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投资(糖尿病产业)

糖尿病之友 0
文章目录:

发人深省:对糖尿病不同的投资方式,结局截然不同

您有没有给自己的糖尿病算一笔账?我们应该减什么加什么?您心里有谱吗?

这次笔者遇到两位年龄相仿、病程相似、但结局却南辕北辙的患者,我们来比较一下他们这些年的治疗和花费有何不同?

当年,两位有可比性的患者

刘敏,女,53岁,办公室文员,轻体力劳动,诊断糖尿病12年,发现糖尿病时已经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

秦芳,女,55岁,会计,轻体力劳动,诊断糖尿病15年,发现糖尿病时也出现了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

采访中得知,这两位病友得病初期的身体状况和工作强度相似,病程相差不多,可以认为有可比性。

如今,两种南辕北辙的结局

先说刘敏女士,被诊断糖尿病的第八年,她就经常出现胸闷、疼痛的情况,最后检查发现是冠心病,一年后,她做了支架治疗,症状才有所缓解。

去年,她的右脚拇趾不知道为什么就变黑了,到医院救治无效后只好做了部分截肢手术。就在那次住院期间,她的“老花眼”也“变”成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Ⅳ期(眼底已经出现了新生血管),半年后,在医生的建议下做了激光手术。

再来看秦芳女士。她在确诊后的第三年又发现了高血压,至今一直采取降压治疗。去年,在身体检查时,她被诊断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Ⅰ期,采取药物治疗。心脏和四肢并未出现问题。

难道,“节省”有错吗?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结局呢?生活中,她们俩都是过日子能手,温馨的小家被她们打理的井井有条。可当面对自己时,刘敏本着尽量节省的原则,而秦芳的原则却是一切听医生的。

患病的这十几年间,刘敏和秦芳对家庭和工作的投入并未有所减少,在用药上,她们也是按照医生的指示按时服药,从来不敢有怠慢。

唯一不同的是,刘敏不常去医院。当血糖稳定后,她就选择在药店买药,监测血糖也从开始的每周一次变为每月一次,只要自己没有什么明显的不舒服症状,她就不去医院看病。

而秦芳却恰恰相反,她有一点问题都要找到医生,医生让他一个月后来复查,她总是会提前几天。对于监测血糖,她更是数十年如一日地一天一次,不怕麻烦(必要时测得更密集)。周末的时候,秦芳总会抽出点时间找附近的病友聊聊天,听说哪里有医生讲课,她也会抽时间跑过去听个明白。正因为这样,她交了很多同是糖尿病的朋友。

可是,仅仅是因为刘敏的节省,就会让她与当初病情相仿的秦芳有这么大差距吗?难道“节省”有错吗?

看看,她们花了多少钱?

注:两位都是医保用户,此处我们只算去除报销后的自付费用。

一、常规治疗费用

刘敏在前八年期间没有出现并发症,平时的费用就是降糖药物加上血糖监测的费用,平均一个月350元左右,这样一年下来,大约4000元就差不多了。

第九年,由于她得了冠心病并进行了手术,那一年的出院后维护的费用每个月就增加了700左右,一年增加了7000多元,而那一年的降糖药物也有所更改,费用有所增加也就是说那一年,她的花费将近13000元。

第十年到去年(共两年),由冠心病所产生的维护费用有所减少,每年的费用6000多元。

去年,她又得了糖尿病足部,这一年间的花费又不得不增加,到了7000元左右。

秦芳一年光药费就有3000多元,平时血糖监测(试纸)的费用、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费用、每年一次的全身体检费用等加在一起,一年的总费用大约5000元左右。

第三年后,她又增加了常规的降压药物和保护心血管的药物,一年的总花费近6000元左右。

去年,她由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费用增加了近1000元。

二、手术住院费用

刘敏一共做个3次手术:第一次冠心病支架手术,造影检查及支架费用共计4万多元;第二次足部治疗及截肢,住院、检查、转院、手术等费用约1.5万元;第三次眼部检查及手术花费约5000元。

然而秦芳这部分的花费只有约5000元。

算算,她到底“省”了多少?

刘敏常规治疗的费用4000*8 13000 6000*2 7000=64000元;手术费用40000 15000 5000=60000元。

秦芳常规5000*2 6000*12 7000=89000元;手术5000元。两者比较见见表1。

表1.刘敏12年与秦芳15年费用比较(单位:万元)

刘敏秦芳差值(刘-秦)常规6.48.9-2.5手术655.5合计12.413.93

从表1可以看出,刘敏12年的费用与秦芳15年的费用相比,虽然常规治疗费用省了2.5万,但手术的费用多了5.5万,故总费用多了3万元。

下面,我们做一个大胆假设,让两者更具可比性。假设,刘敏未来3年的病情维持现状,那么她将增加常规治疗费用7000*3=21000元,手术住院费用不变。那么,同时15年病程的刘敏和秦芳的花费将发生变化,见表2。

表2.刘敏15年与秦芳15年费用比较(单位:万元)

刘敏秦芳差值(刘-秦)常规8.58.9-0.4手术655.5合计14.59.45.1从表2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15年病程的两个人在常规治疗上的花费仅差了4000元,但总费用刘敏却比秦芳多花了5.1万元。

专家点评:江苏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陈家伟教授

看到这两位患者费用分析的结果,笔者作为一名医者不禁悲从中来,不仅仅是为了这相差3万或5万的金钱,更是为了刘敏截掉的脚趾、模糊的眼睛、甚至她满载风险的心脏。截掉了脚趾,倒还不影响行走,可模糊的眼睛已经无法再清澈,放在体内的支架也必须要终生维护,同时,还要警惕血管再狭窄的风险。

在临床上,刘敏这样的患者属于依从性比较高的患者,因为还有很多患者连简单的按时服药都做不到,而就是这样一位依从性比较高的患者在十数年间的花费却也差距如此惊人,这不得不令我们深思。刘敏虽然按时服药,但她缺少对血糖的监测和对治疗方案的调整。如果现在的方案已经不适合您了,那么,以往再“准确”的服药时间,再“精确”的服药剂量也无法使血糖达标了,也就无法抑制并发症的发展了,当然也就无法注意各种心血管并发症风险因素的防治。

与秦芳相比,刘敏年轻、病程稍短,每年只是减少了监测、体检及学习的时间及费用。可结果时间又让给了住院,费用和身体的健康也只好“拱手送出”。对刘敏来说,她应做好三级预防,而对秦芳来说,她只要做好二级预防,前者花费大,预后差,而后者预后较好,花费少。

望着刘敏远去的背影,现实的一切对她来说已不能再回头。那么,作为糖尿病患者的您,是否有所悟?

本文为《糖尿病之友》原创,更多内容关注糖尿病之友公众号(tnbzy2013),欢迎转发收藏,转载需注明出处,未经授权禁止用于商业目的

发人深省:对糖尿病不同的投资方式,结局截然不同

“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油他去”……这些时下流行的时髦用语,相信您也并不陌生。在通货膨胀的一年,您有没有给自己的糖尿病算一笔账?我们应该减什么加什么?您心里有谱吗?

这次笔者遇到两位年龄相仿、病程相似、但结局却南辕北辙的患者,我们来比较一下他们这些年的治疗和花费有何不同?

当年,两位有可比性的患者

刘敏,女,53岁,办公室文员,轻体力劳动,诊断糖尿病12年,发现糖尿病时已经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

秦芳,女,55岁,会计,轻体力劳动,诊断糖尿病15年,发现糖尿病时也出现了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

采访中得知,这两位病友得病初期的身体状况和工作强度相似,病程相差不多,可以认为有可比性。

如今,两种南辕北辙的结局

先说刘敏女士,被诊断糖尿病的第八年,她就经常出现胸闷、疼痛的情况,最后检查发现是冠心病,一年后,她做了支架治疗,症状才有所缓解。

去年,她的右脚拇趾不知道为什么就变黑了,到医院救治无效后只好做了部分截肢手术。就在那次住院期间,她的“老花眼”也“变”成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Ⅳ期(眼底已经出现了新生血管),半年后,在医生的建议下做了激光手术。

再来看秦芳女士。她在确诊后的第三年又发现了高血压,至今一直采取降压治疗。去年,在身体检查时,她被诊断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Ⅰ期,采取药物治疗。心脏和四肢并未出现问题。

难道,“节省”有错吗?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结局呢?生活中,她们俩都是过日子能手,温馨的小家被她们打理的井井有条。可当面对自己时,刘敏本着尽量节省的原则,而秦芳的原则却是一切听医生的。

患病的这十几年间,刘敏和秦芳对家庭和工作的投入并未有所减少,在用药上,她们也是按照医生的指示按时服药,从来不敢有怠慢。

唯一不同的是,刘敏不常去医院。当血糖稳定后,她就选择在药店买药,监测血糖也从开始的每周一次变为每月一次,只要自己没有什么明显的不舒服症状,她就不去医院看病。

而秦芳却恰恰相反,她有一点问题都要找到医生,医生让他一个月后来复查,她总是会提前几天。对于监测血糖,她更是数十年如一日地一天一次,不怕麻烦(必要时测得更密集)。周末的时候,秦芳总会抽出点时间找附近的病友聊聊天,听说哪里有医生讲课,她也会抽时间跑过去听个明白。正因为这样,她交了很多同是糖尿病的朋友。

可是,仅仅是因为刘敏的节省,就会让她与当初病情相仿的秦芳有这么大差距吗?难道“节省”有错吗?

看看,她们花了多少钱?

注:两位都是医保用户,此处我们只算去除报销后的自付费用。

一、常规治疗费用

刘敏在前八年期间没有出现并发症,平时的费用就是降糖药物加上血糖监测的费用,平均一个月350元左右,这样一年下来,大约4000元就差不多了。

第九年,由于她得了冠心病并进行了手术,那一年的出院后维护的费用每个月就增加了700左右,一年增加了7000多元,而那一年的降糖药物也有所更改,费用有所增加也就是说那一年,她的花费将近13000元。

第十年到去年(共两年),由冠心病所产生的维护费用有所减少,每年的费用6000多元。

去年,她又得了糖尿病足部,这一年间的花费又不得不增加,到了7000元左右。

秦芳一年光药费就有3000多元,平时血糖监测(试纸)的费用、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费用、每年一次的全身体检费用等加在一起,一年的总费用大约5000元左右。

第三年后,她又增加了常规的降压药物和保护心血管的药物,一年的总花费近6000元左右。

去年,她由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费用增加了近1000元。

二、手术住院费用

刘敏一共做个3次手术:第一次冠心病支架手术,造影检查及支架费用共计4万多元;第二次足部治疗及截肢,住院、检查、转院、手术等费用约1.5万元;第三次眼部检查及手术花费约5000元。

然而秦芳这部分的花费只有约5000元。

算算,她到底“省”了多少?

刘敏常规治疗的费用4000*8 13000 6000*2 7000=64000元;手术费用40000 15000 5000=60000元。

秦芳常规5000*2 6000*12 7000=89000元;手术5000元。两者比较见见表1。

表1.刘敏12年与秦芳15年费用比较(单位:万元)


刘敏

秦芳

差值(刘-秦)

常规

6.4

8.9

-2.5

手术

6

5

5.5

合计

12.4

13.9

3

从表1可以看出,刘敏12年的费用与秦芳15年的费用相比,虽然常规治疗费用省了2.5万,但手术的费用多了5.5万,故总费用多了3万元。

下面,我们做一个大胆假设,让两者更具可比性。假设,刘敏未来3年的病情维持现状,那么她将增加常规治疗费用7000*3=21000元,手术住院费用不变。那么,同时15年病程的刘敏和秦芳的花费将发生变化,见表2。

表2.刘敏15年与秦芳15年费用比较(单位:万元)


刘敏

秦芳

差值(刘-秦)

常规

8.5

8.9

-0.4

手术

6

5

5.5

合计

14.5

9.4

5.1

从表2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15年病程的两个人在常规治疗上的花费仅差了4000元,但总费用刘敏却比秦芳多花了5.1万元。

专家点评:江苏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陈家伟教授

看到这两位患者费用分析的结果,笔者作为一名医者不禁悲从中来,不仅仅是为了这相差3万或5万的金钱,更是为了刘敏截掉的脚趾、模糊的眼睛、甚至她满载风险的心脏。截掉了脚趾,倒还不影响行走,可模糊的眼睛已经无法再清澈,放在体内的支架也必须要终生维护,同时,还要警惕血管再狭窄的风险。

在临床上,刘敏这样的患者属于依从性比较高的患者,因为还有很多患者连简单的按时服药都做不到,而就是这样一位依从性比较高的患者在十数年间的花费却也差距如此惊人,这不得不令我们深思。刘敏虽然按时服药,但她缺少对血糖的监测和对治疗方案的调整。如果现在的方案已经不适合您了,那么,以往再“准确”的服药时间,再“精确”的服药剂量也无法使血糖达标了,也就无法抑制并发症的发展了,当然也就无法注意各种心血管并发症风险因素的防治。

与秦芳相比,刘敏年轻、病程稍短,每年只是减少了监测、体检及学习的时间及费用。可结果时间又让给了住院,费用和身体的健康也只好“拱手送出”。对刘敏来说,她应做好三级预防,而对秦芳来说,她只要做好二级预防,前者花费大,预后差,而后者预后较好,花费少。

望着刘敏远去的背影,现实的一切对她来说已不能再回头。那么,作为糖尿病患者的您,是否该有所觉悟?

请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参与糖友小调查,您的反馈对我们很重要~~

本文为《糖尿病之友》原创,关注糖尿病之友公众号(tnbzy2013),欢迎转发收藏,转载需注明出处,未经授权禁止用于商业目的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参与糖友小调查,您的反馈对我们很重要~↓↓↓

聪明的糖尿病患者每年用7-10天时间,给自己做健康投资,你呢

很多糖友以为糖尿病病程越长,病情会越严重。事实并非如此。

病例一:陈先生,60岁,意外发现血糖升高13年,确诊时空腹血糖8.0mmol/L,尿糖( ),诊断为糖尿病。有高血压病史,平日无多饮、多食等症状,门诊给予二甲双胍降糖治疗,服用半个月,因腹泻明显停药后,改为格列美脲,并尝试多种保健品、服用民间中草药(具体不详),自我感觉良好,从未监测血糖及复诊。

7年前因“突然发生神志不清”急诊住院神经内科后,诊断为“急性脑梗塞、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随后采用胰岛素(诺和锐30R笔芯)治疗至今。

出院后亦未规律就诊。平素有吸烟、饮酒史。此次因“乏力、视物模糊伴全身浮肿3月余”入住内分泌代谢科。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未定期服药;入院后测随机血糖20.5mmol/L,血压 170/110mmHg,血肌酐:853ummol/L。

最后诊断:1.2型糖尿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V期)、糖尿病肾病(V期)、肾功能衰歇(尿毒症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2.高血压病3级,很高危组。3.脑梗死后遗症期。4.心肌缺血型冠心病、 心功能III级 。

病例二:刘阿姨,62岁,15年前体检时发现尿常规示: 尿酮体( ), GLU( ),随机血糖15.6mmol/L,经住院系统检查确诊:2型糖尿病、糖尿病酮症,积极胰岛素治疗病情稳定后改为口服二甲双胍及格列齐特片降糖药治疗。有高血压病史10年。

随后定期在糖尿病专科门诊复诊(3-6月一次)。10年前发现尿蛋白阳性,并积极应用胰岛素(甘舒霖30R笔芯)配合二甲双胍缓释片药物治疗,配合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改变,血糖明显改善。

然后每年定期于内分泌代谢科住院一周左右进行系统诊治,并每季度在糖尿病专科门诊就诊。此次一周前例行每年一次的住院调理,经过全面检查。

目前诊断:1.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II期;2.高血压病3级,很高危组。

同样是2型糖尿病,为什么一个病情进展,一个却无明显变化呢?

病例一,陈先生,自作主张,没有按照医务人员的要求及时规范的就医,而是凭着感觉走,听信虚假广告和民间偏方,糖尿病病程仅仅13年就出现了严重并发症,目前依靠透析维持生命。

病例二,刘阿姨,自确诊糖尿病之后,听从了专业人士的建议,严格按照医生的治疗方案,糖尿病病程已经15年,定期住院及门诊规律复诊,调理身体,目前依然健康。由此可见:糖尿病患者如果每年愿意花费7-10天(住院一周 4天门诊)的时间在医院就医,接受专业系统而规范的诊疗和综合管理,换来的将是长期身体健康,这就叫做“时间健康投资”,你觉得值吗?

最新2017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确指出:

  1. 2型糖尿病患者初诊及每年一次的全面并发症评估,具体如下: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肝肾功能、促甲状腺激素、胰岛功能、糖尿病自身抗体、尿常规、尿白蛋白/尿肌酐、心电图、胸片、心脏、颈动脉、腹部、血管彩超、视力及眼底检查、足背动脉搏动、神经病变肌电图、糖尿病心理健康评估等共计23个项目。

2.2型糖尿病确诊后应每3个月复诊如下:身高、体重、腰围、血压、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肝肾功能、足背动脉搏动、神经病变检查等10个项目。

推荐阅读:15种情况下,糖尿病病友需住院治疗,这是对自己负责

参考文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

作者:吉首大学研究生 喻思宇

审校:张美彪 主任医师 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单位: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怀化分中心;

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怀化分中心(MMC);

怀化市糖尿病康复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