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糖尿病(脊源性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腰酸背痛、变矮、驼背,可能是糖尿病并发症在作祟
腰酸背疼、腰弯驼背、身高变矮、稍遇外力即易发生骨折,这不属于自然衰老,这是骨质疏松惹得祸。
糖尿病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常见的髋部骨折、腕部骨折及无明显症状的脊椎骨折,绝大多数是由于骨质疏松所致,身高缩短、O型或X型腿、驼背也较常见。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躯体骨骼长期疼痛和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
那么,糖尿病和骨质疏松有什么联系?应如何预防和治疗呢?
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症狼狈为奸
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可从多方面影响骨骼健康,是引起和加重骨质疏松的重要因素。
我们人体骨骼组织由两部分组成:胶原等蛋白质形成的骨基质,和以钙、磷化合物为主的骨盐。骨盐沉积在骨基质上构成骨骼。牢固坚硬的骨骼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直保持着“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动态平衡。
但是,这个平衡一旦被打破,就可能会出现各种类型的骨病。例如,当“骨形成”的速度跟不上“骨吸收”时,骨骼中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就会引起骨质疏松症,使得骨脆性和骨折风险大大增加。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除了存在糖、蛋白质、脂肪的代谢紊乱,也会引起钙质流失和骨代谢的异常。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多饮、多尿,而大量的钙、磷矿物质就会随着尿液排除体外,如果此时缺乏必要的钙剂补充,就会造成患者的“钙负平衡”,继而引发一系列的激素水平变化,促使溶骨作用增强,最终导致骨质脱钙、骨质疏松。
糖尿病患者体内的活性维生素D水平往往偏低,这会影响钙、磷等矿物质在肠道的吸收;2型糖尿病所特有的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对于骨骼的破坏更是雪上加霜,它会影响蛋白质的正常代谢,使骨基质合成减少;糖尿病患者由于饮食控制,常规食谱中的钙、镁、锌含量明显不足;一些降糖药物也可能对骨代谢产生影响,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最终导致糖尿病患者骨基质减少,骨小梁破坏,骨密度降低,成为骨质疏松症发作的高危人群。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治
糖尿病骨质疏松诊断一般并不困难,凡糖尿病患者伴有腰背疼痛、乏力,驼背、身材变矮甚至骨折等临床症状,同时伴有尿钙升高(大于200mg/24h)时,均提示可能存在糖尿病骨质疏松。骨密度仪检查发现骨量减少可确诊。
骨密度仪检查国际判定标准:
- T值≧-1.0为正常,-2.5
- 骨密度降低符合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同时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时为严重骨质疏松。
预防骨质疏松的方法
调整生活方式:加强营养、均衡膳食,推荐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为0.8~1.0克/千克体重,并每天摄入牛奶300毫升或相当的奶制品;充足日照,上午11:00至下午3:00间,尽可能多地暴露皮肤于阳光下,晒15-30分钟;规律运动,推荐规律的负重及肌肉练习,以减少跌倒和骨折风险;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及碳酸饮料。
严格控制好血糖:避免糖尿病骨病的第一步是控制糖尿病,定期复查糖化血红蛋白。通过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延缓各类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选择治疗药物时应该注意避免使用影响钙吸收和排泄的降糖药物,及可能会增加骨质疏松和骨折风险的降糖药。
补充骨健康补充剂:成人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800毫克(元素钙),50岁及以上人群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1000~1200毫克,应尽可能通过饮食摄入钙,如食用牛奶及乳制品、大豆及豆制品、虾皮虾酱、油菜、小白菜、空心菜等,不足时可通过钙剂补充;
补充维生素D:成人推荐维生素D每天摄入量为400国际单位(10微克),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因缺乏日照以及摄入和吸收障碍常有维生素D缺乏,推荐摄入量为600国际单位(15微克)/天。对于有肝肾功能损害并发症的患者及老年人,在给予足量钙剂的基础上可给予活性维生素D——骨化三醇。
骨质疏松治疗方法
治疗糖尿病骨质疏松需结合病人具体情况,个体化选择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除了补钙、补充维生D外,在控制糖尿病的同时,可参照原发性骨质疏松相关指南进行治疗。
药物治疗:骨量减少并具有高骨折风险的患者,应使用药物治疗。
骨吸收抑制剂:双膦酸盐、降钙素、雌激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骨形成促进剂: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如特立帕肽;
抑制骨吸收又促进骨形成的药物:维生素K2类、锶盐;
中成药:骨碎补总黄酮制剂、淫羊藿苷类制剂、人工虎粉制剂等。
康复疗法:针对骨质疏松症的康复治疗主要包括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作业疗法及康复工程等;疼痛严重的适当给予止痛药物治疗。
作者:驻马店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陈泉峰
一枚神奇“电池”激活麻木双腿
医生在贾婆婆体内植入的“电池”。医院供图
武汉晚报讯(通讯员简杰)八旬糖友双足麻木疼痛4年多,医生巧用新技术植入一枚“电池”刺激治疗,成功重新“激活”双腿,落地行走。近日,武汉市中心医院为一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成功实施电极植入术,在省内率先开展了该项技术。
80岁的贾奶奶是个老糖友,4年前,她开始感觉双足疼痛麻木,行走都变得困难。在此期间,贾奶奶除了控制血糖,并没有到医院看过脚。近两年来,行走变得更不稳,一不留神就会摔倒。
5月下旬,贾奶奶的儿女不放心老人,还是将她带到了武汉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就诊,被该科张章医生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因为老人年岁已高,对疼痛耐受很差,还有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其他基础病,而且传统微创手术需要在其足部留下的小伤口会较难愈合,患者家属综合考虑,希望采用神经调控的新手术方式,通过脊髓电刺激治疗其糖尿病足。
手术中,神经外科专家团队联合麻醉科专家,对贾奶奶实施基础麻醉后,在其后腰部位切开一个小口,置入了脊髓电极,相当于在其脊髓里放入了一块“电池”,重新激活足部神经和血管的功能。术后第三天,贾奶奶已能下床行走,双足疼痛和麻木的感觉也消失。7日,老人顺利出院。
武汉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李俊介绍,脊椎电刺激治疗糖尿病是一项新的技术,目前省内刚开始开展。脊髓电刺激能刺激到交感神经节或神经节后突触上的烟碱型受体,刺激副交感神节释放物质来缓解疼痛和舒张血管并有自主调节血管收缩与舒张的功能,进而改善下肢和足部的血管微循环。他提醒,糖尿病人如出现足部长期不适需考虑周围神经和血管的病变,应尽早就医诊断治疗。
作者:简杰
来源: 武汉晚报
这个习惯对糖友很不友好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一坐下就喜欢跷上二郎腿,认为这种坐姿比较舒服。殊不知,这个习惯正在严重损害着您的健康。特别是糖尿病患者,跷二郎腿易诱发糖尿病足。
跷个二郎腿,惹上全身病引起静脉曲张或血管栓塞跷二郎腿时,被垫压的膝盖受到压迫,容易影响下肢血液循环。两腿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不动,容易麻木,如果血液循环再受阻,很可能造成腿部静脉曲张或血管栓塞,严重时还可能出现静脉炎、神经痛等。加重慢性病有的人会因腓总神经长时间受压,产生运动和感觉功能受损,出现下肢麻木、酸痛,甚至突然不能行走等情况。特别是患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的老年人,长时间跷二郎腿会使病情加重。脊椎出现变形正常的脊椎有4个弯曲,从侧面看呈S形,即颈椎前凸、胸椎后凸、腰椎前凸和骶椎后凸。长期跷二郎腿会让脊椎受到严重的压迫,在受力不均匀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变形的现象,变形严重的话还会出现椎间盘突出症。骨关节炎&O型腿跷二郎腿时,会增加负重腿患骨关节炎的风险。同时,由于上位腿受力不均,向内偏斜,可能造成膝关节内侧间隙压力增加,软骨磨损严重。同时,位于膝关节外侧的韧带受到持续牵拉,使其松弛,这就会在已有骨关节炎的基础上形成膝关节半脱位(膝关节两端骨面中心的错位>3毫米),外表看起来就形成了O型腿。腰痛上班时喜欢跷二郎腿,极易造成腰椎与胸椎压力分布不均,引起脊柱变形,有的则会导致腰椎间盘突出,形成慢性腰背痛。经常跷二郎腿是加重颈椎病、腰肌劳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此特别提醒,办公室白领久坐时应注意健康坐姿。跷二郎腿虽然不会马上让你的身体出现这些症状,但是长期这样下去,这些症状迟早会来困扰你。
糖友们,二郎腿咱跷不起
对于正常人,翘二郎腿都这么不友好,何况糖尿病患者呢!跷二郎腿会导致血液上行不畅通,这样会使得回流到心脏和大脑的血流量减少或回流速度降低,再加上糖尿病患者本身的血液循环功能就差,如此叠加的结果就是会加速下肢动脉硬化缺血,久而久之易患糖尿病足。因此,糖尿病患者要杜绝跷二郎腿!
避免糖尿病足,多关爱腿和脚
除了远离这些坏习惯,糖尿病患者更要保护好足部和下肢,避免发生感染。
选择合适的鞋袜户外活动时一定要穿具有保护作用的鞋,不能光脚穿鞋,不能穿拖鞋、凉鞋,避免暴露部位过多,穿鞋前应习惯性地检查鞋内有无异物。每天换袜子,不穿过紧的或有毛边的袜子。每天检查双足检查双足有无肿胀、破损、裂口、水泡等,注意足部皮肤的颜色、温度等;雨天出门最好穿雨鞋,以保持足部干燥,回家后及时换拖鞋、清洗双脚。定期检查下肢及双足血管情况如果您的下肢动脉血流通畅,在血糖控制平稳的情况下,建议每年做1~2次血管超声检查,必要时还要做下肢CTA(下肢CT血管成像)或下肢动脉造影检查。如果您合并糖尿病肾病,做这项检查要慎重。
内容来源:人卫健康