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肯定(糖尿病肯定会遗传吗)
糖尿病,不控制行不行?医生:对血糖置之不理,不怕并发症吗
糖尿病患者的数量是十分庞大的,相信你的身边一定会有这样的人群。
有研究显示预计在2023年,我们国家的糖尿病患者会达到5.52亿人,估计那个时候,谁的身边都充满了和血糖斗争的人。
但是最近碰到一个糖尿病患者,一个问题把我问愣住了,他问我:糖尿病的时候不控制血糖行不行?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虽然血糖高的时候,也并没有觉得特别不舒服,很多患者都是在体检的时候无意中发现自己有血糖问题,而自己本身并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
但是不控制血糖,你就不怕糖尿病的并发症吗?
糖尿病对身体的损害其实是很大的,一般来说,即使短期内有明显的血糖升高,也会产生比较紧急的状况。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没有控制好的时候会出现昏迷,这有可能是糖尿病的急症,也就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此外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综合征,也是非常紧急的状况,有研究表明这种问题的病死率甚至可以高达15%。
但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可不是这些急症,而是所谓的慢性并发症。
也就是在身体的很多器官慢慢损伤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康复Therapy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一、心血管并发症。在糖尿病患者当中,心血管并发症是致残、致死率最高的问题,而且无论是对个人家庭还是社会都会产生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
在所有冠心病患者当中,因糖尿病并发症而出现的心血管疾病,甚至占到了将近50%。
而且在糖尿病人群当中,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高,死亡率也没有下降的趋势。
患有糖尿病之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会升高多少呢?
有研究表明,差不多是2~3倍。
特别是二型糖尿病患者,可谓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二、脑血管疾病。上面说了,糖尿病对心血管的损伤是很严重的,同样糖尿病性脑血管疾病也非常多见,这都是糖尿病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所致。
比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腔隙性脑梗死以及脑血栓形成,这和糖尿病都离不开关系。
而且在糖尿病患者当中,如果出现了血压的问题,更容易发生出血性脑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脑出血。
而在糖尿病患者当中发生高血压的概率又升高了20%~60%,可谓是祸不单行。
特别是在我国的北方地区,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了危害人们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会导致患者失明吗?答案是肯定的。
在糖尿病患者当中眼部的问题是非常常见的,比如角膜异常,虹膜新生血管和神经病变等。
而且在糖尿病患者当中,青光眼和白内障的患病率是非常高的,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疾病。
在一项研究中表明,99%的一型糖尿病患者以及60%的二型糖尿病患者,只要病程在20年以上,几乎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
简单来说随着病程的增加,患有糖尿病视网络病变的人数,是越来越多的。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会出现肾脏的问题,有国外的研究表明,需要进行透析的肾病患者,有一半以上都是糖尿病导致的。
而且在一型糖尿病患者当中,有80%的人,在10~15年内就会逐渐出现肾脏的问题。
一旦发生肾病,如果不进行干预,肾小球在短短几年之内就会出现严重的滤过障碍。
有研究表明10年之后,肾小球滤过率甚至可以下降到50%。
而在20年后,70%以上的患者都会发展为终末期肾病。
听说过糖尿病患者最终选择了截肢吗?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在糖尿病患者当中,下肢血管疾病以及神经病变和感染会导致远端肢体出现严重的问题。
比如脚部的溃疡,一些患者因为窗口禁止无语需要截肢才能挽救生命。
足部溃疡是患者截肢的主要因素。
甚至有研究表明,在成年人当中40%的下肢截肢都是由于糖尿病。
此外糖尿病还和骨关节疾病以及口腔疾病密切相关,很多患者都是因为机体对细菌的抵抗能力下降,所以在口腔牙龈和牙周组织发生感染之后不容易好转。
牙齿松动,牙槽骨吸收都是很常见的问题,甚至有糖尿病患者因为血糖控制不好,满口牙都掉光了。
总之糖尿病的问题和并发症是十分严重的,很多时候会危及正常的生命安全。
血糖要是偏高,一定要积极控制,无论是改善生活方式还是应用一些降糖药物,都不要忽视血糖的作用。
@头条健康#哆咔医生超能团##2021春节医路守护##血糖高要怎么办#
餐后血糖和空腹血糖,哪个更重要?糖尿病前期都会发展为糖尿病吗
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1亿人!医生:12类高危人群,应定期测血糖
辟谣丨确诊「糖尿病」就要喝「糖」?医生:没骗人,是诊断金标准
糖尿病无声无息?医生:身体出现这4个信号,该测血糖了
糖友不胖不瘦才正好
“都是Ⅱ型糖尿病,有的人咋恁瘦呀?”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门诊,挺着“将军肚”的陈锋(化名)告诉教授李雪峰,他特别羡慕身型偏瘦的糖友,认为“瘦了是好事儿,控糖肯定容易多了”。
事实上,糖友胖瘦的问题,远不是陈锋想的那么简单。就在陈锋就诊前,李雪峰刚给一名瘦糖友下了增重的医嘱。
Ⅱ型糖友体型有别
临床上,Ⅱ型糖友超重及肥胖者居多,也有部分糖友偏瘦。
“糖友身型变化,通常是发病前偏胖,患病后日渐消瘦,这是糖尿病的一个特点。”李雪峰介绍,糖尿病与肥胖的关系密切,肥胖会加重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糖友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不能被充分分解利用,身体需要的能量供给就要通过分解脂肪来获得,这样一来,患上糖尿病后就会越来越瘦。
“很多糖友不知道,胰岛素还有促进脂肪合成和存储的功能。”李雪峰说,这也是处于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发病初期的糖友肥胖的重要原因。只有平衡胰岛素和血糖水平,才能让体重维持在正常范围。
“瘦糖人”不是好事
体质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其计算结果小于18.5为消瘦,大于或等于28即为肥胖。李雪峰介绍,临床上,糖友的BMI数值小于18.5,常被称为“瘦糖人”。这可不是好事。过度消瘦会导致糖友出现疲乏无力、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等诸多问题。
对糖友而言,超重及肥胖的糖友要减重,消瘦的糖友则要尽量增加到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糖友想要减重,应降糖、减重双管齐下,综合评估糖友血糖和肥胖程度,根据糖化血红蛋白、体质指数等制订综合减重方案;糖友消瘦的原因有很多,想要增重,应根据具体原因来对症处置。
恢复正常体重可以这样做
李雪峰建议,“瘦糖人”想要恢复正常体重,首先要排查是否合并患有其他消耗性疾病,如甲亢、肿瘤、消化道疾病等,一旦发现,积极治疗。
其次,在增重期间,一定要加强血糖控制,定时监测血糖变化,在保证血糖平稳的基础上再进行多路径选择。
接下来,“瘦糖人”要遵医嘱,在降糖药物的选择上下功夫。根据自身健康状况,权衡多种因素,尽量选用对体重影响不明显或是增加体重的降糖类药物,如胰岛素、磺脲类药物、非磺脲类的促泌剂等。身体条件允许的话,慎用二甲双胍、SGLT-2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等有减重作用的降糖类药物。
此外,“瘦糖人”还要注意饮食和运动配合增重。李雪峰指出,“瘦糖人”可适当放宽热量摄入,并坚持“少量多餐”的原则,按照30千卡/公斤至35千卡/公斤体重的标准进行热量配置,适当多吃点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鱼、虾、鸡胸肉、奶制品等。运动方面,“瘦糖人”可增加有增肌作用的抗阻运动,如负重深蹲、提拉重物等,减少有氧运动,如散步、快走等。
(摘自《洛阳晚报》)
来源: 今晚报
糖尿病须终身服药?这些情况可以“缓解”
“医生,五一假期因为天气原因,每天宅家大吃大喝,我的血糖指标飙升了,需要增加药量吗?”市民高先生着急地咨询医生。多数人认为,如果得了糖尿病(本文专指2型糖尿病),这辈子肯定是甜食吃不了、饮料喝不了,需要长期吃降糖药。事实果真如此吗?
近年来大量研究结果显示,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以及代谢减重手术等措施,能够促进合并超重和肥胖的糖尿病患者缓解病情,使患者在较长时间内免于使用降糖药物。这是什么原理?糖尿病人都适用吗?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省中医院)药剂科主任药师管燕表示,所谓糖尿病缓解,是指没有降糖药物治疗的情况下,血糖仍可处于达标状态或者正常状态。
糖尿病缓解判断的标准是什么
糖尿病有没有缓解,判断的标准是什么?管燕解释,美国糖尿病学会(ADA)近年发布的“缓解2型糖尿病的定义和解释”共识报告提出,建议将停用降糖药物至少3个月后抽血检查,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作为2型糖尿病缓解的诊断标准。当糖化血红蛋白不能反映真实血糖水平时,可以用空腹血糖(FPG)<7.0毫摩尔/升,或者通过动态葡萄糖监测计算估计的糖化血红蛋白(eA1c)<6.5%,作为诊断2型糖尿病缓解的替代标准。
其中,糖尿病缓解的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
纠正胰岛β细胞去分化,患糖尿病5年内的患者,胰腺中还存在一定数量的胰岛β细胞,通过某些生活干预可以使“休眠的胰岛β细胞”恢复合成并分泌胰岛素。在胰岛素的作用下,人体的血糖可降低并达到平衡状态;
纠正胰岛素抵抗,在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中,高胰岛素血症占50%。随着糖尿病病程的进展,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导致糖尿病不可能逆转。如果纠正胰岛素抵抗,可以显著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
纠正肥胖、脂肪肝和脂肪胰,超重和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通常合并有脂肪肝,合并脂肪肝患者的脂肪从肝脏溢出进入胰腺,导致胰腺的脂肪沉积(脂肪胰),由此可能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的异常,因此需要纠正。
减轻体重是糖尿病缓解的核心目标
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内脏脂肪增多,随着体重的减轻,骨骼肌和胰腺等器官中脂肪沉积减少,β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功能会有明显改善。因此减轻体重,是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达到临床缓解的核心目标和手段。临床研究显示,5年内的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减重后,糖尿病缓解率为46%,而且减轻体重越多,糖尿病的缓解率越高,当体重减轻15千克以上时,完全缓解率可达86%。
管燕表示,糖尿病合并肥胖者,建议减重至少10千克以上或减重10%以上。但也要注意,不推荐长期接受极低能量(<800千卡/天)的营养治疗。其中,男性与女性的标准体重怎么计算?体重指数是多少才算正常?
标准体重:男性=[身高(厘米)-100]×0.9(千克);女性=[身高(厘米)-100]×0.9(千克)-2.5(千克)。
体重指数:体重指数(BMI)=实际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18.5千克/(米的平方)为体重过低,18.6~23.9千克/(米的平方)为正常体重,24.0~27.9千克/(米的平方)为超重,≥28.0千克/(米的平方)为肥胖。
生活方式干预疗法最适合被采用
根据医学研究,糖尿病缓解,在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以及代谢减重这些方式中,代谢手术的缓解率最高,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做手术,必须经过各种评估,且要警惕并发症的出现。药物治疗中的胰岛素强化治疗,缓解率还是可以的,但操作起来复杂,患者接受度低。因此,综合缓解率、接受度、依从性等,生活方式干预疗法是最适合被采用、最有前景的方法。管燕推荐了常见的两种生活方式干预疗法:
饮食疗法。提倡以粗粮及素食等热量低、饱腹感强的饮食为主。
运动疗法。首先是有氧运动,包括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做医疗体操及健身操、打木兰拳及太极拳、打乒乓球以及保龄球、羽毛球等,每周至少运动5次,每次持续运动不少于30分钟;其次是抗阻运动,抗阻练习器械或自由负重,如哑铃和杠铃等,在规律、有氧运动的同时,每周至少2次抗阻运动,每次2~3组,每组8~10遍重复的抗阻运动,组间休息2~3分钟,两次抗阻运动应间隔1~2天,每周3次更理想。
哪种方式适合自己,建议先找专科医生进行评估,再针对个人具体病情制定糖尿病缓解方案,这样效果更好、更安全。
四方面评估哪些糖尿病人群有可能缓解
哪些糖尿病人群有可能得到缓解?管燕认为可从四个方面综合评估:
1.抗体,谷氨酸脱羧酶抗体及其他1型糖尿病相关抗体阴性,表示患者没有自身胰岛破坏的免疫反应。
2.体重指数(BMI)≥25(或腰围男性>90厘米、女性>85厘米)。
3.空腹C肽≥1.1微克/升,餐后2小时C肽≥2.5微克/升,提示患者还有一定的胰岛β细胞功能,有缓解的基础。
4.病程短,临床证据显示,病程≤5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干预后发生缓解的机会较高。
如果有心血管疾病和严重视网膜病变,要进行心肺功能评估,避免高强度运动,以免发生意外事件。
对于2型糖尿病中病程较长、并发症较重、胰岛功能较差(血糖达标时,空腹C肽<1.0微克/升)的患者,目前没有糖尿病缓解的临床证据。
糖尿病缓解有黄金期吗?管燕表示,糖尿病前期、患病5年内,尽早发现,尽早干预治疗,让胰岛β细胞功能尽早恢复,实现在无降糖药物治疗的情况下,血糖仍然可以处于达标状态或正常状态。但需注意,糖尿病缓解的状态并不是永远的,不是一次检查正常了就不用管了,最好每3个月、最长不超过1年检测1次糖化血红蛋白。
到目前为止,仍没有2型糖尿病被治愈的证据。糖尿病缓解后,即使诱导缓解的措施仍然保持,但还是有部分患者的血糖水平可能会再次升高,需要使用降糖药物控制。因此,定期随访非常有必要,长期严格的生活方式管理需要坚持。(全媒体记者 杨蔚然 通讯员 罗丹 钟娟)
来源: 长沙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