应药物。

二、监测指标

自测血糖

自测空腹、三餐后2小时的血糖情况。

空腹血糖为晨起后未进食时的血糖值。

三餐后2小时血糖为进餐第一口后2个小时的血糖。

测量前用酒精消毒手指尖。

用专用道针扎破手指尖。

按照血糖仪使用说明用试纸吸取血液,进行测量。

吸取血液后用医用无菌棉签压迫手指尖,直到血止。

扎手指的针避免扎到他人。

如血糖小于等于3.9mmol/L(毫摩尔/升)或大于等于16.7mmol/L,或超过医生要求的血糖范围,需及时告知医生或就诊。

自测血压

每天测量血压。

每天测量血压的时间应固定在一个时间。

测量前避免运动、紧张、频繁说话等。

测量前可休息5~10分钟,排除活动对于血压结果的影响。

测量时保持一个姿势,如坐位或平卧位。

测量时只测一个部位,如同为右侧上臂。

测量时袖带绑在肘窝上2厘米处,袖带松紧度可容纳1个手指。

测量时避免活动、说话、攥拳等行为。

收缩压(高压)大于等于180mmHg(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低压)大于等于120mmHg,或超过医生要求的血压范围需及时告知医生或就诊。

三、注意饮食健康

合理膳食

饮食规律

三餐定时、定量。

避免减少或增加食量或进餐次数。

每日食物种类搭配固定。

控制主食,发生感染后不可节食减肥,要保证充足营养

可选择小米、大米等谷物,大豆等豆类,土豆等薯类。

谷物、豆类最好占主食的1/3。

保证蔬菜摄入量。

蔬菜每日摄入量为300~500克。

多选择深色的蔬菜,如菠菜、西红柿、胡萝卜、紫甘蓝等。

深色蔬菜最好占每日蔬菜量的一半以上。

最好多食用菠菜等绿叶蔬菜。

适当食用水果。

如血糖控制较好,可以在两餐之间食用适量的水果。

每次水果的食用量为100~200克。

适量食用蛋白类食物

尽量选择鱼肉、鸡肉、鸭肉、豆制品等。

适量食用蛋类、瘦牛肉、瘦羊肉、瘦猪肉等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

少吃肥肉。

不吃火腿肠、腌肉、腊肉等加工类肉制品。

如有肝脏疾病、肾脏疾病,须遵医嘱选择蛋白类食物的种类,控制蛋白质食物的总摄入量。

用餐顺序

先食用蔬菜,再食用肉类,最后食用主食。

保证饮水量

发热出汗时更要有意识多补充水分,保持尿液清亮,如果尿液发黄提示体内缺水。每日至少饮水1500~2000毫升,相当于3~4瓶矿泉水的量,进餐时饮用的汤、粥也可以计入每天饮水的量。

避免饮用含糖饮料、浓茶、咖啡等。

如有严重心脏疾病、肾脏疾病,应遵医嘱控制饮水的量。

适量补充维生素

可适量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D,这对于感染性疾病控制有力。

复合维生素补充产品应从正规渠道购买,按说明书使用,避免乱用。

注意饮食卫生

不购买来源不明的肉类。

处理生肉刀、案板等厨具应和处理熟食、生吃食物的厨具分开使用。

烹饪时各类食物要煮熟。

生吃水果、蔬菜要洗净,尽量去皮。

水要煮开,晾凉后饮用。

每人使用独立的餐具、水杯,避免共用。

四、适量运动

每周至少做15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至少做2次肌肉训练。

有氧运动可选择平地快走、打太极拳等;肌肉训练包括深蹲、举哑铃、俯卧撑等,或根据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运动。

尽量选择在室内进行运动。

如需外出运动,需佩戴口罩,选择人少的人行道的区域,尽量远离他人。

避免久坐。

避免餐后立刻运动,最好在餐后60~90分钟后进行运动。

如血糖控制不佳,有严重心、肺、骨骼、肌肉疾病,须根据医生建议进行运动,避免因运动过度使疾病加重。

五、做好自我防护

尽量在家中,不要外出。

勤洗手

回家后、饭前、便后、接触身体上的分泌物后、烹饪前后都要洗手。

用有灭菌消毒功能的洗手液、肥皂等洗手。

洗手时注意洗到手掌、手背、手指、手腕、指甲缝等手的所有部位。

开窗通风

选择白天气温较高时开窗通风。

通风时注意保暖,避免着凉。

外出时做好防护

外出时佩戴口罩。

尽量不去或少去人口密集的区域,如公交地铁、商场、饭店等。

如去超市购物,须距离他人1米以上。

手避免接触口、眼、鼻、口罩外边。

回家后摘口罩时避免接触口罩外边。

摘除口罩后将口罩密封后丢弃。

外套、帽子等应放到通风处。

处理好衣物后应立即洗手。

避免聚会

不要去别人家里、餐厅等地方进行聚会。

尽量避免亲友到家中做客。

六、心理调节

可通过读书、听音乐、电影、与家人聊天,或通过电话、网络与亲友聊天等方式缓解压力。

多运动,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室外,尽量不去室内健身房、地下室等空气流通差地方健身。

七、合理就医

复诊开药:

尽量选择离家较近的、可以步行到达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检查、开药。

如去较远的医院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尽量减少在医院逗留的时间,可提前了解就诊流程和医院各区域分布。

就诊时应佩戴口罩,避免接触医院的设施或物品。

如接触了医院设施或物品,可使用含75%酒精的消毒剂清洁双手,同时避免接触自己的口、眼、鼻等部位。

感觉不适:

如感觉症状比平时加重,或血糖、血压控制不满意,可先电话咨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如需到医院就诊,按照复诊开药的要求前往医院。

如出现严重情况,如言语不清、剧烈头痛、意识不清、胸部压榨性疼痛等感觉,本人或家人需要立即拨打“120”呼叫救护车。

在等待救护车过程中,本人和家人都要佩戴口罩,提前做好防护。

有疑似表现:

如糖尿病病人出现发热、咳嗽、乏力、胸闷等症状,或接触了可能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人,考虑可能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

此时应立即前往医院。

前往医院的过程中须佩戴口罩,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打喷嚏、咳嗽时按紧口罩,之后立刻洗手,或用含75%酒精的消毒液消毒。

避免接触他人。

如出现呼吸困难,或病情严重不能自行前往医院,需要拨打“120”呼叫救护车。

拨打“120”时应明确告知调度员病人的情况,以便医务人员做好准备。

在等待救护车到来前,本人和家人都应佩戴好口罩。

如有发热需要到发热门诊就诊。

就诊时如实告知医生患病经过及表现,按照医生要求进行检查,如需隔离,应遵医嘱进行隔离。

参考资料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 修正版).2020.2.

2.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3.https://mp.weixin.qq.com/s/k4XC9OKy4YfhI7MJRohpcQ

浙江兰溪14岁男孩留下轻生书信后出走,暑假查出患了糖尿病

兰溪广电融媒体 图章金龙,14岁,身高1.60米,云山街道黎明村徐尚源自然村人。25日早上5点从家中出走,身穿灰红色校服、黑色棉裤,头戴红帽子,背黑色书包。请大家仔细记住这个男孩的样貌特征,帮忙扩散寻找,非常紧急!如此紧急寻找,是因为男孩从家中出走时,留给家人一封有轻生念头的信,信中写到:儿子不孝,儿子为家里造成长久经济负担,儿子不想再劳烦二老还有姐姐了,在儿子知道这种病不能完全治好后,就已经做好想死的准备,我走了,出去死,不再回来……记者跟随其中一支救援队在搜寻过程中,见到离家出走男孩的母亲。男孩母亲泪流满面,由于迟迟没有孩子的线索,显得万分着急焦虑。男孩母亲告诉记者,儿子是一个很内向的人,今年暑假期间,被查出患了糖尿病。近两个月里,儿子一直在打针吃药接受治疗,这次不知道为什么突然选择离家出走。面对记者镜头,男孩母亲哭求的声音让人心碎。目前,男孩母亲已经向警方报案,兰溪多支救援队伍以及众多爱心人士,也已经加入寻找男孩的队伍。如果您见到过这位男孩,或者您有相关线索,请及时与男孩母亲小丽联系,联系电话88802055。(原标题:《14岁男孩留下轻生书信后出走,母亲崩溃:“儿子,求你回来”!》)

14岁糖尿病男孩留遗书出走,他得的明明不是绝症!能不能控制好关键看家长

都市快报

作者:首席记者 俞茜茜 编辑 毛迪

“儿子不孝,儿子为家里造成长久经济负担,儿子不想再劳烦二老还有姐姐了,在儿子知道这种病不能完全治好后,就已经做好想死的准备,我走了……”

或许是因为对疾病的绝望,12月25日早上5点多,兰溪14岁男孩小章留下一张纸条后离家出走。两个月前,小章查出了糖尿病,住了半个月的院,11月23日刚出院,现在每天需要打四次胰岛素。

两天来,小章的安危牵动着很多人的心,昨天上午9点多传来了好消息,小章找到了!平安无事!(详见:留遗书出走的14岁糖尿病男孩找到了!幸亏遇到了好心人)

才14岁就患上糖尿病,是不是以后一辈子都要打针吃药,人生看不到希望了?像小章这样的青少年,得糖尿病的普遍吗?儿童和青少年得糖尿病,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如何治疗?快报采访了浙大儿院内分泌专家。

3岁患糖尿病,如今是乐观开朗的女大学生儿童青少年糖尿病不是绝症

家长的引导和管理非常重要

在浙大儿院,每年住院的糖尿病患儿数量有200多例,其中大部分是老病人,新发患儿在80例左右。

“对糖尿病患儿来说,血糖控制得好不好,和家长有很大关系。我们有一个专门的糖尿病患儿病友群,里面有800多个患儿的家长,经常会在群里交流经验。”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董关萍主任医师说,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位随访治疗了十多年的女孩,她叫晓晓(化名),如今已经快20岁了,身高1米67,长得也清秀,目前正在上大学,在学校里成绩优异。

“晓晓是3岁时查出1型糖尿病的,从那时候开始每天打胰岛素治疗,病情一直控制得很稳定。更难能可贵的是,她的性格非常乐观开朗,丝毫没有因为疾病而受到影响。”董关萍主任医师说,之所以能有这么好的结果,这和家长的正确引导和管理分不开。

晓晓的爸爸妈妈从始至终都非常重视孩子的疾病管理,每天按时打针,定期到医院随访,尤其在孩子的饮食管理上下了很大功夫,什么东西能吃,什么不能吃,吃多少量,都有着严格的计算。

在成长过程中,晓晓也会因为疾病而感到悲观失望,觉得自己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样。每当这时候,晓晓的爸妈就告诉她,糖尿病并不可怕,她没有什么不一样,不要把患病看成是一件自卑的事,只要做好管理,她和身边任何一个正常的孩子是一样的。

董关萍主任医师说,儿童青少年糖尿病不是绝症,只要规范治疗并管理好日常饮食,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14岁糖尿病患儿“放飞自我”一年里4次

被送到医院抢救

当然,临床中董关萍主任医师也遇到过不少“反面教材”。就在上星期,14岁男孩小周(化名)被120送到浙大儿院急救,他是因为糖尿病引起的酮症酸中毒,出现严重的代谢紊乱,来的时候昏迷不醒,生命岌岌可危。更可怕的是,这已经是今年第四次被送到浙大儿院急救了。

6岁时,小周被确诊为1型糖尿病,开始胰岛素治疗。虽然他的家境不错,父母是做生意的,但是由于父母平时工作太忙,没有管理好儿子的病情,每天打针的时间不太固定,平时也没有严格控制饮食,以至于小周的血糖一直控制不稳定。

两年前,小周的爸爸妈妈生了二胎。因为弟弟的出生,小周觉得父母对他的关注更少了,这让他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

他常常想,是不是因为自己不健康,所以爸爸妈妈才生下了弟弟?是不是有了弟弟以后,他们就不再管我了?

于是,他开始自暴自弃,经常连续好多天不打胰岛素,饮食上更是“放飞自我”,医生禁止吃油炸食品,不能喝饮料,他完全不管不顾。直到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光今年一年,就被送到医院抢救了四次。

董关萍主任医师说,“门诊中,类似不按时打针、吃药的糖尿病患儿并不少见。我们和患儿家长强调,糖尿病孩子血糖监测,胰岛素应用,医生指导是一方面,家长的管理也很重要,如果家长无法管理好孩子的饮食和用药,就是害了孩子。”

儿童糖尿病90%以上是1型糖尿病孩子

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是典型信号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糖尿病属于“老年病”。实际上,儿童青少年甚至婴幼儿也会患糖尿病。

董关萍主任医师介绍,儿童的糖尿病主要分三大类: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以及其他类型,如新生儿糖尿病和青少年起病的成年型糖尿病(MODY)。

与成人的糖尿病不同,儿童糖尿病90%以上是1型糖尿病,大多患儿发病年龄在学龄前期(6岁前),其次在青春期。

1型糖尿病的起病往往比较急,常常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血液检查会表现为轻度到重度酸中毒,胰岛素、C肽明显下降,严重的甚至会引起生命危险,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合理控制饮食、适量运动、血糖监测和教育随访,也就是所谓糖尿病的“五驾马车”治疗。

“很多人认为1型糖尿病是一种先天遗传疾病,其实并非如此。目前在医学上,还没有1型糖尿病有明确的遗传基因,是个多基因相关的疾病,也就是说,如果父母是1型糖尿病患者,将来的孩子并不一定就会得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和后天饮食有没有关系?

董关萍主任医师说,1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和后天的饮食关系不大,它的发生是多因素的,主要和遗传基因、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反应等相关。尽管1型糖尿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是其中不乏一些“信号”,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是典型的四大信号,俗称“三多一少”症状。家长如果能有所警惕,及时带孩子就医,可以避免延误治疗。

2型糖尿病大多是吃出来的肥胖孩子尤其要注意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副院长、内分泌科主任傅君芬教授说,儿童的2型糖尿病主要和肥胖以及不良饮食习惯有关。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门诊中肥胖儿童逐年增多。早在10年前,门诊中很少会遇到2型糖尿病的孩子,但是近几年来越来越多见。

引发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体内发生胰岛素抵抗。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是发生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原因,所以儿童的2型糖尿病大多是吃出来的。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会吃是好事,小时候胖一点不碍事,长大了自然会瘦,这样的错误观念导致有些孩子得病后,家长都没有察觉。”

傅君芬教授说,她曾经接诊过一个10岁男孩,身高1.4米,体重却达到了70公斤,属重度肥胖。那天,孩子浑身抽搐着被送进急诊室。通过血管磁共振检测发现,孩子脑动脉缺血,也就是脑中风。随后检查发现,孩子除有脂代谢明显异常外,还存在糖代量异常,说明孩子是一名糖尿病患者,他的中风是重度肥胖引起的。如果不是这次意外脑中风,孩子爸妈根本不知道孩子已经得了糖尿病。

据男孩的父母说,儿子饭量一直很好,每餐都吃很多,最喜欢吃肥肉、炸鸡,不爱吃蔬菜水果,从五六岁起就超重了。家长一直觉得孩子会吃很棒,就没有重视。

傅君芬教授提醒,儿童2型糖尿病上升明显,排除遗传因素外,肥胖、超重等是主要原因。肥胖儿童要特别警惕2型糖尿病。一个很重要的信号是,孩子颈部、腋下等皮肤褶皱部位出现黑棘皮,家长一旦发现,要尽快到医院检查。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的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有个从轻到重的过程,一开始不会出现非常严重的症状,因此,如果在早期发现时就进行药物、饮食、运动等合理干预,还是有机会逆转的。

糖尿病并不可怕

关键在于管理随着更多治疗方法的出现

未来糖尿病或将被彻底治愈

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患有糖尿病的人数已突破1个亿,而且有进一步上升和年轻化的趋势。

“糖尿病并不可怕,只要积极面对,持之以恒按照医嘱坚持,控制好血糖,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董关萍主任医师说,建议儿童青少年要少吃高热量的食物,注意膳食均衡,平时多运动,预防糖尿病发生。此外,如果已经确诊了糖尿病,该打针还是要打针,该吃药还是要吃药,家长千万不能疏忽管理。

“糖尿病的主要治疗方法,还是以饮食治疗、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和糖尿病的自我监测为主。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更多的方法来治疗糖尿病,比如口服胰岛素、胰岛素贴片、免疫疗法、胰岛移植等。”

目前,这些方法还处于临床试验阶段,还不能作为糖尿病治疗的常规方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糖尿病或许真的能够被彻底治愈。

通讯员 王雪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